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20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
分类号: K85
页数: 6
摘要: 地面文物1986年前,经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两次文物普查和多次文物复查、考古调查,发现和勘定县内现存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2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10处、古石雕4处、近现代纪念物8处。20世纪70 - 90年代,县砖瓦厂取土破坏古遗址1处。2004年夏,按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境内新增近现代纪念物2处。古聚落址磨盘墩遗址位于沙河街北约1.5千米。为西周中至春秋中期聚落址,盘状台地,面积约500千米。2005年,遗址残留部门尚存。神墩遗址位于沙河街西约16千米新合镇爱国村境。城厢墩遗址位于沙河街西北约13千米城门乡政府附近。
关键词: 文物保护 文物工作

内容

地面文物1986年前,经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两次文物普查和多次文物复查、考古调查,发现和勘定县内现存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2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10处、古石雕4处、近现代纪念物8处。20世纪70 - 90年代,县砖瓦厂取土破坏古遗址1处(望家岭聚落址)。2004年夏,按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境内新增近现代纪念物2处(张家洲农民协会旧址、赤湖革命烈士纪念碑)。
  古聚落址磨盘墩遗址位于沙河街北约1.5千米。为西周中至春秋中期聚落址,盘状台地,面积约500千米。1976年秋,考古发掘300平方米。2005年,遗址残留部门尚存。
  神墩遗址位于沙河街西约16千米新合镇爱国村境。为包含新石器晚至商、周三个时期的村落遗址,平顶土墩,面积约28400平方米。因铁路武(昌)九(江)线穿过,1984年秋、1985年冬,省、市、县文物部门两次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900平方米。2003年夏,武九复线建设,又进行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2005年,遗址残留部分尚存。
  城厢墩遗址位于沙河街西北约13千米城门乡政府附近。为商周时期聚落址,平顶土墩,面积4617平方米。2005年,遗址尚存。
  王家墩遗址位于沙河街西约6千米狮子镇蔡桥村境。为商周至春秋时期聚落址,平顶土墩,面积4526平方米。2005年,遗址尚存。
  太公岭遗址位于沙河街南约25千米马回岭镇富民村境。为新石器晚至商周时期聚落址,台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5年,遗址尚存。 孙家山遗址与太公岭毗连,为商周时期聚落址,坡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2005年,遗址尚存。
  张家河遗址群位于马回岭镇富民村境,自西向东排列有龙王岭、磨盘山、门口山、八角山等遗址,隔张家河北与太公岭、孙家山遗址相望。为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聚落址,高坳坡地,龙王岭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磨盘山遗址约3900平方米,门口山遗址约4750平方米,八角山遗址约8400平方米。2005年,遗址群尚存。
  义门陈遗址位于沙河街西南约5千米狮子镇牌楼村。1987年,江州义门陈氏编修家谱时,从明清家谱中,记载义门陈家族居住地史料里证实,唐宋时期被朝廷屡加旌表封赠的封建大家族“江州义门陈”发祥地即在今狮子镇牌楼村,并先后多次邀请有关人士到实地勘察,发现大量的义门遗迹文物。
  “羲门陈议事听”基址碑:1块,高1.2米、宽0.5米、厚0.2米。隶书阳刻,字迹清晰。
  石鼓:6个,每个高0. 45米、宽0.38米、厚0. 20米,鼓身阳刻动物图像及花纹,鼓脚宽于鼓身。
  石旗夹:1块,高1.6米、宽0. 56米、厚0.05米。
  “陈崇同”砖:2块,陈崇乃义门始祖陈伯宣九世孙,江州长史。义门山往北边陲有一山称崇岡岭(今狮子镇三桥村王家后山),砖长0. 28米、宽0. 14米、厚0.07米,砖身阴刻楷书“隙崇同崇同”5字。
