小流域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552
颗粒名称: 小流域治理
分类号: S19
页数: 1
摘要: 国家财政部、水利部验收后,于2001年将该项目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000年,修水列入第六期国家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县,2001年又被列入“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县。在白岭、路口、古市、大桥、上衫、杭口、竹坪、义宁、庙岭、四都、山口11个乡镇小流域实施“长治工程”,国家投入资金71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200公顷。2003 - 2005年,修水县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县。中央财政投资762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67公顷,占总面积的65%。共投入资金8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785万元,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34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73公顷。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内容

1986 - 1990年,修水被列入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在白岭、黄龙、路口、古市、石坳、大桥、上衫、水源等乡镇以5 -30平方千米的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为原则,结合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柴改煤等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的小流域综合防护体系。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9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8400公顷,25条小流域通过国家验收。1998 - 2000年,利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实施鄱阳湖一期水土保持丁程项日,分别在古市镇、石坳乡开展古岭、黄源、徐塅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95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93公顷。1999年,全国开展水保生态建设十县百乡千个小流域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修水县在古市河桥小流域组织实施,国家投入资金50万元,通过两年综合治理,高标准完成治理面积707公顷,各项治理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国家财政部、水利部验收后,于2001年将该项目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000年,修水列入第六期国家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县,2001年又被列入“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县。在白岭、路口、古市、大桥、上衫、杭口、竹坪、义宁、庙岭、四都、山口11个乡镇小流域实施“长治工程”,国家投入资金71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200公顷。2003 - 2005年,修水县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县。本期实施的白沙岭项目区总面积18260公顷,治理白沙岭、桃树港、路口、月塘、双港、刘冲、朱溪、塔头、白桥、石坳、水源等11个小流域。中央财政投资762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67公顷,占总面积的65%。2006 - 2008年,实施的大桥项目区总面积22100公顷,治理清水桥、温泉、黄龙、月塘、大港桥、大桥河、沙湾、红星、洪坑9个小流域。共投入资金8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785万元,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34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73公顷。
   按照“规模治理、重点投入、建设一处、见效一片”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开发。通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扶助产业化龙头项目,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如清水桥、河桥等小流域蚕桑业已成支柱产业。古岭小流域的山谷草茶在上海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月塘小流域的花椒、板栗,塔头小流域的冬枣,水源小流域的药材等均初具产业规模。项日期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构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率达到7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效益、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