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习俗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域内城乡居民穿衣着帽渐趋潮流,青年男女爱穿运动服、夹克衫、滑雪衫、长大衣、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等。男女以穿西服为时尚,男性系领带,穿革履,着西装,免烫名牌则潇洒高贵;女性裙装花样繁多,超短裙、背带裤、百褶裙、连衣裙比比皆是。年长者穿中山装,学生穿校服较为普遍。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社会关系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域内城乡居民穿衣着帽渐趋潮流,青年男女爱穿运动服、夹克衫、滑雪衫、长大衣、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等。男女以穿西服为时尚,男性系领带,穿革履,着西装,免烫名牌则潇洒高贵;女性裙装花样繁多,超短裙、背带裤、百褶裙、连衣裙比比皆是。年长者穿中山装,学生穿校服较为普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饰趋向成衣化,个体裁缝减少,县城上门按日计酬的裁缝几乎消失,乡村上门工纫匠也不多见。男女衣裤多从服装超市购买,颜色丰富多彩,式样新颖。民间流传“男人穿衣赶潮流,女人穿少显风流,时髦奇特方显美,不要温度要风度”。进入21世纪后,穿着转向舒适、软和、款式奇特。曾一度风行唐装,以棉质、真丝、羊毛、天然彩色棉为最佳服饰面料,穿中山装者则少见。宽裕家庭追求高档和名牌服装,特别是“才子”、“美国苹果”、“七匹狼”等服饰,受年轻富有者青睐。有民谣称:“男穿西装打领带,锃亮皮鞋皮腰带;女穿超短薄稀衫,乳沟肚脐露出来”。贫困户也很少缺衣,衣衫褴褛者则少见。穿鞋也有讲究,20世纪80年代,人们一般冷穿保暖鞋、运动鞋,热穿胶鞋、球鞋、塑料凉鞋。90年代后,人们爱穿旅游鞋、休闲鞋、时装鞋,尤兴品牌皮鞋,女[“德赛帝伦”、“红蜻蜓”、“富贵鸟”、“奥伦”等。老年者兴戴运动帽、太阳帽、旅游帽、登山帽。青年男女爱戴金佩银,定亲结婚的首饰由“三金”(戒指、耳环、项链)扩展成“五金”(增手镯、胸链)。老年妇女戴金耳环、金戒指亦为普遍。黉金、铂金、玉器、钻石、玛瑙、水晶等高贵首饰越来越让人青睐。
  饮食县内城乡居民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及玉米、红薯等杂粮。习惯是一日三餐,一稀二干。20世纪80年代后,人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品种繁多,福建沙县小吃、四川火锅、重庆巴爷火辣、南昌炒粉、北方饺子、兰州拉面、安徽煎饼、新疆羊肉串等风味小吃,纷纷进入县内饮食市场。城镇工干人员,早餐一般上街进店就餐,包子、馒头、油条、炒粉、煎饼、茶蛋、昧蛋、面包、稀饭、豆浆、酸奶可任意选购。由于市场物资充裕,一般家庭饭桌上常有鱼、肉及青蔬等。为利于健康,人们忌大荤、少吃辛辣,很多家庭只食植物油、不吃或少吃动物油,爱吃玉米、荞麦、红薯等杂粮。家庭餐饮尚有饮酒、饮茶、饮奶习俗。节日或来客则备瓶装高度酒或啤酒,席间主人主动喝、动情劝,有“主不饮、客不尝”之说,亦有中老年者中晚餐小酌,以自酿米酒为主。县人饮茶习俗历史悠久,来客必张烟奉茶。茶叶山区村民自种自采自用,城市居民及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多购于茶场成品。清明节前后所产的茶叶为好茶,唯域内岷山、尖山所产“庐山云雾”受人青睐。饮奶乃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以老人小孩居多。
