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105
颗粒名称: 扫盲教育工作
分类号: G722
页数: 2
摘要: 1986年,全县共扫除文盲(半文盲)1052人,非盲率87. 6%。1988年,全县脱盲1786人,非盲率87.1%,并通过省政府的抽查验收。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县乡采取了多形式的宣传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各级成立扫盲领导小组,乡、村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乡指定一名专职农教干部,实行编制在校、工作在乡、管理在县、专职专用。同时,做到“一堵二扫三提高”。\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初等教育

内容

1986年,全县共扫除文盲(半文盲)1052人,非盲率87. 6%。1988年,全县脱盲1786人,非盲率87.1%,并通过省政府的抽查验收。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县乡采取了多形式的宣传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各级成立扫盲领导小组,乡、村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乡指定一名专职农教干部,实行编制在校、工作在乡、管理在县、专职专用。同时,做到“一堵二扫三提高”。即堵住新文盲产生,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扫盲质量,实行以“堵”为主,堵扫结合。并落实农民教育经费,全县建立起乡农民教育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按省财政厅、省教委规定,从是年起,经乡政府考核,每脱盲一人,从乡农民教育专项基金中支付包教老师报酬10元。全县当年支付教师扫盲报酬1.6万元,扫除青壮年文盲1584人,非盲率88. 8%。是年,代表江西省接受了国家10部委的检查考核,检查考核团于12月9日至12日深入到港口街镇、狮子镇、永安乡、沙河乡等4个乡镇的8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48户,对59名文(半)盲进行问卷测试,及格率100%,优良率达93. 6%。考核团在反馈会上对我县扫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991年,举全县之力依法开展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乡村、教育局、学校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扫盲规划。同时,县乡村干部包宣传动员、包学员到校、包脱盲人员巩固提高、包经费筹措;学校包教育教学管理和提供学习场所;教师包教包脱。中小学师生和回乡度假大中专学生也积极投入扫盲工作,农村中小学“日校办夜校,一师任两教”,文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形成“有文化的人都来教,没文化的人都来学”的可喜局面。县教育局编写了《农村扫盲验收实用教材》,培训扫盲骨干210人,为县、乡、村培训学员520人次。
  1992年,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能集中的则集中在夜校学习,难以集中(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的即分散,实行一个老师包教1-3个文盲。实行乡干部包驻点村,村干部包分片组,组干部包联系户、教师包教的四包责任制。并把扫除文盲列入建设文明村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同评选文明村组、入党、入团联系起来。
  1995年,为巩固扫盲成果,编印《九江县农民文化课本》(巩固版)5000本发至乡、村、校和部分脱盲学员。同时推荐到九江市14个县区交流。全县每年有3000多人参加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学习,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学一技之长为致富奔小康服务。全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乡(镇)达100%、村达95%,农技学校(有的称农民夜校)都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做到“场所、学员、教员、教材、经费”五到位。
  1996 - 2000年,继续开展剩余的5070人文(半)盲及每年有6%复盲(1160人)的扫除任务。主要采取当地村小教师包教,高年级学生送字上门或子教母,夫教妻,文盲较多则农闲办班集中学,与学技术相结合,贯彻以堵为主,堵扫结合,杜绝新的文盲产生。
  2001 - 2005年,扫盲教育工作重点转为农民实施技术教育上,通过乡村文化技术学校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和技能,为“三农”服务,为奔小康夯实基础。全县有乡镇文化技术学校16所、村文化技术夜校57所,学员1870人。2004年5月21 -24日,经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年检,确定为“扫盲”达标县。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