  “羲朗隙氏”石碑:1块,明立。勒线空刻,碑高1.3米、宽0.8米、厚0. 05米。
  石门枕:2块,宽0.8米、高0. 22米、厚0.31米。
  石门槛:3块,宽1. 17米、高0.32米、厚0.22米,周身阳刻花纹。
  石墩:8块,上圆下方,圆直径0. 45米,方0. 50米×0.56米。
  石龙凤:1块,为义门牌楼门头,宽2.3米、高0.5米、厚0.3米,阳刻龙凤各1。
  “羲朗记”石碑:1块,高0.7米、宽0. 52米、厚0. 05米。隶书“羲门记”三个勒线空字清晰,明嘉靖三十二年刻立。
  义门古井:1口,井口上护井石外直径0. 95厘米、内径0. 35米、高0.08米,井深2.2米,2000年,新农村建设,村民宁可将村内直路改弯,以全其井不毁。
  牌楼石额枋:1块,宽2. 28米、高0.48米、厚0. 28米。
  牌楼边门石柱:2块,高1.5米、宽0. 36米、厚0. 32米。
  门柱边撑石:2块,高1. 28米、宽0.40米、厚0. 40米。
  古砖:地面存留2000余块,砖高0. 31米、宽0. 18米、厚0.10米。
  义门祠堂、义门牌楼基地旧址及义门路、义门巷、义门狗屎坡、义门粮仓、义门畈、义门山等地名,今人依呼此名。地下依稀可辨的遗存文物则无数,尚待发掘。
  古城址柴桑城址位于沙河街南约25千米柴桑山下马回岭镇马头村荆林街一带。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柴桑县治此,迄晋义熙八年(412)其治不徙,唐武德五年至贞观八年(622 -634)又于此置楚城县。1958年修建马头水库,遗址的部分面积淹入水中。2005年,遗址残留部分尚存。
  半洲城址位于沙河街西北约47千米城子镇火龙村境。为三国吴戍江要冲,传为孙虑镇守时筑。东晋梁州刺史庾怿、江州刺史诸裒曾先后治此。南朝梁汝南县可能治此。陈末隋初行政区划变迁,城池渐衰。遗址大半为江流冲塌。2005年,遗址残留部分尚存。
  寻阳城址位于沙河街北约9千米七里湖滩鹤问塞,古盆水两侧。晋永兴元年(304)立寻阳郡,寻阳县由江北徙入与郡同治此。义熙八年(412)省寻阳县入柴桑县,柴桑仍为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水患为泽,治移盆口。遗址北缘距江约600米,汛期大部没入水中,可见面积约3平方千米。2005年,遗址残留部分尚存。
  古窑址蔡家垅瓷窑址位于沙河街西北约5千米张家湖畔。1977年冬,沙河街镇青峰村开挖水渠发现,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280平方米。为唐代民间烧制瓷质器皿土窑址。 城子镇砖窑遗址位于沙河街西北约44'千米城子镇江滨。20世纪80年代,经两次文物调查,发现为明初营建都城烧造南京城砖窑址。2005年,尚存可见残窑3座。
  古墓葬荞麦岭墓群位于沙河街南约24千米马回岭镇富民村林场,土名荞麦岭。墓群分布于西北高而东南低的黄土岗上,墓区面积约0. 25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造林暴露和毁坏不少券顶砖室墓。1980年冬,省、县文博部门与广东中山大学考古系师生联合清理残墓5座。考证系东汉时期墓葬区。
  望夫山墓群位于沙河街西北约33千米港口街镇花园村境。墓群分布于望夫山北、西、东麓。1981年5月文物普查发现。1985年冬,村民建房暴露、文物部门清理一座中型券顶砖室墓。为三国吴时墓葬区。
  鹤问塞墓群位于沙河街西北约9千米玉兔山一带,东临寻阳城址,西傍赛城湖(昔称鹤问湖)。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创办赛城湖垦殖场和县化肥厂以及群众开荒种植,暴露毁掉大批砖室墓葬。80年代,文物部门先后清理墓葬7座(6座券顶砖室、1座土坑竖穴),发现有“晋梁州刺史梁使君”、“大兴四年”、“永昌二年”、“咸和元年”铭文墓砖。考证为晋至南朝时期公墓区。
  高良寺墓群位于沙河街西南约29千米岷山乡孙家垅村境。墓群分布在清代高良寺遗址后的莲花坡上,墓葬区长约100米、宽约50米,安葬康熙至光绪间高良寺僧墓20余座。2005年,墓群保持完好。
  陶渊明墓位于沙河街南约25千米马回岭镇面阳山南坡。元末兵乱坍毁,墓山他姓窃葬。明正德八年(1513)断复产业,重整坟茔。清乾隆元年(1736)、道光九年(1829)、民国十年(192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有较大的修葺。至2005年保存完好。
