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075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章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5
摘要: 1986年,全县有县幼儿园1所、4个班,在园幼儿130人;乡镇中心小学设学前班17个,幼儿566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全县幼儿园占地面积47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2001年,县域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加,学前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城镇私立幼儿园增至20所。
关键词: 教育方法 教育培训

内容

1986年,全县有县幼儿园1所、4个班,在园幼儿130人;乡镇中心小学设学前班17个,幼儿566人。有教职员工44人。全县幼儿园占地面积47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2001年,县域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加,学前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城镇私立幼儿园增至20所。同年下学期,县教育局按《幼儿园管理条例》进行整顿,取缔了不具备办园条件的私立幼儿园13所,审批合格并由教育、工商部门联合颁证7所。是年,全县在园幼儿1718人,教职员工59人。2005年,全县有县中心示范幼儿园(2004年县幼儿园升格为县中心幼儿园)1所、注册私立幼儿园7所、部门办幼儿园2所,开班35个,另有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学前班26个,在园(班)幼儿2086人,教职员工66人。城乡待注册的私立幼儿园(所)30所(其中城镇18所、农村12所),在园幼儿1240人,教职员工42人。全县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6924平方米,其中教室(含办公)4766平方米、活动室1223平方米、睡眠室842平方米。
  1986年,全县幼儿园(含学前班)基本能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组织教学。县幼儿园开设语言、计算、体育、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还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开办电子琴、舞蹈、书法、美术等兴趣小组。农村学前班则以教幼儿识字、计算、唱歌、做游戏为主要教课内容,实施学前一年教育。1990年,全县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6月1日起,全县幼儿园、学前班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3周岁以上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教法,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年,县城适龄幼儿(3~6岁)基本实现2年学前教育,农村60%以上的适龄幼儿实行1年学前教育。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幼儿园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1注:2005年数据中不合待注册的私立幼儿园30所、在园幼儿1240人、教职员工42人。 小学教育1986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164所(公办159所、部门办5所),教学班1120个,在校学生44723人(入学率97. 2%、年巩固率97.1%、辍学率0.21%),教职员工2348人。2000年,计划生育成效开始显现,适龄儿童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1999年小学在校学生42078人,2000年降到38287人,减少3791人。2001年,全县小学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分三年实行五、六年级分流。鉴此,县政府制订《九江县2001 - 2005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方案》,按方案先后撤销一些生员少、办学效率差的小学,合并农村村小高年级。2001年,撤销沙河街镇青峰、马回岭红桥和秀峰、永安明闸小学及涌泉凌家山、岷山金盘教学点;合并村小高年级19个班。2002年,撤销白华、长山、黄老门、新洲4所中心小学和岷山林场小学及江洲蔡洲教学点;合并村小高年级18个班。2003年,撤赛城湖场部小学和城门兴联二小;合并村小高年级13个班。2004年,撤沙河街东方红小学;合并村小高年级11个班。2005年,重点围绕合并农村小学高年级班,做大做强乡镇中心小学,收缩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小学寄宿学校建设。全县农村小学基本结束了学生自带课桌凳入学的历史。是年,全县有小学130所(公办127所、部门办2所、民办l所),其中县城2所、教学班50个,农村128所(完全小学89所、初级小学39所)、教学班856个。全县有在校学生28862人,其中公办2774人、部门办374人、民办714人,教职员工1774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小学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小学分布情况)=] [=此处为表格=] 中学教育1986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学31所,其中初中23所、完全高中8所(普高4所、职高l所、农高3所),教学班273个,在校学生17584人(初中15299人、高中2285人),教职员工3262人。初中部分,1986年,县二中一部(原新城镇中学)改立县第三中学(为全日制初中),与县职业高中合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赛城湖水产场中学与棉花原种场小学合校改为县赛城湖水产学校;新塘中学初中部分设为新塘乡初级中学。1988年,设沙河乡天坡初中班,天坡小学代管。1989年,根据县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按地区经济状况、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分期分批实施普及三年制初中义务教育。1991年,设白华乡初级中学、沙河乡初级中学、江洲乡洲头初级中学、永安乡爱民初级中学。为适应全县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办学效益,2001年,县政府决定从秋季始对部分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的学校,分期分批实行调整撤并。是年撤沙河街镇杨花初中。2002年撤永安中学分校、白华中学。2003年撤江洲镇洲头初中。2004年撤赛城湖中学、长山中学、赤湖学校初中部、马回岭中学蛟田初中部、县职业高中初中部,新洲中学与新洲中心小学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县新洲学校。同年,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国企自办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的通知,接纳赤湖子弟学校、九江铜硫矿子弟学校为县直属学校。高中部分,1986年,设县职业高级中学与县第三中学并校。同年5月,为有利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加快农职业教育和便于沿江一带乡村学生就近入学,在永安初级中学内增设县永安农业高级中学。1989年,马回岭、城门、新合、永安4所农业高中共12个班,在校学生616人,实行“三三”学制(初中三年、职高三年)。1994年,由于就业得不到保障,报考大学又无指望,生员日少,4所农职高中停招农职高生,试办普高班,皆因师资等办学条件不足而停办。1993年秋,私立陶渊明中学(完中)创办。2000年,县一中改为完全高级中学,其初中部剥离转入县三中。同年,县职业高中并人县教师进修学校。2003年,改沙河天坡初中为县职业高级中学,原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职高生亦转为该校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秋,私立马回岭初级中学改为高级中学。2004年秋,私立育英学校扩招高一年级。2005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学36所(其中初中26所、高中10所;职业高中2所、民办中学7所),有教学班469个,在校学生26701人(初中17120人、高中9581人),教职员工3220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中学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注:含普中、农职中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中学分布情况)=] [=此处为表格=] 专职业教育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3年9月,县师资训练班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初以培训小学师资为主要工作,1984年始实施中师学历教育。1989年,开通卫星电视教育。1991年开办卫星电视高师函授。1993年增开卫星电视、函授、自学考试相结合的“三沟通”专、本科函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颁发相应毕业证书。1994年,成立九江电大九江县分部,开设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中专和招收社会青年免试入学的注册视听生的大专,后改为江西电大直属县级教学点,进行“开放教育”的专、本科成人教育。2000年,增设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形成集中小学教师培训与学历提高教育和职业中专及电大专、本科成人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学校。2005年,有教职工26人,在校学生职业中专(含高中)生382人,电大专科生427人、本科生312人。
  1986 - 200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开办各学科师资、骨干教师、校长岗位、新教师上岗、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培训班、专项集训57期312个班,受训16000余人次。在学历教育中,获中师学历426人,职业中专学历912人,成人大专学历620人、本科学历364人,曾被江西省政府授予“县级示范性学校”。
  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前身为九江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91年改为全日制九江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坐落县体育馆馆区内。2005年,设初、高中教学班6个,在校生208人。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专(兼)职教练7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个个有用、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初高中按部颁全日制课程上好文化课,利用早晚上好特色专业课。学校建立了田径、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5个专业训练队。1999—2003年,先后为省、市体校输送优秀学员65名;1999年、2000年被省体育局授予“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集体”。2003年,向省体工大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名,其中1人成为国家运动健将。被省教育厅、体育局评为江西省县级A等优秀体育学校。2005年,初中毕业生中被输送到省体校7人,其中被选人省体育运动队1人;高三体育班高考被体育院校录取18人,其中本科6人、省专12人。是一所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完全中学。
