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格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0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格局
分类号: G4
页数: 10
摘要: 1986年,全县有县幼儿园1所、4个班,在园幼儿130人;乡镇中心小学设学前班17个,幼儿566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全县幼儿园占地面积47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2001年,县域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加,学前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城镇私立幼儿园增至20所。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育方法

内容

1986年,全县有县幼儿园1所、4个班,在园幼儿130人;乡镇中心小学设学前班17个,幼儿566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全县幼儿园占地面积47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2001年,县域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加,学前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城镇私立幼儿园增至20所。同年下学期,县教育局按《幼儿园管理条例》进行整顿,取缔了不具备办园条件的私立幼儿园13所,审批合格并由教育、工商部门联合颁证7所。是年,全县在园幼儿1718人,教职员工59人。2005年,全县有县中心示范幼儿园(2004年县幼儿园升格为县中心幼儿园)1所、注册私立幼儿园7所、部门办幼儿园2所,开班35个,另有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学前班26个,在园(班)幼儿2086人,教职员工66人。城乡待注册的私立幼儿园(所)30所(其中城镇18所、农村12所),在园幼儿1240人,教职员工42人。全县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6924平方米,其中教室(含办公)4766平方米、活动室1223平方米、睡眠室842平方米。
  1986年,全县幼儿园(含学前班)基本能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组织教学。县幼儿园开设语言、计算、体育、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还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开办电子琴、舞蹈、书法、美术等兴趣小组。农村学前班则以教幼儿识字、计算、唱歌、做游戏为主要教课内容,实施学前一年教育。1990年,全县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6月1日起,全县幼儿园、学前班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3周岁以上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教法,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年,县城适龄幼儿(3~6岁)基本实现2年学前教育,农村60%以上的适龄幼儿实行1年学前教育。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幼儿园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1注:2005年数据中不合待注册的私立幼儿园30所、在园幼儿1240人、教职员工42人。 小学教育1986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164所(公办159所、部门办5所),教学班1120个,在校学生44723人(入学率97. 2%、年巩固率97.1%、辍学率0.21%),教职员工2348人。2000年,计划生育成效开始显现,适龄儿童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1999年小学在校学生42078人,2000年降到38287人,减少3791人。2001年,全县小学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分三年实行五、六年级分流。鉴此,县政府制订《九江县2001 - 2005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方案》,按方案先后撤销一些生员少、办学效率差的小学,合并农村村小高年级。2001年,撤销沙河街镇青峰、马回岭红桥和秀峰、永安明闸小学及涌泉凌家山、岷山金盘教学点;合并村小高年级19个班。2002年,撤销白华、长山、黄老门、新洲4所中心小学和岷山林场小学及江洲蔡洲教学点;合并村小高年级18个班。2003年,撤赛城湖场部小学和城门兴联二小;合并村小高年级13个班。2004年,撤沙河街东方红小学;合并村小高年级11个班。2005年,重点围绕合并农村小学高年级班,做大做强乡镇中心小学,收缩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小学寄宿学校建设。全县农村小学基本结束了学生自带课桌凳入学的历史。是年,全县有小学130所(公办127所、部门办2所、民办l所),其中县城2所、教学班50个,农村128所(完全小学89所、初级小学39所)、教学班856个。全县有在校学生28862人,其中公办2774人、部门办374人、民办714人,教职员工1774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小学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小学分布情况)=] [=此处为表格=] 中学教育1986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学31所,其中初中23所、完全高中8所(普高4所、职高l所、农高3所),教学班273个,在校学生17584人(初中15299人、高中2285人),教职员工3262人。初中部分,1986年,县二中一部(原新城镇中学)改立县第三中学(为全日制初中),与县职业高中合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赛城湖水产场中学与棉花原种场小学合校改为县赛城湖水产学校;新塘中学初中部分设为新塘乡初级中学。1988年,设沙河乡天坡初中班,天坡小学代管。