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疾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5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县内螺情渐有回升,查螺灭螺工作常抓不懈。1986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554. 67公顷,发现有螺面积0. 14公顷,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场)的3个行政村(分场),反复灭螺面积1.4公顷。1988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651.3公顷,发现有螺面积204. 38公顷,反复灭螺面积204. 30公顷。其中江洲、新洲新发现钉螺面积203. 33公顷。 1991年,江洲镇在九洲村芦苇场江滩开展围垦灭螺工程,围垦灭螺面积156.7公顷,投工56.6万个,完成土石方113.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6万元,受益人口3000余人。
关键词: 疾病 病理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县内螺情渐有回升,查螺灭螺工作常抓不懈。1986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554. 67公顷,发现有螺面积0. 14公顷,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场)的3个行政村(分场),反复灭螺面积1.4公顷。1988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651.3公顷,发现有螺面积204. 38公顷,反复灭螺面积204. 30公顷。其中江洲、新洲新发现钉螺面积203. 33公顷。
  1991年,江洲镇在九洲村芦苇场江滩开展围垦灭螺工程,围垦灭螺面积156.7公顷,投工56.6万个,完成土石方113.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6万元,受益人口3000余人。
  1992年,接受世界银行贷款50. 0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2. 41万元,用于全县查螺灭螺和查病治病等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其中用于查螺灭螺经费32. 93万元。是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250.7公顷,发现有螺面积251. 28公顷,反复灭螺面积29.1公顷。
  1994年,江洲镇在九洲、团洲村江滩开展高围蓄水围灭螺工程,投入资金30万元,投工1万个,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灭螺面积276.5公顷,受益人口4110人。同年,新洲垦殖场在六、七分场江滩开展高围蓄水围灭螺工程,投入资金60万元,投工0. 88万个,完成土石方60万立方米,灭螺面积83.3公顷,受益人口1226人。是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118.9公顷,反复灭螺面积406.4公顷。
  1995 - 2005年,全县反复查螺面积累计2898. 35公顷,查出有螺面积481. 33公顷,反复灭螺面积800公顷。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查、灭螺情况)=] 查病治病1986年始,县内坚持每年对血吸虫病进行普查普治。是年,全县普查28759人,查出新感染血吸虫病人329例,治疗血吸虫病353人(次)。1990年,江洲乡、新洲垦殖场发生中小学生感染急性血吸虫病人59例。1991年,在全县开展晚期血吸虫病调查,共确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4例。1992年,接收世界银行贷款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其中用于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器械设备、医疗药品等查病、治病经费119. 49万元。是年,查病42644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1041例,其中急性病人3例、晚期病人56例,治疗病人1266人(次)。
  1995年,九江县被定为全国血吸虫抽样调查点,在涌泉锣鼓岭村和白华乡王家堡村开展间凝血检查病和粪检查病,共抽查415人,阳性率达6%。全县共普查6205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497例,其中急性病人75例、晚期病人4例,治疗病人698人(次)。
  2002年,全县普查10966人,查出感染血吸虫病人243例,其中现症晚期血吸虫病人92例。2003年,全县新发确诊晚期血吸虫病人5例,急性血吸虫病人6例。2005年,县内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将中央补助37. 61万元全部用于人群查病、人群治疗、药物灭螺、培训人员、设备购置、流行病学及抽样调查、健康教育等工作。
  1986~2005年,全县血吸虫病累计普查302262人次,查出血吸虫病人7479例次,其中急性病人223例次、晚期病人587例次,治疗血吸虫病7719人次,扩大化疗21306人次。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查、治血吸虫病情况)=] 地方病防治丝虫病防治经全县广大医务人员多年的努力工作,1987年,全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9年,省卫生厅派出专家组对县域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确认九江县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4年,为迎接卫生部的达标评审工作,县防疫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九江县丝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九江县丝虫病防治历程回顾》等展板资料,以及丝虫病防治工作多媒体汇报材料,并开展全县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及关怀照料等工作。同年11月,卫生部评审工作组亲临县境,通过听介绍、参观成果展、查疫区、访康复病人等活动,对全县丝虫病防治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达标验收。
  地甲病防治 1985年,经市考核验收,县内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但县防疫部门控制地甲病工作仍常抓不懈,经常会同工商、供销等部门查禁私盐,保证合法食用真正的碘盐,并开展碘缺乏病的调查和监测。1986年,全县调查26776人,查出患地甲病人125例,患病率0. 47%;生肿人数671例,肿大率2. 51%。1988年,碘盐监测197人,合格34份,合格率17.3%。1989 - 1993年,连续开展对城乡居民、7 -14岁中小学生碘缺乏病调查和碘盐、尿碘、水碘监测。共调查居民1058人,查出碘缺乏病人15例,概率1. 42%;生肿21例,肿大率1. 98%。调查中小学生8236人,查出碘缺乏病人57例,概率0. 69%,其中1990、1991、1993年未发现新病例;查出陈旧生肿病人714例,肿大率8. 67%。碘盐检测3615人,合格2577份,合格率71. 29%。尿碘监测346份,几何均值144. 03uq/L。水碘监测60份,均值0. 72pph。
  1993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全县达到控制碘缺乏病的标准。2000年,顺利通过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考核评估。