  县卫生进修学校 1982年,在县医训班基础上改建为九江县卫生进修学校。有校长1人、教职工7人。学校承担县内乡镇医疗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专业(含学历)培训工作。专业课聘请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以上的专家授课,文化课则聘请县一中、三中中高级教师授课。1986 - 1992年,受省中医学院委托对全县乡村医生实施中医中级函授培训,主要学习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全县先后获得江西省中医学院颁发的“中医(中级)函授”毕业证书的乡村医生146人。1992年下半年到1995年,承接省卫生厅、教育厅联合启动的“江西省乡村医生红色证书工程”中专学历培训,经三年的学习培训,全县获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中专毕业证书的137人。1997 - 1999年,举办第二期乡村医生红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获中专毕业证书的73人。2004年,举办乡村医生应知应会业务培训,全县参训医生297人。2005年,实施《九江市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农村卫生防疫服务能力培训,培训期为三个半月,全县参加培训的有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和传染病主检医师14人,村级卫生人员1 12人。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县总工会职工学校县总工会职工学校与县工人文化宫为一体。1986年,有干部2人、专职教师2人,另有兼职教师(县一中、三中教师)6人。1986 - 1995年,学校以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厂矿职工文化和技能为宗旨,开设财会、文秘、缝纫等专项不定期培训,年均培训职工400余人。同时,举办二年制高中学历培训,每年统一参加九江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含函授)分学期的学科考试,期满各科考试及格,由市教育局发给高中毕业证,先后获得高中毕业的有256人。期间,先后向社会招收待业青年420人参加为期半个月或一个月的短期培训,使其掌握1-2门专项技能,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1996年,职工学校停办。
  县商业职工学校 1986 - 1992年,学校先后对县商业系统各公司的营业员、会计、记账、物价、仓管、政工、文秘、经理、党务、保卫等干部职工分批分期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应知部分聘请大专院校教师授课,应会部分则由各大公司行家示范,能者为师,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1000余人。同时,举办35岁以下员工技能等级培训,通过培训,获县商业局、县劳动局颁发的初级技工证书112人,获市商业局、市劳动局颁发的中级技工证书123人。1992 -1995年,与九江市技工学校合办全日制“商品经营”中等专业班2个,在商业系统内部招收待业青年118人,学制三年,课程使用商业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期满经考试合格,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学历证书,并全部安排在商业系统各公司工作,成为各公司业务骨干。1996年,商业职工学校停办。
  县供销社职业学校始建于1979年秋,1983 - 1986年,学校设供销电大工作站,举办“商业企业管理”专科函授班1个。通过省成人高考录取16人,学制三年,授课由市电大统一安排,期满经考试合格,有15人获江西省电大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1986 ~1990年,对供销系统在职职工进行中级技术全员培训,各公司各行业从部门负责人到营业员分批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供销业务人员共3120人次。同时,对新职工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先后共培训70人。1990 - 1992年,开办簿记专业班2个,招收供销系统内部子女和社会青年93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1993 - 1995年,学校挂牌为九江市技工学校九江县分校,招收电工班2个,学员86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市劳动局颁发中级技工证书。有管理干部2人,教学人员分别按培训专业所需从省市高校和县内行家聘请。1996年停办。
  县粮食职工学校始建于1982年,有教职员工15人。建校伊始,为提高全县粮食系统职工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粮食经济体制改革,凡新上岗的职工必须在粮校岗前培训3个月。1986 -1993年,学校开设职业道德、珠算、粮油经营基础知识等课程,先后培训新上岗职工410人。同时,开办财会、统计、粮油加工储藏等专业短期培训班,先后培训职工627人。1986 -1989年,受市粮食局委托面向全市粮食系统招生,开办九江市粮食系统营业员中技班3期,培训职工150人。1991 - 1994年,开办九江市技工学校九江县粮油加工技工班,招收学员50人,学制三年,期满毕业由九江市技工学校颁发中专毕业证书。1994年7月停办。
  成人教育函授教育1984年,县教育局设立高师函授工作站。1986年,接受江西教育学院高师函授培训任务,先后开办专科汉语言文学1个班40人、数学1个班34人、英语1个班36人和本科汉语言文学1个班45人。1988年,函授站以高质量的教学,赢得省市直属高校及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赣东北地区(含景德镇)的中心面授点。1990 - 1995年,承办省教育学院专、本科中小学教师函授工作。年函授学员360 - 610人。学院600-/0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系主任、院领导和两名英国教师)先后分别到点面授。1988 - 1995年,函授站连年评为江西省高等教育函授先进单位。1997年始,高师函授工作逐步转入学院内。
  1986 - 2000年,县高师函授工作站面授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干部4327人次,其中获本、专科函授毕业证书1667人。
  1988 - 1992年,县总工会职工学校开办高中函授教育,函授学员116人,市教育局颁发高中毕业证书87人。
  1993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高师函授专、本科业务,有专科学员130人、本科学员65人。至2005年,获专科毕业证书103人、本科毕业证书51人。
  电大教育1994年9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批准重建九江县电大工作站,面向社会招收电大中专班和教育专、本科班。中专班开设财会、普师、电子电脑等专业,大学专科班开设小教师资、教育管理、英语、法律、金融、会计、高级护理、药学、工商管理9个专业,本科开设教育管理、行政管理、英语、法律、会计、金融、中文、数学8个专业。2000年,县电大工作站为江西电大直属教学点。1994 - 2005年,先后参加各专业学习的学员有3100人,获中专学历953人、大专627人、本科364人。2005年,有在校生专科427人、本科312人,多为中小学教师。
  业余教育 1993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利用与江西电大联手办学购置的成套电子仪器和60多台电脑建成电子实验室和两个机房,开办全县第一个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专班。至1999年,为社会培养财会、电子、计算机专业技术中专水平人才1500多人,并推荐往沿海发达地区的电子企业、计算机行业工作就业。1995年,受广东番禺远辉电子有限公司委托培训员工87人。1999年,为落户县内的深圳思达电子有限公司培训员工53人,并推荐60名在校电子技术专业中专学员到思达公司工作。
  自学考试1986 - 2005年,全县先后获自学考试毕业学历291人,其中大学本科67人、专科205人,中专19人。中专层次从1992年起无人报考而停考。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自学考试情况)=] 特殊教育1986 - 1999年,适龄盲、聋、哑和弱智少儿,分别安置所在乡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00年,在县一小单独开办1个特教班接收16名弱智少儿就读(多为城区少儿),因管理不便,校舍不足,只维持一个学期而停办。2004年,县教育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在县城单独开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年初筹办,在没有校舍、资金、教师情况下,县教育局挤出资金2万元作为筹建经费,租用县电影公司一楼作教室、活动室、宿舍和食堂,抽调3名教师,并从教育局派1名党总支副书记和1名干部负责筹建和管理。5月开学,招收聋哑少儿13人,开办1个班。经一学期试办,要求来校学习的残疾少儿较多,经第二十三次县长办公会确定,将“原沙河街镇东方红小学特教班”改名为九江县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并于9月1日搬迁。学校正常事业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从残联经费中拿出6万元弥补特殊学校办学经费。学校有校园面积2852平方米,校舍面积744平方米,经过改造维修,教学、办公、住宿、运动场所设施基本具备,先后增设语训室、律动室、微机室等现代教学设施。开设聋哑、培智班各2个,有学生43人,教职工15人(大专以上学历12人)。教学采用人民教育培智出版社国家统编特殊学校教材,全部开设聋哑、培智课程,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学生活有序进行。办学两年,学校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聋哑班学生表演的《丽达之歌》获省特教残疾人第七届艺术节特别优秀节目奖;培智班学生参加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自行车、羽毛球赛,分获7块金牌、7块银牌、7块铜牌及4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六名。
  附:幼儿园、学校选介县中心幼儿园 1984年春,始建九江县幼儿园,位于县城沿河北路,占地4766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建有平房教学校舍2栋和三层综合楼l栋。1998年,通过市级示范园评估,为九江市第一所县级示范幼儿园。2002年复评为九江市示范园。2003年12月评为江西省示范园,是全市15个(县、区)山中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园。2004年,县幼儿园升格为县中心幼儿园。2005年,有教职工45人,其中幼师毕业26人,通过进修获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23人,人园幼儿553人。
  县中心幼儿园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办园宗旨,以“健康、聪慧、诚实、可爱”为培养目标,致力于孩子、父母、学校三方的教育,持续为幼儿提升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曾多次获省、市、县“精神文明号”、“先进单位”、“先进家长学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2005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幼儿园”。
  县第一小学1981年,县政府将原沙河完全小学改称九江县第一小学,为县直学校。2003年,校址由德化路迁建县城柴桑北路45号。新校园占地3. 53公顷,建有联体结构教学大楼3栋、标准化教室60间,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设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和校园网,辟大型运动场地两处,其中一处为内含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2005年,有教学班40个、学生2700人,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小教特高教师10人,小教高、中级教师80人。
