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40
颗粒名称: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摘要: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零点,家家鸣放喜爆,迎接新年来临。天刚亮时,户户开门鸣鞭炮、放烟花,以示“开门大吉”,迎接新的曙光,并以代替旧习“出天方”。早饭后,人们穿戴一新,邻居互相拜年,远在他乡的亲友、同学则改用电话或发短信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拜年,先拜上亲或年长者,后拜同辈亲友。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内容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零点,家家鸣放喜爆,迎接新年来临。天刚亮时,户户开门鸣鞭炮、放烟花,以示“开门大吉”,迎接新的曙光,并以代替旧习“出天方”。早饭后,人们穿戴一新,邻居互相拜年,远在他乡的亲友、同学则改用电话或发短信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拜年,先拜上亲或年长者,后拜同辈亲友。若亲戚互不相拜,则视为亲戚关系不再,俗称“有走”。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人们沉醉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熟人相逢,便相互拱手拜年问候“新年好”或道贺“恭喜发财”。
  立春一年春为首,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第一个节令,时间在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往昔当日聚丁祖堂,备香案、摆三牲(猪头、雄鸡、鲤鱼)、插松柏,焚香鸣炮,礼拜天地,谓之“迎春接福”。今逢立春之时,户户仅在自家门前鸣放鞭炮,以示接春。
  元宵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亦称上元节。民间兴吃“糯米团”元宵(汤圆的别称),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吃汤圆,意即圆圆满满,标致春节圆满结束,民谚云“吃了元宵粑,下地种庄稼”。入夜,家家灯火通明,间间房屋皆亮,通宵不熄,有“三十夜火、十五夜灯”之说,城乡还组织玩花灯,故元宵节又称“灯节”。龙灯队、狮子队、采莲船、推“二姐”、耍“蚌壳精”、腰鼓队、军乐队、广场舞操队等表演一齐出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喝彩声、喧闹声此起彼伏,彰显国泰民安,人民幸福。闹元宵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提高而日益盛行,且花样繁多。
  花朝夏历二月十二日称“小花朝”,十五日称“大花朝”。相传花朝为百花生日,民间俗信此日娶亲嫁女,可大吉大利,不犯忌。
  清明夏历一般在二月底或三月初,公历一般是4月4日或5日为清明节,域内城乡历有踏青扫墓之习。扫墓日为清明节前三日后四日,俗云“前三后四”。旧时,聚族祭扫盛行,族长齐集男丁,宰三牲,备香纸鞭炮,向历代先远宗祖举行祠祭或墓祭,后聚餐,俗称“吃清明祭”。今族祭革除,大多数家庭由家长偕幼携带香纸、爆竹、供品,到本支系先人墓地祭奠。共青团、中小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塔或烈士墓前举行祭奠仪式,敬献花圈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夏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粽子节。节日期间,亲友兴互赠糖、酒、鸭蛋等礼品。是日,许多家庭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俗信“香艾为帜可招吉庆,菖蒲作剑可斩妖魔”。早餐兴吃粽子、发粑、咸鸭蛋,包粽子之习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正餐设中午,家家佳肴满桌,合家同饮雄黄酒,小孩忌酒便在额头上抹雄黄以示平安。节日期间沿湖地区多举行龙舟竞渡,城乡居民将观看龙舟赛当做一大快事,今极少举行。
  中元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称“鬼节”。俗信七月初一日,祖先亡灵回阳间,至十五日返阴间。届期每日早晚两餐家家先供祀先人牌位,鸣鞭炮、摆供品。此习乡村姓氏大户依然如此,小姓散户或无祖堂的氏族和城镇居民则自然取消。十四日晚,尚有将钱纸、冥币包成“包袱”于旷野火化,以示饯行。若有新亡灵牌位者,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今时,给新亡人“除灵”仪式和给先亡灵“烧包袱”等旧习仍存。
  中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时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相传此月十五日夜,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将节日饼做成月亮型,故称“月饼”,亲友将月饼相馈,故又称“饼子节”。“月亮”、“月饼”为圆形,寓意团团圆圆,故有全家人围桌而坐,一边吃饼品茗一边赏月之习。机关、团体此间还举办中秋茶话会、座谈会活动。县政协年年中秋召开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秋茶话会,以沟通和增强各阶层人士之间情感,共话民族亲情,共为祖国统一而多作奉献。乡村中秋节兴吃糯米粑,有包心和不包心两种,包心的有白糖、芝麻馅的,亦有桂花馅、猪肉馅的。请客吃粑,客走时还送些粑客人带走,客谢称“又吃又摣,不好意思”。
  重阳古人以九为阳数,夏历九月初九日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节,又名“重九”节。随着人口老龄化,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民间又有登高习俗,域内各老年人体育协会,每逢此节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开展登山和其他老年人体育活动。机关单位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设席招待老年人。有的单位乘重九天高气爽之机,组织老年人参观旅游或开展野外文体活动。
  除夕夏历腊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日)的夜晚称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将始。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域内居民历来有打扫庭院,掸尘擦窗,清清洁洁过新年的良好传统。机关单位召开新年“团拜会”,党政机关向驻军、烈军属、红军老战士、革命伤残军人、离退休干部、职工、五保老人等走访慰问。是日,屋内外大小门均贴春联、门神,厅室贴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年画,全屋布置整洁,床上用品、电器、家具全面擦洗或更新。下午,大人带领小孩到祖坟山向先人坟墓祭奠,谓之“辞岁”,后沐浴更衣举族男丁齐集祖堂,设香案,摆三牲,焚香、燃烛、鸣爆,向祖宗神龛跪拜,谓之“还年”。除夕晚餐席最为丰盛,佳肴满桌、馨香扑鼻。关上院门(谓关财气),鸣放鞭炮老幼入席,长辈上坐,合家团团圆圆吃“团年饭”,在欢笑中互励互勉,互相祝福。饭后,晚辈向长辈祝福“慢慢过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孩子们玩烟花,大人围坐火炉品茗谈心、观看电视、玩耍娱乐,通宵达旦,谓之“守岁”。午夜零时,家家燃放鞭炮,辞1日迎新,祝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生活更美好。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