1989年,根据县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按地区经济状况、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分期分批实施普及三年制初中义务教育。1991年,设白华乡初级中学、沙河乡初级中学、江洲乡洲头初级中学、永安乡爱民初级中学。为适应全县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办学效益,2001年,县政府决定从秋季始对部分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的学校,分期分批实行调整撤并。是年撤沙河街镇杨花初中。2002年撤永安中学分校、白华中学。2003年撤江洲镇洲头初中。2004年撤赛城湖中学、长山中学、赤湖学校初中部、马回岭中学蛟田初中部、县职业高中初中部,新洲中学与新洲中心小学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县新洲学校。同年,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国企自办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的通知,接纳赤湖子弟学校、九江铜硫矿子弟学校为县直属学校。高中部分,1986年,设县职业高级中学与县第三中学并校。同年5月,为有利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加快农职业教育和便于沿江一带乡村学生就近入学,在永安初级中学内增设县永安农业高级中学。1989年,马回岭、城门、新合、永安4所农业高中共12个班,在校学生616人,实行“三三”学制(初中三年、职高三年)。1994年,由于就业得不到保障,报考大学又无指望,生员日少,4所农职高中停招农职高生,试办普高班,皆因师资等办学条件不足而停办。1993年秋,私立陶渊明中学(完中)创办。2000年,县一中改为完全高级中学,其初中部剥离转入县三中。同年,县职业高中并人县教师进修学校。2003年,改沙河天坡初中为县职业高级中学,原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职高生亦转为该校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秋,私立马回岭初级中学改为高级中学。2004年秋,私立育英学校扩招高一年级。2005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学36所(其中初中26所、高中10所;职业高中2所、民办中学7所),有教学班469个,在校学生26701人(初中17120人、高中9581人),教职员工3220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中学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注:含普中、农职中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中学分布情况)=] [=此处为表格=] 专职业教育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3年9月,县师资训练班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初以培训小学师资为主要工作,1984年始实施中师学历教育。1989年,开通卫星电视教育。1991年开办卫星电视高师函授。1993年增开卫星电视、函授、自学考试相结合的“三沟通”专、本科函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颁发相应毕业证书。1994年,成立九江电大九江县分部,开设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中专和招收社会青年免试入学的注册视听生的大专,后改为江西电大直属县级教学点,进行“开放教育”的专、本科成人教育。2000年,增设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形成集中小学教师培训与学历提高教育和职业中专及电大专、本科成人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学校。2005年,有教职工26人,在校学生职业中专(含高中)生382人,电大专科生427人、本科生312人。
  1986 - 200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开办各学科师资、骨干教师、校长岗位、新教师上岗、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培训班、专项集训57期312个班,受训16000余人次。在学历教育中,获中师学历426人,职业中专学历912人,成人大专学历620人、本科学历364人,曾被江西省政府授予“县级示范性学校”。
  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前身为九江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91年改为全日制九江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坐落县体育馆馆区内。2005年,设初、高中教学班6个,在校生208人。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专(兼)职教练7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个个有用、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初高中按部颁全日制课程上好文化课,利用早晚上好特色专业课。学校建立了田径、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5个专业训练队。1999—2003年,先后为省、市体校输送优秀学员65名;1999年、2000年被省体育局授予“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集体”。2003年,向省体工大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名,其中1人成为国家运动健将。被省教育厅、体育局评为江西省县级A等优秀体育学校。2005年,初中毕业生中被输送到省体校7人,其中被选人省体育运动队1人;高三体育班高考被体育院校录取18人,其中本科6人、省专12人。是一所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完全中学。