  学校坚持“德育示范、体育领先、教研出新、全面跟进”和“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办学思路,注重创新,注重成果,先后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全国“数学尝试教学法”和“‘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验基地”等21项荣誉称号。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基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舞蹈、合唱、美术、鼓号、腰鼓、微机、奥数等兴趣活动小组,并以传统项目为主攻方向,开展全校群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人特长。1989年,评为江西省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96年,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第一名。2002年,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一名。1999- 2002年,连年被评为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集体。2001~2005年,连年被评为省级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连年评为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小学“六强”学校。
  县第三中学1986年秋,原新城镇中学改为九江县第三中学,是县城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为县直学校。学校装备语音室、微机室和校园双向音频、视频监控系统及校园区域网,建设多媒体教室,成为教育功能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初中学校。2005年,有教学班28个,学生1976人,教师96人(其中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4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明星教师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
  “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他们成材打下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倡素质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是学校的工作重心。2003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各1项,市级课题4项。全校教师开展理论学习、说课比赛、讲课比赛、论文比赛、课题研究、学习新课改、探研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及送课下乡等教研活动。1999 - 2005年,县三中中考成绩、优分率排全县前列,先后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学校、江西省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建设中的义务教育省级示范学校,九江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和校园建设与管理示范学校等称号。
  县第一中学前身为1926年陆德先生在九江创办的私立光华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易名九江初级中学、九江县初级中学、九江县第一中学、九江县五七中学、九江县中学。1981年,复称九江县第一中学,并列为全县重点中学。2003年秋,定为江西省重点高级中学。2005年,学校占地5.1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470人。有教职员工18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66人。
  县第一中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学校建设和教学育人事业的发展。1986 - 2005年,录入全国名牌院校205人,重点院校1335人,普通院校5225人。学校先后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省政府第七至十届“江西省文明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省教育厅“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公安厅“江西省文化、经济保卫先进单位”,省妇联“江西省星级文明楼院”,市综治委“九江市十佳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教育局“高考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单位”、“优化育人环境先进单位”、“九江市十佳文明单位”等称号。
  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1993年8月创建,租赁县城柴桑南路九江铁路中学沙河校区校园(占地2. 66公顷)办校,初名九江私立陶渊明中学,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所民办中学。1999年,增设小学部,为十二年一贯制全日制民办学校,因改校名为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2000年,投资1100余万元,于甘泉路另辟新校区,新校园占地1. 87公顷,建成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新型、高规格学校。2005年,有小学教学班12个、中学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2682人,有教师92人(专职89人、兼职3人),其中副高职称24人、中级职称28人,大学本科学历32人。
  学校坚持严格管理、坚守质量、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重视理想教育和修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知识丰富、人格健全、具有一定生存能力的人。学校立足常规教学,实施培优工程,上下一心,和谐发展,教书育人,历创功绩。1996 - 2005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612人,其中考入北大、清华、浙大等名牌大学29人。学校节俭办学,回报社会,先后扶贫济困爱心捐款80多万元。
  第二节教学教研学制课程学制 1986年,由教育部门办的小学、初中实行“五三”学制(小学5年初中3年),而企业办的子弟学校均为“六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2001年起,全县一律实行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20世纪80年代后,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农(职)业高中均为三年学制。 课程1986年,小学沿用五年学制全日制小学教材及课程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三至五年级设)、地理(四年级设)、历史(五年级设)、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2001年,全县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三至六年级设)、社会(四至六年级设)、自然、科学、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课。2003年,小学按新课程方案,一、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思品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劳动、安全、体育活动、健康教育,三至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四、五年级设)、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山水家园(四至六年级设)、社会(六年级设)、英语、写字、计算机。县城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增开1节计算机课。
  1986年,初中课程开设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物理(初二、初三年级设)、化学、生理卫生(此两课初三年级设)、历史、地理、生物(此三课初一、初二年级设)。1993年,全县初中改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课程开设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劳技、物理(初二、初三年级设)、化学(初三年级设)、地理、生物、音乐、美术(此四课初一、初二年级设),每周1节团日活动和班会课列入总课时。为专项教育需要,补充开设一些课程,如血防知识、国情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
  1986年,高中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劳技、周会。1989年,高一年级增开人口教育课。1996年始,高一新生军训一周,并增开计算机课。2004年,改周会为安全教育课。县第一中学除按教育部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外,还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开发校外课程,内容涉及法学、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卫生、历史、风俗、礼仪、宗教、医学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农(职)业中学,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高考对口报考需要,按国家统一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除文化课外,开设财会、家用电器、工艺美术、摄影、文秘、缝纫、汽车修理、军用器械、电信通讯、农林、种养、水产、兽医等专业课程。
