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教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0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学教研
分类号: G4
页数: 5
摘要: 1986年,由教育部门办的小学、初中实行“五三”学制(小学5年初中3年),而企业办的子弟学校均为“六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2001年起,全县一律实行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20世纪80年代后,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农(职)业高中均为三年学制。
关键词: 教学理论 教育学

内容

1986年,由教育部门办的小学、初中实行“五三”学制(小学5年初中3年),而企业办的子弟学校均为“六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2001年起,全县一律实行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20世纪80年代后,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农(职)业高中均为三年学制。 课程1986年,小学沿用五年学制全日制小学教材及课程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三至五年级设)、地理(四年级设)、历史(五年级设)、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2001年,全县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三至六年级设)、社会(四至六年级设)、自然、科学、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课。2003年,小学按新课程方案,一、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思品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劳动、安全、体育活动、健康教育,三至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四、五年级设)、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山水家园(四至六年级设)、社会(六年级设)、英语、写字、计算机。县城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增开1节计算机课。
  1986年,初中课程开设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物理(初二、初三年级设)、化学、生理卫生(此两课初三年级设)、历史、地理、生物(此三课初一、初二年级设)。1993年,全县初中改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课程开设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劳技、物理(初二、初三年级设)、化学(初三年级设)、地理、生物、音乐、美术(此四课初一、初二年级设),每周1节团日活动和班会课列入总课时。为专项教育需要,补充开设一些课程,如血防知识、国情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
  1986年,高中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劳技、周会。1989年,高一年级增开人口教育课。1996年始,高一新生军训一周,并增开计算机课。2004年,改周会为安全教育课。县第一中学除按教育部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外,还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开发校外课程,内容涉及法学、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卫生、历史、风俗、礼仪、宗教、医学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农(职)业中学,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高考对口报考需要,按国家统一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除文化课外,开设财会、家用电器、工艺美术、摄影、文秘、缝纫、汽车修理、军用器械、电信通讯、农林、种养、水产、兽医等专业课程。
  教法教研教法1986年始,县第一小学始终坚持“德育示范、体育领先、教研出新、全面跟进”的办学思路和“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基石,围绕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舞蹈、合唱、美术、器乐、腰鼓、微机、奥数赛等兴趣活动),以校传统体育项目田径为主攻方向,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人特长。1995年,全县取消小学升初中统一文化考试,进行小学毕业学生质量评估测试,确保适龄少儿能全部接受初级中等义务教育。1998年秋,全县推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验,即优化教学目的、优化知识技能结构、优化教法和学法、优化时间分配、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优化评价。1999年,全县实行“等级十特长十评语”的评价模式,取消学生成绩考核百分制,促使学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长全面发展。2001年5月,县教委组织全县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观摩活动,百余名小学教师观摩县一小的活动课和特长班学生表演,为推动全县素质教育起了示范作用。是年,县教研室组织优秀教师赴港口、江洲、新塘、黄老门等片区小学送课下乡,以推动课堂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教育教法改革重点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上。1986年,县二中、三中进行《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法》试点,1989年春推广到各初中学校。1993 - 1996年,初中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参与教材改革实验。1997年,贯彻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中学生体育达标锻炼。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中学本着“谁办学、谁投资、谁受益”的办学原则,与办学方联手办班,按办学方要求执教,使教学与用人用工需求统一协调。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职业高中坚持“升学、就业、服务用工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教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升学类按高考要求开设课程,就业类按大、中专学历要求开课,服务用工类则开设短期定向培训专业课。