  域内传统地方菜主要有米粉蒸肉、豆条烧肉、豆豉爆肉、萝}、烧牛肉、油煎鲫鱼、红烧鲤鱼、鱼头煮豆腐、糖醋鳜鱼、炒乌鱼片、香菇炖鸡、时(石)鱼炒鸡蛋、蒸鸡蛋、油煎豆腐、啤酒烧鸭等。
  1986 - 2005年,县城夜宵市场逐步增大,初在柴桑大道两旁,后集中于沿河南路新城桥至育新桥一带,风味小炒有田螺、龙虾、米粉、油炸品等。有租用民房白天、夜晚都营业,有搭棚设摊临时占地经营,亦有脚踏平板车上设灶架锅流动经营。夏天,柴桑大道两旁不少店铺经营炒冰,为夜宵市场增添繁华。
  住宅20世纪80年代后期,县内居民建住宅又兴请“地仙”择基定向,俗称“看地”(该习曾隐迹于20世纪50 -70年代),以确定房屋向格和开工时日。90年代后,城乡住房建筑风格变化较大,凡建私房者,均兴单家独院,房屋一般为2~3层砖混结构,厅堂、卧室、厨房、卫生间配套,一改以往三间扁担屋的旧模式。新宅都进行室内装修,采用泡沫吊顶、胶合板吊顶、石膏贴顶等,仿瓷涂料或乳胶漆墙面、墙裙,瓷砖或红丹漆地面,或铺设地塑、地毯。所建房屋多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继而“封顶”仪式取代旧时“上梁”仪式,且仪式越来越隆重。仪式举行时,业主从屋顶抛撒糖果、花生、红枣、香烟等食用品,以慰前来祝贺和观看的人群,众人喝彩,场面极为热闹。1996年后,县城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骤然升温,庐山大道、柴桑大道的瑞景商城、万客汇、香樟花园、康怡大厦及沿河北路的锦绣福城,沿河南路的颐河园小区等处5 -6层高楼鳞次栉比,康怡、熙园新区内还建有欧式风格的别墅群。室内装修大都采用大理石、原木地板、复合地板、地毯等。单家独院私宅也随着形势变化和家庭经济条件宽裕,重新进行装修和改造,大客厅小卧室,客厅以80×80公分或lxl米大理石贴地面,卧室铺地毯。2005年,政府提倡住房要穿衣戴帽,城乡约有8%的住宅、商住楼,外墙面喷刷墙面漆,屋顶加盖4披水红(绿)色塑钢瓦的隔热层。
  乔迁新居时,兴半夜路无行人搬家。燃木炭旺火一盆,搬家先搬木柴、炉火,意即择新居烟火连绵财(柴)先到,日子红红火火。主人不顾邻里休息,鞭炮礼花齐鸣,热热闹闹人住新宅。事后,亲朋好友上门道喜,主人择日举办乔迁喜宴答谢。
  礼仪风尚待客客人分亲戚、朋友两种,来客又分是下帖请来的和未请自到的。如果是请来的,客人进门主人就说“有失远迎”、“劳您大驾”或直白“耽误您工夫”;若是自来的则说“难得”、“什么风把您吹来”等客套话。客人落座后,泡茶、敬烟、摆糕点,再摆筵席,席间敬烟敬酒,夹菜劝吃,觥筹交错,气氛十分和谐。
  做新房和子女升学或结婚等请来的客人,农家以自做饭菜和自酿米酒在家设席招待;城镇多在酒楼、饭店设席谢客。主人在大门前迎接客人,并安排人发烟倒茶,请客人人席就座,先喝茶吃糕点。开席时,鸣鞭炮,主人致欢迎词。席间,若是新婚宴,公婆依次逐桌敬酒谢客,新郎新娘分别逐席敬酒。若其他喜庆酒宴,只需主人夫妇沿席敬酒一巡。客人离席时,主人站立大门前,逐一与客人握手送客,并相互说些客套话。丧事设席,城乡都兴先开“八仙”席,后开来客席,孝子双手握哭丧棒逐桌下跪,鸣炮开席。
  礼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行为礼貌是县人传统习俗。筵席让老人坐上席,行路让老人先行。陌生人问路,笑脸相答,详细指点。见年岁大的称爷爷、公公、伯伯、奶奶、婶婶;中年则称叔叔、大哥、大姐、嫂嫂、同志、师傅;年少的称小弟弟、小妹妹或小同学。问人之事,请字当先,托人办事,则用“拜托”、“劳您大驾”、“您费神”等为开口语。与人交往常用“身体好”、“孩子们都不错吧”、“好福气”、“发了财吧”等问候语;与人见面,先笑脸点头后握手。客人进屋让座递烟泡茶,设席招待。用餐时,请客上座,让客人先下筷,敬酒先敬客;客宴毕,主人说“有有菜饭要吃饱”;客人走,主人送出大门,乡村若是红喜事宴请,尚兴鸣炮送客,并说“慢慢走”、“怠慢怠慢”、“有空常来走走”、“今朝打餐饿肚子”等谦语,客人常以“哪里哪里”、“打搅打搅”、“不敢当”作答。