  教法教研教法1986年始,县第一小学始终坚持“德育示范、体育领先、教研出新、全面跟进”的办学思路和“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基石,围绕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舞蹈、合唱、美术、器乐、腰鼓、微机、奥数赛等兴趣活动),以校传统体育项目田径为主攻方向,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人特长。1995年,全县取消小学升初中统一文化考试,进行小学毕业学生质量评估测试,确保适龄少儿能全部接受初级中等义务教育。1998年秋,全县推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验,即优化教学目的、优化知识技能结构、优化教法和学法、优化时间分配、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优化评价。1999年,全县实行“等级十特长十评语”的评价模式,取消学生成绩考核百分制,促使学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长全面发展。2001年5月,县教委组织全县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观摩活动,百余名小学教师观摩县一小的活动课和特长班学生表演,为推动全县素质教育起了示范作用。是年,县教研室组织优秀教师赴港口、江洲、新塘、黄老门等片区小学送课下乡,以推动课堂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教育教法改革重点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上。1986年,县二中、三中进行《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法》试点,1989年春推广到各初中学校。1993 - 1996年,初中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参与教材改革实验。1997年,贯彻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中学生体育达标锻炼。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中学本着“谁办学、谁投资、谁受益”的办学原则,与办学方联手办班,按办学方要求执教,使教学与用人用工需求统一协调。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职业高中坚持“升学、就业、服务用工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教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升学类按高考要求开设课程,就业类按大、中专学历要求开课,服务用工类则开设短期定向培训专业课。普通高中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1987年,各校组织高中生到工矿、农村参加一周劳动锻炼,其表现记入学生档案。1992年,县一中以“实”为校训,培养学生为人诚实、知识扎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生活朴实。1997年秋- 2000年上半年,全县高中年级参与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国家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1999年9月~2002年春,全县初中班级进行马承(北京现代教育研究所)创导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实验和张思中(上海)“相对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教学法实验。通过实验,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2003年,县一中等学校在高中设尖子班、重点班、择优班和普通班,实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授课,激励学生竞争。2004年,为应对激烈竞争,各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数理化奥赛辅导班,高二年级开化学、数学奥赛辅导班,力争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在高考中加分,多录取名牌高校。
  教研教研活动 1986年8月,县教研室制订《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和《中小学校教研组工作常规》,在全县中小学实施;9月始,对县一中、二中高一年级新生重点班和择优班实行跟踪管理,并制订跟踪管理具体措施,实施三年,这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1987年,全县学校划分成六个片区,成立片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乡中心小学发挥教学辅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1988年6月,举办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普通话教学,写流利、工整、规范粉笔字,精心设计课堂板书。1992年10月,举办全县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1995年4月,举办全县历史优质课评比。1996年,召开初中教学质量分析会。1997年12月,县教委成立高中课程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政治、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音体美等9个学科新教材教学研究小组。1999年秋,全县各中学语文教师到白华中学观摩语文导学课,由3名县学科带头人示范授课,示范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引导、调动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000年10月,县教委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赴湖北武穴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育才中学和实验小学学习考察开展素质教育经验。2001年4月,在县城举办小学语文、社会、数学、思品、体育、音乐、美术、自然8个学科优质课展示活动,246名教师参加听课。2002年春,以县城各小学、农村各中心小学为单位开展开门听课、评教评学活动,教委领导、片区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学生家长、教研员共80余人参加听课和点评。2003年暑期,对全县153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听取北京现代教育研究所“马承外语教学法”创始人马承等4位专家讲课;10月,全县中小学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教研月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2004年10 -12月,开展“以校为本”教研月活动,制订《中小学“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符合校情的教研机制。2005年4月,县教育局制订《高中教学质量奖励方案》,设立目标管理奖、进位奖、状元奖和名校奖等奖项;7月,县教研室邀请北京教育研究所两名专家对全县126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同时,进行物理、化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是年11月,召开全县小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会;县教研室汇编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文集。
  教研课题1986 - 2005年,全县教育教研已立项和结项的国家级课题有县一中的《美之德》、《在网络环境中变革师生交流方式的研究》、《网络教学需求研究》,县一小的小学数学《运用尝试教学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教学媒体协调教学与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研究》、《全国首批新世纪数学研究与应用》、小学英语《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课题》、小学体育《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县三中的《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已立项和结项的省级课题有县一中的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法结构三段论》、《通读、研读、品读(中学课外名著必读)阅读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初中数学《数学课中的“愉快教育”》、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读议尝试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构建》、《网络环境下道德与法制教育》,县三中的初中语文《帮助建构、支架支撑、自主学习》,县一小的小学语文《导法、自读、感悟》、小学数学《运用“四步一环”教学模式》、小学社会《社会课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成长袋的建立、使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评价的研究》,沙河街镇中心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等192项。已立项和结项的市级课题23项,县级课题52项。
  教研成果1986 - 2005年,全县教师教研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6篇、省级刊物发表20篇;教师论文评比获国家级奖57篇,省级奖95篇;获教师优质课省级竞赛奖3人,教师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竞赛省级奖6人。2001年9月,县教育局评选出全县第一届中小学“教学明星”15人、“学科带头人”37人、“骨干教师”100人。2002年,县教研室获江西省先进教研室称号。
  教学设施仪器设备1986 - 1994年,县教委每年按省、市教委教学装备计划,添置3 -5万元实验教学仪器,分发全县各中小学校。1995 - 1996年,按省教委实验教学普及县标准,全县中小学先后共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实验室71间,并按要求添置实验桌凳和仪器柜等。县政府筹资70.7万元为各中学配备理、化、生等学科实验仪器,筹资35万元为小学配备自然、数学等学科实验仪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灾区学校仪器设备损失达13.6万元。1999 - 2005年,县教育局仪器站每年都为各中小学分别补充更新部分教学仪器,以确保学校基本实验教学需要。2005年,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达170万元。同时,利用中小学开通实验电教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的收费政策,通过学校自筹和政府投入资金,用于中小学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4 - 2005年,得到国家、省、市大力支持,县内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教学光盘插放点12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7个、多媒体计算机室15个。2005年,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拥有1950台,学生与计算机比达30:1。各中学、中心小学都建有计算机教室,有条件的村完小也建有计算机教室,基本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城区中小学和农村90%中学建有多媒体投影教室,部分学校建有语音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县一、二、三中还建立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IOM光纤专线接入学校。农村部分中小学也采用了ADSL宽带上网。全县有投影仪加银幕570套、语言放音机660台、彩电450台、影碟机280台,基本能满足常规课堂教学需要。全县电教设备资产总金额达900万元。
  图书资料1986年,县内有条件的学校设有图书馆或资料室,藏书一般不多。1995年“两基”工作验收,各校图书馆藏逐年增添,至2005年,全县教育系统有图书资料馆(室)42个、面积8752平方米,馆藏各类纸本图书资料38.5万册、电子图书资料1535万册,图书资产达280万元。馆藏图书资料较多的学校有县一中(3.2万册)、县二中(2.8万册)、县三中(1.3万册)、县一小(2.3万册),港口初中、爱民中学、永安中学、涌泉中学、新塘小学、狮子中学馆藏图书超过3500册。县一中、县二中、县一小已实行图书资料计算机管理。
  考试招生考试除期末期中考试外,每年有小考、中考、高考及高中会考,其中中考、高考、高中会考为省级以上考试。
  小考即小学升初中的县级升学考试。由县教研室命题,考科为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以乡为单位设考点、考场,实行单人单坐,县派主考,当地中心小学和中学领导担任副主考,监考教师每考场2人,其中1人为招生中学教师,考后,集中在县统一阅卷统分,由县教育局统一公布成绩,凡语文、数学双及格考生方能升入户口所在地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1995年始,以毕业考取代全县性小升初统考。为考评各乡镇小学各年级教学质量,除一年级外的2 -5年级一学年进行一次抽考,每乡抽考2个学校,每个学校抽考2个学科,抽考成绩通报全县,并作为评价各乡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中考全省统一的文化考试,由省教育厅命题。考点以县乡中学为单位设置,县中招办派员担任主考,副主考由所在校领导担任,考试期间县组织巡考组赴各考点检查督导,1996年始集中在县城设考点;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996加考体育(占总成绩30分),2003年加考史地生综合科(三科合一),2004年体育停考;考试阅卷实行以县为单位自行组织阅卷,1998年全省中考实行计算机管理,全市中考阅卷实行计算机编排,县与县之间交叉阅卷,2003年始所有考科试卷整体实行县与县之间交叉阅卷,由市中招办统一管理并公布成绩。1998 -2005年,全县中考成绩均列全市前三名。
