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
分类号: K82;K825
页数: 8
摘要: 熊家林,1927年11月参加工农红军,在红十五军军部任通讯员。自此,在开国元勋徐向前等领导人的关怀下,由“红小鬼”成长为革命战士。1931年11月,熊家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部通讯员。1932年10月,第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内容

熊家林,1927年11月参加工农红军,在红十五军军部任通讯员。自此,在开国元勋徐向前等领导人的关怀下,由“红小鬼”成长为革命战士。1931年11月,熊家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部通讯员。1932年10月,第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熊任总部警卫员。1933年4月,熊加人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随部队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同第一方面军会师。1937年1-7月熊先后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为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熊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直属特务连连长、教导队长、司令部通讯科长等职。在师、旅首长刘伯承、徐向前、陈再道的领导下,他打日寇、除汉奸、转战太行山。一次部队在一山村扎营,遭日军偷袭,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杀出一条血路,将部队带出包围圈。这次战斗,他左耳被日寇手雷震伤,留下后遗症。1941年8月回延安,人延安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和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延安联防司令部机要秘书。1944年,在延安与老首长徐向前长女徐志明结为伉俪。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熊家林夫妇奔赴解放战争前线,熊先后任冀南军区第五旅十三团副团长、副政委和霍(邱)固(始)地区指挥部指挥长等职,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孟良、定曹、羊山集等著名战役。1949年9月,奉湖北省主席、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令,任湖北省军区独立团团长(师级)、武汉市警卫团团长。
  1950年6月28日,熊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安葬北京西郊万寿路。逝世时有一子一女,子熊陆宁,女熊陆丰。熊家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多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深受开国元勋们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了许多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认可。
  黄席棠(1913-1972) 新合镇址坊村人。曾任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黄席棠系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又名远庸、为基)之幼子,生于北平,其父遇害时他才2岁,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又入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一年研究生,1937年赴德国哥庭根Gortting en的Ceorge - August大学深造,从事地球物理、气象学、理论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41年获该大学数理博士学位,旋即回国。时值珍珠港事件发生不久,侵华日寇十分猖獗,黄在上海短期逗留后,于1943年春赴西南后方。先后任同济大学(时在四川李庄)物理系教授兼任主任(1943 - 1944),重庆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1944 - 1946)。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迁回上海,与原在上海的交大合并,黄席棠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代理理学院院长(1946 -1952),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错综复杂的情况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初步恢复阶段,黄教授既一贯同情学生爱国运动,主持正义,又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深得领导赞许及师生爱戴。在教学方面,主要担任普通物理、电磁物理学等课程。在电磁学方面,曾提出一种新的体系,可使不少公式的推导,特别是合理化单位制(即后来的SI制)的引入比较简单而自然,这种体系在1952年教育部召开的工科大学物理大纲讨论会上获得赞许。他在上海交大所编的《普通物理讲义》曾在校内印行出版。
  1952年院系调整时,因厦门大学要成立物理系,校长王亚南亲赴上海交大敦请黄教授担任该校物理系主任,黄教授不嫌地处前线,工作生活条件比上海差,毅然举家迁往厦门。主持创建厦大物理系的各项工作。他曾担任过电动力学、理论力学、固体力学、数理方法及普通物理等课程,至今厦大有的教师提起他时,还说“四大力学都装在他的肚子里”。在教学工作之外,他还将德文1950年版《热学理论》(福瑞德里许·洪德著)译成中文,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曾应出版社组稿,写过一本《理论力学》,部分稿件已寄出,因反右运动未出版。他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1957年反右运动,他被取消讲课资格。1960年,调到新创建的福州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从事各种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2年6月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
