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旧学
分类号: C40
页数: 5
摘要: 元至元二十三年,沼每社立学,于农闲时间,各令弟子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语》《孟子》经史。明洪武八年,诏有司立社学。正统元年令各处提学司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四年,奉勘合每里各设1所。弘治间户部主事白金用公款在府治南衢建“礼号社学”,在两门外浔阳驿右侧即琵琶亭旧址建“乐号社学”。师资由主事经过议访,亲自登门礼请儒上罗允巾主教。同时,设置学田20亩,年约岁租米50余斛,以瞻师俸。康熙二十五年,下令严格审查,不合格者废除。此后,渐为“义学”所取代。周礼500家为党,12500家为遂。小学,始于西周,各地相继设立,为贵族子弟启蒙学校。
关键词: 教育组织 教育机构

内容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沼每社(元制50家为1社)立学,于农闲时间,各令弟子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语》《孟子》经史。明洪武八年(1375),诏有司立社学。正统元年(1436)令各处提学司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四年(1439),奉勘合每里各设1所。
  天顺六年(1462),德化知县陈敏奉,提学佥事李龄命建社学18所,其中境内为德化县城,有坊厢社学2所,其余为境外之乡没社学,“岁久倾圮,只存其在市者二焉”。弘治间( 1488 - 1505)户部主事白金用公款在府治南衢建“礼号社学”,在两门外浔阳驿右侧即琵琶亭旧址建“乐号社学”。师资由主事经过议访,亲自登门礼请儒上罗允巾主教。同时,设置学田20亩,年约岁租米50余斛,以瞻师俸。
  正德十四年(1519),宸濠兵乱,礼号社学、乐号社学俱毁。嘉靖元年(1522),知府王念重建;六年,知县李萱将“礼号学社”改为“养正社学”,重建门莹,后均倾废,仅存南通衢屋基1处。清顺治九年(1652),曾令每乡设社学1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但多有名无实。康熙二十五年(1686),下令严格审查,不合格者废除。此后,渐为“义学”所取代。
  乡学,始于西周,别于“国学”而言。《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即‘遂’)有序,国有学”。郑玄注:门侧之常谓之塾。周礼500家为党,12500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文献通考·学校》:“夏日校,殷日序,周曰庠,皆乡学也”。境内乡学,隅都各置,教养蒙稚,所数无考。
  小学,始于西周,各地相继设立,为贵族子弟启蒙学校。明嘉靖《九江府志》载:九年(1530),知府马记在府治东约半里处,建“九江府小学”。校园颇具规模:前为“习礼堂”3间,中为“句读堂”、“书算堂”各3间,后设“听音堂5间”。“四堂”之西,两翼相连,共厢房6间。习礼堂之前,建有3门,门外左右分设东西塾各3间,临街建大门1问,匾款题“小学”。清同治《九江府志》载,另有小学13年。
  义学(义塾) 清康熙年间,境内即有以族祠、庙宇收入或私人捐赠为基金,免费招收本族或一方贫寒子弟课读的义学,亦称义塾。后渐由官方筹资创办,每年拨给一定的经费,义师免除差徭,学童亦可享受一定的待遇。嘉庆二十二年(1817),巡道任兰_祐、知府朱綮、同知觉罗富明、知县邹文炳和乡绅杨廷贵等多方捐资,于府治南通衢社学旧基重建学舍,改额“义学”。并用建校余银400两取息作为办学经费。经咸丰兵乱,仅存正屋l幢、边屋数间。同治十‘年(1871),关督景福捐资兴修,置条台、桌櫈,延师2人,课生40人;次年,继于两城外增设讲座l所。
  同治八年( 1869),总镇黄开榜还捐款于三圣庙左建校舍,置桌櫈,以辕门校场租课为师俸,令本镇官兵子弟课读,名日“营义学”。
  私塾 《礼记》:“家有塾”。《周礼》:“闾有塾”。孔颖达疏注:“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私塾类别各异。以学生与否交费来分,有“义塾”与“私塾”之别。义塾又有“官办”(如府立、县立)、公办(如乡办、联办、族办)、私办(如名绅办、名儒办)的区别。以教学内容深浅来析,有“经馆”与“蒙馆”之异。从学校由谁主办来分,有“团馆”又叫“垒馆”(塾师自办)、“家塾”(某家为其子弟专设)、“东馆”(某个学东主持办理)、“族馆”(某一姓氏为本族子弟创办)之别。从学习时间来划,有“昼馆”(白天就渎)、“夜书”(晚上读书)、“寄读”(学生不入校读书,只请先生批改在校外做的诗文)之分。但最具普通意义的分类,当属蒙馆与经馆。