  亲戚间,一年三节(春节、端午、中秋)兴相互走动,互赠节日礼品,互致问候。亲友子女升学、婚姻,业有建树或逢灾遇难等,则互相恭贺、探望问候和资助。
  诞辰婴儿降生第一天,新生儿父亲须到岳父母家“报喜”。用竹篮盛装公鸡、猪肉、米酒等物品,红绳或红布系酒壶盖和嘴,若生男孩壶嘴朝篮内,若生女孩壶嘴向篮外。岳丈家则配1只母鸡与送去的1只公鸡另加干菜烧肉,酒壶内填充糯米、鸡蛋等物品以回赠月娘食用。婴儿出生第三天,须请接生婆或自家奶奶、姥姥,用艾叶煎水为婴儿洗澡更衣,俗称“洗三”。外婆家必送油面、鸡蛋、红糖等食品和鞋、袜、帽、衣服、摇床等物品,俗称送“祝礼”。产家设宴招待外婆和接生婆等宾客,谓之“做三朝”。婴儿出生后,产家陆续收受亲友“祝礼”,产后30天必办“满月酒”以回敬。同日,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去胎发,并染红蛋分发亲友和邻居,以示同喜同贺。婴儿满周岁,产家设宴席庆贺,并做生日粑,粑心点红色,分送外婆家和亲友邻居,外婆家必送银项圈、长命锁等纪念物,以祈“长命富贵”。喝过“生日酒”,有的产家还进行“周试”,雅称“啐盘”,来测试孩子的爱好和未来志趣,即将书、印、笔、墨、算盘、钱币、鸡腿、猪肉、尺、斧、葱、蒜、芹菜、泥土、稻草等14种物品放入竹筛内,让婴儿坐中间,由其任意抓取。书印主文人仕官,笔墨算盘主书画商贾,钱币、鸡腿、猪肉主富裕食禄,尺斧主工匠,葱蒜主聪明善算,芹主勤,泥土、稻草主农事。周试实为游戏,多为博笑而为。
  寿诞县内寿诞庆贺历来盛行。年轻者谓“过生日”,老年者谓“做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计年老年少,逢出生日,大都会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日必备鱼肉酒席和蛋糕,全家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歌,寿诞者吹蜡烛,众人喝喜酒吃蛋糕。年长者勉励少年人好好读书,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之栋梁,年轻人应拼搏进取,业有建树。老年人原50岁始做寿,今多数人到60、70岁方做寿,后每逢整十再做一次。逢七时就有亲友送寿礼,逢九时做寿庆,因有“送七不送八,送八有得吃”、“庆九不庆十,庆十数已足”之说。一般寿礼为寿糕、寿面、猪肉,亦有寿联、寿屏、寿幔,儿女们也有送服饰、金银佩饰或人民币。做寿日,邀请亲友共同赴宴,经济宽裕家庭,在餐馆订包厢,合家欢聚,同吃长寿面,共饮长寿酒,齐祝寿星长命百岁。进入21世纪,县寿星联谊会每年在域内百岁以上老人逢其生日时,均逐一上门为其贺寿。做寿家庭在电视台点歌祝寿则常见。
  嫁娶习俗说媒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已成主流。网上恋爱、异地谈情、年岁差异大成婚者均不足为奇。因男女外出打工者多,远程婚姻亦相对增多。大都由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并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即可匹配。旧时“说媒”、“合八字”虽不复存在但仍有男女双方或素不相识、或互相不了解,需请人牵线搭桥,介绍其相识、相知、相恋,或因彩礼、吉日择定等需要有人过言,特请介绍人从中斡旋,让婚事办得尽如人意,亦谓之“说媒”、“媒人”、“介绍人”。