  黄教授1942年与上海交大助教高怀蓉女士结为伉俪,高怀蓉后为福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第四、五届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美国IEEE高级会员,她的传略载人多种国内、国际名人辞典。黄高之子黄上腾现为上海交大教授,女儿高上凯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其他子女亦为科技人才。
  王全林( 1913-1986) 新合镇利民村人。
  中共党员,原河南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
  王全林,1929年5月参加赣北工农红军,任红军游击队4中队1分队通信员。同年7月,随部队到湖北阳新县龙港镇进行整编,在红四方面军中任排长。期间,他勇于接受任务,带领战士在黄梅、广济一带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30年10月,部队集中于湖北麻城开展“肃反”运动,在运动中他积极抵制“左”倾思想影响,接受政治考验。在保卫苏区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英勇作战,积极投身粉碎敌人五次“围剿”。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地区,他任31军93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为建立地方政权,扩大红军队伍,日夜奔波。193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年10月,随中央主力参加长征。在过草地时,因负伤留地方治疗,一度与部队失去联系。愈后,他日夜兼程,终于追到部队。1937年9月,参加平型关战役。同年秋,在太行山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根据上级指示,他带领3名干部,穿便衣深入冀南山区,在土匪窝里宣传抗日救国大道理,得到群众拥护,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成立统一战线委员会。同年10月16日,召开土匪司令联席会,取销各个土匪番号,成立“抗日义勇军”,使冀南抗日阵营迅速扩大,抗日力量日益加强。12月,他以参军的名义到山东邱县码头镇,打入皇协军李金龙部,与参谋主任(共产党员)接上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秘密行动,分化瓦解皇协军,组织第3团起义抗日,起义人员编人红军。1938年1月,任东纵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2年,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部队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在战斗中他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一次身负重伤,仍坚持不下火线。1945年,在延安党校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1946年10月,任辽东军区第三纵队9师27团政委,在辽中徐家屯战斗中,消灭敌军1个营的兵力。后又在四保临江和梅河口攻坚战中立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广西南宁军区武鸣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玉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49军后勤部政委,洛阳军分区副政委。1955年7月,授予二级八一勋章1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l枚,三级解放勋章1枚。1959年转业,历任河南省机关事务局副局长、省人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
  1986年1月11日,因长期患心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郑州。
  桂蓬( 1905-1986) 谱名家淦,字济瀛,化名黄育贤,港口街镇夏家山人。中共党员,原安徽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
  桂蓬,1925年,在九江参加“五卅”运动和从事学运、农运工作。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九江一带从事艰苦的党团工作和武装斗争。与汪仲屏、徐上达等一道,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参加组织1929年11月17日的“港口暴动”,并以暴动队伍为基础组建赤湖游击队,开辟赤湖革命根据地,建立区苏维埃政府。历任港口农民协会常委、港口区茶岭党支部书记、港瑞区团委书记、中共九江临时市委组织委员。
  1931年4月,奉命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不幸被捕。在国民党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积极参加和领导同狱难友进行绝食等斗争,曾以“猴子”署名写了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檄文,愤怒鞭挞国民党反动统治,揭露监内非人待遇,倾诉政治犯要求出狱参加抗日为民族献身的决心。
