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436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商贸
分类号: F7
页数: 17
摘要: 商业管理机构有县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县物资局、县烟草专卖局等。县商业局是全县商业的主管部门;县供销合作社是全县农村商业的主管部门,担负起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职能;县物资局担负全县国家统配物资的经营管理;县烟草专卖局行使县内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权。
关键词: 贸易 贸易经济

内容

商业管理机构有县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县物资局、县烟草专卖局等。县商业局是全县商业的主管部门;县供销合作社是全县农村商业的主管部门,担负起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职能;县物资局担负全县国家统配物资的经营管理;县烟草专卖局行使县内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权。
  县商业局 1986年,县商业局内设政秘股、业务股、财会股、安全储运股、审计股、计划统计股。1990年,增设人民武装部。1998年,撤安全储运股和计划统计股,职能分别纳入人民武装部和业务股。2002年,商业局改为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定编12人。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业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是研究拟定全县商品流通的有关法规,参与管理和协调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流通活动,参与商业市场和商品流通领域有关制度及管理方法的制定,保护公平竞争,负责商品流通、饮食服务和商办工业企业的行政管理,监督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服务,负责生猪定点屠宰日常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负责酒店酒家、典当拍卖与美容美发等行业的管理。
  县供销合作社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内设办公室、人事劳资股、业务股、财会股、保卫股、统计股。1987年11月26日,供销社第三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内设理事会办公室、监事会办公室、人事劳资股、业务股、财会统计股、保卫储运股、审计股。1990年,增设基建加工股;财会统计股中的计划统计业务划归业务股改为计划业务股。2000年,增设招商引资办公室;撤销监事会办公室。2005年,内设办公室、人事劳资股、计划业务股、财会股、保卫股、审计股、基建加工股、招商引资办公室。
  县物资局1986年,设有县物资局,负责国家统配物资经营的管理工作。1990年,县物资局与县物资贸易有限公司合署办公转为经济实体,同县财政脱钩,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保留县物资局名称。2003年2月,县物资局撤销改为县物资贸易总公司。
  县烟草专卖局 1986年,设有县烟草专卖局,与县烟草专卖公司合署办公,受九江市烟草专卖局垂直领导,行使县内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权。内设人秘科、业务科、财务科、专卖办公室。
  经营体制20世纪80年代,国营、供销、集体商业是城乡商业贸易的主渠道,负责全县生产、生活资料的收购与供应。90年代后,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直至市场经济的确立,商品生产快速发展,商品市场日益繁荣,个体商业蓬勃发展,县内国营、供销、集体商业企业逐渐为民营商业所取代,商品经营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国营经营体制 1986年,县商业局下设百货、五交化、食品、副食品、煤炭公司,担负全县日用百货、五金交电、食品、糖酒副食品、煤炭等主要生活资料的购销,为县内国营商业经营生活资料的主体。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商业系统的商品经营体制逐步发生变化。首先,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企业中推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1988年,五交化、百货、副食品公司先后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招聘经理、法人代表,企业内部实行定销售、定上缴利润、定人员的“三定”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承包基数,制定奖惩办法,签订承包合同。1990年,商业零售企业实行“包死利润、风险承包(每个职工交1000 - 3000元风险金)、全奖全赔”的经营承包责任制。1992年,国营商业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转变企业内部机制上,百货、副食品、五交化公司零售门点全面推行经营范围、价格管理、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四放开”的改革,逐步形成一种激励运行机制,放宽经营自主权,允许商品购进自主选择;商品价格可以根据淡、旺季上下浮动,自主定价;用工上实行干部聘用制,职工上岗合同制;职工的工资与商品销售、经营利润挂钩,实行联销、联利计酬。1993年,百货公司驻市批发部改设商业贸易公司,由商业局直管。县国营商业所有销售门店全面推行“国有民营”改革,实行固定资产国家所有、职工个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纳税和按期交纳承包费。1995年,全商业系统已发展成为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国有资产有偿向社会和企业内部竞标的形式,实行资产租赁。所有零售门部隔成小间,每间2-3人经营,竞标上岗。国有民营的改革和资产的租赁经营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1999年,商业贸易公司改制。2001年,百货、副食品,五交化,燃料等公司先后实行改制。改制后,国营商业经营体制基本转为私营、个体经营。
  1986年,县物资局下辖金属材料、轻化建材、机电设备、综合四大公司,负责全县统配物资的经营。1990年,在沙河街增设物资交流中心;成立县物资贸易有限公司,与物资局合署办公。1994年,撤销金属材料、轻化建材、机电设备、综合公司、物资交流中心,人员下岗。1996年4月,县针织厂划归物资局。1997年,县政府将县水电局(九江市北司路3号)的土地、仓库及建筑物转让给物资局。同年,物资局转让给光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并置换浔阳区庐峰东路29号楼房作为物资局办公地点。2003年2月,撤物资局改设县物资贸易总公司。2005年,有干部、职工156人,其中在岗16人、下岗82人、离退休58人。
  1986年,设有县烟草专卖公司,负责县内烟草商业系统产供销和内外贸易专营业务。