  岳飞母亲姚太夫人墓位于沙河街西南约2.5千米株岭山东北端、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陈家垅村境,墓区土名卧虎舔尾。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迎母居江州随军奉养。四年,徙鄂州。六年春病逝鄂州,高宗赐葬于此。原有岳飞建叠翠亭和明正德十二年(1517)九江知府汪颖建岳母祠,为侵华日机炸毁。1962年、1984年,县政府两度维修坟茔。1996年,又复建岳母祠和叠翠亭,增建“尽忠报国”照壁和院墙、仪门,复制甬道及石马石翁仲。2005年再次整修坟茔。
  岳飞妻李氏夫人墓位于沙河街西南约5千米狮子镇三口桥太阳山,墓山土名飞燕投河。夫人李娃,随军侍母徙居江、鄂,母逝居丧株岭,夫罹难被逐岭南,隆兴初(1163)昭雪还居江州,逝后孝宗赐葬于此。县政府于1962年、1984年两度维修。保存完好。
  朱妙善墓位于沙河街西南约6千米狮子镇三桥村境,地名栎树林。墓向东,纵4.5米、宽2.5米、高2米,水泥外壳马蹄形拱顶。三门式墓碑凹形竖立,中碑高2.5米,竖列阴刻“大明皇室安国郡主熊母朱老妙善之墓”,两侧碑高2米,分勒“碑记”。墓前有拜坛5级,立香炉1尊。墓后建“万钧亭”,亭高5米,庑顶,宽8米,上方分嵌“郡”、“主”、“墓”刻额三方。据熊氏宗谱记载,墓、亭系墓主四个儿子建于正统四年(1439)。战乱破坏和自然侵蚀,亭毁碑残,文字漫漶。2002年,族人集资复原。
  墓主妙善,生于洪武八年(1375),殁于正统四年,系明太祖朱元璋孙女、皇太子朱标三女、建文帝朱允炆胞妹。其时,皇室争权,兵戎相见,郡主妙善携子随宁王、辽王卫队由南京迁南昌,寄身临江府清江县建安乡,后徙江州德化白鹤乡虎踏石定居,成为今县境狮子及周边熊姓始母。
  赵光抃墓位于沙河街西约13千米新合镇小石山。崇祯十六年(1643)冬,扦诬杀于北京西市,翌春移柩故里。“文化大革命”中墓冢夷为平地。1987年,族人集资原穴复墓。光抃任明末关蓟通津军务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通议大夫。
  骆应炳墓位于沙河街西北约15千米城门乡金兰村境。冢存碑残。应炳嘉庆十年(1805)进士,先后任山东长山、郓城、东阿知县,嘉庆授奉政大夫(正五品),晚年延任白鹿洞书院讲席,主洞四年。
  罗大俭墓位于沙河街西南约11千米狮子镇牌楼村境。大俭字惺予,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卒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牌楼罗村人。光绪戊子举人,早年人同盟会,辛亥义起时任武昌军政府驻浔军政分府政务部长。晚年致力地方公益事业。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历任万县等知县周观涛为之撰写碑文。
  古建筑陶靖节祠又称陶渊明祠,位于沙河街中部渊明公园旁。原在面阳山陶渊明墓左前麓。宋宣和初(1119)建,元末兵毁,明正德八年(1513)断复产业,嘉靖十二年(1533)知府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民国十年(1921)均有较大修葺。1982年因故报准按原貌迁建今址。附祠建陶渊明纪念馆。靖节祠和纪念馆保留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祠有渊明塑像和古今书家题刻。馆辟书画、渊明生平事略、陶氏谱乘资料和县境历史文物等陈列展厅。1987年建“归来亭”、“延至桥”和碑廊。1989年复建“菊圃”、“柳巷”和“洗墨池”。1992年建祠馆区防护围墙。1995年,为利游人观瞻,于祠右侧山坡复制陶渊明墓。2005年对祠、馆进行维修。
  戴山文甲门位于沙河街西约31千米涌泉乡戴山村。乾隆间,大余县戴第元与其兄弟并两个儿子联登进士,且次子衢亨状元及第,旷古少有,耀祖荣宗。涌泉戴姓遂于联宗修谱,并建宗祠立辕门。祠毁于侵华日军,辕门(门额署“文甲门”)幸存。门建于道光元年(1821)秋(门额志有“辛巳”、“秋月”)。今尚存。
  吴氏民居位于沙河街南约19千米岷山乡大塘村骆家堰。江南民居建筑,光绪元年(1875)兴建的“大夫第”。2005年尚存。
  纸坊桥位于沙河街西约1 1千米新合镇址坊村境。为实腹单孔石拱桥。始建不详,明嘉靖七年(1528)冬重修。《嘉靖九江府志》、同治《德化县志》有载。2005年尚存。
  官埠岭桥又名铁板桥,位于沙河街西南约26千米岷山乡文桥村官埠岭下。为实腹单孔石拱桥。约建于明末清初。2005年尚存。
  神仙桥位于沙河街西南约15千米岷山乡春华村境。为实腹单孑L石拱桥。约清初建。2005年尚存。
  杨家桥位于沙河街西南约16千米岷山乡春华村境。为实腹单孔石拱桥。始建不详,《重修碑记》文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2005年尚存。