  1937年8月获解出狱后,立即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历任皖中工委委员、舒城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政治处主任、舒芜地委军事部长、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盱眙、仪征、高邮县委书记,津浦路东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淮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对重建皖中党的组织,创建和发展皖中抗日武装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2月他受命任华中干校副校长,负责收容、安置由解放区撤出的一批批干部及家属,经山东威海到达大连。他以铁一般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大连。滞留间,仍抱病就任华中办事处副秘书长,继续接送北上南下的干部和民主人士。1948年9月,他随干校干部最后一批南下,12月到济南任华东铁道总局党委书记兼政委,负责接管铁路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全力以赴地对辖区路务进行全面整顿,为淮海战役和大军渡江的军事交通运输提供有力保障,受到铁道部的表彰。1950年,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陪同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在车厢里召见桂蓬等人,在听取桂蓬工作汇报时,毛主席频频点头微笑,对管理局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1953年3月调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党组成员,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部长助理。他坚持原则,把铁道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维护党的正确路线。1958年11月调安徽工作,历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副省长兼秘书长、省视察室副主任、省纪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以执著的事业心,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在加强全省交通队伍建设,发展交通事业以及全省经济建设等方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虐时期,他虽身心备受摧残,但仍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坚持斗争。在省纪委工作时,他坚持实事求是,秉公办案,对党内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嫉恶如仇,为维护党风党纪作出表率。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性和组织性、纪律性,为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严于律己,关心他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权谋私,生活简朴无华。晚年长期患病,但一直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生病期间仍关心党的四化大业,关心改革进程,关心党风党纪建设。
  1986年9月8日病逝于合肥。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播在其生前战斗过的九江县赤湖水中。
  黄席椿(1912-1986年) 新合镇址坊村人。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之次子,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原西安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席椿,1936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留学德国,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修学习,获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41年回国后,历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教授,大同、同济、浙江和上海交通等大学教授。
  解放初期,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科电工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教局顾问、高等学校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电波传播学会副主任、通信学会理事和通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黄席椿是国家著名学者。长期从事工程电磁理论、无线及电波传播研究和教学工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为高等院校讲授电磁波理论等课程,是中国最早从事电磁波理论、无线及电波传播教学、科研的教授之一。在网络及信号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发表过多种著作、译作及学术论文。他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中有些著作一直是国家高等院校电磁场和微波技术专业的主要参考书。“文化大革命”后出版的学术专著主要有《滤波器综合设计原理》、《电磁能与电磁力》、《论波速》等。
  1959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授权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掌握英、德、俄3种外语,毕生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爱护青年师生,在审定各种著作及稿件时,常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对中外文献资料,提出中肯修改意见,保证学术研究质量。晚年仍主持、参加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
  1986年1月8日,病逝于西安交大,墓葬西安。
  张林(1911-1988) 岷山乡(原黄老门乡)人。中共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副校长,大校军衔。