  1986年,设有县石油公司,挂靠县商业局,为省市公司条管企业,负责县内石油成品油经营。1991年,公司更名为江西省石油总公司九江支公司。1998年7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全权接管江西省石油总公司,并由省公司与县人民政府办理财产交接手续(连同职工62人,离退休职工10人转入),公司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江西九江支公司。1999年9月,根据中石化集团关于企业重组的精神,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西九江支公司按主业、非主业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九江县石油经营部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西九江石油支公司(实业公司)。2001年,根据集团公司减负分流有关文件精神,公司进行减员分流及解除劳动关系,全公司干部职工从62人减少到4人,劳动用工采取返聘和外聘。
  供销合作经营体制 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下辖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食杂品公司、采购供应站、贸易中心、废旧物资回收经营部等7个直属单位,主要担负全县农村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土产品及废旧物资的收购任务;按行政区划乡、镇、场设有新城、沙河、涌泉、长山、新塘、新合、狮子、城门、岷山、黄老门、马回岭、港口、永安、团结、赛城湖、江洲、新洲等l7个基层供销社,主要担负全县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生活资料的经营;按棉花主产区设江洲、官场、港口、永安、团结、沙河6个轧花厂,主要担负全县棉花收购和加工业务。1987年,筹建爱民轧花厂。1989年,县政府批准采购供应站为三级批发企业,按公司级管理(副科级单位)。1993年,废旧物资回收经营部更名为再生资源公司。1994年,建城郊轧花厂。2000年,全县烟花爆竹由供销社归口经营管理,在土产公司成立烟花爆竹专营经销部;爱民轧花厂并人永安轧花厂。
  1987年,县供销合作社上缴税收1430. 06万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实现利润100. 03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被列为全省供销系统12个龙头县和17个利润超百万元县之一。1990年,县供销社提出“一年甩、二年上、三年变个样”的奋斗目标,通过调剂资金和创造利润消化企业历史包袱300. 45万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建设,对生产和经营网点等进行扩建和改造;强化经营管理,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并于1991年始,逐步放开经营范围、价格管理、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实行“社有民营”,使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实现销售总额17366. 08万元,上缴税收208. 52万元。1995年,被省供销社授予“十强县、市社”。
  2001年,县供销社有直属公司7个、纺织厂2个、基层社17个、轧花厂7个、经营网点198个,全系统职工3674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庐山纺织厂等列入全县首批改制企业。先后有新塘、港口、永安、团结、新合、赛城湖、涌泉、马回岭等基层供销社和贸易中心、采购供应站和生资、食杂品、再生资源、棉麻等公司完成企业改制,其中生资公司、食杂品公司、采购供应站破产。至2005年,全县供销系统已有16个单位进行改制,1441名职工参加企业改制,1145名职工身份置换;尚未进行改制的企业法人单位17个,分别是新洲、江洲、狮子、城门、长山、黄老门、岷山、新城、沙河9个基层供销社,江洲、官场、团结、永安、港口、沙河、城郊7个轧花厂和1个土产公司。除土产公司因政策因素经营烟花爆竹外,其余16个单位均已停止经营,职工自谋职业。商品经营全部转为个体私营。
  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县供销社围绕“以农为本、富民兴社”的办社宗旨,抓住改革契机,招商引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开门办社,重建供销社为农服务体系。至2005年末,全供销社有企业法人单位33个,产业活动单位197家,农资、棉花、废旧物资、烟花爆竹行业协会4个,从业人员2967人,其中解除职工身份重新聘用人员1107人。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289. 32万元(其中农资销售3405. 85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4650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330万元。
  集体经营体制集体商业主要有县办大集体商业企业、部门办集体商业企业、乡镇办集体商业企业和公私合营的合作商店。1986年,全县集体商业网点267个,从业人员1191人(县城109个、609人,乡村158个、582人),其中纯商业网点194个、从业852人,年商品零售额560万元,占全县商品零售额7. 9%。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集体商业逐渐萎缩。1990年,全县集体商业企业仅37家,从业人员243人,其中乡镇集体商业企业11家,从业人员48人。1992年,全县集体商业企业31家、从业人员170人。县航运公司知青船舶器材商店、县劳动服务公司供销经营部和县农业局、林业局、工商局、水泥厂、油泵厂、赣北木材厂、油毡厂、造纸厂、味精厂、水泥制品厂、公路段、916地质队、丁家山铜矿等10余家部门办集体综合商店商品零售额共计138万元,仅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1996年,全县集体商业企业10家,从业人员123人。至2005年,全县集体商业全部解体,转为个体私营,仅存县城合作商店3个门点、17人继续经营。
  私营经营体制 198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精神,制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逐步发展。是年,全县共有个体、私营商业经营户886户,从业人员962人,年商品零售额635万元。1989年,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共有个体、私营经营户1263户,从业人员2066人,注册资金960万元,年商品零售额1936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1992年,县委、县政府又根据中共十四大关于“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精神,制定《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并投资167万元,在县城新建7100多平方米柴桑市场,增设小商品门店257家,从业人员600人,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构筑平台。同时,马回岭、新合、赛城湖、港口先后建起农贸市场。是年,全县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4188家,注册资金217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055万元,全县个体、私营商业商品零售额2808万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20. 44%,纳税369.6万元,占全县当年财政收入20. 