  订婚双方同意定亲后,男方择吉日,备礼物,由媒人引路,到女方家下聘礼,聘礼除金银首饰衣物外,鱼肉、面条、烟酒、糖果一般为8个8,即8样物品,每样8斤(件、条)。接着女方也到男方家过门,相互拜见对方父母和长辈,始称对方父母为爹爹、姆妈。对方家长分别为新婿、新媳赠送“拜见礼”(红色),设宴款待新婿、新媳和媒人,并请亲友相见和作陪,以此确定婚姻关系。
  迎亲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通报女方,若女方无异议,男方送上择吉日帖(“送日子”)和迎亲彩礼,是年端午和中秋节男方须向女方“送大节”,并向女方亲眷赠礼品,预示当年要迎亲。届期,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女方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和茶点等物,由男方3日前送到,若在餐馆设宴待客,则由男方结账。是日,男方新郎、介绍人、伴娘(为未婚女郎)和若干亲友,乘坐彩车若干辆和载嫁妆车,鸣炮鸣金前往新娘家迎亲。午宴后,女方“发人”动身前,母女“哭嫁”,姑嫂姨妹含泪相送,俗信“越哭越发”。所哭唱内容多为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妹手足之情,母亲叮嘱女儿孝敬公婆等。少顷,新娘着婚纱,低头含羞,由伴娘等搀扶入车。女方所陪嫁妆大有高档家具,电器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压箱钱,小到布鞋、牙签、洗衣板等,应有尽有,一般为男方彩礼款所购。亦有少数富有之家嫁女陪轿车、陪住宅。迎亲时,全程摄像很普遍,一路车水马龙,欢歌笑语。
  闹新房闹新房已革除撒帐、偷新房等旧习。如今兴唱歌、跳舞、戏弄新郎新娘交代恋爱史、作亲昵表演等。有的兴看迎亲、婚宴录像,有的打麻将或玩扑克、象棋等,客主聚集一堂,共贺良宵。
  谢亲、谢媒完婚第三天,新郎备鱼肉、烟酒、糖果等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谢亲,俗称“三朝回门”,女家设宴款待新婚女儿、女婿,并请亲友作陪,谓之吃“回门酒”。婚后数日,新郎须向媒人馈赠3斤肉、1壶酒,以示“谢媒”。翌年农历正月,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为期一月,并向娘家亲眷和邻居散发糕饼,主要亲眷家家请吃“回门饭”,归时则将娘家及亲眷回赠的红蛋等食品,分给婆家亲眷和邻居。但“省亲”之习今多数革除。
  丧葬习俗送终病人在弥留之际,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亲属人等齐跪床前,边哭边烧纸钱,俗称“起身钱”或“倒头钱”。接着将遗体移躺在木板或竹床上,以白布盖之,头枕用钱纸包土砖,头前点盏油灯,继续焚香化纸,须臾守护不离。
  报丧亡人落气后,立即组织亲房人向亲友报丧和向“八仙”(抬丧者)头人通报。职工病逝,由单位主持发讣告,告之社会。死者若系已嫁女性,必先向其娘家报信。亲友闻噩耗速至,谓之“奔丧”。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基本废除“送社灯”之旧习。
  入殓入殓前,先由亲人从河塘或井取水为死者抹尸,父死子抹,母死女抹,也有请专司殓事者抹,一般胸前抹3下,背心抹4下,俗称“前三后四”;然后换上全套“寿衣”,一般上身穿7层,下身穿8层(女性兴穿百褶裙),俗称“上七下八”;同时用白棉纱做腰带,棉纱根数与死者年龄相仿。停尸时间长者,均租用冰棺,以防尸腐。入殓时,先在棺底垫上3斤4两钱纸和石灰,再将遗体用兜单布兜入安放,死者头枕鸡冠枕(内装“五谷”),脚踩莲花灯(瓦制),右手握扇,左手执巾和饼,上覆寿被,鼻梁与棺木中线相对,两侧填塞石灰包,包数与亡人年岁相等,生前惯用及爱好物品亦随之殉葬,孝子脱下身穿的上内衣(或撕下一块衣襟布)放置亡人手腋内,以示亲血脉温暖亡人,最后经亲属检视无误,即可盖棺。死者若系女性,须等娘家人到场,方可入殓。