  张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后,为阻止国民党反动派调军队包围南昌,参加破坏南浔铁路交通活动。同年10月,任甘东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宣传委员。1930年7月,化名谭赤建,受甘东区委派遣,带领赤卫队、少先队80余人,乘夜色迷茫之时,攻打反动的庐山森工局,取得胜利。9月,加入由政委吴淦、团长沈逸民领导的工农红军赣北独立团。年底,赣北工农红军转移到湖北省阳新县,与中央红军汇合,途中因疾病缠身,团长沈逸民将其留在地方,协助区委工作。在斗争环境十分恶劣的日子里,他历尽艰辛,一边工作,一边追寻部队,终于在1937年找到八路军总部。总部安排其到延安党校学习6个月,后分到115师5团,先后任侦察排长、连长。193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在山西汾(州)离(石)战斗中,英勇善战,烧毁敌汽车9辆,受到团首长表扬和奖励。在临沂马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拖着肢残的身体,以惊人的毅力,支援前线,保障后勤。1947年5月,任山东胶东荣军总分校(师级单位)副校长。1948年春,奉命筹办山东北海军区荣军总校。同年11月,任总校副校长兼鲁中南总分校校长、党委书记。
  1949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部队机关和院校领导职务,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管理处处长,军委后勤学院队列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兵学校物资保证部部长,第一工程兵学校副校长。1960年6月,授大校军衔,行政10级。
  “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不白之冤,被“极左分子”遣送回九江县,寄居县城沙河轧花厂一小平房内,开除党籍,降级降薪,仅发生活费。1977年,拨乱反正,张林回南京官复原职。1988年8月6日,病逝于南京。
  他热爱家乡,在南京工作期间,凡家乡人到南京办事,他除热情接待外,还让人将事情办得顺顺当当;遣居期间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铁骨铮铮,敢打抱不平的革命精神,在大街小巷时有传颂。如不许驻军炊事班长插队购物;痛骂官夫人医师,不及时抢救农村病危小孩;杖敲县革委某领导办公桌,要他带头制正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此段段短小故事,被著名作家陈世旭写成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1979年9月《十月》发表。晚年,为九江县申报老区县,亲笔写信给时任省委书记万绍芬,陈述申报理由,介绍大革命时,九江县革命斗争史和红军游击队、苏维埃政权建立等情况。
  冯放民(1919-1988) 笔名凤兮,又名舫民,谱名硕渊。港口街镇生机林村冯家大屋人。 1921年毕业于九江县立第三小学,考入江西省立第四农业学校(校址在沙河街蔡家门西南)。193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不久从事文艺写作,并任杂志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感于家乡教育的落后,1947年在九江创办复旦中学,并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赴台北,从事文艺与时政写作、报刊编辑和文化活动,曾任台湾《新生报》主笔及副刊主编,先后主编《中央周刊》、《青年杂志》、《学识半月刊》、《民间知识》、《创作》、《作品》、《中华文艺复兴月刊》杂志等。是台湾“中国文艺写作协会”和“青年写作协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华函授学校校长。并当选国民大会代表等多种社会职务。
  其写作以杂文居多,也有小说、散文,在台湾出版的杂文集有《鸡鸣集》、《真情集》、《逆旅之爱》、《站在亮处》、《不怕说不》、《几点荧光》、《第一等人》、《谈荟》,小说集有《干杯》,散文集有《大溪湖上》,文艺评论集有《文话》,并出版《凤兮自选集》。
  1988年,病逝于台北。
  罗漠( 1916-1996) 名其澄、号绍祖、别名桂博秋。狮子镇牌楼村牌楼下人。中共党员,南京气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罗漠,1938年毕业于省立九江师范学校,同年10月参加皖南新四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新四军三支队文化教员,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青年干事兼团委书记。1940年,调二支队(旅部)任青年干事兼团总支书记。1941年,任六师十六旅教导大队党总支书记,茅山军分区宣传科长。1946年,任二十九军九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师组织科长,后勤处政委。参加过运河狙击战,及解放盐城、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中,英勇战斗,沉着指挥,曾3次负伤并致残。1949年,任华东空军司令部雷达研究所政委、华东气象处政委。1952年9月20日,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命令任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第一任台长兼政委。1954年,任中央气象局党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同年出席莫斯科国际气象会议和匈牙利、比利时等国际天气工作讨论会。1962年10月,奉调创办南京气象学院,任南京气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后任代理党委书记、书记、院长等职,享受高干九级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冲击,他以大将之风,面对政治风云,勤奋工作,泰然处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方针,不遗余力发奋工作,为南京气象学院创业发展和学院教育事业的进取,鞠躬尽瘁,留下典模形象。
  1983年1 1月离休后,以诗画自娱,著有《书剑集》(四卷)行世。1996年1月在南京病逝,归葬故里宁家洼镵头嘴罗氏坟山。
