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队伍
分类号: D035
页数: 3
摘要: 1986年,设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县政府管理县内科学技术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人秘科、成果专利科和计划综合科。1988年后,部分行政职能先后转移相关部门,其中自然科学技术干部的调配、培训、考核、晋升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移交人事局管理,商标注册归工商局管理,专利申请许可上交市科委管理。
关键词: 行政机关 管理体制

内容

1986年,设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县政府管理县内科学技术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人秘科、成果专利科和计划综合科。1988年后,部分行政职能先后转移相关部门,其中自然科学技术干部的调配、培训、考核、晋升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移交人事局管理,商标注册归工商局管理,专利申请许可上交市科委管理。2002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改为县科学技术局,为全额拨款的正科级县直事业单位,负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组织和管理科技立项、专利申报、科技攻关、成果鉴定奖励、技术市场、成果推广、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民营科技机构、科技信息研究发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开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内设人秘、计划、信息与知识产权股和技术市场。2004年,成立县地震办公室,归口科技局管理。
  科学技术领导小组 1995年,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成立县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亦分别成立科学技术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分管领导,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全县104个行政村也增配科技村长,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领导管理网络。
  研究试验场所县农科所、水稻原种场县农科所1970年重建,与县水稻原种场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址设马回岭颜家畈。1986年,设科研组1个和集体挂钩生产队8个,有水稻试验场地1.9公顷,原种繁殖地30公顷,主要从事水稻杂优品种制作和常规良种试验示范,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优良水稻良种,是全县水稻良种繁育及推广主要基地。2002年,机构改革中撤销,基地划归马回岭镇。
  县棉花原种场 1980年,分永安公社幸福大队成立县棉花原种场。1986年,有试验田2.5公顷,繁育原种棉田406.7公顷,专事优质棉引进、选育和高产栽培规律探索及研究,借以指导大田原种繁殖,为本县、本省及外省提供优良品种,是县棉花良种和优质棉生产的重要基地。2002年,机构改革中撤销,并入永安乡。
  优质棉繁育基地 1990年,经农业部专家考察确定新洲垦殖场为全国优质棉繁育基地。基地耕地666.6公顷,先后繁育“赣棉7号”、“苏棉2号”、“泗棉3号”等高产优质良种,向省内外提供良种千余吨,其中“泗棉3号”成为长江流域棉花更新换代良种之一。
  蔬菜示范基地 1998年,永安乡农技站主持创办永安蔬菜示范基地,采取农户投资、集中管理、示范引路、统一销售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蔬菜生产注重“绿色”品牌和科技含量,推广物理防病和生物除虫,坚持有机肥当家和配方施肥方案。2005年,基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大棚蔬菜面积333公顷,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2002年,省农业厅认定为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列入星火计划。2003年,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授名国家蔬菜安全用药示范区。
  九江庐山真菌研究所1998年,潘新华创办庐山真菌研究所,下设庐山菌类生物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的良种选育、新技术推广、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经营等菌类食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是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2003年,更名为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灵芝冲饮片、灵芝草、鸡腿菇、茶菇、香菇、草菇、姬松茸、天麻等20多种“仙客来”牌系列产品。所培育的各类菌种供应全国各地,远销印尼、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海口、哈尔滨等30多个省市,2003年被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列为国宴产品。公司多次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企业。2003年,被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确认为首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004年,科技部授予“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005年,公司已与县内1680户菇农建立起培训技术一供应菌种、原材料一生产一收购产品的“公司+农户”网络模式,并与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国际同行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