  20世纪90年代后,入殓从简,鸡冠枕、莲花灯、棉纱腰带、白褶裙等已基本无人苛求。机关职工病故,只抹身换上新衣帽鞋便可,属专业性亡人,兴穿行业制服。在政府大力倡导下,许多亡人由棺葬改为火化,无须入殓。
  吊唁入殓后,停柩于祖堂或自家厅堂,柩上置把柴3块、大米1袋(出殡时置于遗像或灵牌座位旁,三日“复山”时用以煮饭给嫡系子孙吃),柩下点腰灯,柩前设灵堂,安放死者遗像或灵牌,两侧排列按父竹母桐和孝子人数制作的哭丧棒。灵前设香案,焚香燃烛,点长明灯(俗称“照头灯”),陈放祭品。子、女、媳披麻戴重孝,轮流守护灵堂。人殓当晚至出殡前夜,每晚半夜举行“叫茶”。即由孝子端着茶托,内盛茶壶和两杯茶,在灯笼、火把引导下,周游村野、社庙,沿路打锣鼓,逢路口插香鸣炮,边走边呼,“XX回来喝清茶哟!”女儿、媳妇则坐守灵堂同样哭喊。有的丧家还请道士做法事,为亡人超度。吊唁时,亲属须按辈分戴孝,子侄均身穿白褂,孝子、孝媳戴麻布,女儿、女婿和外甥、外甥媳均戴朝布,孙辈戴白帽加块小红布,身披红腰带,曾孙辈戴红帽,玄孙辈戴绿帽(现多改为孙辈戴红帽,曾孙辈戴绿帽,玄孙辈戴黄帽),其他亲朋戚友男戴白帽,女披白“盖头”。仪式开始,亲友一般送香纸炮烛和现金若干,也有送挽联、孝幛或花圈,向亡灵礼拜。丧家鸣炮、奏哀乐,孝子跪于灵堂一侧陪拜,以示回敬。是晚,丧家必摆酒席款待宾朋,尤须盛宴“八仙”。
  出殡亲属子女早餐在灵堂“吃陪灵饭”,向死者告别。早饭后由“八仙”(一般为16人或20人)捧柩出堂缚于灵车上,亲属子女随之排列跪于灵车前,听“八仙”掌彩(一领众和),内容有缠杠彩文、恭维东家之词,或“八仙”互勉之语。此录缠杠掌彩文于后:“伏以!此树王母栽,峨嵋山上砍下来。此树砍来无别用,护送灵柩赴泉台,今将彩虹来缠杠,履险如夷降幅来”。掌彩完毕,鸣锣、放爆竹、奏哀乐,灵车启动。送葬队伍依次为:引路幡、锣鼓、散纸钱(俗称引路钱或买路钱)、花圈挽幛队、军鼓洋号队、孝男孝女及亲属,其中嫡长孙或长孙端亡人遗像、孝子捧哭丧棒于灵车前,灵车覆盖毛毯或被面,上扎白鹤,喻“驾鹤仙游”。其他亲友、邻居随后,锣鼓压阵。途中,亲朋故旧或乡邻在家门前鸣鞭炮,孝子屈膝弯腰并以白帽或青纱答谢,其中主亲或于门前摆茶设香案,俗称“路祭”,孝子回金答谢。
  安葬灵柩送达茔地后,送葬亲友解麻摘白回灵。灵柩入葬时,先举行“开山”式,鸣炮,由孝子(长子)跪着在墓基地先向前挖三锄,再由“八仙”打井,后由孝子和“八仙”一同在井中吃面条、米粑,谓之“暖窖”,然后由“八仙”落柩、掩土、垒冢。安葬完毕孝子将哭丧棒插于墓前,摆供品焚香鸣炮跪拜,众人将花圈堆于墓上。
  祭奠回灵后丧家请道士在家厅堂一角安灵,设灵屋一座,亦有自家人将亡人遗像挂于墙上,中写悼词,两边书联文,晨昏供奉,直至“满七”或周年为止。入葬3日,合家亲属前往墓地焚纸烧香鸣炮,并摆供品,叩头礼拜,谓之“复山”,俗称“三朝圆坟”,后逢“七”则祭,即人死后第7天为头七,“七七”49天为满七。五七时,一般女儿都备祭品,请道士做法事。“七七”之内儿女不理发.来客不设宴,当年不娶亲嫁女。春节门前贴黄纸对联,年初孝子七日之内守孝不出门,亲友以“亡人为大”首先备香纸猪肉到丧家“拜大年”,俗称“烧新香”。后宾主互拜。
  20世纪90年代后,丧葬习俗有革有从,以简为佳。请道士、设灵屋、做道场等乡村尚普遍,城镇已成为稀有之事。在政府倡导下,亡者由棺葬改火化,逐年增多。但多数火化后又土葬,只是棺木变成骨灰盒,还有极少数人,将死者骨灰盒置人棺木内土葬,火葬推行尚难。