  胡镇华( 1934-1998) 狮子镇蔡桥村胡家湾人。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材料学专家。 胡镇华,1962年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武汉市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组成员、《机械工程材料》杂志编委。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高性能模具材料开发、合金化理论研究和新型模具钢应用领域作出成绩。1981年,研制“含铌基体钢”,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几种模具钢性能及使用特性分析”,获1983年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秀产品,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1985年列入国家合金工具钢标准GB1299 - 85;“新型冷热作模具钢的推广应用”获1987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耐磨冷作模具钢CM”获国家教委199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有《低周疲劳过程中热作模具钢的循环软化特征与机制》、《Microst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tro-gen Containing Cer - met》.《Si、N对耐磨冷作模具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含铌基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获1985年《金属热处理》杂志出刊100期纪念优秀论文奖)、《工模具钢中疲劳裂纹扩展特征性与机制》、《冲击载荷下高硬度模具钢的磨损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晚年着力于金属陶瓷等颗粒型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等技术项目开发。指导研究生20余名。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传人《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蒋民宽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龙城顺、马兴利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1998年,因病逝世于湖北武昌。
  刘克谱(1989.1—1999.6) 新塘乡(原长山乡)铜泉村人。长山中心小学学生,英雄少年,革命烈士。
  刘克谱5岁读书,品学兼优。从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一直是本班班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读五年级时任长山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长。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雷锋的故事》、《我的祖国》、《方志敏烈士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书,他反复读过几遍,他学习兴趣广泛,二年级为参加广播体操比赛,练好每一个动作,晚上做完作业后,让姐姐喊口令,自己练习;三年级跳绳比赛,获全乡第一名;四年级文艺表演,被选至参加全县比赛;五年级书法和综合智力竞赛,分别获全乡第二名和第一名,全年级作文比赛获第一名,参加九江市数学竞赛,获二等奖。
  他尊师敬老,关心同学,热爱劳动。他常说,老师教我们的是知识,只有掌握知识,才是个好学生。他家离学校较近,凡雨天,他怕同学回家淋雨,就将雨伞、雨鞋借给同学,自己赤脚低头往家里跑。中餐同学们带来的饭菜是冷的,他统统带回家,点火为同学热饭菜。他门前是一条较长的上坡道,经常有人用板车拉化肥、种子等,只要他看到了,哪怕是在吃饭,立即放下碗筷,赶过去推车上坡。村民赵某说:1999年克谱为他推了3次车。节假日,他放牛、砍柴、跟着父母干农活,样样干得很卖力。
  1999年6月20日中午,离他家不远处的深潭边,有一年级4个同学在捉河蟹。学生赵静不小心滑入深潭,在水中挣扎,小同学发出救人呼喊。正在菜园里摘菜的刘克谱,猛地一怔,丢下菜篮子,直奔潭边,顾不得脱衣解鞋,也没考虑自己不识水性,“扑通”一声跳下深潭,将赵静托向岸边,被岸边2个同学拉上岸获救。然而刘克谱终因用力过猛,体力不支,又不识水性,溺水遇难。 刘克谱为救人而牺牲,在乡间邻里震动很大。家长、老师、同学、村民都无法接受,惋惜声、悲哀声、痛哭声连成一片。安葬时,有近千人为其送葬。
  刘克谱舍身救人的壮举,很快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中共九江县委决定,在学生中掀起向刘克谱学习的热潮;共青团九江市委、九江市少工委决定追认刘克谱同学“舍己救人好少年”光荣称号,江西省民政厅批准刘克谱为“革命烈士”,号召广大青少年向刘克谱学习。2000年8月,中共九江县委宣传部专门编印《雏鹰好少年刘克谱》一书,介绍刘克谱短暂一生的事迹及其遗作。
  谢成功( 1932-2000) 原名谢宗伊,笔名郑为群,河南省太康县人。1948年2月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编委,九江市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谢成功,1945年人太康初中。1948年2月加入华东野战军三纵文工团,在参加淮海战役中,从事连队战地文化宣传工作。1949年随部队南下,调浙江宁波市管委会任文化干事。1950年调军后勤部渔业大队任文化干事。1951年调海防前线任连文化干事、营文化主任。此间,他从事歌曲创作和基层文化辅导工作,组织和教练战士乐团,参加南京军区1954年国庆调演并获奖,在华东部队巡回演出。创作发表《海上巡逻》等多首歌曲。
  1958年转业到江西省九江县赛城湖垦殖场。其中1959 - 1961年抽调江西省农林垦殖厅文工团,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出。1966年调县文化馆任音乐干部,组织群众业余歌曲创作演出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农村。此间,向农村艺人和民间歌手学习并记录整理民间歌曲。1969年调往县文工团任音乐辅导员。1976年调回县文化馆,继续采集整理地方民歌民调。