  县卫生进修学校 1982年,在县医训班基础上改建为九江县卫生进修学校。有校长1人、教职工7人。学校承担县内乡镇医疗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专业(含学历)培训工作。专业课聘请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以上的专家授课,文化课则聘请县一中、三中中高级教师授课。1986 - 1992年,受省中医学院委托对全县乡村医生实施中医中级函授培训,主要学习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全县先后获得江西省中医学院颁发的“中医(中级)函授”毕业证书的乡村医生146人。1992年下半年到1995年,承接省卫生厅、教育厅联合启动的“江西省乡村医生红色证书工程”中专学历培训,经三年的学习培训,全县获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中专毕业证书的137人。1997 - 1999年,举办第二期乡村医生红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获中专毕业证书的73人。2004年,举办乡村医生应知应会业务培训,全县参训医生297人。2005年,实施《九江市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农村卫生防疫服务能力培训,培训期为三个半月,全县参加培训的有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和传染病主检医师14人,村级卫生人员1 12人。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县总工会职工学校县总工会职工学校与县工人文化宫为一体。1986年,有干部2人、专职教师2人,另有兼职教师(县一中、三中教师)6人。1986 - 1995年,学校以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厂矿职工文化和技能为宗旨,开设财会、文秘、缝纫等专项不定期培训,年均培训职工400余人。同时,举办二年制高中学历培训,每年统一参加九江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含函授)分学期的学科考试,期满各科考试及格,由市教育局发给高中毕业证,先后获得高中毕业的有256人。期间,先后向社会招收待业青年420人参加为期半个月或一个月的短期培训,使其掌握1-2门专项技能,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1996年,职工学校停办。
  县商业职工学校 1986 - 1992年,学校先后对县商业系统各公司的营业员、会计、记账、物价、仓管、政工、文秘、经理、党务、保卫等干部职工分批分期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应知部分聘请大专院校教师授课,应会部分则由各大公司行家示范,能者为师,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1000余人。同时,举办35岁以下员工技能等级培训,通过培训,获县商业局、县劳动局颁发的初级技工证书112人,获市商业局、市劳动局颁发的中级技工证书123人。1992 -1995年,与九江市技工学校合办全日制“商品经营”中等专业班2个,在商业系统内部招收待业青年118人,学制三年,课程使用商业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期满经考试合格,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学历证书,并全部安排在商业系统各公司工作,成为各公司业务骨干。1996年,商业职工学校停办。
  县供销社职业学校始建于1979年秋,1983 - 1986年,学校设供销电大工作站,举办“商业企业管理”专科函授班1个。通过省成人高考录取16人,学制三年,授课由市电大统一安排,期满经考试合格,有15人获江西省电大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1986 ~1990年,对供销系统在职职工进行中级技术全员培训,各公司各行业从部门负责人到营业员分批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供销业务人员共3120人次。同时,对新职工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先后共培训70人。1990 - 1992年,开办簿记专业班2个,招收供销系统内部子女和社会青年93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1993 - 1995年,学校挂牌为九江市技工学校九江县分校,招收电工班2个,学员86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市劳动局颁发中级技工证书。有管理干部2人,教学人员分别按培训专业所需从省市高校和县内行家聘请。1996年停办。
  县粮食职工学校始建于1982年,有教职员工15人。建校伊始,为提高全县粮食系统职工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粮食经济体制改革,凡新上岗的职工必须在粮校岗前培训3个月。1986 -1993年,学校开设职业道德、珠算、粮油经营基础知识等课程,先后培训新上岗职工410人。同时,开办财会、统计、粮油加工储藏等专业短期培训班,先后培训职工627人。1986 -1989年,受市粮食局委托面向全市粮食系统招生,开办九江市粮食系统营业员中技班3期,培训职工150人。1991 - 1994年,开办九江市技工学校九江县粮油加工技工班,招收学员50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1994年7月停办。
  成人教育函授教育1984年,县教育局设立高师函授工作站。1986年,接受江西教育学院高师函授培训任务,先后开办专科汉语言文学1个班40人、数学1个班34人、英语1个班36人和本科汉语言文学1个班45人。1988年,函授站以高质量的教学,赢得省市直属高校及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赣东北地区(含景德镇)的中心面授点。1990 - 1995年,承办省教育学院专、本科中小学教师函授工作。年函授学员360 - 610人。学院600-/0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系主任、院领导和两名英国教师)先后分别到点面授。1988 - 1995年,函授站连年评为江西省高等教育函授先进单位。1997年始,高师函授工作逐步转入学院内。
  1986 - 2000年,县高师函授工作站面授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干部4327人次,其中获本、专科函授毕业证书1667人。
  1988 - 1992年,县总工会职工学校开办高中函授教育,函授学员116人,市教育局颁发高中毕业证书87人。
