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748
颗粒名称: 第十届政府
分类号: D035
页数: 3
摘要: 1990年4月-1993年1月为第十届县人民政府任期。199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 206亿元,比1989年增长50.11%.工农业总产值5. 0673亿元,比1989年增长60.09%。 1992年,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狠抓农业开发,广泛推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全县农业总产值2. 4609亿元,比1989年增长51. 37%,年均递增14. 82%。1990年棉花总产8783吨,获得大丰收。
关键词: 政府 行政管理

内容

1990年4月-1993年1月为第十届县人民政府任期。199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 206亿元,比1989年增长50.11%.工农业总产值5. 0673亿元,比1989年增长60.09%。 1992年,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狠抓农业开发,广泛推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全县农业总产值2. 4609亿元,比1989年增长51. 37%,年均递增14. 82%。1990年棉花总产8783吨,获得大丰收。1991年,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扩棉3千公顷,棉花总产一跃而为1. 25万吨,比1990年增长42. 69%,提前实现“八五”期末奋斗目标,荣获全省“银花赛”一等奖。1992年,棉花生产又取得新的突破,总产达1. 4285万吨,比1989年增产5977吨,增长71. go-/o。粮食生产在调减面积的情况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单产连年提高,1992年总产达5. 6334万吨,实现了相对稳定。油菜子总产连年突破万吨关,1990年荣获全省“金花赛”一等奖。1992年油脂总产达3363吨,比1989年增长32. 16%。水产品总产6347吨,比1989年增长152. 87%,其中螃蟹等特种水产总产约12吨。生猪出栏8. 7798万头,比1989年增长19. 110-10;家禽存笼87万羽,比1989年增长14. 47%。三年植树造林2667公顷,新辟果园667公顷。三年共兴建和改建排灌站83座,新增装机容量3755.4千瓦,完成土石方726.8万立方米。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土地详查外业工作。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超历史,1992年完成产值约2. 95亿元,比1989年增长113. 6%,实现利税2356万元,比1989年增长129. 6%。
  1991年,全县工交生产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实行一厂一策的倾斜政策,加强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产品质量,扩销促产,拓宽渠道,内引外联,大胆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评为年度全省工业生产先进县。199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 6064亿元,比1989年增长67. 16%,年均递增18. 68%。其中国营工业产值7494万元,比1989年增长33. 94%;集体工业产值(含乡镇工业产值)1. 0391亿元,比1989年增长62. 13%;乡镇工业产值6300万元,比1989年增长145. 71%;预算内国有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820万元,比1989年增长40. 16%;实现销售税金约290万元,比1989年增长97. 95%;实现利润约70万元,一举扭转了预算内工业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1992年,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4843. 46万吨/千米,比1989年增长45%;客运量3602. 63万人/千米,比1989年增长51%;邮电业务总量212.4万元,比1989年增长95.3%;供电量3748万度,比1989年增长12.5%。
  1992年,县财税部门广辟财源,加强征管,在刚性支出大幅增长、组织收入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财政预算计划,县财政收入达1760.9万元,比1989年增长29. 04%,年均递增8. 87%,其中工商税收1470万元,比1989年增长22.3%。县财政支出2835.9万元,比1989年增长26.9%,年均递增8.26%,连续3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1992年,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 4597亿元,比1989年增长81.17%,年均递增21.91%;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2.8261亿元,比1989年增长73. 87%,年均递增20.25%。保险费收入达2693.1万元,是1989年的18.6倍。1992年,全县国营、合作商业完成商品纯购进额1. 7369亿元,比1989年增长69.5%,年均递增19. 22%;完成商品纯销售额1.5813亿元,比1989年增长31. 74%,年均递增9.6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055万元,比1989年增长50. 97%,年均递增14. 72%。烟草专卖销售额2620万元,比1989年增长100%,年均递增26%。社会商品零售额1.3738亿元,比1989年增长21. 36%,年均递增6.67%;外贸出口供货额1286万元,比1989年增长85%,年均递增22.8%;粮油入库连年完成定购任务。棉花1991年入库1. 262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92年再创新纪录,入库1.4285万吨,比1989年增长71. 94%。
  199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89元,比1989年增长50%,年均递增14. 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359元,比1989年增长44. 88%,年均递增13. 15%;城乡储蓄总额1.265亿元,比1989年增长117. 54%,年均递增29. 57%;市场物价保持稳定,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约为7. 3%;县城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三年共新建住宅竣工面积21612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13.6平方米;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发展,1992年下拨救济款46.6万元,扶持贫困户2500户,脱贫1300户,安置退伍军人245名,安排城镇待业人员921名;到1992年,共创办敬老院68所,赡养老人543名。