  谢成功为人刚直不阿,执著敬业,常自备录音器材跋山涉水深入农村采录民歌、小调,无论寒暑,不懈探求。在县工作期间,共收集整理九江民歌360多首,辑为《九江县民间歌曲集》凡3卷,遴选其中76首编为《九江县民歌集成》,并人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入选民歌多在省级以上专刊和电台刊播,其中20多首分别获得省、市级奖,新编城门山歌《隔山丢·新打脚车四步头》1986年被定为出国文化交流曲目,并由著名歌唱家罗德成于国外登台演唱。同时,谱写音乐作品200余首,其中60余首作品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和在《心声歌刊》、《江西音讯》、《江西乐坛》、《江西歌曲选》、《长江歌声》、《天津歌声》、《宁夏日报》刊出。撰写的《九江山歌初探》等10余篇音乐论文在省内外刊物发表。编写《和声学》、《歌曲写作参考》等8部音乐辅导资料。为湖北广济文曲剧团演唱现代文曲戏《杜鹃山》第八场总谱配器并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的成果得到音乐界的充分肯定,获江西省民歌集成采编一等奖,获国家十大文艺集成表彰大会表彰,歌曲《学大桥赶大桥》1965年获江西省音协创作歌曲奖,《当我把煤块填进灶膛》1984年获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建国35周年征歌奖。配曲民歌《隔山丢·新打脚车四步头》1985年获华东地区民歌会演作品一等奖。
  作为县级文化馆的一名音乐干部,谢成功致力于群众业余音乐辅导工作,先后组织群众音乐活动数百次,为文艺团体培养音乐骨干数百人,为艺术院校输送不少人才。指导县商业局创办职工管弦乐队,协助市文联组建九江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并当选为会长。
  2000年11月20日,因病逝世于沙河。
  徐树德( 1934-2002) 岷山乡红光村(原黄老门徐河村)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原解放军253医院主任军医,全军结核病专业组副组长。
  195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人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就读,1956年大学毕业为支援边疆建设,志愿到内蒙古工作。历任内蒙古军区医院门诊部军区首长医疗保健医师,解放军253医院呼吸内科上尉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呼吸科主任等职。
  他医疗理论基础扎实,加上多年医疗实践经验积累,使其已成为军医多门学科带头人,在多门高层次医学领域担任重要专业技术职务和发表有重量级学术理论文章。先后担任北京军区结核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军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高级职称评审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内蒙古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结核病专业组副组长、北京军区《医药》杂志编委、内蒙古《医药》杂志编委、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7篇,获全军科技成果奖9项,内蒙古地区科技兴医优秀奖多项。
  他聪明好学,注重实践,引进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成功研究、设计细针头活检、胞腔直至肺下胸膜活检、经纤支气管镜活检、经导管肺活检及经股动脉插管为大咯血病患者进行栓塞止血治疗等重大科研项目和为呼吸道大咯血病患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并把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为患者康复带来福音。
  徐树德在46年的军旅生涯中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军医工作者,又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党务工作者。先后被北京军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文职干部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内蒙古地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荣立北京军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二级军衔,享受正军级待遇。他几十年如一日,戍守边疆,树立了良好的医风医德,为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为内蒙古大草原人民身体健康贡献了毕生精力,直至病重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2002年1月在北京病逝。
  罗其湘( 1923-2003) 字梦祖,号东匡。狮子镇牌楼村牌楼下人。原徐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徐州地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徐福研究会副会长。
  罗少时人栗园私塾启蒙,后入沙河小学。1938年避日寇逃难到遂川县读中学。1944年于省立赣县高级中学毕业。1950年毕业于江西国立中正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先在华东空军后勤部、南京八中任职。后调南京师范学院及徐州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先后任地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徐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徐福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地理学会名誉会长,江西省徐福研究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