  岁时习俗春节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零点,家家鸣放喜爆,迎接新年来临。天刚亮时,户户开门鸣鞭炮、放烟花,以示“开门大吉”,迎接新的曙光,并以代替旧习“出天方”。早饭后,人们穿戴一新,邻居互相拜年,远在他乡的亲友、同学则改用电话或发短信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拜年,先拜上亲或年长者,后拜同辈亲友。若亲戚互不相拜,则视为亲戚关系不再,俗称“有走”。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人们沉醉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熟人相逢,便相互拱手拜年问候“新年好”或道贺“恭喜发财”。
  立春一年春为首,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第一个节令,时间在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往昔当日聚丁祖堂,备香案、摆三牲(猪头、雄鸡、鲤鱼)、插松柏,焚香鸣炮,礼拜天地,谓之“迎春接福”。今逢立春之时,户户仅在自家门前鸣放鞭炮,以示接春。
  元宵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亦称上元节。民间兴吃“糯米团”元宵(汤圆的别称),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吃汤圆,意即圆圆满满,标致春节圆满结束,民谚云“吃了元宵粑,下地种庄稼”。入夜,家家灯火通明,间间房屋皆亮,通宵不熄,有“三十夜火、十五夜灯”之说,城乡还组织玩花灯,故元宵节又称“灯节”。龙灯队、狮子队、采莲船、推“二姐”、耍“蚌壳精”、腰鼓队、军乐队、广场舞操队等表演一齐出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喝彩声、喧闹声此起彼伏,彰显国泰民安,人民幸福。闹元宵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提高而日益盛行,且花样繁多。
  花朝夏历二月十二日称“小花朝”,十五日称“大花朝”。相传花朝为百花生日,民间俗信此日娶亲嫁女,可大吉大利,不犯忌。
  清明夏历一般在二月底或三月初,公历一般是4月4日或5日为清明节,域内城乡历有踏青扫墓之习。扫墓日为清明节前三日后四日,俗云“前三后四”。旧时,聚族祭扫盛行,族长齐集男丁,宰三牲,备香纸鞭炮,向历代先远宗祖举行祠祭或墓祭,后聚餐,俗称“吃清明祭”。今族祭革除,大多数家庭由家长偕幼携带香纸、爆竹、供品,到本支系先人墓地祭奠。共青团、中小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塔或烈士墓前举行祭奠仪式,敬献花圈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夏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粽子节。节日期间,亲友兴互赠糖、酒、鸭蛋等礼品。是日,许多家庭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俗信“香艾为帜可招吉庆,菖蒲作剑可斩妖魔”。早餐兴吃粽子、发粑、咸鸭蛋,包粽子之习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正餐设中午,家家佳肴满桌,合家同饮雄黄酒,小孩忌酒便在额头上抹雄黄以示平安。节日期间沿湖地区多举行龙舟竞渡,城乡居民将观看龙舟赛当做一大快事,今极少举行。
  中元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称“鬼节”。俗信七月初一日,祖先亡灵回阳间,至十五日返阴间。届期每日早晚两餐家家先供祀先人牌位,鸣鞭炮、摆供品。此习乡村姓氏大户依然如此,小姓散户或无祖堂的氏族和城镇居民则自然取消。十四日晚,尚有将钱纸、冥币包成“包袱”于旷野火化,以示饯行。若有新亡灵牌位者,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今时,给新亡人“除灵”仪式和给先亡灵“烧包袱”等旧习仍存。