  1993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高师函授专、本科业务,有专科学员130人、本科学员65人。至2005年,获专科毕业证书103人、本科毕业证书51人。
  电大教育1994年9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批准重建九江县电大工作站,面向社会招收电大中专班和教育专、本科班。中专班开设财会、普师、电子电脑等专业,大学专科班开设小教师资、教育管理、英语、法律、金融、会计、高级护理、药学、工商管理9个专业,本科开设教育管理、行政管理、英语、法律、会计、金融、中文、数学8个专业。2000年,县电大工作站为江西电大直属教学点。1994 - 2005年,先后参加各专业学习的学员有3100人,获中专学历953人、大专627人、本科364人。2005年,有在校生专科427人、本科312人,多为中小学教师。
  业余教育 1993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利用与江西电大联手办学购置的成套电子仪器和60多台电脑建成电子实验室和两个机房,开办全县第一个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专班。至1999年,为社会培养财会、电子、计算机专业技术中专水平人才1500多人,并推荐往沿海发达地区的电子企业、计算机行业工作就业。1995年,受广东番禺远辉电子有限公司委托培训员工87人。1999年,为落户县内的深圳思达电子有限公司培训员工53人,并推荐60名在校电子技术专业中专学员到思达公司工作。
  自学考试1986 - 2005年,全县先后获自学考试毕业学历291人,其中大学本科67人、专科205人,中专19人。中专层次从1992年起无人报考而停考。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自学考试情况)=] 特殊教育1986 - 1999年,适龄盲、聋、哑和弱智少儿,分别安置所在乡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00年,在县一小单独开办1个特教班接收16名弱智少儿就读(多为城区少儿),因管理不便,校舍不足,只维持一个学期而停办。2004年,县教育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在县城单独开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年初筹办,在没有校舍、资金、教师情况下,县教育局挤出资金2万元作为筹建经费,租用县电影公司一楼作教室、活动室、宿舍和食堂,抽调3名教师,并从教育局派1名党总支副书记和1名干部负责筹建和管理。5月开学,招收聋哑少儿13人,开办1个班。经一学期试办,要求来校学习的残疾少儿较多,经第二十三次县长办公会确定,将“原沙河街镇东方红小学特教班”改名为九江县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并于9月1日搬迁。学校正常事业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从残联经费中拿出6万元弥补特殊学校办学经费。学校有校园面积2852平方米,校舍面积744平方米,经过改造维修,教学、办公、住宿、运动场所设施基本具备,先后增设语训室、律动室、微机室等现代教学设施。开设聋哑、培智班各2个,有学生43人,教职工15人(大专以上学历12人)。教学采用人民教育培智出版社国家统编特殊学校教材,全部开设聋哑、培智课程,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学生活有序进行。办学两年,学校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聋哑班学生表演的《丽达之歌》获省特教残疾人第七届艺术节特别优秀节目奖;培智班学生参加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自行车、羽毛球赛,分获7块金牌、7块银牌、7块铜牌及4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六名。
  附:幼儿园、学校选介县中心幼儿园 1984年春,始建九江县幼儿园,位于县城沿河北路,占地4766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建有平房教学校舍2栋和三层综合楼l栋。1998年,通过市级示范园评估,为九江市第一所县级示范幼儿园。2002年复评为九江市示范园。2003年12月评为江西省示范园,是全市15个(县、区)山中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园。2004年,县幼儿园升格为县中心幼儿园。2005年,有教职工45人,其中幼师毕业26人,通过进修获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23人,人园幼儿553人。
  县中心幼儿园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办园宗旨,以“健康、聪慧、诚实、可爱”为培养目标,致力于孩子、父母、学校三方的教育,持续为幼儿提升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曾多次获省、市、县“精神文明号”、“先进单位”、“先进家长学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2005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幼儿园”。
  县第一小学1981年,县政府将原沙河完全小学改称九江县第一小学,为县直学校。2003年,校址由德化路迁建县城柴桑北路45号。新校园占地3. 53公顷,建有联体结构教学大楼3栋、标准化教室60间,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设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和校园网,辟大型运动场地两处,其中一处为内含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2005年,有教学班40个、学生2700人,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小教特高教师10人,小教高、中级教师80人。
