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58
颗粒名称: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摘要: 1986年,县政府制订《“七五”期间整治环境卫生总体规划》。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县政府在全县深入开展宣传、贯彻。印发相关宣传材料2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辆(次)。对服务性的国有、私营、个体企业实施公共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对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制度。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群众运动

内容

1986年,县政府制订《“七五”期间整治环境卫生总体规划》。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县政府在全县深入开展宣传、贯彻。印发相关宣传材料2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辆(次)。对服务性的国有、私营、个体企业实施公共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对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制度。县水利部门从小型水利经费中拨出专款,帮助洗心桥等乡的改水工作。继1981年连年被评为九江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县城连续3年获江西省一等文明卫生县城光荣称号。1988年,县财政下拨1000元资金,并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和材料,在全县开展家庭打手压水井试点工作。是年,全县共完成2万余人口的改水任务。同时,结合卫生突击活动开展除害灭病工作,共投放毒鼠药6500份,取得较好效果。1989年4月,在开展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县自来水厂投资47万元,打深井一口,开采地下水源,使县城日供水量从5000立方米增加到7000立方米。永安乡爱国村自筹资金,建2座塔式自来水塔。县“爱委会”投入部分资金,买压水井材料送给贫困户农民,帮助群众饮上卫生水。全县当年投入改水资金23万元,建成压水井800座,使3560人用上了清洁卫生水。1990年,在全国第二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打井、建水塔解决饮水问题。全县建水塔5个,打深井78口、手压井13740口。并在涌泉乡农科所修建双瓮漏斗式样板厕所30座,收到较好效果。1991年,县“爱委会”组织召开改厕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全县改厕改水工作,并在新塘乡付源村、新洲垦殖场三分场全面推广涌泉乡农科所改厕经验和做法。全县共建双瓮漏斗式厕所370座。1992年,县“爱委会”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以改水改厕,环境卫生为内容的《农民健康教育读本>3万册,分发到农民手中。县财政从小型水利经费中挤出专款2.5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新合、黄老门、永安等乡(镇)部分村、组依靠群众出一点、集体筹一点、国家扶一点的办法建造自来水工程7个。江洲、洗心桥等乡提倡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与改厕、建沼气池同步进行的做法,在全县得到推广,全县改厕普及率达到45%以上。
  1993年,县政府制订《九江县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在“爱委会”各成员单位配合下,完成改厕任务2816座,并筹资32.5万元在永安乡爱国村再建成一座日供水150立方米自来水塔,解决2000余人口饮用卫生水。白华乡王家堡村、涌泉乡锣鼓岭村、江洲镇团洲村和柳洲村、新合乡小石村共筹集资金58万元,共建简易自来水厂5座,5405人喝上了卫生自来水。次年,县政府制订《九江县城实施“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暂行规定》,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落实,明确各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健康教育、卫生咨询遍布城乡,环卫设施逐渐完善。是年,获江西省县城卫生进步奖。1995年,县政府把整治市容卫生环境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并动员全县争创一等文明卫生县城。是年,全县建成小型自来水厂59处,其中黄老门乡建成日供水240立方米自来水厂,长山乡政府自筹资金19万元,建成一座日供水160立方米水厂,从而解决了乡镇机关及周边群众饮水问题。1996年,全省农村改厕试点工作在江洲镇、沙河乡、永安乡展开,共建成三格无害化卫生厕所430座,并以试点推动全县新建农厕54476座。荣获“江西省农村改厕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村改水工作也有新进展,新合镇尖山村,江洲镇九洲村,沙河街镇杨花村,狮子镇鸡岭村和涌泉乡政府等分别建成简易自来水厂,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8742人。是年,创建卫生县城工作通过省爱卫会检查验收,荣获“江西省卫生县城”称号。
  1997年,县委、县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爱国卫生专题研究会议,动员全县人民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县六家班子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状签字仪式,举办“树立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承诺活动,表彰一批在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县公路段等10个单位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称号。农村改水、改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改水受益人口达到3. 12万人,新增改良厕所4万余座。
  1998年,县境遭受特大洪灾,县“爱委会”及时在灾区启动“五大员”(保洁、防疫、消毒、医疗、检疫员)抗灾、救灾应急行动。全面实施环境消毒、搭建临时厕所、饮用水检验和消毒、查病治病等措施,严格控制灾区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省、市的表彰。9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等领导视察灾区时,对全县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五大员”工作十分赞赏,并在湖北防洪抗灾会议上,重点推介“五大员”的经验。
  1999年,全县广泛开展灾区水毁自来水工程的恢复和改厕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改水项目官员叶交明、全国“爱委会”改水处长刘家义、省“爱委办”主任浦龙等多次到县视察灾情,将九江县列入国际儿童基金会支援江西灾后水毁饮水工程再建项目重点县,捐赠物资100余万元,全部用于灾区水毁自来水工程的修复。至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建的10个中、小型水厂项目全面竣工供水。2001 - 2002年,在新合镇涌塘村配套建设40户三格无害化厕所。全县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8万人,新增卫生厕所1800座,改厕1500座。县人武部、县检察院、县一中、县纺织厂4家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称号,县人民医院等10个单位被评为全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3年,县政府印发《开展公共卫生周实施方案》,制订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计划。4月24日,全国爱卫会电话电视会议后,县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非典”工作上,县政府下发《公共场所预防和控制“非典”工作要求》350份,并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做到公共场所防“非典”消毒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县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宣传防“非典”常识。县医院开设发热门诊,严查“非典”病毒携带病人,把好预防关。县爱卫会紧急印发宣传单11万份、宣传画2500张、防“非典”警示牌2000张,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得以全县未发生“非典”疫情。次年,在实施公共卫生周活动中,确定全县首批创建江西省卫生村、镇示范点10个;江洲镇引进安徽个体老板投资500万元,兴建一座日供水500余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县水利局向省、市争取投资11万元,在狮子镇牌楼村修建4个高水位池,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全县新增改厕2100座。
  2005年11月26日地震发生后,全县印发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禽流感知识宣传画1万余份,印发“环境卫生整治十二要”和“居民卫生文明歌”等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在灾区广泛开展以灭鼠和搞好饮水卫生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