  中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时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相传此月十五日夜,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将节日饼做成月亮型,故称“月饼”,亲友将月饼相馈,故又称“饼子节”。“月亮”、“月饼”为圆形,寓意团团圆圆,故有全家人围桌而坐,一边吃饼品茗一边赏月之习。机关、团体此间还举办中秋茶话会、座谈会活动。县政协年年中秋召开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秋茶话会,以沟通和增强各阶层人士之间情感,共话民族亲情,共为祖国统一而多作奉献。乡村中秋节兴吃糯米粑,有包心和不包心两种,包心的有白糖、芝麻馅的,亦有桂花馅、猪肉馅的。请客吃粑,客走时还送些粑客人带走,客谢称“又吃又摣,不好意思”。
  重阳古人以九为阳数,夏历九月初九日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节,又名“重九”节。随着人口老龄化,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民间又有登高习俗,域内各老年人体育协会,每逢此节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开展登山和其他老年人体育活动。机关单位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设席招待老年人。有的单位乘重九天高气爽之机,组织老年人参观旅游或开展野外文体活动。
  除夕夏历腊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日)的夜晚称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将始。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域内居民历来有打扫庭院,掸尘擦窗,清清洁洁过新年的良好传统。机关单位召开新年“团拜会”,党政机关向驻军、烈军属、红军老战士、革命伤残军人、离退休干部、职工、五保老人等走访慰问。是日,屋内外大小门均贴春联、门神,厅室贴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年画,全屋布置整洁,床上用品、电器、家具全面擦洗或更新。下午,大人带领小孩到祖坟山向先人坟墓祭奠,谓之“辞岁”,后沐浴更衣举族男丁齐集祖堂,设香案,摆三牲,焚香、燃烛、鸣爆,向祖宗神龛跪拜,谓之“还年”。除夕晚餐席最为丰盛,佳肴满桌、馨香扑鼻。关上院门(谓关财气),鸣放鞭炮老幼入席,长辈上坐,合家团团圆圆吃“团年饭”,在欢笑中互励互勉,互相祝福。饭后,晚辈向长辈祝福“慢慢过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孩子们玩烟花,大人围坐火炉品茗谈心、观看电视、玩耍娱乐,通宵达旦,谓之“守岁”。午夜零时,家家燃放鞭炮,辞1日迎新,祝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生活更美好。
