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活动
分类号: G31
页数: 4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全县科普宣传活动重点是对有关科学技术法规的宣传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 科技法规宣传 1989年,在全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宣传活动。1991年,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宣传活动。
关键词: 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开发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全县科普宣传活动重点是对有关科学技术法规的宣传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
  科技法规宣传 1989年,在全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宣传活动。1991年,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宣传活动。1999年8月,县科委、科协、矿产局、卫生局联合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普宣传活动,展出图片涉及天文、地理、地质、生物、医学及人体健康等方面内容,向观众揭示地球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及有关科学知识,用事实揭露邪教“法轮功”的伪科学本质。2003年,贯彻九江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新时期科技工作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决定》。
  科技普及宣传1989年,根据省科委统一安排,自是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科技宣传周。宣传周内,县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开展科技咨询和赠送科技资料活动。2002年,预防非典型肺炎传播,组织开展了20天的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15万份。2004年5月,根据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04年“科技活动周”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县科技局、县委宣传部、县科协组织举办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周活动。活动在县城举办,通过街头科技咨询、张贴科普挂图、悬挂标语横幅和电视讲话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周散发各类科技资料和科普书刊2万余件。县科技局联合科协和农业、水利、卫生局等部门,利用马回岭每年农历二月初物资交流会(沿自传统庙会)期间,分别组织农机、农艺、畜牧、植保和医疗卫生方面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到现场宣传科普知识、传授生产技术和受理健康咨询并进行义诊。每次会期都要散发群众关注和需求的诸如大棚育菜、双低油菜培育、早熟梨栽培、红薯高产品种推广、泥鳅人工繁殖、养兔、养羊、养蛙、养鳖知识及健康保健等科普书籍和资料数万份(册)。
  科技推广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县政府把科学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作为“科技兴县、科技强县”重点来抓,采取“农闲讲大课、抓普训,农忙开小灶、抓专训”,按培训对象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程度分成“启蒙、普及、提高”三个层次和各个时期的生产特点进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下同)期间,全县举办推广棉花薄膜覆盖育苗移栽技术、油菜更新高质品种、生猪快速饲养技术等农业科技培训班310期,培训3.2万人次。到1990年,全县棉花薄膜覆盖育苗移栽面积达60%,油菜双低杂交面积达90%,有70%的养猪户掌握并应用了快速饲养法,有90%的养猪户与兽医站订立“包医、包药、包防疫、包阉割和死亡赔偿”合同。“八五”期间,举办推广赣棉7号、水稻杂交沪早872、晚杂浙6819、泰迪2号、79601良种,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复合微肥,水稻垄畦栽培,家庭经济,池塘精养高产等10余项科技成果培训班295期,参训3.1万人次。全县科技辐射面积达50%以上,赣棉7号和复合微肥普及率达100%。“九五”期间,实施粮食自给工程,举办科技兴粮培训班280期,参加培训2.9万人次。5年中,全县扩大水稻面积3400公顷,早床育秧、软盘抛秧率达85%,早稻早育面积占60%。“十五”期间,农业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产品行动计划”。全县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3.1万人次。2003 - 2005年,江西省农业厅先后认证县内蔬菜、莲藕、早熟梨、水产、生猪、马铃薯等基地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永安灯笼椒、大白菜、西红柿,港口莲藕,江洲大萝卜,沙河马铃薯,新塘、城子镇梨,华山瘦肉型猪,赛城湖鱼虾,赤湖河蟹等为绿色产品。