99%,2002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远学浙江,近学广丰、龙南,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活动中,“放心、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除国家专营或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的经营领域,实行不限规模、不限速度、不限体制,鼓励民营以参股、控股、租赁、购买、承包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县委招待所租赁给浙江老板进行改造,浙江绿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买下桃源宾馆并投资500万元创办三星级九江国际大酒店,就是以企业存量资产为载体,实施“国退民进”的范例。当年,全县共有个体、私营经营户4606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其中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注册资金3399万元。年商品零售额33579万元。2005年,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营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年,全县个体、私营经营户3260家,从业人员11870人,注册资金3079万元,年商品零售额48859万元。
  第二节商品经营农副土废品农副产品县内农副产品收购主要品种为棉花、棉短绒、苎麻、烟叶等,其中以棉花收购为大宗。
  县棉麻公司为全县棉麻农副产品收购专业公司。棉花属国家统购物资,市场高度统一,棉麻公司按计划价格收购,按计划价格调拨给纺织企业,国家按规定差率拨给棉花收购、加工费用。国务院、省、市、县政府在每年8月均分别召开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棉花收购工作会议,部署当年棉花收购工作,确保按质量要求,把农民生产的棉花一斤不少地收购上来。棉花收购资金属政策性资金,由农业银行全额提供贷款(1997年后改由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提供),工商、公安部门负责棉花收购市场管理,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棉花收购、加工质量。1989年,国家对棉农交售棉花给予一定数量的平价、中价化肥及柴油奖励指标。是年,全县棉花收购量为6629.2吨,按计划调拨大多数为本省的江西纺织厂、井冈山纺织厂、抚州纺织厂及九江市国棉一、二、三、四、五厂,少量用于絮棉加工,供应城镇居民。调拨计划由省计委下达,市、县计委监督执行,一般在新棉上市之前,老棉全部调拨执行完毕。1990年,调整全县种植结构,实行水田改旱地,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加之科技植棉,经济效益上升,棉农植棉积极性高涨。1991 - 1992年,棉花购销市场几经波折,出现调拨难局面,各纺织企业缺乏资金,不能完成调拨计划,致使棉麻公司库存积压。县供销社棉麻公司利用九江市举办国际龙舟赛契机,邀请广东、上海、重庆、浙江等地客户前来观摩比赛,洽谈销售事宜,先后将库存积压的棉花全部推销出去。1993年,棉花销售逐渐由滞转畅,市场供不应求。1994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0713.3公顷,皮棉总产1762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播种面积和总产比1990年分别增长49. 35%、100. 67%。县棉麻公司积极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一方面搞好收购,另一方面抓好销售,销售网络遍及辽宁、四川、重庆、广东、湖南、贵州、浙江、福建、上海等10多省市80多家纺织厂。在棉花收购时,县供销社、棉麻公司派干部进驻轧花厂指导收购,公安部门派警力驻厂维护收购秩序,银行部门派信贷员驻厂协助发放棉款。为适应棉花生产快速发展需要,棉麻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800万元,对江洲、官场、永安、港口、城郊等轧花厂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改扩建厂房、车间、仓库共计8万平方米,配备80片锯齿轧花机10台套,200吨液压打包机14台,并在公司建立设备齐全的中心棉检室。同时,经县政府批准,江洲(团洲、蔡洲)、新洲、港口、白华、城子镇、永安、马回岭、黄老门等乡(镇、场)和省棉科所先后自筹资金兴建轧花厂9个,这些自办轧花厂的业务归县棉麻公司管理,执行棉麻公司的购、销计划和价格。新塘、涌泉、长山、新合、狮子、城门、马回岭、黄老门、岷山、赛城湖、沙河等基层供销社设立收花站,由棉麻公司委托收购,收购籽棉集并到城郊轧花厂统一加工。1996年,全县收购棉花1. 46万吨。棉麻公司实现利税1088. 03万元,成为九江县历史上第一个“千万富翁”。1997年,棉花市场由畅转滞,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全县收购皮棉2. 14万吨,因无法销售而积压。1998年,全县遭受特大洪灾,当年收购棉花仅3067吨。199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棉花价格由计划改为市场调节,由市场供求决定,棉花加工实行资格证制度,凡具备棉花收购、加工条件的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对1999年8月31日前棉花企业收购、加工棉花,在销售中出现的亏损属政策性亏损,暂时挂账、停息,待后处理,尚未销售的棉花作为老商品由国务院另行组织竞拍,形成的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1999年8月31日以后出现的新棉亏损由企业自行承担。从此,棉花收购开始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县内开始出现贩运籽棉个体户和个体棉花加工户。2000年,棉麻公司收购量开始下降,市场占有率也逐年散失。2002年,银行停止对棉麻公司贷款,县供销社属轧花厂全部转租给个体经营大户收购、加工棉花。2003年,棉麻公司改制,职工身份置换,分别安置职工174名。2004年,改制后的棉麻公司以团结轧花厂为依托,组建九江银达棉花有限公司,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承担原棉麻公司对供销系统棉花收购、加工的业务指导职能,为社有控股企业,并于2005年重新获得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当年收购棉花3419吨。
  土副产品县土产公司为土副产品收购专业公司。各基层社设收购门市部,分店设收购点。收购品种主要有桐油,皮油、棕片、皮子、蜂蜜、猪鬃、猪肠衣、木柴、木炭、小山竹、乌桕籽、芒杆、杂木棍、黄荆条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确立后,县土产公司收购业务基本停止,全县土副产品收购基本由个体经营户所代替。
  废旧物资县再生资源公司(驻九江市长虹北路45号)经营废旧物资,基层供销社收购门市部收购,调拨给公司销往厂方,简称分购联销。主要经营废钢铁、废纸、废橡胶塑料、废棉、废布、废麻袋、杂骨等。1986年,县供销系统有废品收购网点21家,共收购废钢铁136吨、废纸1846.6吨、废塑料12.8吨。1994年,再生资源公司收购废钢铁197吨、废纸2198.4吨、废塑料18.6吨,分别比1986年增长44. 85%、19.1%、45. 31%。收购额达130万元,是九江市区两大废旧物资市场之一。1996年,再生资源公司经营场所因九江外港码头第二期工程扩建而被拆迁,业务中止。县土产公司承担废旧物品收购业务,并依托自身场地宽阔和近京九铁路运输等优势,集并销往厂方。2003年4月,再生资源公司企业改制。2004年,县供销社组织全县废旧物资回收经营户成立九江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入会会员54户。2005年,全县废旧物资收购网点54家,共收购废钢铁396吨、废纸504吨、废塑料56.7吨,其中废钢铁、废塑料分别比1994年增长1. 01倍、2.04倍。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部分农副土产品、废旧物资收购量)=] 生产资料农机农具农业机械主要由县农机公司经营,小型农械农具主要由全县各基层供销社经营。1986年,县农机公司隶属江西省农机化服务公司,址设九江市大中路,内设财务股、业务股;下设九江门市部,沙河门市部。主要经营农用运输机械、农用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人力车及农机配件等。是年,销售收入176万元。1988年,由省农机化服务公司下放归属县经贸委,更名县农机公司,内设机电科、农机科、财务科;下设沙河分公司和驻九江市大中路门市部、滨江路门市部、九湖路门市部。1995年,销售收入550万元。1996年,公司开始亏损。2000年,企业率先在全县试点改制。2003年8月,县法院宣布破产。