  高考即全国统一的文化考试,每年夏由省教育厅、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组织进行,在县城分文理科设考点考场。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1995年考科为3+2,即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998年始,英语加试听力;2002年考科为3+综合,即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2004年开始,为严肃考风考纪,考生在报考时需签“考生诚信承诺书”,否则不能进入考场参考。
  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考试,全省同步进行。从1991年秋新人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每年6月份在高一年级考历史、地理,高二年级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翌年1月份在高三年级考语文、数学、英语,另于每年11月份在高三年级进行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考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合格后方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2005年,全县参加会考人数2486人,获取高中毕业证2166人,未获取高中毕业证书的320人,占12. 87%(含中途退学者)。
  招生县内小学、初中、高中(含农职中学)实行秋季招生制。小学招收户口所在地内适龄(6 -7岁)儿童入学。中学招收户口所在地小学升学考试语文、数学双及格考生入学,1995年始取消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招人初中就读。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县内初中毕业参加升学文化考试合格学生入学,一般县第一中学、私立陶渊明学校立足城区、面向全县招生,县第二中学招收狮子、城门、赛城湖及部分城区初中毕业生,江洲中学招收江洲、新洲初中毕业生,私立育英学校招收城区及部分乡镇初中毕业生,私立港口高中招收港口、城子镇、永安初中毕业生,私立新塘高中招收新塘、涌泉、新合初中毕业生,私立马回岭中学招收马回岭、岷山(黄老门)初中毕业生。亦有考生择校就读。
  2001年始,县招生部门在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工作上划定重点、择优、普通三条录取分数线,即在全县分数线中前8名学生选送九江市一中农村班就读,然后按由高到低分录入县高中学校,前100名录县一中重点班,以101 - 201名录县二中和私立陶渊明学校各办的一个择优班,202名之后分录各片区高中学校普通班。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中考录取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高考录取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中小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名录)=] 注:不合国家级、省级三等奖。
  1986—2005年全县中小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名录龚杰朱丽雷赵如意罗杰胡观成熊松段丽刘健叶定剑周燕芳徐南黄文山周敏桑培俊高端峰吴兴旺邬亮桂晓露张敏胡健黄夏菁李汉超毛磊徐丹伍胜江玲陈雷罗佳陶奕谢飞曹佳饶元荣黄智段勇缪延亮邹亮胡烨王敏王海峰万亚刘晨曦魏静董炳南董玲燕杨璐陈丽华邹磊肖成志王翔朱容健邓民强张琼沈俊黄杰吴珍珍彭慧慧廖飞欧阳丹丹徐丹周鹏韩余彭小娟柳慧桂水露王雄成胡娟陈婧欧昊沈思思熊翠萍黄训义吴程函蒋欣欣杨帆赵灵周凯旋熊剑书周朋飞陈永淑文韬叶奇旺王志刚刘贲杨银汤凤玲田绍宇魏舟杰刘璐陈丽华黄炳南熊诚黄超杰代婧吴凤丽郭得婷陶溢胡克来苏喷亮费丹余菲陈文刘威刘琪张心林管若愚英顺义黄承勰韩余柳慧第三节教师队伍结构1986年,全县有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1395人,其中小学教师769人、中学教师626人。小学教师中具有中专(不含高中)以上学历552人,占71. 78%:中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26人,占52. 08%。2005年,全县有在职中小学教师2962人,其中小学教师1774人,本科学历84人、大专614人、中专1046人、初高中30人,高级职称20人、中级1150人、初级640人;中学教师1188人,本科学历386人、大专749人、中专53人,特级教师职称1人、高级300人、中级931人、初级150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师资培训校长培训 1995年,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制订科学可行的校长培训规划。至2005年,全县先后共举办8期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小学校长素质培训,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长216名,参训率达100%,通过培训学习,能较好地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理论,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均取得省、市教委颁发的合格证书。
  学历培训 1994年,利用卫星电视、函授、自学考试相结合的“三沟通”形式开展教师学历培训。至2001年,全县先后有460名初、高中教师提高了学历层次,取得相关大学专科、本科合格学历。自2001年始,县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高中教师中应有15%达到研究生学历,初中教师中应有30%达到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中应有35%达到大专学历”的要求,全面开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培训工作。至2005年,以在职培训为主,经“三沟通”、函授、自学考试学习和省、市教育学院脱产学习等,有570名中小学教师提升了学历层次,全县在任的小学教师有50%达到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有40%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有80%达到本科学历.均高于省教育厅要求。
  基本功培训 1998年,县教育局根据《江西省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方案》,组织全县1500名小学教师进行“三字一画一话”基本功训练,组织1000名中学教师进行“三字一话一机(计算机)”基本功训练。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有95%以上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过关,并取得省教委颁发合格证书。在教学基本功训练后,继而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开展学科基本功培训,参训率98%,合格率96%,并于2000年通过省、市教委验收,获“全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达标县”称号。
  岗前培训2001年始,每年对新招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至2005年,全县先后举办13期新教师培训班,共培训新教师500余人,参训率100%,全部取得九江市教育局颁发的合格证书。
  专业、骨干教师培训 2000年始,县教育局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解决小学英语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不足问题,利用暑期举办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班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班(每期40天)。至2005年,先后举办3期,参加培训教师共380名,经九江市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合格率达98%。同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4期,有262名小学骨干教师参训。参训教师通过培训,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
  民师整编1992年,开始从县内中小学在册优秀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选招人员参加江西省中等学校统一文化考试(中考),考试合格者按市教育局分配指标分别录取到九江或修水、永修、都昌等师范学校脱产进修两年(进修学习一年半、回原校实习半年),毕业后就地转为公办教师。1999年,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凡1980年7月19日以后聘任的民办、代课教师全部辞退。从1999年秋开始,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含1980年7月19日前在册民师)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是年辞退民办、代课教师350人。200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和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我省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下达我省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专项指标的通知》,凡通过全省统一文化考试及格,经县人事、教育局共同考核审查合格后的民办教师可转为公办教师。是年秋,县始实施选招工作,选招1980年7月19日之前在册、一直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并取得《江西省民办教师资格证》的民办教师。至年底,全县民办教师通过选招考试直转和通过中师考试(1992 - 2001年)进修转为公办教师共810人,有36名民办教师从2003年起实行退养。是年,最后一批未转的140名民办、代课教师全部清退。
  职称资格职称评聘1988年,县内首次进行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经省中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认定全县具备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29人;经市中教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认定全县具备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128人;经县中、小教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县职改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认定全县具备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22人(其中中教二级134人、小教一级106人、小教二级182人)。1989年,充实调整县教育系列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以便中小学教师过渡性职称评定和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是年起,县内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形成规范化(年评聘一次)。1990年,九江市首次评定中小学民办教师职称,县民办教师中评定为中学一级教师1人、小学中级教师6人。1995年,经省中教系列高评会、市教育系列中评会评审通过,认定县内具备教育系列高、中、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6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中级教师33人,中教一级40人、二级43人、三级6人,小学一级118人、二级17人。2003年,按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确定全县在职教师中:具备中学高级职称105人、中级职称751人、初级职称250人;具备小学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80人、初级职称908人。