  森林植物研究所 1992年,谭策铭创办九江县森林植物研究所,进行森林植物标本采集、研究、交换和提供标本等工作。1996年,经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所考察后,接纳该所挂靠省科院生物资源所正式成立九江森林植物标本馆。1999年,承担《九江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赣西北九岭幕阜山脉野生种子植物种质资源志要》等植物研究课题。2004年,撰写《赣北地区植物名录》专著。到2005年,所藏鉴定标本1万份、副号标本2万份,其中新种和新变种2个、江西省新纪录种47个、赣西北新纪录种156个。向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所提供普通标本31000余份。
  九江彩色棉良种开发研究所 1994年,县科委从河南引进彩色棉种,成立九江彩色棉良种开发研究所,由植棉专家张才东负责,开始对彩色棉进行良种、栽培和多方面的研究。在县城郊建立良种繁育基地6.6公顷,并在县内部分地区建立示范基地。研究着重在品级、绒长、衣份、产量上做文章。至2004年,采用沙里淘金的育种方法,已选育出98-1号奶黄色、系选2号棕色、绿色棉3号,纤维绒长达27 - 31毫米,衣份率340-/0 -36%,每公顷产皮棉900 - 1050千克,达到优质棉标准。彩色棉研究备受全国各地关注,各省市先后来人来函、咨询洽谈,省委书记舒惠国曾亲临视察该所彩色棉花种植基地,给予高度评价。
  庐山石鱼研究所1999年,成立九江庐山石鱼科技开发研究所,在水产专家石道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走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道路。已开发系列“石泉”牌石鱼产品,该产品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一改过去传统加工方法,采用低温、真空、冷冻、脱水新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石鱼的原色、原型、原汁、原味,使这一历史悠久、最具显著地方特色石鱼产品上了一个档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中国九江农副产品精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被省科委列为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九江县南山特种动物研究所九江县南山特种动物研究所是民营科技机构,基地设城东沙河乡石门村胡围墙处、昌九高速公路旁。1998年建,有办公楼一栋,生产、生活用房数间,饲养场地宽阔,并有竹林近1公顷。有北极狐、银黑狐、白狐50只。是研究南方养狐技术兼培育南方狐种的基地。
  研究所集生产、科研、加工、贸易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其饲养、配种、育仔防疫、治病技术,属国内先进水平。2000年,人工繁殖仔狐42只,成活率95%。研究所正着眼于珍贵毛皮动物北极狐、银黑狐的饲养、生产加工、管理、配套。在熟练掌握狐的生活习性,饲养与营养、繁殖技术、饲养管理、毛皮加工等理论和技术基础上,向生态养殖深加工集约经营和整体效益方向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服务网络农业技术推广站 1969年成立,为农业局下属事业机构,2002年改为局内设股级行政单位,2004年并人县农技中心。有技术人员8名、干部2名,从事科技宣传、推广和咨询服务,管理乡(镇)农技推广站。各乡(镇)农技站1985年相继成立,2005年,全县有乡镇农技站15个,农技人员136人。
  科学技术市场1985年,江洲乡成立全县首个科学技术市场。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典型,大力推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脱钩为经济实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走向农技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全县以乡(镇)农技站为主体,农经、农机、畜牧、水产各站配合,先后成立科技市场15个(到1998年发展为17个)。科技市场对农业生产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配套服务和新需农业物资推广服务,开展技术、物资推广、经营活动,成为农业技术与农业、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至2005年,全县农技服务经营额达320万元,农技推广机构固定资产累计1000多万元,有农技人员400余人。
  科技队伍专业队伍1988年,经有关职称改革部门评审和批准,全县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9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3人、中级职称458人、初级职称1195人。至2005年,全县先后经评审(考试)批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累计11723人,其中高级479人、中级3231人、初级8013人。
  群众队伍20世纪80 - 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1986年,全县有各类农民技术人员8229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民技术人员3115人,民营企业农民技工2800人,泥、木、铁、蔑各业工匠1813人,乡村医疗卫生人员501人(含接生员173人)。有农业科技示范户2435户。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以及农业函授培训,农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壮大。2005年,全县有各类农民技术人员50349人,其中工业(含小手工业)9815人,乡村民营企业技工28614人,乡村医疗卫生人员1435人,农业技术人员10485人。农业科技示范户8879户。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机构

科学技术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