  小型农械农具主要有犁铧、耙齿、镢锄铲、镰刀、棉花移植器、喷雾器、喷粉器等。1986年,全县销售小型农械具4. 89万件。2005年,销售农械具3. 17万件。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小型农机具销售量)=] 化肥农药农膜化肥农药等农资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及基层供销社经营。1986 - 1988年,是农资商品货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时期,除棉花、稻谷外,其他农副产品奖售化肥全部取消,国家计划分配化肥严重不足,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用肥投入增加,市场一度供不应求,县生资公司派员进驻生产厂家积极组织计划外化肥。化肥价格实行平、中、议三种价格。全县3年累计供应化肥79627吨、年均26542吨,农药759吨、年均253吨,农膜129.3吨、年均43.1吨。1989年,根据1988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县供销社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以县生资公司统一组织货源,各基层社从生资公司进货。并成立县农资专营领导小组,每年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取缔非法经营,收缴假冒伪劣商品。至1992年,全县4年累计供应化肥131689吨、年均32922吨,农药1188吨、年均297吨,农膜410吨、年均102.5吨。1993 - 1998年,先后根据国务院199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和1994年《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精神,农资商品实行“一主两辅”的经营渠道。供销社为农资经营主要渠道,工厂和农业三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为辅渠道,同时取消价格“双轨制”,实行计划内外综合差价和一县一价。基层社和农资公司增多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坚持送货上门,淡季储肥、服务到田间,农资市场基本稳定。全县6年累计供应化肥231384吨,年均38564吨;农药1086.6吨,年均181.1吨;农膜599.1吨,年均99.8吨。1999年,农资市场全面放开,企业改制,集体经营网点转为职工个人租赁或挂靠供销社个体经营。2002年3月,农资公司破产。2004年,县供销社成立农资行业协会,协会会员79户;县农资公司两名职工组建九江县昌利农资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农资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店48家,加盟店57家,次年,销售化肥24365吨,其中尿素7285吨,农资市场占有率87%。在淡季储肥中,县政府给8万元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全县农资供应及时,价格统一,市场稳定。2005年,全县销售化肥28020吨,农药103. 15吨,农膜22. 06吨。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化肥农药农膜销售量)=] 石油1986年,县石油公司有新城油库暨加油站为站库合一营业窗口,有加油机2台。1992年,新建石门加油站。2001 - 2002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改造原有新城、石门加油站,投资190万元新建港口、江洲加油站,收购赛城湖金三角加油站、县航运公司水上加油站。2003年,投资210万元先后收购私营新合、黄老门加油站并进行改造。2004年,全县拥有电脑税控加油机26台。2005年,公司与江西长雄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东风加油站、九江县春景石油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狮子和新塘加油站、庐山区通远加油站签订15年租赁合同。同年,系统外有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马回岭、大塘、涌泉个体私营加油站4座。
  1986年,县石油公司主要经营汽油(97#、93#、90#)、柴油0#、煤油、润滑油和润滑脂五大类,年销量4218吨,实现税收5万元。石油商品的整个购销活动,都是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控制下进行的,年度计划指标逐级下达,由政府计划委员会分配,公司安排调运,计划供应。1989年后,石油商品基本属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进行运营,形成双轨制(平价、中价、议价)。1991年,取消双轨制,全部进入市场经济,年销售量4446吨,比1986年增长5. 4%。2005年,在县城、石门、港口加油站实行中石化全国统- IC卡加油,年实现销售7460吨,税收50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76. 86%和9.02倍。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全县石油成品油销售情况)=] 原木1986年,县木材公司为林业局下辖单位,驻九江市老马渡,专营木材。1986年,公司占地面积2.3公顷,有经营场地面积1.5公顷。木材市场放开后,采取分组承包经营,主要是到修水、武宁县自调杉木、松木供应县内之需。1989 -1994年,改以公司为核算单位,下分4个经营小组(即赛城湖、沙河、新港、公司货场供应站)经营。货源除武宁、修水县外,还有景德镇、婺源、赣州、铜鼓、安福、湖北等地。1998年,公司由台湾东盟置业华团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木材购销终止。
  1986 - 1992年全县原木购销量:1986年2090立方米,1987年2383立方米,1988年2200立方米,1989年1846立方米,1990年3325立方米,1991年3500立方米,1992年3625立方米。