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县政府每年都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由科技和农口单位抽调干部和科技人员数十人组成若干科技下乡工作小组,蹲点乡村,与农民群众一起进行科技实验,培植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高新农业发展。先后建立永安、江洲的蔬菜基地,新塘、城子镇的早熟梨基地,赤湖、赛城湖的水产养殖基地,沙河的三元杂交瘦肉型养猪基地,马回岭、岷山的农土特产基地;培植出梅杰生的果业大户,谭后勤的养猪示范户。1999年,全县有1600名党政机关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分赴乡村协助春耕生产,指导科学种田,散发《水稻旱床抛秧要点》、《棉花模式》等农业科技手册(资料)8万份,深入田间地头测地力、查墒情、看苗床、切“病灶”,掌握第一手资料,分别实施科技方案。改水稻水育插秧为旱育抛秧,推广高产高质高效稻种;改棉花点播为全部育苗移栽、双模覆盖,每公顷植棉37500株稀植为19500株;改盲目施肥为配方施肥,有40%耕地调整化肥用量;禁用强毒农药,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
  发挥农村科技帮扶作用 1992年春,港口乡茶岭村党支部倡导全村科技致富能手自愿组成科技帮扶小组,在全村开展科技帮带活动。全村48名致富能手,与村民结对子,传技术,垫资金,上项目。经过1年的帮带,全村已有百余家农户人均增收350元,有的增收达7000元,有的还购买了小四轮农用运输车。1993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推广茶岭经验,开展农村科技帮扶活动,有2600多名农村科技带头人成为科技帮带活动的主力军。永安乡党支部书记赵万咬、永安乡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易本彪、岷山乡金盘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汉帮带成绩突出,分别获得省林业、油菜、棉花生产劳动模范称号。全县有4000多农民摘除“科盲”帽子,不少农户掌握了引进良种、配方施肥、微量元素需求、土壤养料测试和保温育苗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达到示范户水平。2000 - 2005年,全县有科技示范户4000户,脱贫致富户5000户。
  引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方面水稻:1990年,引进高产优质的沪早872、浙733、晚杂8619、协优10号等品种。2000年,推广熟期短、易脱粒、米质优的华联2号、优1422及401组合,二晚推行全优71和973、三优77,一晚推行K818等良种。2005年,推广协优系列组合品种,优质率达90%以上。在水稻耕制制度上,2003年,改水田机耕、深耕为免耕,实验效果较好。棉花:1995年,棉花品种推行赣棉7号、苏棉2号,同时推行新洲垦殖场繁育的抗灾性强、早发迟衰的泗棉3号良种。1999年,长江流域红铃虫大爆发,而县内试种的从江苏引进的抗虫棉7213抗虫效果很好,为以后植棉选用良种之一。2001年,从中棉所引种29杂交棉1933公顷,每公顷增皮棉300千克、增效1800元。2003年,引进328国际1号和苏棉12号等抗虫品种,效果更好。油菜:1986年,油菜种植沿袭县农2号、西南302品种。1990年,开始推行杂交油菜中湘821、油研7、油研9、德油5号等品种。2000年始,引种“双低”杂交秦油2号及中优系列品种,到2005年,全县推广引种面积95%。
  林业方面 20世纪90年代,县林业部门引进苏柳“172”优质速生树种,试种在沿江圩堤外,经1998年特大洪水验证,耐水抗浪效果好,便在县内沿湖地带推广栽种,成为沿江沿湖防护主要林种。1986年,大量引进温州蜜橘,种植葡萄、板栗。1991年,严重冰冻,蜜橘损失惨重,调整引进水蜜桃、奈李、枇杷、杨梅等果种。2000年,按照省委“南柑北梨”部署,推广优质早产综合丰收技术,开发早熟梨270公顷,90%梨园二年见果、三年受益、四年丰收。到2005年,全县梨园达2133公顷,成为全省五个产梨基地县之一。
  养殖业方面生猪饲养,1986年前后,生猪饲养引进洛克夏和长白猪优质猪种。1993年始推广二、三元杂交猪,到2000年推广面达80%。2004年,大力推行“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棉”科学利用的立体养猪法。水产养殖,1986年始,试养鲫、鲤、鳊、鳜等水产品,取得良效。1991年,全面推行大湖拦围养殖、小湖捕大留小、轮捕轮放、水库养大规格鱼种、池塘人工投喂等科学养鱼法,大大提高成鱼育肥率和回捕率。1997年后,水产养殖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在特种、优质、名牌、新品上下工夫。赛城湖水产场大面积养殖甲鱼、青虾,移植银鱼,并引进美国胭脂鱼、彭泽鲫等新品种。赤湖养殖基地推广鱼蟹混养技术。
  农业机械方面县内稻谷收获仍沿用镰刀收割、禾盆脱粒、风车分尘的传统人工操作方法,1986年,开始有3台简易收割机械投入使用,1995年增加到10台。2005年,全县有联合收割机18台540千瓦,其中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有17台510千瓦。1990年前,防虫器械为单管压缩喷雾器,1991年推行机动喷雾器。
  科技管理技术市场管理1986年前,县科委设立技术市场开发中心,后合并为市场股,又改为科技市场办公室。1986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市场协调指导小组,由科委、经委、科协、工商部门组成。
  技术市场内部管理1990年,县科委总结推广江洲技术市场经验,在技术市场内部管理上,坚持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即在人事上实行聘任制,工资与技术推广成效挂钩;以推广良种为龙头,开展综合全程服务;技术行政分离,建立经营实体;建立乡村组科技服务网,提供农技、农科、农资、良种、信息全方位服务;协调金融、供销等涉农关系,开展纵向横向业务联系。