  学校坚持“德育示范、体育领先、教研出新、全面跟进”和“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办学思路,注重创新,注重成果,先后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全国“数学尝试教学法”和“‘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验基地”等21项荣誉称号。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基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舞蹈、合唱、美术、鼓号、腰鼓、微机、奥数等兴趣活动小组,并以传统项目为主攻方向,开展全校群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人特长。1989年,评为江西省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96年,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第一名。2002年,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一名。1999- 2002年,连年被评为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集体。2001~2005年,连年被评为省级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连年评为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小学“六强”学校。
  县第三中学1986年秋,原新城镇中学改为九江县第三中学,是县城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为县直学校。学校装备语音室、微机室和校园双向音频、视频监控系统及校园区域网,建设多媒体教室,成为教育功能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初中学校。2005年,有教学班28个,学生1976人,教师96人(其中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4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明星教师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
  “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他们成材打下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倡素质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是学校的工作重心。2003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各1项,市级课题4项。全校教师开展理论学习、说课比赛、讲课比赛、论文比赛、课题研究、学习新课改、探研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及送课下乡等教研活动。1999 - 2005年,县三中中考成绩、优分率排全县前列,先后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学校、江西省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建设中的义务教育省级示范学校,九江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和校园建设与管理示范学校等称号。
  县第一中学前身为1926年陆德先生在九江创办的私立光华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易名九江初级中学、九江县初级中学、九江县第一中学、九江县五七中学、九江县中学。1981年,复称九江县第一中学,并列为全县重点中学。2003年秋,定为江西省重点高级中学。2005年,学校占地5.1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470人。有教职员工18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66人。
  县第一中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学校建设和教学育人事业的发展。1986 - 2005年,录入全国名牌院校205人,重点院校1335人,普通院校5225人。学校先后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省政府第七至十届“江西省文明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省教育厅“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公安厅“江西省文化、经济保卫先进单位”,省妇联“江西省星级文明楼院”,市综治委“九江市十佳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教育局“高考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单位”、“优化育人环境先进单位”、“九江市十佳文明单位”等称号。
  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1993年8月创建,租赁县城柴桑南路九江铁路中学沙河校区校园(占地2. 66公顷)办校,初名九江私立陶渊明中学,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所民办中学。1999年,增设小学部,为十二年一贯制全日制民办学校,因改校名为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2000年,投资1100余万元,于甘泉路另辟新校区,新校园占地1. 87公顷,建成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新型、高规格学校。2005年,有小学教学班12个、中学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2682人,有教师92人(专职89人、兼职3人),其中副高职称24人、中级职称28人,大学本科学历32人。
  学校坚持严格管理、坚守质量、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重视理想教育和修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知识丰富、人格健全、具有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学校立足常规教学,实施培优工程,上下一心,和谐发展,教书育人,历创功绩。1996 - 2005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612人,其中考入北大、清华、浙大等名牌大学29人。学校节俭办学,回报社会,先后扶贫济困爱心捐款80多万元。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