  资格认定 1997年,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教委、省教委关于教师资格认定的规定和公办教师资格学历要求,对全县公办教师进行过渡期的资格认定,按照幼儿教师应具备幼儿师范毕业学历、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师范专科毕业学历、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全县有2210名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得到一次性认定。2002年,全县认定教师资格638人。2003年,对社会力量办学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认定时间要求是公办及民办教师必须是2002年12月31日之前在职(在册)的专任教师,认定学历要求是幼儿教师应具备幼儿师范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全县共认定教师资格157人。2004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79人。2005年,认定教师资格69人。
  教师待遇1986-2005年,全县教师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培养、输送人才,作出许多成绩和贡献,充分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的赞许,教师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每年教师节,县、乡领导走访慰问教师,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使教师深感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教师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表彰奖励或选荐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局领导。全县先后获国优教师奖励11人、获省优25人、获市优352人、获县优806人。县一中校长欧阳华钦获江西省第二届“特级教师”称号,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校长高云评为“九江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县政府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有26名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享受了津贴(高中优秀教师每人每月津贴300元,初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每人每月津贴200元,列财政预算)。教师经济待遇大幅提高,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工资自1988年起按年进行。2005年,教师可支配收入较1993年工改前增长2. 67倍。
  第四节教育行政教育体制管理机构1999年,县教育局改称县教育委员会,2002年,复称县教育局。 1986年,县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秘股、教育股、财务股,行政编14名,实有干部职工28人。1996年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含中招办、高招办、自考办、会考办)、计财股(含校建办、安全办)、审计股、督导室、纪检组、教育工会、勤工俭学办公室,行政编制18名、事业编制2名。2002年,设立教育局武装部。2004年,县政府设立教育督导室,为副科级单位;计财股与审计股合并为财务审计股。2005年,局内行政编制13名(含纪检监察单列编制1名)、事业编制2名,有干部职工17名。
  2005年,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有县教学研究室、电教仪器站;局下属教育机构有全县各中小学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中心幼儿园,其中县直教育单位有县一中、县二中、县三中、县职业高中、县一小、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中心幼儿园、县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各乡(镇)中心小学主管乡(镇)所辖村小教育教学及财务等管理。
  行政体制 198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县内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体制。全县中小学由县、乡两级管理,其中人事由县、乡分管,国家下拨教育经费包干到乡;县负责办完全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县第一小学和县幼儿园,乡负责办普通初中、中心小学和乡幼儿园,村负责办村小(分班)和村幼儿园(班)。厂矿企业办学由创办单位管理。2001年,为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改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县政府负责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要求,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内,依法管理接受监督检查。乡镇政府动员本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控制小学、初中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需土地,组织捐资助学等。
  校务体制 1986年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工作均实行校长负责制。县城各中小学校一般内设政教处、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县职业高中增设招生就业处;农村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一般设政教处、教务处、后勤组;村级小学设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后勤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均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制,教职工代表大会每学年举行一次,学校重大事项和教学活动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而后执行。
  人事体制 1986年,县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的副科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由县委组织部考察,县委任命。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和县直学校的股级职务的领导干部,由县委组织部考察、任免;1992 - 1993年,由县教育局任免;1994 - 2005年,由县委宣传部考察、任免。全县中小学公办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调配。民办教师由乡(镇、场)中心小学管理、调配,至2004年,在册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先后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代课教师由乡村小学自行管理。
  社会办学社会力量办学是国家办学的补充,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8月,私立九江陶渊明中学在县城沙河街创办,是县内乃至九江市第一所民办中学,1999年因增设小学改名为私立九江陶渊明学校,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全日制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的创立为全县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至2004年,经市、县政府教育部门审批全县共创办私立学校8所,即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马回岭私立中学(1995年夏创办)、私立团洲中学(1999年9月创办)、城子镇私立学校(2001年9月创办)、育英学校(2002年8月创办)、私立新塘高级中学(2003年8月创办)、私立港口高中学校(2004年8月创办)、江洲蔡洲私立小学。在校高、初中学生6444人(占全县是年高、初中生总教30. 4%)、小学生717人。新塘、港口私立学校办学形式为国有民办,即租赁公办学校余空的校园教舍办学。私立学校以股份制或个人独资出资,领导方式为董事会管理制,学校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为学校法人代表。
  教育管理1987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抓了3个带根本性的倾向问题,即端正办学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988年,为稳定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县政府对岷山、长山、城子镇、涌泉、岷山林场、马回岭、新塘、新合、狮子等边远山区部分中小学公办教师,从7月1日起实行浮动一级工资。1995年1月1日起,全县中小学校长实行持证上岗制。在县一中、二中率先实行教师“聘任制”,实行定岗、定员、定职、定责,落聘教师分别以内退、待岗办理。1997年始,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制度,采取教师下乡、学科交流、结对学教、对口帮教方法,提高边远农村教学水平。至200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二中、沙河街镇中心小学、沙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先后派出教师118人到马回岭、岷山、江洲、涌泉等边远山区小学支教。1999年暑期起,选招农村教师进县城学校必经严格考试考核,并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报名资格条件公开、文化考试成绩公开、试讲成绩公开)。至2005年,县城中小学面向农村中小学选招教师142人。2000年,全县各类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主要内容为: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年度工作计划、学校财务工作、基本建设、教职工和学生利益等,校务公开形式为召开教代会商定、审查、解决(通过)公开的校务事项。2001年,村小校长全部实行竞聘上岗。2002年始,实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2004 - 2005年,推行和深化全县教育管理工作六项改革,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教师聘任制,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离任审计等制度;二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放开两头”与“保重点”相结合制度,对普通高中、薄弱初中和一乡有两所以上中学的,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鼓励学校领导或教师进行改制;三是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外商参与投资或租赁、承包学校后勤服务项目,转让后勤服务设施,学校摆脱经济压力又得到发展;四是教育资金管理和资金筹措管理改革,教育资金实行全县统筹,不断完善片区会计中心功能,教育资金筹措立足地方财政,争取中央、省市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和社会教育捐助;五是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强农村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小学建设;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协调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达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为1:1,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与学前1 -3年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教育需求。