  统配物资 1986年,国家实行以计划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体制,计划物资按国家定价供应,计划外物资供应则实行随行就市的价格政策。物资部门管理的统配和部管物资有钢材、生铁、铜、锌等金属材料,内燃机械、变压器、汽车、电缆、工业锅炉、自动化装置等机电设备,“三酸两碱”(硫酸、硝酸、盐酸、纯碱、烧碱)及橡胶、轮胎等化工产品,“三带一管”(平胶带、三角带、运输带、胶皮管)等化工材料,水泥、玻璃、石棉制品、油毡、沥青等建筑材料。是年,购进额563万元,销售额498万元;钢材销售量1985吨,生铁销售量58吨。1989年,对建筑材料、化工产品、机电设备中的工具、轴承、电动机等取消计划,放开市场。是年,购进额456万元,销售额485.9万元,比1986年分别下降19%、2.43%。钢材销售量2272吨,生铁销售量272吨,比1986年分别增长14. 46%、368. 97%。1993年,除废旧金属再生利用维持专营外,全面取消物资计划,市场放开,各专业公司也放开经营,打破行业限制。为满足市场需求,减少流动资金投入,减少环节,推行代理制,采取代购代销,争取到武钢、冶钢等厂家在九江总代理权。主要经营基建钢材,兼营生铁、铜、铝等物资。是年,购进额660万元,销售额625.9万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44. 74%、28. 81%;钢材销售量1268吨,生铁销售量15吨,比1989年分别下降55. 81%.4.51倍。1997年后,物资部门停止经营,全部由个体私营所取代。
  1995年,县政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规范全县民爆物品管理,由县物资贸易公司统一购销,在狮子镇鸡岭村设立专用民爆物品仓库。所有民爆物品由省民爆器材管理局计划分配,公安部门审批,安检局监督,实行价格、结算、调配、销售“四统一”管理方式,规范全县民爆物品业务,结束全县民爆物品混乱局面。1997年正式运作,销售炸药13吨,雷管6万发。1998年,销售炸药116吨,雷管4.2万发。2005年,销售炸药482吨,雷管98万发。是年,县物资贸易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8万元,流动资金388万元,销售收入501万元,实现利润4.2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6-2005年物资部门主要统配物资销售情况)=] 生活资料食品1986年,县内猪肉、禽、蛋等主要食品由县食品公司及下辖新洲、江洲、团结、永安、港口、赛城湖、涌泉、长山、新塘、新合、狮子、城门、马回岭、黄老门、岷山、沙河等16个食品站经营。由于生猪、禽、蛋停止派购,价格放开,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经济出现倒退,所辖食品站均先后转为个体经营。1996年,在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销售”政策扶持下,食品公司的经济出现复苏。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创办全县第一家定点屠宰点县食品公司肉类加工厂,并将定点屠宰先后延伸到城门、江洲、赛城湖、港口、永安、城子镇、新合、涌泉、岷山、马回岭、省棉花研究所等11个定点屠宰场。同时,组建稽查队,查处私屠滥宰行为,制止病、死猪上市,杜绝偷、漏税收行为。是年,全县定点屠宰生猪11423头。2003年,为配合县城规划,公司将柴桑市场鲜肉摊位搬迁万客汇农贸市场二楼经营;增设狮子、新塘生猪屠宰场。是年,全县屠宰生猪14664头,比1996年增长28. 37%。2005年,县食品公司有干部、职工109人,离退休职工62人,拥有固定资产206. 88万元,生猪屠宰场地14个,房屋建筑面积2032平方米。当年屠宰生猪15896头,比1998年增长31. 69%。1996 -2005年,共定点屠宰生猪135679头,年均13568头。
  [=此处为表格(1986-1992年全县几项主要食品购销量)=] [=此处为表格(1996—2005年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几项经济指标)=] 副食品副食品主要由县副食品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1986年,县副食品公司下辖第一至六门市部、驻市批发部、仓库盐业批发部、副食批发部、食糖加工厂、糕点坊。公司长期稳定经营、变化不大的主要副食品有食糖、酒类、糖果、糕点、调味品、奶制品罐头、食盐等商品,副食品购销实行以地产地销为主,组织调剂为辅,以销定产,以销定购。当年实现纯购进106. 41万元,纯销售240. 10万元。1988年4月,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投标,招聘经理、法人代表。是年,纯购进532. 23万元,纯销售492. 53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4倍、2倍。1989年4月,公司对下属零售网点实行“定销售额、定上缴利润、定人员”责任制,实行自愿组合,打破经营界限。当年,纯购进327. 61万元,纯销售475. 43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8. 85%和3.5%。随后购销额逐年处于下降趋势。1992年,公司实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的管理体制。1993年,副食品公司零售网点实行“国有民营”承包经营,基层供销社亦实行“社有民营”,全县副食品经营为个体、私营所代替。至2005年,全县有个体、私营副食店1010家,从业3875人,其中县城345家,从业人员1875人,县以下665家,从业2000人。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5年全县几项主要副食品销售量)=] 注:表中1986 - 1992年系全社会销售量;1993 - 2005年仅为供销系统销售量。
  日用杂百货日用杂百货主要由县商业局百货公司、县供销社食杂品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1986年,县百货公司辖大楼综合门市部,德化路第一、二门市部,驻市批发部,共有职工137人,退休职工8人,拥有固定资产40.9万元。是年,县百货公司商品纯购进321. 75万元,纯销售716. 15万元,实现利润2.33万元。当年销售日用百货主要产品有国产手表3033只、铅笔33. 43万支、化纤布4. 43万米、毛巾9.18万条、洗衣粉39.1吨、呢绒4400米、绸缎19. 03万米、火柴1046件、袜子54020双等。1987 - 1991年,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先后与九江市、庐山、上海等地建立购销业务往来。1987年,纯销售完成639. 18万元,比1986年下降10. 75%,实现利润0.96万元,比1986年下降58. 8%,1991年,纯销售520. 81万元,比1987年下降18. 52%,利润出现亏损27. 19万元。1992年,实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1993年,推行“国有民营”企业改革,百货公司经营门面全部实行租赁。供销系统也实行“社有民营”,全县日用百杂货渐由个体私营所代替。至2005年,全县有私营百货经营门店398个,其中县城有百货店20个,服饰店98个,百货专卖店45个。
  [=此处为表格(1986 ~1992年全县几项主要日用百货商品销售量)=] 五金交电五金交电主要由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1986年,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有干部、职工81人,固定资产41.5万元,下辖门店4个,其中大楼门市部内设五金、交电、家电、化工等专柜和机电修理部,二、三、四门市部均经营元钉、元丝、纯碱、染料、油漆、灯泡、自行车、收音机、电风扇、电视机及其他交电器材近千种。是年,全公司纯销售额583. 72万元,实现利润4. 23万元。销售商品主要有自行车2100辆、彩色电视机184台、黑白电视机706台、吊扇2120台、台扇1075台、家用电冰箱29台、洗衣机154台等。1988年4月16日,公司实行公开投标,招聘经理,1989年4月5日终止合同。1988 - 1989年,共实现纯销售额1224.8万元,实现利润4.91万元。1990 -1992年,公司经营下滑,个体、私营门面大量出现,五交化商品由独家经营转为多家竞争,加之商品进货渠道全面放开,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致使两年纯销售908.8万元,比上两年下降25.8%,利润出现亏损达9.73万元。1993年,县五金交电公司职工开始以法人的资格参与门点经营,即“国有民营”;全县基层供销社亦实行“社有民营”。全县五金交电商品经营逐渐形成个体经营格局。2005年,全县有个体五金交电化工店357家,其中县城175家,农村集镇182家。并有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电动车、防盗门、自行车、油漆等专卖店。
