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构造
分类号: Q1
页数: 3
摘要: 构造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江西省区域地质野外调查发现,修水县城北观音阁及茶舍封浪洞的双桥山群地层中有一个可以连接的地层不整合界面,此界面之下为倾角很陡褶皱明显的浅变质岩地层,命名为九岭群。此界面之上为倾角较缓的一套沉凝灰岩、粉细屑沉凝灰岩,夹少量英安斑岩、斑流岩等火山岩的岩系,命名为修水群。在此界面上同时见到古风化壳和砾岩,表明下伏地层曾遭遇地壳运动,褶皱隆起上升为陆地,并在表面经受风化侵蚀后再度接受新的沉积。此地层为不整合界面,经地质界论证命名为“修水运动”。该运动使海洋开始向陆地转变,对江西北部地史和构造运动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构造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江西省区域地质野外调查发现,修水县城北观音阁及茶舍封浪洞的双桥山群地层中有一个可以连接的地层不整合界面,此界面之下为倾角很陡褶皱明显的浅变质岩地层,命名为九岭群。此界面之上为倾角较缓的一套沉凝灰岩、粉细屑沉凝灰岩,夹少量英安斑岩、斑流岩等火山岩的岩系,命名为修水群。在此界面上同时见到古风化壳和砾岩,表明下伏地层曾遭遇地壳运动,褶皱隆起上升为陆地,并在表面经受风化侵蚀后再度接受新的沉积。此地层为不整合界面,经地质界论证命名为“修水运动”。该运动使海洋开始向陆地转变,对江西北部地史和构造运动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修水运动发生在距今Il亿年左右中元古代,是一次巨大的地壳运动,其力量源于从萍乡到浙江金华的一条向北倾斜的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深切岩石圈,是一条板块俯冲带,以北是次深海大陆斜坡,以南是华南洋板块。大洋板块向北推挤时产生巨大的碰撞,将以北地区的九岭期沉积产生褶皱隆起,沿湘鄂、赣、鄂出现近东西方向的水下隆起带,相当于现幕阜山、九宫山。此隆起带以南,火山活动剧烈,为优地槽。随着俯冲系统的发展和加强,水下隆起逐渐上升,到九岭期末,发生修水运动,褶皱成陆地。这个没有钢化的陆地,就是扬子地台雏形,此后萍乡至金华俯冲系统暂停活动。
  晋宁运动发生在距今8.5亿-9亿年间,湖南罗城一零陵一江西吉安一浙江绍兴一线发育一条新的向北倾斜的俯冲带,该俯冲带向北挤压,伴有九岭花岗岩体入侵,使九岭群和修水群地层同时褶皱上隆为陆地,形成扬子地台,成为硅镁质基底上的造山带,并定型从北向南的九宫幕阜复式背斜、修水一武宁复式向斜和九岭复式背斜。澄江运动约发生在距今7亿年左右,主要是赣西北地壳上升,使已沉积的震旦系下统硐门砂岩表面受到风化剥蚀,而后来沉积的南沱组冰积岩呈假整合覆盖其上,修水任家铺是典型的代表地点。澄江运动的影响范围有限,烈度也较小。
  加里东运动发生在距今5.7亿-4亿年,江西中南部发生剧烈的构造运动,对赣西北影响较小,只是地壳再次抬升,使下古生代的志留系与上古生代的泥盆系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运动约发生于距今2. 25亿-1.9亿年,包括整个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前。在中国东、西部较强烈,赣西北及修水地域仍以升降运动为主。印支运动期间开始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侵入。修水全丰花岗-体与湖北崇阳岩体、湖南东部一系列相似岩体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有明显区别。
  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一次重要构造运动,一般认为是整个侏罗纪一白垩纪期间的运动。燕山运动带来的断裂构造、岩浆侵入和成矿活动十分明显,白岭花岗岩及其长石矿产、盆形山花岗岩及其铍矿产、香炉山花岗岩及其白钨等矿产等都与燕山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于距今0.7亿年后,地势迅速隆起,形成九岭山脉和幕阜山脉。
  构造形态褶皱构造修水经晋宁运动褶皱隆起上升为陆地,九岭花岗岩体大量入侵后成为扬子地台基底。基底上的褶皱构造为复杂的复式褶皱;在基底上再沉积的震旦系~志留系地层受到构造动力影响后形成盖层褶皱。
  九官山复式背斜:为基底褶皱,西起大湖山,经九宫山至四面山,轴部呈狭长条带,轴向近东西延长90余千米。
  修水一武宁复向斜:为基底褶皱,两起古市,东到柘林水库以东,岩层倾角55 - 70度之间,北翼倾角大于南翼,轴向近东西。
  大雾塘复背斜:为基底褶皱,位于九岭山主体部位,轴部大致分布于何市一大雾塘一靖安一线,近东西向延伸,长达百余千米。
  大椿一武宁向斜:为盖层褶皱,沿大椿、j都、武宁一带东西向展布,褶皱开阔,产状正常,倾角平缓,两翼25 - 40度,核部15 - 25度。
  修水向斜:为盖层褶皱,位于上衫、东津、县城一带,由三个雁列式分布的向斜组成。
  除上述褶皱外,在港口及以北有一组规模较小而意义较重要的褶皱,即布甲乡高湖至香炉山的小!背斜和与其紧密相伴的溪口、港口、布甲的倒转向斜,规模小,长15千米,但由于花岗岩直接侵入寒武系灰岩中,为香炉山钨矿的形成提供了地质背景条件。太阳山一大椿一土龙山以西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倾向南,属斜冲性的压扭断裂,左行特征显著斜切并移动了修水一武宁向斜及东西向断裂。该断裂生成地质年代较晚。1989年1月26日大椿曾发生低震级地震。
  湘竹一漫江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其性质与大椿一土龙山断裂相似,但平移错位明显,在庙岭、湘竹一线将修水向斜南翼左行错位11千米左右,该断裂在卫星相片和航空相片上有明显反映。
  以上两条主干断裂之间有两条平行次级断裂,规模稍小,性质相同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