  称谓习俗父方亲属曾祖父称“太公”或“老公公”,曾祖母称“太婆”或“老婆婆”。祖父称“公公”或“爷爷”,祖母称“婆婆”或“奶奶”。父亲称“爹爹”或“爸爸”,母亲称“姆妈”或“妈妈”,作叙述时称父母为“爹娘”或“爷娘”,城市年轻人称“老爸”、“老妈”。伯父称“大爹爹”,伯母称“大姆妈”,作叙述时分别称“大伯”、“大妈”,也有称“大爷”、“大娘”。叔父称“叔叔”,叔母称“婶婶”,也有称“二爹”、“二姆妈”,作叙述分别称“叔爷”、“婶娘”。姑母称“姑妈”,姑父称“姑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姑娘”、“姑爷”。
  夫妻相互直呼其名,夫唤妻可在儿女名后加上“姆妈”,妻唤夫则将儿女名后加上“爹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妻子为“老婆”、“里头人”,称丈夫为“老公”、“外头人”,也有称“老板”、“我屋里但”。兄称“哥哥”,姊称“姐姐”,弟妹直呼其名。兄之妻称“嫂嫂”,弟之妻称“弟媳”。姐妹之夫称“姐夫”、“妹夫”,作叙述时分别称“姐丈”、“妹婿郎”。伯、叔父之子女称堂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堂嫂”、“堂弟媳”、“堂姐夫”、“堂妹夫”。姑母之子女称表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兄弟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姐妹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外甥”、“甥女”、“甥媳妇”、“甥女婿”,面称均直呼其名。
  母方亲属母之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面称“家公”、“家婆”或“爷爷”、“姥姥”,作叙述时分别称“外公”、“外婆”。母之兄弟及其配偶为舅父、舅母,面称“母舅”、“舅母娘”,作叙述时称“舅舅”、“舅妈”。母之姐妹及其配偶为姨母、姨父,面称“姨娘”、“姨爹”,作叙述时称“姨妈”、“姨父”。母之侄子称表兄、弟、姐、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妻方亲属妻之父母为岳父、岳母,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丈人”、“丈母”或“丈老”、“丈母娘”。妻之兄弟及其配偶为内兄、内弟、内嫂、内弟媳,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内兄称“大舅子”、内弟称“小舅子”,通称“舅佬倌”。妻之姊妹及其配偶为姨姐、姨妹、襟兄、襟弟,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大姨子”、“小姨子”、“姨姐夫”、“姨妹夫”。妻之侄子女及其配偶为内侄、内侄女、内侄媳、内侄婿,面称随妻或直呼其名。
  夫方亲属夫之父母面称随夫,作叙述时称“公爹”、“婆母”。夫之兄弟面称随夫,作叙述时称“伯伯”、“叔叔”,他们的配偶分别称“嫂嫂”、“婶婶”,相互称“妯娌”;夫之姊妹称“姑姑”,她们的配偶称“姑爷”,面称随夫。子女、侄子女、外甥子女及他(她)们的配偶面称同夫或直呼其名。
  儿女姻亲儿女夫妻双方之父互称“亲家”,双方之母互称“亲家母”。
  尊称谦称及雅称社会交往中,对年长或有声望人及其配偶尊称“先生”、“夫人”,自谦为“学生”,“愚人”;对友人及其配偶尊称“仁兄”、“贤嫂”或“嫂夫人”,自谦为“愚弟”、“愚妹”;对友人之父母尊称“令尊”、“令堂”,自谦为“家严”、“家慈”;对友人之子女尊称“令郎”、“令媛”,自谦为“犬子”、“拙女”。雅称岳父称泰山;兄弟称玉昆、玉仲、棠棣;夫妻称伉俪;老师称恩师、夫子;父母称高堂、椿萱;女人称巾帼;男人称须眉;少女称美女、靓女、玉貌;少男称帅哥、俊哥。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