  蓝桥位于沙河街南约4千米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蓝桥村境。为五孔四墩石梁石墩平桥。明弘治年间建,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嘉靖九江府志》、同治《德化县志》有载。1987年7月,山洪冲坏北起第2墩,村民修复。2005年尚存。
  娄湾桥位于沙河街西约6千米狮子镇娄家湾。为实腹单孔石拱桥。乾隆十一年(1746)建,同治五年(1866)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洪冲毁,二十九年(1903)娄氏等十三姓捐资重建,翌年桥成立碑以记。2005年尚存。
  戴山桥位于沙河街西南约32千米涌泉乡戴山村境。为实腹单孑L石拱桥。清同治八年(1869)戴洪直等倡建于德化、德安两邑通衢。同治《德化县志》有载。2005年尚存。
  吴家铺桥一名铜泉桥,位于沙河街西约30千米新塘乡铜泉村境。为实腹单孔石拱桥。约清末建。2005年尚存。
  古石雕曹洼沟摩崖石刻位于沙河街西南约13千米岷山乡株岭村曹洼沟水库溢洪道侧断崖上。记录宋乾德二年(964)于此兴修水利的用时和投工情况。2005年残存部分尚保留。
  岷山冲封禁碑位于沙河街西南约31千米岷山乡岷山村刘家坝山涧边。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月九日,德化知县济昌通禁本县子民在德安县辖岷山冲(时属德安)“纠抢凶殴、强行砍伐”所立告示碑。2005年尚存。
  官湖闸石牛位于沙河街西北约25千米永安乡官湖闸左右(牡牝一对)。同治元年(1862),刻石牛立闸“镇水”。1966年“破四旧”砸残推翻坝下。1982年维修大闸,掘出复立闸前。
  近现代纪念物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地马回岭老火车站位于沙河街南21千米马回岭镇政府驻地。站建于1922年,欧式小建筑。1927年8月1日下午,聂荣臻等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七十五团和七十四团侦察连在此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南进,次日与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1989年8月,北迁1.5千米建新站,老站停用。1989年底,南昌铁路分局按照文物保护法规要求将老车站连同附属建筑物无偿移交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1990年8月,省文物局委托县文管所维修站房,并新建保护围墙百余米。2004年7月,县政府拨款再次维修。
  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沙河街渊明公园。1950年9月,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集资在市区甘棠公园兴建九江县革命烈士纪念塔。1956年3月,傍塔建《九江县革命斗争史简介》碑。1968年9月,县党政机关由市区迁驻沙河街。1976年12月,县委、县革委决定建此塔以便祭奠,原塔移交市民政部门。2005年9月,县政府重修纪念塔,塔身加高1米(通高达14米);易水泥字为铜字;塔座四周增饰革命斗争史迹浮雕;绕座辟观瞻台180平方米;塔身、塔座、台阶、地面贴敷各色花岗岩板;塔前甬道铺设白色花岗岩条石。碑前增立《九江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重修记》大理石碑。
  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沙河街西南约31千米岷山乡金盘村境。岷山,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赣北根据地,为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和重大牺牲。为缅怀先烈,发扬传统,1956年中共德安县委、德安县人委(时地属德安)建此塔。1968年11月,岷山、金盘从德安划人。1983年12月,县委、县政府进行维修。2005年保存完好。
  港口暴动纪念碑 1929年1 1月27日,中共港口区委组织近百名赤卫队员,集中在白虎寺(今白华乡油厂办公室处),举行著名的港口暴动,一夜捕杀恶霸豪绅5人,威震百里,大灭反动势力的威风。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原赤卫队的集中地立纪念碑,嵌于白华油厂围墙上以作纪念。