  1982年,罗其湘接受《江苏省地名词典》徐州地区铜山、赣榆两县地名编写任务。在调查中,惊奇地发现赣榆县有个历史上以徐福命名的村庄——徐福村,相传是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采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徐福的故乡。于是,他下决心,将此列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考证。经两年的艰辛工作和挖掘,终于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84年他撰写《徐福村的发现和徐福东渡》的论文,后又将该论文摘要成《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于同年4月18日在北京《光明日报》史学版上发表。翌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即作快速报导。从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87年,在徐州师范学院召开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出版《徐福学术论文集》。1988年8月,日本东京出版罗其湘与日本学者饭野孝宥合著的《徐福——弥生的虹桥》日文版,由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1989年2月,授邀赴日本讲学。1990年,在他积极倡导下,江苏赣榆县举行15万人参加的大型徐福节活动,以纪念和再现徐福东渡的历史画面。1993年后,著有《东渡蓬莱第一人》(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徐福考论》(宁波出版社出版)、《东匡杂集》等学术文集。1994年2月享受国务院津贴。
  2003年4月12日,在江西九江市利江花园寓中病逝,安葬九江县狮子镇三桥高村春米洼,有碑。
  张人鑫(1934-2003) 又名九河,笔名庄云新,岷山乡大塘村张家山人。中共党员,原县政协副主席、江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
  张人鑫,1950年10月参加第六区通远乡土改工作队。1955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01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函授大专毕业。文博馆员,出版编辑。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西省历史学会、江西省民俗学会、全国岳飞研究会、庐山地方史研究会会员。
  1951年后,历任通远、沙河小学教员,冯河小学教导主任、校长,马回岭小学校长,沙河小学副校长,广桥小学副校长。1968年10月下放周岭。
  1971年12月,调县文化工作站工作。1978年2月,任县文化馆文博组长。1984年10月,任陶渊明纪念馆副馆长(主持工作)。期间,刻苦钻研文物、考古业务,配合全省在县境开展文物普查试点,勘查古城址,发掘聚落址,清理古墓葬,抢救保护地面文物,征集整理社会流散文物,创办县文物陈列室,筹备县博物馆,迁建陶靖节祠,兴建陶渊明纪念馆。同时,开展历史名人和地方史料研究,参与发起和组织纪念陶渊明1620年诞辰暨陶渊明研讨会,发起和组织举办1987年陶渊明研讨会(两次陶研会皆为全国性学术会议),并组织编辑会议论文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研究专辑》。倡导组建九江县陶渊明研究会。发起和组织纪念岳飞母亲姚太夫人逝世850周年活动。在省以上学会宣读或刊发论文多篇,其中《“陶渊明始家宜丰”甄辨》、《岳飞(小重山)词作时地之管见》、《九江民俗辑要》分别获九江市史学会一等奖和江西省历史学会、民俗学会优秀论文奖。
  1988年3月,调任县志办公室主任兼《九江县志》主编。首次修志没有经验,加之资料奇缺,工作开展面临困难。他知难而进,不辱使命,请教于专家学者,探讨于兄弟县市,求索于各地史料,潜心笃志,无论寒暑,废寝忘食,抱病伏案,反复掘残罗轶,精心铀绎提炼,字斟句酌,言必有征,至五修纲目,六易其稿,倾十余年心血,书甫成而寿终。主编的《九江县志》,经专家鉴审认为:“志书整体结构合理,体例完备,卷、章、节标题设置简明准确;内容翔实,观点正确,记述有方,条陈史实重点突出,因果互见;文字精练,可谓字斟句酌。”在县志办期间,还组织并参与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县情大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县发展大典》等8种大型辞书和九江市《政府志》、《民俗志》撰写词条6万余字。
  人鑫一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终身执著追求中国共产党;品洁尚廉,正直无私,恪守职责,认真完成所承负的事业;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学风正派,学以致用,于地方人文史志研究领域有所造诣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团结同志,关心爱护他人,帮人所需,解人所困,积极热忱口传身授指导同事做好工作。如1985年初,县委、政府决定7月30日陶馆正式开馆,并经省、市、县宣传、文化部门商定,于开馆同时在县举办全国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时,祠、馆毕竣,陈设、陈列亟待策划和制作,作为主持工作领导,肩负沉重,责无旁贷,逐日理馆务,夜谋陈展,略无暇懈。常构划灯下,烟索灵感,茶提精神,每有兴会则抿酒一口。通宵达旦,烟一包,茶一壶,酒一瓶,而成稿一叠,倦极则和衣卧息桌上,久而凉瘼,腰不能支,洗漱如厕皆依人扶壁艰难移挪。尝笑语人:“当此关头,走不得也死不得啊!”如是者历半载。且内外事务无不审度再三,免生遗误。同时,见缝插针完成论陶佳篇,深得社科学界和文博同仁赞许。又如《九江县志》总纂间,肺疾气喘日渐严重。时,志办在政府四楼,拽栏艰陟,数阶而息,喘不止歇。体况若此,仍正笔案头,神专志笃。亦笑谓:“志书不成,理不应死!”再如,20世纪80年代起即多次申请入党,因作党外知名人士干部使用而未为组织接纳。但他不改初衷,坚持信念,强烈要求,终于谢世前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欣然感喟:“志书出版,理想实现,即死无憾了!” 1982年6月,补选为县第七届人大代表;1983年12月,当选为九江市人大代表;1984年6月至1998年1月,连任县政协一至四届常委,二至四届副主席;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当选为江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
  1985年,被文化部评为文博先进工作者。1986年,江西省政协授予全省政协委员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1994年始,连续7年被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新编地方志先进工作者。
  2003年1月20日因病逝世于沙河。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家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