  [=此处为表格(1986 ~1992年全县几项主要五金交电商品销售量)=] 煤炭县煤炭公司是一个允许政策性亏损、享受政府补贴的国营专业公司,主要从事生产、生活用煤的购销和蜂窝煤加工业务。1986年,拥有固定资产39.6万元,有在职职工59人,离退休职工9人,下属有煤制品厂。1992年7月,更名为燃料公司。
  1986年,煤炭统一由公司从指定的煤矿按计划调拨,然后按计划定量供应城镇居民、机关、学校、饮食服务行业。居民凭粮本领取煤票,凭票供应的煤炭,每吨享受24元的差价优惠,其差价由财政补贴每年34万元。是年,煤炭购进27414吨,销售27056吨。1987年购进33180吨,销售31508吨。1991年,煤炭市场逐步放开。1993年,煤炭市场全面放开,国家取消城镇居民的平价煤供应指标,取消煤炭经营政策性亏损补贴,煤炭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气、电、太阳能等清洁卫生的能源的大量使用,煤炭经营逐渐下降。2000年,煤制品厂关闭。2001年,公司进入改制,煤炭经营转由个体私营。2005年,县城有个体煤制品经营户7家。
  液化气1986年,全县有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家庭开始使用液化气,自找计划内或计划外指标,由九江炼油厂直接供应,年供应量约60吨。随着九江炼油厂液化气产量提高,计划供应指标增多,并出现价格双轨制,城镇居民生活使用液化气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液化气取消计划供应,实行市场价格。1992年,县燃料公司在县城兴建全县第一家液化气站,设有20吨、10吨液化气储罐各1个及2.5吨残液罐1个,当年销售液化气95吨。1993、1995年,省二建公司机修厂液化气站和柴桑液化气站(个体)相继设立,年销售380吨。1996 - 1999年,随着城镇居民使用液化气的普及和农村家庭开始大量使用液化气,狮子、马回岭、港口、江洲、黄老门、涌泉、赤湖、城门等地和赣西北、九一六地质大队相继设立液化气供应站,年供应销售量达800余吨。后经县安全监督管理局多次整顿,到2005年,全县有液化气站11家,即涌泉长岭、沙河天坡、江洲蔡洲、港口、赛城湖西部(九瑞路14公里处)、马回岭、黄老门、新合、公路段(六家垅处)、沙城(省三建公司处)、爱华(沙河石门)液化气站,年销售量5300余吨,其中县城2600余吨。
  烟草专卖卷烟购进1986年,县内卷烟购进由市烟草专卖公司实行统一调拨管理。县烟草专卖公司执行市烟草专卖公司“以销定购、以购促销”的经营决策,重点购进甲级卷烟,保障乙、丙级卷烟,控制丁、戊级卷烟购进。1987年,取消统一调拨,县烟草公司派员凭计划直接到卷烟厂家采购。1988年,疏通省内进货渠道,扩大省外名优卷烟购进,如中华、玉溪、红塔山、阿诗玛、黄红梅牌等卷烟。1993年,采取由县级公司与卷烟厂签订购进合同,按合同进货,县内高档、名优卷烟供不应求。1996 - 2005年,省内、外卷烟购进比例为6:4,主要货源地省内有南昌、赣州、吉安、广丰等地,省外为上海、云南、贵州、湖南等地。2004年,县烟草专卖公司取得全国卷烟交易会员资格。
  卷烟销售1986年,县烟草专卖公司在巩固城镇卷烟销售市场同时,不断拓宽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主要委托基层供销社代理经营批发业务。卷烟批发实行品牌、价格和分配比例“三公开”。当年销售卷烟27383件,销售额512. 22万元。1992年,卷烟零售价格放开,卷烟价格下跌,供销社委托业务日趋萎缩。全县销售卷烟23515件,比1986年下降14. 13%。1993年,县烟草公司在赛城湖、马回岭、港口、新合、江洲建立自批点5个,面对大市场、大物流,公司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省内,拓展省外的策略,运用“配送服务、网点直销和卷烟防伪标识”等措施,确保完成计划销售量。当年销售卷烟24760件,比上年增长5. 29%。2004年,为深化改革,强化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市烟草公司推行全市系统“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等经营管理模式,为卷烟经营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卷烟销售41000件,销售额6583. 37万元。2005年,全县共有卷烟入网经营户1328户,网点配送率1 00%。年销售卷烟43179件,销售额8377. 99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57. 69%和16.4倍。1986 -2005年,全县共销售卷烟616423件,年均30821件;累计实现利润2569.4万元,年均128. 47万元;上缴税利1758. 17万元,年均87. 91万元。
  专卖管理1986年,县烟草专卖局根据国务院《烟草专卖条例》规定,对县内烟草实施专卖专营。全县卷烟批发业务由县烟草专卖公司专营,卷烟零售由县烟草专卖公司发证,实行定点进货,明码标价,定点销售。凡县内烟草经营者除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外,必须由县烟草专卖公司发给烟草专卖许可证,即“烟草专卖批发许可证”、“烟草专卖集体零售许可证”、“烟草专卖个体零售许可证”。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各类商品营业网点,均不得销售卷烟。1986年,全县共发放各类证件809份。至2005年,先后换发许可证4次,全县共发放烟草专卖个体零售许可证1328份,烟草专卖批发许可证1份。
  1986年,县内烟草专卖市场秩序井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卷烟违法经营现象开始抬头,并扰乱专卖市场。1990年,县烟草专卖局与有关部门先后联合开展检查行动61次,查处案件481起,没收假冒、霉变卷烟309件,罚款8.9万元。1992年,县烟草专卖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联合工商、公安等单位,采取路检等方式打假、打击走私,查处违章案件23起,没收进口走私卷烟570条,强制收购违章销售国产卷烟321件,罚款2.6万元。1994年,成立县烟草市场专项活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烟草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先后查出无证运输卷烟案20起,收缴卷烟300余件。2005年,县烟草专卖局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7起,罚款0.8万元。1986 - 2005年,全县共查处各类违章案件5187起,罚没款183. 10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5 - 2005年全县卷烟专卖情况)=] [=此处为表格=] 药材药品 1986年,县医药公司(驻浔阳区)有干部职工68人,固定资产40万元,设有驻市3个门市部及县城沙河营业部,下设药材收购门市部、制药室和新城药店,就地收购、加工中药材170余种,经营中药500多种、中成药860多种,已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当年商品纯购进额182万元,纯销售额237万元。20世纪90年代初,医药市场全部放开,全县形成县医药公司和多家医院及10余家个体药店等多渠道流通格局。1990 - 2000年,县医药公司年批发额在500 - 800万元、零售额300 - 500万元之间徘徊。2001年,县医药公司沙河营业部及驻市3个门市部零售门店划属省公司,公司只开展批发业务。2002 - 2004年,公司年批发额在400 - 500万元。2005年,公司批发业务额200万元。公司有在职职工38人(其中在岗5人,自谋职业33人),退休40人。全县有私营药店13家,其中县城有香樟药品超市、黄庆仁药店(原医药门市部)、新特药店、康怡药品超市、仁丹大药房、普众大药房。