  学籍管理1986年,县教育局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作了暂行规定,内容涉及学生入学、成绩考核、升级、留级、跳级、纪律考勤、休学、复学、退学、转学及鉴定、奖励处分等。1987年,县教育局对发放初、高中毕业证管理作出规定:严格标准,教完一门课程即进行考试或考查,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毕业时,未达到及格分的只发结业证书,一年内可回原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初、高中毕业证发放按德、智、体全面考核的成绩确定;严格手续;严肃纪律(教导处发放);农职业学校按九江市城乡职业中学的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县教育局审批后由学校发放。1998年,县教育局对中学生学籍管理提出严把新生入学建档关,严把转学关,严把借读生关,严把学生档案管理关。并规定初中生学籍由市、县、校三级统一共管,以市、县为主;高中生学籍由省、市、县、校四级统一共管,以县为主。学籍档案由市教育局盖章颁发。同时,对学籍变更也作了规定,即普通中学高中生不得转入重点中学高中就读;职业中学高中生不得转入普通中学高中就读。初、高中转学一律经县教育局教育股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2000年,县教育局对学籍档案管理又做补充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应立即建立学籍档案,分学期记载学生基本情况、思想表现、学习成绩、身体状况等。
  安全教育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县政府和县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把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全县所有学校均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即安全工作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安全工作网络。各校普遍建立了《门卫值班制度》、《校领导值周制度》、《教师值班制度》、《学生离校护送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等安全制度。有寄宿生的学校还建立《学校宿舍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制度》。不仅安全制度健全,而且安全教育形式也多种多样,各中小学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开展了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活动,充分利用大会、班会、墙报、板报、校刊、广播、图片等场所和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把安全教育融人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1995年,省、市、县相继发出切实加强校舍安全检查的通知,要求消除中小学校危房。县政府和教育局组织对全县各学校教学、生活用房和校门、围墙、护坡等附属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安全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对学校食堂、水井、电路、周边副食品商店、校外通道及渡口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学校学生安全情况进行检查整治,坚决杜绝教育安全隐患。
  在每年中考、高考前,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所有接纳考生吃住的饭店、旅馆逐一进行排查,确保防火、防盗及被褥、饮食卫生、饮用水和食物蔬菜安全可靠、措施到位。县防疫站派专人巡视考生住吃场所,检查吃的饭菜食品是否新鲜无污染。县交警分守各考点路口,确保考生畅通安全赴考。环保部门对城区噪音进行监控,确保各考点四周200米内无噪音。至2005年,县内高、中考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两基”工作“两基”工作即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工作。
  扫盲教育工作 1986年,全县共扫除文盲(半文盲)1052人,非盲率87. 6%。1988年,全县脱盲1786人,非盲率87.1%,并通过省政府的抽查验收。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县乡采取了多形式的宣传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各级成立扫盲领导小组,乡、村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乡指定一名专职农教干部,实行编制在校、工作在乡、管理在县、专职专用。同时,做到“一堵二扫三提高”。即堵住新文盲产生,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扫盲质量,实行以“堵”为主,堵扫结合。并落实农民教育经费,全县建立起乡农民教育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按省财政厅、省教委规定,从是年起,经乡政府考核,每脱盲一人,从乡农民教育专项基金中支付包教老师报酬10元。全县当年支付教师扫盲报酬1.6万元,扫除青壮年文盲1584人,非盲率88. 8%。是年,代表江西省接受了国家10部委的检查考核,检查考核团于12月9日至12日深入到港口街镇、狮子镇、永安乡、沙河乡等4个乡镇的8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48户,对59名文(半)盲进行问卷测试,及格率100%,优良率达93. 6%。考核团在反馈会上对我县扫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991年,举全县之力依法开展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乡村、教育局、学校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扫盲规划。同时,县乡村干部包宣传动员、包学员到校、包脱盲人员巩固提高、包经费筹措;学校包教育教学管理和提供学习场所;教师包教包脱。中小学师生和回乡度假大中专学生也积极投入扫盲工作,农村中小学“日校办夜校,一师任两教”,文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形成“有文化的人都来教,没文化的人都来学”的可喜局面。县教育局编写了《农村扫盲验收实用教材》,培训扫盲骨干210人,为县、乡、村培训学员520人次。
  1992年,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能集中的则集中在夜校学习,难以集中(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的即分散,实行一个老师包教1-3个文盲。实行乡干部包驻点村,村干部包分片组,组干部包联系户、教师包教的四包责任制。并把扫除文盲列入建设文明村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同评选文明村组、入党、入团联系起来。
  1995年,为巩固扫盲成果,编印《九江县农民文化课本》(巩固版)5000本发至乡、村、校和部分脱盲学员。同时推荐到九江市14个县区交流。全县每年有3000多人参加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学习,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学一技之长为致富奔小康服务。全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乡(镇)达100%、村达95%,农技学校(有的称农民夜校)都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做到“场所、学员、教员、教材、经费”五到位。
  1996 - 2000年,继续开展剩余的5070人文(半)盲及每年有6%复盲(1160人)的扫除任务。主要采取当地村小教师包教,高年级学生送字上门或子教母,夫教妻,文盲较多则农闲办班集中学,与学技术相结合,贯彻以堵为主,堵扫结合,杜绝新的文盲产生。
  2001 - 2005年,扫盲教育工作重点转为农民实施技术教育上,通过乡村文化技术学校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和技能,为“三农”服务,为奔小康夯实基础。全县有乡镇文化技术学校16所、村文化技术夜校57所,学员1870人。2004年5月21 -24日,经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年检,确定为“扫盲”达标县。
  初等教育工作 1986年,继市政府1985年检查验收确认为普及初等教育县,全县基础教育进入抓好普及初等教育巩固提高阶段,继续抓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和普及率。是年,选择沙河街镇、县棉花原种场、新洲垦殖场为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试点场镇。
  1988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积极做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准备工作,成立县、乡“普九”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干部,加大宣传力度。乡、村两级实行“四包一奖制”,即乡村干部包入学率,校长包普及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合格率,奖励成绩显著乡、村、组、学校和个人。是年,全县小学生入学率97. 6%、巩固率97. 1%、毕业生合格率91.4%、普及率87. 5%,分别比1985年市政府检查验收时提高0. 4%、0.1%、0.2%和1.04%。经省政府对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确认“九江县普及了初等教育和基本实现了无文盲县”。
  1989年,按照《江西省实施义务教育必备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规定》,开始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分为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学制为“五、三”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1990年,县政府印发《九江县八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细则》。永安、白华两乡各小学全面实施五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全县各乡镇场相继实施。1991年起,全县以乡或中学为单位分期分批实施三年制初中义务教育。
