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16
颗粒名称: 科技推广
分类号: S-35
页数: 3
摘要: 县政府把科学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作为“科技兴县、科技强县”重点来抓,采取“农闲讲大课、抓普训,农忙开小灶、抓专训”,按培训对象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程度分成“启蒙、普及、提高”三个层次和各个时期的生产特点进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下同)期间,全县举办推广棉花薄膜覆盖育苗移栽技术、油菜更新高质品种、生猪快速饲养技术等农业科技培训班310期,培训3.2万人次。
关键词: 农业科学 农业科技推广

内容

县政府把科学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作为“科技兴县、科技强县”重点来抓,采取“农闲讲大课、抓普训,农忙开小灶、抓专训”,按培训对象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程度分成“启蒙、普及、提高”三个层次和各个时期的生产特点进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下同)期间,全县举办推广棉花薄膜覆盖育苗移栽技术、油菜更新高质品种、生猪快速饲养技术等农业科技培训班310期,培训3.2万人次。到1990年,全县棉花薄膜覆盖育苗移栽面积达60%,油菜双低杂交面积达90%,有70%的养猪户掌握并应用了快速饲养法,有90%的养猪户与兽医站订立“包医、包药、包防疫、包阉割和死亡赔偿”合同。“八五”期间,举办推广赣棉7号、水稻杂交沪早872、晚杂浙6819、泰迪2号、79601良种,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复合微肥,水稻垄畦栽培,家庭经济,池塘精养高产等10余项科技成果培训班295期,参训3.1万人次。全县科技辐射面积达50%以上,赣棉7号和复合微肥普及率达100%。“九五”期间,实施粮食自给工程,举办科技兴粮培训班280期,参加培训2.9万人次。5年中,全县扩大水稻面积3400公顷,早床育秧、软盘抛秧率达85%,早稻早育面积占60%。“十五”期间,农业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产品行动计划”。全县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3.1万人次。2003 - 2005年,江西省农业厅先后认证县内蔬菜、莲藕、早熟梨、水产、生猪、马铃薯等基地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永安灯笼椒、大白菜、西红柿,港口莲藕,江洲大萝卜,沙河马铃薯,新塘、城子镇梨,华山瘦肉型猪,赛城湖鱼虾,赤湖河蟹等为绿色产品。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县政府每年都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由科技和农口单位抽调干部和科技人员数十人组成若干科技下乡工作小组,蹲点乡村,与农民群众一起进行科技实验,培植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高新农业发展。先后建立永安、江洲的蔬菜基地,新塘、城子镇的早熟梨基地,赤湖、赛城湖的水产养殖基地,沙河的三元杂交瘦肉型养猪基地,马回岭、岷山的农土特产基地;培植出梅杰生的果业大户,谭后勤的养猪示范户。1999年,全县有1600名党政机关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分赴乡村协助春耕生产,指导科学种田,散发《水稻旱床抛秧要点》、《棉花模式》等农业科技手册(资料)8万份,深入田间地头测地力、查墒情、看苗床、切“病灶”,掌握第一手资料,分别实施科技方案。改水稻水育插秧为旱育抛秧,推广高产高质高效稻种;改棉花点播为全部育苗移栽、双模覆盖,每公顷植棉37500株稀植为19500株;改盲目施肥为配方施肥,有40%耕地调整化肥用量;禁用强毒农药,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
  发挥农村科技帮扶作用 1992年春,港口乡茶岭村党支部倡导全村科技致富能手自愿组成科技帮扶小组,在全村开展科技帮带活动。全村48名致富能手,与村民结对子,传技术,垫资金,上项目。经过1年的帮带,全村已有百余家农户人均增收350元,有的增收达7000元,有的还购买了小四轮农用运输车。1993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推广茶岭经验,开展农村科技帮扶活动,有2600多名农村科技带头人成为科技帮带活动的主力军。永安乡党支部书记赵万咬、永安乡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易本彪、岷山乡金盘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汉帮带成绩突出,分别获得省林业、油菜、棉花生产劳动模范称号。全县有4000多农民摘除“科盲”帽子,不少农户掌握了引进良种、配方施肥、微量元素需求、土壤养料测试和保温育苗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达到示范户水平。2000 - 2005年,全县有科技示范户4000户,脱贫致富户5000户。
  引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方面水稻:1990年,引进高产优质的沪早872、浙733、晚杂8619、协优10号等品种。2000年,推广熟期短、易脱粒、米质优的华联2号、优1422及401组合,二晚推行全优71和973、三优77,一晚推行K818等良种。2005年,推广协优系列组合品种,优质率达90%以上。在水稻耕制制度上,2003年,改水田机耕、深耕为免耕,实验效果较好。棉花:1995年,棉花品种推行赣棉7号、苏棉2号,同时推行新洲垦殖场繁育的抗灾性强、早发迟衰的泗棉3号良种。1999年,长江流域红铃虫大爆发,而县内试种的从江苏引进的抗虫棉7213抗虫效果很好,为以后植棉选用良种之一。2001年,从中棉所引种29杂交棉1933公顷,每公顷增皮棉300千克、增效1800元。2003年,引进328国际1号和苏棉12号等抗虫品种,效果更好。油菜:1986年,油菜种植沿袭县农2号、西南302品种。1990年,开始推行杂交油菜中湘821、油研7、油研9、德油5号等品种。2000年始,引种“双低”杂交秦油2号及中优系列品种,到2005年,全县推广引种面积95%。
  林业方面 20世纪90年代,县林业部门引进苏柳“172”优质速生树种,试种在沿江圩堤外,经1998年特大洪水验证,耐水抗浪效果好,便在县内沿湖地带推广栽种,成为沿江沿湖防护主要林种。1986年,大量引进温州蜜橘,种植葡萄、板栗。1991年,严重冰冻,蜜橘损失惨重,调整引进水蜜桃、奈李、枇杷、杨梅等果种。2000年,按照省委“南柑北梨”部署,推广优质早产综合丰收技术,开发早熟梨270公顷,90%梨园二年见果、三年受益、四年丰收。到2005年,全县梨园达2133公顷,成为全省五个产梨基地县之一。
  养殖业方面生猪饲养,1986年前后,生猪饲养引进洛克夏和长白猪优质猪种。1993年始推广二、三元杂交猪,到2000年推广面达80%。2004年,大力推行“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棉”科学利用的立体养猪法。水产养殖,1986年始,试养鲫、鲤、鳊、鳜等水产品,取得良效。1991年,全面推行大湖拦围养殖、小湖捕大留小、轮捕轮放、水库养大规格鱼种、池塘人工投喂等科学养鱼法,大大提高成鱼育肥率和回捕率。1997年后,水产养殖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在特种、优质、名牌、新品上下工夫。赛城湖水产场大面积养殖甲鱼、青虾,移植银鱼,并引进美国胭脂鱼、彭泽鲫等新品种。赤湖养殖基地推广鱼蟹混养技术。
  农业机械方面县内稻谷收获仍沿用镰刀收割、禾盆脱粒、风车分尘的传统人工操作方法,1986年,开始有3台简易收割机械投入使用,1995年增加到10台。2005年,全县有联合收割机18台540千瓦,其中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有17台510千瓦。1990年前,防虫器械为单管压缩喷雾器,1991年推行机动喷雾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