  附:超市选介鹏辉超市设于县商业局一楼,1998年开业,属全县第一家较大型超市,营业面积980平方米,员工50余人。经营品种1000余种,有百货、副食、烟酒、粮油、厨房用具、家用电器、文具、玩具、床上用品、化妆用品、卫生用品、水果等12大类,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利税13万元。2005年,有加盟店170余家,遍布全县各乡镇场。其中县城42家、农村集镇47家。港口镇的佰事特超市、赛城湖的忠成平价超市、涌泉乡的涌鑫超市、城子镇的陈训红超市等都达到商务部的要求,成为全县第一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乡级“农家店”,有35家规模稍小的村级“农家店”。国家对全县“农家店”共补助资金14. 42万元,省奖励资金2. 34万元。“农家店”为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秩序,保证农村安全消费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百家福超市 2004年11月,由浙江老板兴办开业,址设城区香樟花园旁,营业面积近1000平方米,员工25人。主要经营副食、百货、烟酒、日用品、粮油5大类,年销售额数百万元,税收8万余元。
  汇祥超市2002年兴办,位于双瑞路与庐山西路交会处,营业面积200余平方米,员工12人。主要经营副食品、日用百货、烟酒等,年销售额250万元,税收4万元。2003年,被县工商局、县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4年,获县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2005年,获县共青团光彩之星奖。
  香樟药品超市2005年元月开业,坐落于香樟花园边,由下岗职工兴办,营业面积180平方米,员工7人,当年销售额60余万元,税收全免。
  [=此处为表格(1986一199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 [=此处为表格(1993—2001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 [=此处为表格(2002—200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 第三节饮食服务饮食业 1986年,全县城乡有饮食业户229家、从业人员525人,其中个体167家,205人。县城有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一餐厅、二餐厅、新城饭店,沙河街镇星星饭店、沙河饭店(集体),二轻局旅游饭店(集体),县委招待所,县粮食局欢欢喜喜饭店(集体),以及个体餐饮店。乡镇有基层供销社饭店、酒楼、旅社14家,以及个体开设的饭店、旅馆。全县饮食业营业额186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15万元,占全县饮食业营业额8. 06%;集体所有制77万元,占全县41. 4%;个体户94万元,占全县50. 53%。1988年,县粮食局开办中粮饭店,铁路九江南站(庐山站)启用,站前个体饮食业迅速兴起。1992年,沙河供销社柴桑宾馆创立,面积2200平方米,一次可以容纳300人就餐。全县饮食业营业额503万元,比1986年增长170%,其中全民所有制115万元,占全县饮食业营业额22. 86%;集体所有制47万元,占9. 34%;个体341万元,占67. 7go-/o。1993年,县生资公司建成金城大酒店,营业面积1370平方米,一次就餐150人。1994年,县棉麻公司建成银都大厦(驻九江市区),营业面积3100平方米,一次就餐300人。1996年,县饮食服务公司实行股份制;1999年,公司实施承包经营,固定资产属国家所有,职工个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纳税,按期交纳承包管理费,未承包的部分职工下岗待业或自谋职业,公司卖掉新城饭店部分产权,资金用于对饭店进行改造并于当年完工,使饭店的设施大为改善。在企业改制中,县生资公司金城大酒店和县棉麻公司银都大厦先后拍卖他人。2001年,新城饭店原址被开发为“万客汇”商贸中心。是年,全县餐饮营业额1134万元。2005年,县城有饮食店206家,全县餐饮业营业额2770万元,为2001年的2.4倍。
  服务业1986年,全县有旅馆27家,从业人员165人,其中县城10家、115人,乡镇17家、50人。县城有新城饭店,设营业用房90间、床位300个;县委招待所有客房120间、床位260个;沙河饭店有营业用房30间、床位147个;旅游饭店有营业用房34间、床位86个;供销社招待所有营业用房8间、床位32个。乡镇(场)基层供销社都设有饮食与住宿为一体的旅馆。20世纪90年代后,私人旅馆纷纷出现。2005年,全县有旅馆206家,其中县城17家。
  1986年,全县有正规门面经营的理发店7家,从业28人,其中县城5家24人,乡镇2家4人。农村多为手提理发工具走村串户流动经营或分户承包。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烫发、染发技术传进,不少女青年加入个体理发、美发美容美体行业。到20世纪末,理发技术由理、烫、染发展到美发、美容、按摩等,并可通过高档染发药水染出红、绿、蓝、黄、红黑、绿黑、蓝黑等人们所喜爱的发色。2005年,全县有理发和美容美发店108家,其中县城57家。
  1986年,全县有照相馆10家,从业42人。1987年,国有照相馆采取自愿组合,自筹资金,集体或个体承包方式。2000年,企业改制,国有照相馆解体,所有人员或转为个体私营、或自谋职业。2005年,全县有照相馆21家,从业人员98人,其中县城11家、从业人员51人,乡镇10家、从业人员47人。
  1986年,全县有自行车、钟表、收音机、电视机修理和黑白铁加工及雕刻、蒸气补胎、修锁、补鞋、修伞等服务行业119家,从业人员157人,其中县城28家、56人,乡镇91家、1 01人。1990年后,出现摩托车修理行业。2005年,全县有修理服务行业214家,从业人员349人,其中县城63家、181人,乡镇151家、168人。同时,县城有衣服干洗店14家,旧物典当店2家。
  第四节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1986年,县对外贸易公司(简称外贸公司)归属县供销社,干部职工18人。同年7月,由股级公司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内设人秘、财务、业务股(下设粮油食品组、工矿产品组、土畜产品组)。1987年,更名对外经济贸易公司。1989年,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局,与外贸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市、县双重领导,其领导干部调配、任免和党务工作属县管,外经贸业务、劳动人事归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垂直管理。有干部职工58人,内设办公室和财务、综合业务、粮油食品、特种水产、工矿产品、土畜产品部及驻九江市城区办事处、进出口部、门市部,为二级法人单位。2002年,撤销对外经济贸易局,对外贸易公司并入县商业局,行政、业务全部下放县管。2003年6月,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38人,提前进入社保12人,退休职工直接进社保6人,调入行政、事业单位2人。