  1995年,全县小学入学率98. 4%、巩固率98.3%、毕业合格率97. 8%,有97%就近升入初中;全县初中巩固率97. 6%、辍学率2.6%、毕业率95.1%,有49.7%的学生升人高中、中专、中师、卫校等学校,18.7%的学生升人职业中学。经省政府“两基”检查验收,顺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和省级颁布的标准,在1996年11月国家教委《中国教育报》上公布的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市县区榜上有名。
  1996年后,全县继续实施、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始,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普九”标准进行全面复查(每五年一次)。2004年,县政府成立“两基”复查年检工作领导小组。5月21 - 24日,省政府“两基”复查年检组对全县“两基”巩固提高各项指标(含小学数、初中数、在校学生数、普及程度、专任教师情况、扫盲教师数、乡镇文化技术学校数、达标数、财政投入、教育附加征收使用、危房改造配套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逐项检查,经检查确认九江县“两基”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两基”教育基本情况)=] 校舍建设1986年,全县抓紧进行各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修缮工作。1987年,全县校舍总面积24.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9万平方米,属一类危房的0.8万平方米。是年,投入改造资金240万元,新建校舍0.3万平方米,改造面积0.5万平方米。1995年,各地加大了改造校舍危房的力度,全县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10.5万元,比1986增加170.5万元,改造中小学一、二类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
  1998年夏,县域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有14个乡(镇、场)87所中小学受灾严重,其中水淹38所(倒塌28所)、内涝49所,共计714万平方米,近2万名中小学生秋季开学无教室上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8月21日成立救灾复校领导小组,全面开展救灾复课工作,采取整体搬迁、进城上学,搭棚借房、高地上学,定点辅导、分散上学,投亲靠友、异地上学,抢修校舍、原校上学,困难学生、扶助上学等措施确保按时开学上课。灾害最严重的江洲镇初、高中毕业班的400多名学生全部转移县城,分别安置在县文化宫、老年宫、县委党校、县武装部民兵训练基地开课。1999年,通过社会捐助、世界银行贷款、县内筹资等渠道共筹集危房改造和重建校舍资金1228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5. 05万平方米(小学2.75万平方米、中学12.3万平方米),重建中小学校舍89所7. 67万平方米,改造、修复校舍7.38万平方米。江洲镇14所小学、3所中学和新洲场中小学全部重建,永安乡、赛城湖水产场、港口街镇、城门乡、新合镇、长山乡等乡镇场内涝校舍(共计5. 12万平方米)拆除重建。
  2000 - 2004年,县、乡、村为改造中小学危房和新建中小学校舍筹集资金2250.5万元,年均新增校舍0. 86万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
  2005年,全县中小学危房面积降至0.9万平方米,占总校舍面积的2. 67%,控制在国家规定线以下。11月26日,县境发生里氏5.7级地震,全县受灾学校131所,损毁校舍面积302708平方米(教学楼203695平方米、办公室30017平方米、宿舍55123平方米、食堂8598平方米、厕所5275平方米),其中倒塌校舍7961平方米。经质检鉴定,不能使用须拆除重建校舍面积187738平方米,需维修监测使用的校舍107006平方米。校舍损失累计达1. 53亿元。震灾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全县教育系统先后接受国家拨款2290万元、社会捐款1455. 34万元。当年用于校建808万元,实现重建、改造中小学校舍2. 0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重建了城门中学、新塘初中、港口中心小学、永安中心小学、马回岭中心小学、狮子中心小学。
  [=此处为表格(1995一2005年全县校舍危房改造情况)=] 教育经费经费管理1986年,全县教育经费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即县财政将全县教育经费按年初预算包干给教育局,实行“预算包干、超支不补、节余备用”的原则。县教育局按月下拨经费给乡(镇、场)中学和中心小学及县直各学校(单位)。1997年始,改由县财政将教育经费中农村一块下达乡镇财政包干,县直属学校、幼儿园及教研室、电教站、督导室经费仍由教育局按月下拨。农村一块教育经费划拨给乡镇财政包干后,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较严重,特别是民办教师国拨部分多被乡镇挪作他用,教师反映强烈。2002年起,实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县财政统发,农村教师可保按月得到工资。2003年,教育系统设立会计服务中心,各学校(单位)撤销会计,只设1名报账员,实行集中报账,统一支付。全县教师工资按月由会计服务中心直接转入指定的金融部门进入个人账户。
  经费构成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个人部分(含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人民助学金等)和公用部分(含公务费、修缮费等)组成。支出类别有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教师进修、特殊教育及其他教育等经费。1986 - 2005年,教育经费由2100万元增至6500万元,增长2.1倍,其中教育预算拨款由1986年的2100万元增至2005年的5500万元,增长1. 62倍,预算外教育收入(学杂费)则由1986年的1600万元降至2005年的1100万元,减45. 5%。体现国家补贴增多,群众负担逐减。
  1999年起,县政府开征城市维护费、专控商品费、基本建设费、农业税附加等教育附加,但教育附加不能全额征收到位,县财政拨给教育局的每年只有30 - 60万元。2002年始,随着经济发展,征收力度加大,教育附加由110万元增至2005年的210万元,且全额征收,全额拨给教育部门使用。2002年起,在公用经费中每年每小学生由20元增至40元、中学生由40元增至60元,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学校收费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校收费工作高度重视,逐级实行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制止乱收费,坚持谁主管谁负责。1990年,县物价、教育部门联合向社会公示中小学收费项目及其标准,规定学期每生学费为高中10元、初中8元、小学6元,其中乡镇、农村为高中8元、初中7元、小学5元;县城、工矿区学期每生15元;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另收学费。规定严格控制代收费项目,只限于按成本价收取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其他收费或学期中发生的收费均属乱收费,一经查出,严肃处理。1999年,县教委审计股对45所中学和中心小学进行年终审计,对其中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给予处理和通报,对部分中小学任意提高收费标准、自立项目乱收取的69937. 01元,如数退还学生。2002年,实行收费公示和填写“收费卡”制度,即“一卡一证、两公开、四统一”(收费卡、收费许可证、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统一收费时间、标准、项目、票据)。是年9月,江洲、城门两地试行“一费制”。2003年,县政府成立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是年,县物价、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对私立学校收费项目及标准作出规定,从是秋执行学期每生杂费:初中420元、高中600元,住宿费60元、水电费40元、微机费50元。课本、作业本按实际收费。是年,省教育厅对学校收费实施五项制度: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通报制度、收费情况报告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和收费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开展“收费达标学校”挂牌活动。2004年,县政府再次组织教育收费检查,检查学杂费是否按公开标准收取,中考、高考收费是否按规定收取,是否收取补课费,收费是否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无“小钱柜”、“账外账”,有无坐收坐支现象等。2005年9月,全县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两种标准。县教育局下发通知,规定小学、初中不得学期中和学期末向学生收费,以规范收费行为。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此处为表格(2005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社会捐助 1998年特大洪涝和2005年地震,全县学校损毁严重,县教育事业造成很大困难。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1998年,县教育系统接受社会捐款790万元,接受世界银行贷款320万元。接受捐款情况为:科瑞集团160万元、香港横谭山村义裕社40万元、解放军某部红军团0.5万元、九江市教育局4.1万元、九江市教育困难补助17万元、九江市教育学院2.5万元、大学生补助12万元、县保险公司2.5万元、英国政府45万元、仁达集团20万元、民政部“四海一家”20万元、浙江乐清市教委50万元、南京雨花台区教委1万元、绍兴市教委53万元、深圳机场14万元、江苏省教委9万元、八一学校27万元、移民建镇95万元、解放军驻闽集团军20万元、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191.3万元、义演捐6.1万元。
  2005年,县教育系统接受拨款和捐款3745. 34万元,其中国务院拨款2290万元、国家发改委扶助605万元、企业帮扶325. 94万元、香港邝美云捐款210万元、中石化公司捐款100万元、台湾人士捐款80万元、社会各界帮扶134.4万元。
  除救灾捐助外,还有吴伟儿童基金会自1998年始每年以1. 08万元用以扶助县内山区贫困学生108人,连续8年,岷山、涌泉、新塘、新合、城门、城子镇等乡镇的864位贫困生得到扶助;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为重症学生治病和县城建设义捐80万元;县城中小学校为灾区学生义捐21万元。
  督导检查1989年,县政府组织计委、人事、财政、城建、审计、物价、教育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开展督导检查,督导检查教育经费及教师待遇、学校危房改造、中小学生流失及制止、学校收费、德育工作等情况。1992年,县教育局抽调力量对全县学校进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及效应、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及问题的督导检查。经检查及时总结表彰,对有违者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2001年,按国家教育督导团要求,县组织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检查组,分片检查各乡镇政府义务教育和乡、村办学职责的落实及教育经费的投人情况。并对教师资格、聘任制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师生安全、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等情况也进行了督导检查。2004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对全县实施“两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督导检查,确保省政府对县”两基”工作年检顺利通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