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39
颗粒名称: 丧葬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2
摘要: 病人在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亲属人等齐跪床前,边哭边烧纸钱,俗称“起身钱”或“倒头钱”。接着将遗体移躺在木板或竹床上,以白布盖之,头枕用钱纸包土砖,头前点盏油灯,继续焚香化纸,须臾守护不离。
关键词: 风俗习惯 葬礼

内容

病人在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亲属人等齐跪床前,边哭边烧纸钱,俗称“起身钱”或“倒头钱”。接着将遗体移躺在木板或竹床上,以白布盖之,头枕用钱纸包土砖,头前点盏油灯,继续焚香化纸,须臾守护不离。
  报丧亡人落气后,立即组织亲房人向亲友报丧和向“八仙”(抬丧者)头人通报。职工病逝,由单位主持发讣告,告之社会。死者若系已嫁女性,必先向其娘家报信。亲友闻噩耗速至,谓之“奔丧”。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基本废除“送社灯”之旧习。
  入殓入殓前,先由亲人从河塘或井取水为死者抹尸,父死子抹,母死女抹,也有请专司殓事者抹,一般胸前抹3下,背心抹4下,俗称“前三后四”;然后换上全套“寿衣”,一般上身穿7层,下身穿8层(女性兴穿百褶裙),俗称“上七下八”;同时用白棉纱做腰带,棉纱根数与死者年龄相仿。停尸时间长者,均租用冰棺,以防尸腐。入殓时,先在棺底垫上3斤4两钱纸和石灰,再将遗体用兜单布兜入安放,死者头枕鸡冠枕(内装“五谷”),脚踩莲花灯(瓦制),右手握扇,左手执巾和饼,上覆寿被,鼻梁与棺木中线相对,两侧填塞石灰包,包数与亡人年岁相等,生前惯用及爱好物品亦随之殉葬,孝子脱下身穿的上内衣(或撕下一块衣襟布)放置亡人手腋内,以示亲血脉温暖亡人,最后经亲属检视无误,即可盖棺。死者若系女性,须等娘家人到场,方可入殓。
  20世纪90年代后,入殓从简,鸡冠枕、莲花灯、棉纱腰带、白褶裙等已基本无人苛求。机关职工病故,只抹身换上新衣帽鞋便可,属专业性亡人,兴穿行业制服。在政府大力倡导下,许多亡人由棺葬改为火化,无须入殓。
  吊唁入殓后,停柩于祖堂或自家厅堂,柩上置把柴3块、大米1袋(出殡时置于遗像或灵牌座位旁,三日“复山”时用以煮饭给嫡系子孙吃),柩下点腰灯,柩前设灵堂,安放死者遗像或灵牌,两侧排列按父竹母桐和孝子人数制作的哭丧棒。灵前设香案,焚香燃烛,点长明灯(俗称“照头灯”),陈放祭品。子、女、媳披麻戴重孝,轮流守护灵堂。人殓当晚至出殡前夜,每晚半夜举行“叫茶”。即由孝子端着茶托,内盛茶壶和两杯茶,在灯笼、火把引导下,周游村野、社庙,沿路打锣鼓,逢路口插香鸣炮,边走边呼,“XX回来喝清茶哟!”女儿、媳妇则坐守灵堂同样哭喊。有的丧家还请道士做法事,为亡人超度。吊唁时,亲属须按辈分戴孝,子侄均身穿白褂,孝子、孝媳戴麻布,女儿、女婿和外甥、外甥媳均戴朝布,孙辈戴白帽加块小红布,身披红腰带,曾孙辈戴红帽,玄孙辈戴绿帽(现多改为孙辈戴红帽,曾孙辈戴绿帽,玄孙辈戴黄帽),其他亲朋戚友男戴白帽,女披白“盖头”。仪式开始,亲友一般送香纸炮烛和现金若干,也有送挽联、孝幛或花圈,向亡灵礼拜。丧家鸣炮、奏哀乐,孝子跪于灵堂一侧陪拜,以示回敬。是晚,丧家必摆酒席款待宾朋,尤须盛宴“八仙”。
  出殡亲属子女早餐在灵堂“吃陪灵饭”,向死者告别。早饭后由“八仙”(一般为16人或20人)捧柩出堂缚于灵车上,亲属子女随之排列跪于灵车前,听“八仙”掌彩(一领众和),内容有缠杠彩文、恭维东家之词,或“八仙”互勉之语。此录缠杠掌彩文于后:“伏以!此树王母栽,峨嵋山上砍下来。此树砍来无别用,护送灵柩赴泉台,今将彩虹来缠杠,履险如夷降幅来”。掌彩完毕,鸣锣、放爆竹、奏哀乐,灵车启动。送葬队伍依次为:引路幡、锣鼓、散纸钱(俗称引路钱或买路钱)、花圈挽幛队、军鼓洋号队、孝男孝女及亲属,其中嫡长孙或长孙端亡人遗像、孝子捧哭丧棒于灵车前,灵车覆盖毛毯或被面,上扎白鹤,喻“驾鹤仙游”。其他亲友、邻居随后,锣鼓压阵。途中,亲朋故旧或乡邻在家门前鸣鞭炮,孝子屈膝弯腰并以白帽或青纱答谢,其中主亲或于门前摆茶设香案,俗称“路祭”,孝子回金答谢。
  安葬灵柩送达茔地后,送葬亲友解麻摘白回灵。灵柩入葬时,先举行“开山”式,鸣炮,由孝子(长子)跪着在墓基地先向前挖三锄,再由“八仙”打井,后由孝子和“八仙”一同在井中吃面条、米粑,谓之“暖窖”,然后由“八仙”落柩、掩土、垒冢。安葬完毕孝子将哭丧棒插于墓前,摆供品焚香鸣炮跪拜,众人将花圈堆于墓上。
  祭奠回灵后丧家请道士在家厅堂一角安灵,设灵屋一座,亦有自家人将亡人遗像挂于墙上,中写悼词,两边书联文,晨昏供奉,直至“满七”或周年为止。入葬3日,合家亲属前往墓地焚纸烧香鸣炮,并摆供品,叩头礼拜,谓之“复山”,俗称“三朝圆坟”,后逢“七”则祭,即人死后第7天为头七,“七七”49天为满七。五七时,一般女儿都备祭品,请道士做法事。“七七”之内儿女不理发.来客不设宴,当年不娶亲嫁女。春节门前贴黄纸对联,年初孝子七日之内守孝不出门,亲友以“亡人为大”首先备香纸猪肉到丧家“拜大年”,俗称“烧新香”。后宾主互拜。
  20世纪90年代后,丧葬习俗有革有从,以简为佳。请道士、设灵屋、做道场等乡村尚普遍,城镇已成为稀有之事。在政府倡导下,亡者由棺葬改火化,逐年增多。但多数火化后又土葬,只是棺木变成骨灰盒,还有极少数人,将死者骨灰盒置人棺木内土葬,火葬推行尚难。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