  技术合同管理对交易中的技术合同进行鉴别、认定和登记,至2005年,认证登记的技术合同23份。
  区域性科技市场活动 1997年,县科委组织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和民营企业家共20余人,参加华东五省一市科技博览会,成功地将县科研成果“赣棉7号”棉花良种推及湖北、安徽、浙江等地;2002年,在江西省科技博览会上,县科技成果“仙客来”系列产品向全国各地推销;1986 - 2005年,共参加各类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市场活动20余次,成功进行了科技成果的推荐和引进工作。
  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管理 1992年后,县内先后有林业植物研究所、庐山真菌研究所等民营科技型企业14家,基本为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县科委技术市场办公室本着“放开、搞活、扶植、引导”方针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批准民营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成立和人事任免;为选取、争取、引进和申报项目提供服务。1986 - 2005年,争取项目53项、引进项目25项、研究开发项目30项;打造“明星工程”,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攻关实验项目管理 1986年后,全县完成国家科委攻关计划重中之重项目6项,即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在攻关实验项目管理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而变换项目倾斜方向。1990年“科技兴农”是政策重点,全县科技计划项目向农业倾斜,全县科技计划项目25项,其中农业项目为18项,占72%;根据土壤、气候和技术力量确定实验场所,试验、示范、推广一起抓。1992年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项目,选择土壤气候适宜、技术力量较强的长山乡进行实验,1994年顺利完成实验项目各项指标,推广面积500公顷,并辐射到全县各乡镇。1995年选择2个乡为科技实验示范乡、2个村为科技实验示范村,并建立2个科技实验承包点,把科研工作落到实处。注重科技计划项目的连续性。1998年小城镇建设项目连续3年列入计划项目之内以保项目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做好实验完成项目总结归档工作,妥善管理科技实验资料,1986 - 1998年全县归档项目共52项。
  科技成果管理涉及范围广泛,主要有科技成果的认定、科技成果的奖励、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成果档案管理。经项目实施者申请,县科委组织专家对实施完成项目进行成果认定,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奖励,1986—2005年,组织认定科技项目62项,投入科技项目开发研究资金200万元,其中用于科技成果奖励80万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科技工作的目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92 - 2005年,县投入扶持资金90万元;选派科技干部充实乡镇班子;建立县、乡、村干部承包责任制,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仅1990年就建立村级承包点53个、组级承包点121个;1999 - 2001年连续3年组织干部下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传送先进科技资料和农业物资,调查、研究和解决基层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的本质是社会对智力成果的承认,保护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应用。县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主要是通过学习、贯彻国家“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法”、“技术合同法”、“科技成果奖励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生产经营者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至2005年,全县举办保护知识产权培训班50余次、培训5000人次,商标注册37户,专利申请产品29个。
  科技信息情报管理与服务 1987年,设立科技情报站,为县科委领导下的直接管理科技情报的办事机构,并接受市科委科技情报所的工作指导。科技情报站搜集国内外有用的各类科技情报,并加工整理,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呈报市科技情报所或直接服务于社会。是年,科技情报站创办《信息服务》月刊,1997年停刊,总办120期,刊发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13000多种最新科技知识和生活常识。1998年,为适应县内科技兴农需求,县科技情报站以科技兴农领导小组名义创办《兴农情况》月刊,广泛搜集农业科技资料,传递农业科技信息,为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宣传高质、高效、高产“三高”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工程提供情报服务和科技支撑,至2005年总办124期,传递兴农信息23000余条份。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