  赤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沙河街西北约47千米城子镇镇卫生院旁。1929年11月17日,以徐上达、汪仲屏为领导的中共港口区委发动“港口暴动”,成立赤湖游击队,建立以赤湖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许多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建此碑纪念。
  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诞生地纪念碑 1927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派张源健到岷山朱家垅,集中九江、德安、瑞昌、星子4县武装力量,正式成立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开辟赣北岷山革命根据地。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岷山乡小阳村建立纪念碑,嵌于小阳村村部墙壁上以作纪念。
  沙河乡苏维埃政府诞生地纪念碑 1932年11月,中共九江县委在庐山报国寺重建后,在沙河等地建立党支部,并在沙河老街桥头二老窑处(今县交警大队、运管所一带),成立沙河乡苏维埃政府。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今公路运管所处刻一纪念碑,嵌于运管所办公楼南墙面以作永远纪念。
  张家洲农民协会旧址位于沙河街东北约35千米江洲镇前埂村境。会址名回龙庵,明代建筑,隆庆年间(1567 -1572)曾作学堂。1926年,南浔铁路工会会长徐玉书奉中共党组织指示,深入程家营、汇口(两地今属安徽省辖)、张家洲(即今江洲)一带秘密开展农运工作,组织农民协会。此为农协办公处。1954年特大洪水,庵堂冲毁。2000年,村民自发捐资复建,进行传统教育。现存有当年农协会办公使用过的桌椅用具等遗物。
  刘为泗殉难纪念碑 1939年2月24日,伪保安18团司令钟石盘,以商讨抗日为名,派大队长童昌辉率领12名军官,到中共赣北工委驻地洼里陈村,杀害刘为泗等赣北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制造骇人听闻的岷山惨案。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岷山金盘洼里陈村立刘为泗殉难纪念碑,让世人永记。
  刘为泗田文灼烈士合葬墓位于沙河街南约15千米岷山乡红光村杨湾山。二烈士均为中共赣北工委和抗日游击大队主要领导人,同在1939年2月24日“岷山惨案”中遇难。合墓初葬洼里陈村。1949年,刘之堂兄移葬破塘刘姓祖山。1951年,县委、县政府为弘扬烈士精神,迁茔于黄老门集镇旁。1979年,扩建大(塘)黄(老门)公路而迁此址。1984年3月重修。
  辛忠荩欧阳学端饶华庭烈士合墓位于沙河街西南约25千米岷山乡塘岸铺。三位烈士都是岷山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分别于1939年、1929年、1928年牺牲,分葬小阳辛村栗垅埂、文桥安家嘴、饶村下畈山。1963年3月,县人委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合三墓于此址。1983年12月,县政府重修。
  陶家垅殉难者合墓位于沙河街南约21千米岷山乡大塘村境。为1938年8月10日凌晨,侵华日军突袭陶家垅杀害村民46人合葬冢。1941年4月5日,村人垒土立碑永志民族大恨。
  曹家垅白骨坑位于沙河街东南约2千米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冷水村境。为1938年8月13日上午,侵华日军窜至曹家垅屠戮68人遗骨合葬坑。
  馆藏文物1985年底,县文博单位有各类文物藏品5000余件,除汉代以后的各种钱币、无铭文古砖和大小碑刻外,馆藏文物1005件。1986年以后,通过民间收购以及1989年11月清理城子镇柏树下30座晋墓、1990年9月抢救发掘马回岭龙王岭商代村落遗址、2003年夏第三次抢救发掘新合神墩新石器晚至商周村落遗址出土,馆藏文物增加239件。2005年底,馆藏文物1244件,其中石器120件、陶瓷器917件、铜铁器141件、玉什器46件、书画20件,达等级品200余件,其中珍品置于省博物馆文物库代管。