普通高中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1987年,各校组织高中生到工矿、农村参加一周劳动锻炼,其表现记入学生档案。1992年,县一中以“实”为校训,培养学生为人诚实、知识扎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生活朴实。1997年秋- 2000年上半年,全县高中年级参与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国家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1999年9月~2002年春,全县初中班级进行马承(北京现代教育研究所)创导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实验和张思中(上海)“相对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教学法实验。通过实验,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2003年,县一中等学校在高中设尖子班、重点班、择优班和普通班,实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授课,激励学生竞争。2004年,为应对激烈竞争,各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数理化奥赛辅导班,高二年级开化学、数学奥赛辅导班,力争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在高考中加分,多录取名牌高校。
  教研教研活动 1986年8月,县教研室制订《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和《中小学校教研组工作常规》,在全县中小学实施;9月始,对县一中、二中高一年级新生重点班和择优班实行跟踪管理,并制订跟踪管理具体措施,实施三年,这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1987年,全县学校划分成六个片区,成立片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乡中心小学发挥教学辅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1988年6月,举办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普通话教学,写流利、工整、规范粉笔字,精心设计课堂板书。1992年10月,举办全县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1995年4月,举办全县历史优质课评比。1996年,召开初中教学质量分析会。1997年12月,县教委成立高中课程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政治、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音体美等9个学科新教材教学研究小组。1999年秋,全县各中学语文教师到白华中学观摩语文导学课,由3名县学科带头人示范授课,示范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引导、调动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000年10月,县教委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赴湖北武穴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育才中学和实验小学学习考察开展素质教育经验。2001年4月,在县城举办小学语文、社会、数学、思品、体育、音乐、美术、自然8个学科优质课展示活动,246名教师参加听课。2002年春,以县城各小学、农村各中心小学为单位开展开门听课、评教评学活动,教委领导、片区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学生家长、教研员共80余人参加听课和点评。2003年暑期,对全县153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听取北京现代教育研究所“马承外语教学法”创始人马承等4位专家讲课;10月,全县中小学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教研月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2004年10 -12月,开展“以校为本”教研月活动,制订《中小学“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符合校情的教研机制。2005年4月,县教育局制订《高中教学质量奖励方案》,设立目标管理奖、进位奖、状元奖和名校奖等奖项;7月,县教研室邀请北京教育研究所两名专家对全县126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同时,进行物理、化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是年11月,召开全县小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会;县教研室汇编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文集。
  教研课题1986 - 2005年,全县教育教研已立项和结项的国家级课题有县一中的《美之德》、《在网络环境中变革师生交流方式的研究》、《网络教学需求研究》,县一小的小学数学《运用尝试教学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教学媒体协调教学与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研究》、《全国首批新世纪数学研究与应用》、小学英语《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课题》、小学体育《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县三中的《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已立项和结项的省级课题有县一中的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法结构三段论》、《通读、研读、品读(中学课外名著必读)阅读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初中数学《数学课中的“愉快教育”》、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读议尝试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构建》、《网络环境下道德与法制教育》,县三中的初中语文《帮助建构、支架支撑、自主学习》,县一小的小学语文《导法、自读、感悟》、小学数学《运用“四步一环”教学模式》、小学社会《社会课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成长袋的建立、使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评价的研究》,沙河街镇中心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等192项。已立项和结项的市级课题23项,县级课题52项。
  教研成果1986 - 2005年,全县教师教研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6篇、省级刊物发表20篇;教师论文评比获国家级奖57篇,省级奖95篇;获教师优质课省级竞赛奖3人,教师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竞赛省级奖6人。2001年9月,县教育局评选出全县第一届中小学“教学明星”15人、“学科带头人”37人、“骨干教师”100人。2002年,县教研室获江西省先进教研室称号。