  外贸出口 1986年,县外贸公司大力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先后建立涌泉苎麻生产基地、赛城湖螃蟹生产基地、新合茶叶生产基地、马回岭水稻种植基地,对外出口生猪进行良种培育和品种改良。粮油食品类出口主要有黑、白芝麻(为出口免检产品)、双竹粘、大米、良种生猪、中华大蟹、鲜田螺及庐山牌味精;工矿产品类主要有县针织厂的劳保手套、毛巾、浴巾、床单,县木镙钉厂的木螺钉,轴承厂的各种轴承,凤凰石材厂的石材,华美工艺厂的工艺品;土畜产品类主要有麻球、麻纱、姜片、中药材、兔毛、蜂蜜等。出口创汇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东欧、西欧、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86 - 1993年,累计供货总值达2500万元,年均312.5万元,创利税80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6 ~1993年全县累计对外经济贸易出口情况)=] 第五节集市贸易集贸市场1986年,全县有全日集贸市场8个,即综合农贸市场2个,工业小商品和仔猪市场各1个,耕牛市场4个,占地总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县城3个,一是沙河街农贸市场,介于德化路和沙河路之间,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成飞燕式和人字形钢架玻璃结构顶棚7座,覆盖面积1224平方米,内有办公、广播、复秤、储货和小商店用房建筑面积846平方米,设肉案42樽,售货台164米;二是沙河街工业小商品市场,位于德化路东段,占地面积3145平方米,货棚覆盖面积695平方米,有摊位140个;三是沙河街仔猪市场,位于双瑞路与铁路南浔线交汇处,占地面积191平方米,顶棚覆盖面积111平方米,同年7月,县政府拨款5万元迁仔猪市场至沙河街镇东风村铁路桥礅以东处,新建仔猪市场占地1 199平方米,钢架顶棚面积300平方米,铺设水泥地面500平方米。农村集贸市场6个,有马回岭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20平方米,顶棚覆盖面积430平方米;港口农贸市场,占地面积250平方米,顶棚覆盖面积150平方米;马回岭、新塘、住岭、江洲耕牛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共6450平方米。随着国家统、派购物资逐步放开,集市交易日渐活跃。是年,全县集市贸易年成交额696万元。
  1987年,新建新合农贸市场,占地500平方米,顶棚200平方米。并扩建和改造沙河街农贸市场,新增顶棚面积200平方米,新建售菜台位164米,总投资2万元。同年新建黄老门、赛城湖、赤湖露天集市。1988年,投资1.8万元,增建市场顶棚面积524平方米。1989年,新建顶棚市场2个,面积613平方米,总投资6.9万元。
  1990年,投资154.8万元,扩建县城农贸市场,扩建顶棚面积150平方米,扩场地832平方米,新建售菜台140米。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2995万元,比1986年增长4.3倍。
  1991年5月,县政府划拨90万元、工商局投资120万元,在县城兴建柴桑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6783平方米,建筑面积6560平方米,覆盖面积3440平方米,内设小开间门店276间,经营巷道8条,有饮食、五金、布匹、百货、针织、鞋帽、小商品7大类经营项目、8000余个品种。同年,县工商局投资121万元,再度改造县城农贸市场,改造后占地3600平方米,顶棚覆盖2750平方米,建有台位(摊位)840个,经营粮食、水产、禽蛋、肉食、豆制品、干菜、蔬菜7大类。经营户数、人数分别比原农贸市场增长38%、45%,上市人流量增长80%,成交额增长90%,税收增长75%。新建赛城湖农贸市场,建成顶棚面积2804平方米,新建台位748个。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3521万元,比上年增长17. 56%。
  1993年,县光华开发公司投资55万元,在县城兴建一座占地2703平方米,覆盖1100平方米的水果批发市场(2003年因城区开发而取消)。同年,县粮食局投资51万元,兴建占地2500平方米、覆盖面积1000平方米的贸易市场。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4537万元,比1991年增长28. 85%。 1995年,马回岭乡政府在集镇西北隅兴建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市场占地9990平方米,覆盖3183平方米,摊位150个。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5437万元,比1993年增长20%。
  1999年,马狮商厦百货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在九江市城区兴建占地3500平方米的九江马狮批发市场;沙河乡政府投资兴建沙河街第二农贸市场。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7382万元,比1995年增长35. 72%。
  2000年,引进鹰潭金鹰置业有限公司在柴桑路建万客汇农商贸中心,总建筑面积38693. 63平方米,其中分设蔬菜、禽蛋、水产、饮食、布匹、服装、水果、日杂、小百货、针织品、鱼肉、副食品、粮油13类市场,可同时容纳2万人进行交易。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8000余万元。
  2005年,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贸易市场9个,其中县城2个,马回岭、黄老门、港口、新合、新塘、赛城湖、江洲乡镇各1个。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8500万元。
  传统墟日马回岭庙会为县内唯一的传统墟日,地处赣北星子、德安、九江三县交界处。每年农历二月初四举办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乡民都要到这里赶庙会。马回岭庙会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原址位于马回岭镇马头村荆林街,历史上那里曾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庙,每年春耕开始之前,远近朝香者络绎不绝,来庙里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先人们只是在这里卖些宗教活动用品,随后是商贩趁机摆摊设点,供应饮食、茶点。后来人们又将家里多余的农副产品拿来与人交换需要的东西,且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县内县外数十里的乡民都将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这里来换取一年所需的东西。开始是原始物物交流形式,后来慢慢演变成商品买卖,沿袭为传统的墟日。新中国成立后,马头村荆林街已经无法容纳万人赶庙会,这才转移到现在的马回岭集镇,时间由二月初四一天延续到二月初六三天。“文化大革命”时期庙会被取缔,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
  1986年,马回岭庙会期间,入墟交易的有皖、鄂、赣3省周边市县及九江市内10多个县市区的国营、集体商人和周边村镇的个体商贩、居民近4万人,经营项目有耕牛、仔猪、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以及竹木家具、百货布匹、文化用品、南北杂货、家用电器、五金化工等近万种,3天成交额达20余万元。
  2005年,马回岭庙会人墟人数已发展到7万人次,临时摊位千余个,商品种类数万余种,商品成交额达200余万元,比1986年增长10倍以上。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经九江县志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工作,历时六年,《九江县志(1986~2005)》终于付梓了。该志全面、忠实地记录了九江县二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是九江县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