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境内有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晋陶渊明墓(含明陶靖节祠)、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墓(为1959年11月30日江西省人委秘字569号文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县文物保护单位13处:太公岭遗址、磨盘山遗址、望家岭遗址、王家墩遗址、城厢墩遗址、刘为泗田文灼墓、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为1982年4月3日县政府46号文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曹洼沟摩崖石刻、纸坊桥、官埠岭桥、骆家堰吴氏民居、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辛忠荩欧阳学端饶华庭墓(为1984年11月10日县政府93号文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增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明陶靖节祠(迁建沙河街渊明公园祠)、晋寻阳城遗址、神墩新石器晚至商周遗址、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地——马回岭老火车站(为是年12月28日省政府122号文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法规 1982年11月19日,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9年5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月”活动。县委、县政府成立领导机构并转发宣传部、文广局、司法局《关于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先后召开乡(镇、场)和县直单位主管领导、宣传干部、文化广播站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4次,组织文物保护专题展览,开辟文物法规宣传橱窗,张贴、散发文物保护法布告、文物保护法知识问答、文物保护法图解和国务院“5·26”通告千余份。同时,录制文物保护法宣传磁带,出动宣传车到文物点较多的10个乡、镇巡播,行程250余公里,并编写宣传稿在城乡广播站播出。1990年5月的第一周,又在县城举办“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县文物部门在城乡散发宣传品5000余份。
  文物保护组织1986年,县陶渊明纪念馆内设文物文管部,管理境内文物。1988年4月20日,成立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与陶渊明纪念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文广局。1995年5月,成立县文物局,与县旅游局合署,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物局下辖县文管所、陶渊明纪念馆、岳母墓管理处。2005年有工作人员7人。
  1986年,有乡、镇文物保护组10个、村文物保护小组13个、工厂和部队文物保护小组3个,共有文物保护通讯员70余人。1995年后,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这支义务保护队伍自行消失。2005年,仅存某部队文物保护小组一个,岳飞妻李氏夫人墓和马回岭老火车站两处省文物保护单位微资请人看护。
  文物保护维修 1989年,马回岭火车站北移,老车站停用,并于年底无偿移交县文保部门管理。翌年8月,省文物局拨款2万元维修老站房,增建保护围墙百余米。1991年9月,省文物局拨款2万元建陶靖节祠保护围墙。1996年,县政府拨款百余万元复建岳母祠、叠翠亭,增建岳母墓(祠)区保护院墙和“尽忠报国”照壁。2004年,县政府拨款8000元检修陶靖节祠。同年7月,县政府拨款5万元再次维修马回岭老火车站。2005年,县政府拨款30万元维修陶靖节祠、陶渊明纪念馆展厅和文物库房及岳母墓。同年9月,县政府拨款30万元重修九江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文物陈展1985年7月起至2005年,陶渊明纪念馆内辟“九江县历史文物陈列厅”,展出境内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出土文物和采收的社会流散文物,展示县境悠久的历史文明。1989年2—3月,县文管所与德安县博物馆在县工人文化宫联办德安“南宋周氏安人墓出土文物展”,展出保存完好的南宋周氏尸体及随葬文物百余件。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