  教学设施仪器设备1986 - 1994年,县教委每年按省、市教委教学装备计划,添置3 -5万元实验教学仪器,分发全县各中小学校。1995 - 1996年,按省教委实验教学普及县标准,全县中小学先后共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实验室71间,并按要求添置实验桌凳和仪器柜等。县政府筹资70.7万元为各中学配备理、化、生等学科实验仪器,筹资35万元为小学配备自然、数学等学科实验仪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灾区学校仪器设备损失达13.6万元。1999 - 2005年,县教育局仪器站每年都为各中小学分别补充更新部分教学仪器,以确保学校基本实验教学需要。2005年,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达170万元。同时,利用中小学开通实验电教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的收费政策,通过学校自筹和政府投入资金,用于中小学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4 - 2005年,得到国家、省、市大力支持,县内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教学光盘插放点12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7个、多媒体计算机室15个。2005年,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拥有1950台,学生与计算机比达30:1。各中学、中心小学都建有计算机教室,有条件的村完小也建有计算机教室,基本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城区中小学和农村90%中学建有多媒体投影教室,部分学校建有语音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县一、二、三中还建立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IOM光纤专线接入学校。农村部分中小学也采用了ADSL宽带上网。全县有投影仪加银幕570套、语言放音机660台、彩电450台、影碟机280台,基本能满足常规课堂教学需要。全县电教设备资产总金额达900万元。
  图书资料1986年,县内有条件的学校设有图书馆或资料室,藏书一般不多。1995年“两基”工作验收,各校图书馆藏逐年增添,至2005年,全县教育系统有图书资料馆(室)42个、面积8752平方米,馆藏各类纸本图书资料38.5万册、电子图书资料1535万册,图书资产达280万元。馆藏图书资料较多的学校有县一中(3.2万册)、县二中(2.8万册)、县三中(1.3万册)、县一小(2.3万册),港口初中、爱民中学、永安中学、涌泉中学、新塘小学、狮子中学馆藏图书超过3500册。县一中、县二中、县一小已实行图书资料计算机管理。
  考试招生考试除期末期中考试外,每年有小考、中考、高考及高中会考,其中中考、高考、高中会考为省级以上考试。
  小考即小学升初中的县级升学考试。由县教研室命题,考科为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以乡为单位设考点、考场,实行单人单坐,县派主考,当地中心小学和中学领导担任副主考,监考教师每考场2人,其中1人为招生中学教师,考后,集中在县统一阅卷统分,由县教育局统一公布成绩,凡语文、数学双及格考生方能升入户口所在地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1995年始,以毕业考取代全县性小升初统考。为考评各乡镇小学各年级教学质量,除一年级外的2 -5年级一学年进行一次抽考,每乡抽考2个学校,每个学校抽考2个学科,抽考成绩通报全县,并作为评价各乡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中考全省统一的文化考试,由省教育厅命题。考点以县乡中学为单位设置,县中招办派员担任主考,副主考由所在校领导担任,考试期间县组织巡考组赴各考点检查督导,1996年始集中在县城设考点;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996加考体育(占总成绩30分),2003年加考史地生综合科(三科合一),2004年体育停考;考试阅卷实行以县为单位自行组织阅卷,1998年全省中考实行计算机管理,全市中考阅卷实行计算机编排,县与县之间交叉阅卷,2003年始所有考科试卷整体实行县与县之间交叉阅卷,由市中招办统一管理并公布成绩。1998 -2005年,全县中考成绩均列全市前三名。
  高考即全国统一的文化考试,每年夏由省教育厅、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组织进行,在县城分文理科设考点考场。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1995年考科为3+2,即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998年始,英语加试听力;2002年考科为3+综合,即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2004年开始,为严肃考风考纪,考生在报考时需签“考生诚信承诺书”,否则不能进入考场参考。
  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考试,全省同步进行。从1991年秋新人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每年6月份在高一年级考历史、地理,高二年级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翌年1月份在高三年级考语文、数学、英语,另于每年11月份在高三年级进行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考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合格后方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2005年,全县参加会考人数2486人,获取高中毕业证2166人,未获取高中毕业证书的320人,占12. 87%(含中途退学者)。
  招生县内小学、初中、高中(含农职中学)实行秋季招生制。小学招收户口所在地内适龄(6 -7岁)儿童入学。中学招收户口所在地小学升学考试语文、数学双及格考生入学,1995年始取消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招人初中就读。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县内初中毕业参加升学文化考试合格学生入学,一般县第一中学、私立陶渊明学校立足城区、面向全县招生,县第二中学招收狮子、城门、赛城湖及部分城区初中毕业生,江洲中学招收江洲、新洲初中毕业生,私立育英学校招收城区及部分乡镇初中毕业生,私立港口高中招收港口、城子镇、永安初中毕业生,私立新塘高中招收新塘、涌泉、新合初中毕业生,私立马回岭中学招收马回岭、岷山(黄老门)初中毕业生。亦有考生择校就读。
  2001年始,县招生部门在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工作上划定重点、择优、普通三条录取分数线,即在全县分数线中前8名学生选送九江市一中农村班就读,然后按由高到低分录入县高中学校,前100名录县一中重点班,以101 - 201名录县二中和私立陶渊明学校各办的一个择优班,202名之后分录各片区高中学校普通班。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