  1990 - 199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拉开县城发展框架,完成全长1400米的通站大道水泥路工程,渊明路、塔南路、冷水路、沙河老街水泥路面和九江南站货场砂石路及柴桑路中段、沙河路西段柏油罩面工程相继完工。总长万米的沙赛路、庐山路、东泉路完成规划,首期工程业已开工。为繁荣市场,实现几届政府夙愿,在县城建成占地2740平方米、建筑面积3531平方米、有门店274个的柴桑市场;县城农贸市场顶棚覆盖面积由原900平方米扩改到2780平方米,设有台位780个,日上市交易人数约1.5万人次。沙河11万伏变电站竣工使用。县城3000门程控电话进入装机阶段,同时开通赛城湖和赤湖各500门自动交换机。新增县城自来水管道2100米。县一中教学大楼、二中实验大楼、计划生育服务大楼、县政府办公大楼、县医院传染病房、县中医医院门诊大楼、县委招待所新楼、柴桑电影院续建、县煤厂迁建等工程相继完工。县城规划1991年再次荣获全国城镇规划先进县称号。县域公路建设不断发展,九瑞公路完成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及土方任务;赤心公路路基工程完成;沙黄公路一期工程竣工;沙城公路全线通车。乡镇建设迅速发展,建成江洲乡2千米水泥路、永安乡5000平方米水泥街面、新洲垦殖场2000平方米新村和新塘、新合、马回岭等乡镇农民街。
  1990 - 1993年,县政府积极推进了农业、工业、流通、财政、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城建等方面的改革。农村在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向导,大力调整了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商企业顺利完成了由第一轮承包转入第二轮承包的各项工作,《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后,工业企业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各企业根据实际,以改革企业分配制度为突破口,抓了企业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国合商业全面推行“四放开”(经营范围、商品价格、用工制度、分配方式放开)的流通领域的改革政策,引进承包制和个体户的经营机制,搞活流通,促进商业繁荣。第三产业、个体和私营经济受到鼓励而得到发展。改革住房制度,发放房改贷款80万元,提租加租基本到位。开辟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职工及各类临时工和私营企业雇工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改革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积极参与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制订《关于鼓励引进外资的规定》、《关于鼓励引进人才的规定》和《关于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成立县开放开发管委会,规划了沙东、沙西、沙南、赛城湖4个开发区。1992年,接待中外客商22批,洽谈项目25个,协议利用外资总额6193万元,谈成项目7个,其中“三资”项目6个,实际进资600多万元。
  1990 - 1993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共111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98. 7%;改造、新建校舍29160平方米,完善了14个乡镇园六配套工作;两个乡镇依法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社会集资办学。实施“科技兴县”,推广科技项目26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在工业生产增长中科技进步含量达35%以上,农业生产增长中科技进步含量达30%左右。江洲乡科技市场获全国首届技术市场“金桥奖”。改善医疗条件,增添更新卫生设施,争取卫Ⅲ贷款38. 99万元,落实卫Ⅲ项目5项;全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十万分之211. 79以内,四苗接种覆盖率达91. 9%以上;普查血吸虫病患者2471人,治疗3871人,灭螺215.6公顷,新洲垦殖场兴林灭螺工程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表彰;坚持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县城连续九年获省市“卫生城”称号。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率不断扩大,县城有线电视发展到1400户。顺利完成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1990 -1993年,围绕创“三优”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17个、县级文明单位57个,五好家庭2359户,文明家庭795户,文明楼院23栋,连续三年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二等奖、市一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方针,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及时查处各类治安案件,打击盗窃、赌博、卖淫嫖娼等犯罪活动,城乡社会秩序稳定。廉政建设工作重点抓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治理“三乱”(指行政机关或者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的其他组织,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的乱检查、乱收费罚款、乱集资摊派的违法违规行为。)工作,查处了一批行政违纪案件。认真办理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本届政府提出的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和得到落实。连年完成或超额完成环境治理目标,连续六年获全市环境保护先进县称号。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扎实,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1992年全市“双拥”工作先进县称号。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