  传染病防治1986 - 2005年,县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肺结核、霍乱、性病等。全县各级政府和各级医疗防疫单位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建立与完善各级卫生防疫网络和疫情报告制度,有计划地开展人群预防接种,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其中,流行性感冒仅1986年发生19例,后无病例发生;脊髓灰质炎仅1990年发生2例,其余年份均未发生病例;疟疾在1993年后未有病例发生,1996年经检查验收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出血热、狂犬病分别在2001、2002年后均未发生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脑炎、百日咳等均控制在1/10万以下。
  结核病防治是县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1987年10月,全县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4907人,其中肺结核患病率为0. 81%,涂阳患病率为0. 43%。1990年4月,开始启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ST),重点对结核病进行防控治疗。1997年10月至2005年,先后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地区结核病控制项目、江西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和日本无偿援助结核病控制项目等。至2005年,全县治疗管理结核病人为初治涂阳病人1336例次、复治涂阳病人276例次、涂阴病人1988例次,初治涂阳病治愈1059例次、复治涂阳治愈161例次、涂阴治愈1944例次,治愈率分别为79. 27%、58. 33%、97. 79%。累计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00余例次,为全县结核病控制工作做出贡献,受到卫生部和省结核病专家的好评。
  霍乱病例历史上在县内多次发生。1986年后,加大对霍乱防治工作力度,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县直医疗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均开设肠道门诊,密切关注疾病的发生。1998年8月11日晚8时20分,接到永安乡爱国村一妇女出现频繁泻吐的报告,县防疫站立即派出防治机动队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经检测为小川型霍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派疫情处理小组进驻疫点,至8月13日,将先后发生的6例病人安全转移到县医院传染科隔离治疗,并对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对疫点进行封锁,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饮水、厕所及外环境消毒,疫区所有居民采取预防性服药,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无第二代病例发生。2003年5月2日17时30分,县医院报告疑似霍乱病人1例。县防疫站立即派人调查,发现患者为女性,沙河乡蛟滩村14组人,临床症状为无痛性水样腹泻日数十次,呈重度脱水症状,经抢救脱险。至5月3日,又发生3例类似病人,经大便培养确诊为“0139”霍乱。在疫点调查发现4月29、30日两天有300多人参加该村相邻的两家红、白宴席,就餐人员涉及县内5个乡镇场及庐山区、浔阳区、庐山管理局、黄梅县等地,疫情严重、涉及面广。县政府立即向市政府报告,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疫病防治工作组,并组织30多名专业人员进驻疫点进行疫情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有关规定,对蛟滩村进行全面封锁,对县内就餐人员及密切接触者做到及时追踪和联系,对县外就餐人员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情况请求监测,做到不漏一人。共进行人群带菌检测449人,扩大检测人群165人,查出带霍乱弧菌人员33例,外环境水样检测118件,病人家洗衣及蛟滩湖入口处水源均呈阳性。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疫点全封锁,人员只进不出,对所有就餐人员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共集中隔离355人,对查出带菌的36人统一隔离治疗。对蛟滩村所有村民及就餐人员和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服药人数达829人。对居民饮水和带阳性病人的乡、镇的外环境、厕所进行彻底消毒。全县饮水消毒共13907户,厕所消毒3409个。印发卫生防疫宣传单25000份,对污染水域设立警示牌实行封禁。全县停止冷饮经营,取消大型聚餐,对已发生阳性病人的乡镇暂时关停饮食和副食店。疫情发生后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市政府拨出专款80万元,市卫生局、市防疫站领导和专家亲临疫点指导工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第二代病人和人员死亡,保障了社会稳定。
  [=此处为表格(1986-2004年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 “非典”监防2003年初,全球突发由沙氏病毒( SARS)感染致病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国内首先在广东省深圳市发现,相继在上海、北京、湖北等省市均有病例发生。4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全县预防“非典”工作。组建县预防“非典”指挥部,县直各单位及各乡(镇、场)均设立指挥分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地盘谁监控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全县防“非典”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住户,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非典”防控网络。全县95%以上医务人员投入到抗击“非典”工作。
  按照“非典”传染规律,县防“非典”指挥部制订宣传动员、把关、消杀、监控等措施,大力宣传防“非典”常识,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2万余份,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参与防非工作;把好车站、码头渡口、路口、村口关,在全县交通要道设岗、设卡180余个,派出干部、民兵1000余人,日夜轮流值班,对进入县、乡、村流动人员进行巡查和口腔消毒,对从广东等疫区打工返乡人员,全部送隔离所观察15天,全县共隔离230人次;县防疫部门派出医务人员150人次每天对汽车、火车站台、轮渡、公共场所喷洒消毒药水,消杀病原体;在县医院、中医院临时开设发热门诊部,对发热病人进行医学观察、监控,在防“非典”期间共收治发热病人300余人次,未发现非典病例;限制大型集会、外出旅游、红白喜事摆酒宴请等活动;加强对餐饮业、食品加工业、菜市场等场所的监督检查,出动监督员1200人次,指导和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1000余人次,提高防“非典”意识。因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工作到位,实现了力拒“非典”不侵入,确保“非典”不蔓延的胜利。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