  蒙馆是私塾启蒙学校。境内蒙馆一般规模不大,一塾一师,师资多由秀才以下的人充任。学生七八岁入学,多读3 -5年,少数亦读7-8年的,即可升经馆深造。教材通常是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七言杂字》《教儿经》《女儿经》,兼学珠算等。两年后,始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琼林》《鉴略》《龙文鞭影》等。教学方式是个别传授,通常只教认字,不予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分课背诵到整本背诵。注重写字,由填红模到映模,最后临帖。背书、写字,不合格者要受体罚。“学俸”(教师工资),一般是供饭,即学生家长轮流供先生、塾师年俸20 - 40担稻谷。学生程度越高,学费越高。蒙馆学生,每人每年约需交稻谷1.5担至3担。有的不供饭,学俸以银元计算,每生年交学费几元至20元左右,外加大米3斗,食油1斤。中秋、端阳、春节,学生需给塾师送礼,即鸡蛋、鸡、月饼之类。蒙馆教师多数收入低下。
  经馆是私塾中的高级学校。学生年龄多在15岁以上,且都过了文字关,能初步作诗、赋词、撰文。教师最低要有廪生资格,一般由贡生充任,亦有少数举人。教材以讲授“四书”、“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为主,兼学对联、古诗词与八股文写法。重大、小字书法,讲究韵律。教学形式以学生背诵辞章与先生讲解相结合。每逢“三…‘八”(即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做文章。先生命题,以“破题”、“承题”为基础的训练,直至能独立成章,称“满篇”。学生选题做,凡习作不合格者需重做。馆内无严格学规,但学风甚浓,讲究尊师爱生,没有体罚。学费依据程度而定,若以银元计算,每生年交少则+-几元,多则四五十元。经馆有“专馆”与“散馆”之别:专馆由学东(多为名乡绅)聘请先生,招收学生,学俸由学东负责催收,先生只管教书。散馆系先生定地设馆,邀集学生,学俸亦是臼定、自取。境内以专馆为多。
  清末废科举,经馆渐次消失。但蒙馆规模小,易开办,学费低廉,学童可就近人学,所学内容又较适用,颇受民众欢迎。1935年度,市区有私塾109所、塾师109人、塾生1 318人。1949年1月,为推行国民教育,属地政府下令取缔保国民学校周围3华里的私塾,但收效甚微。1950年初,县政府采取“积极慎重”方针,在禁止使用旧教材和废除体罚的前提下允许其暂存。至1952年年底,境内私塾才陆续转、并为公、民办小学。
  第二节府学县学府学南宋开禧年间( 1205 - 1207),定江军知军余崇龟于郡城西南约半里的莲花池旁建九江府儒学学宫。元至正六年(1346),江州路总管刘恒增依制对学府主要建筑进行修理,旋即毁于兵祸。明洪武元年(1368),知府龚琬在原址重建大成殿及东西庑。6年后,同知郑晖拓辟泮池,新建明伦堂、东西斋、棂星门、戟门、师生膳宿浴所及各类库房等。10余年后,知府黄维清复修1次。此后,历时百年无人问津,校宇日趋破败,致使府域六学诸生不能与列郡争衡。
  明成化五年(1469),工部郎中苏致中来九江府知事,目睹府学“学宫敝陋卑隘而师徒无存处之所”景状,决定“拓基鼎新”府学。是年夏动工,次年四月竣工。建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棂星门、厨房、各类库室,开凿泮池,更新明伦堂、膳厅、东西斋,在府外辟贤路1条,设15亩大的广射圃,竖坊筑亭等,“赫然一新而规制大备”。成化九年(1473),知府谢峻在明伦堂西北隅竖“乡贡进士”题名石碑。二十二年(1466),知府赵祺发现楹栋腐蠹,便着手全面翻新,尚未竣工而离任,由新任知府童潮续办,于弘治元年( 1488)完工,府学建筑、门庭、圣贤像“无不改新”。十一年( 1498),江州税事郑汝美利用奸商赎罪罚金,在学宫门前建“陶英”、“造俊”、“贤才渊薮”3座牌坊,并购空地建造号房20幢,又依仪谱,首次为学宫购置全套乐器、冠服。正德八年(1513),知府李从正更新棂星门、东西庑,整理学官,广植柏树、桂树,美化环境。嘉靖六年( 1527),知府冯曾连续2年对学官进行大型装修,“灿然以新”,又添补大批祭皿、乐器和乐生、舞生的冠服,故使九江儒学“规模宏敞,经制周密,视他郡为胜焉”。崇祯年间( 1628 -1644),学宫遭战火之祸,仅存大成殿、戟门和东西庑,其余皆毁。
  清顺治六年( 1649),府学教授徐狲祥恳请巡道薛柱、知府周璜率各属员捐修。十二年(1655),知府王孙章复修。康熙十一年(1672),知府江殷道捐俸集资,重建明伦堂、尊经阁及3祠(崇贤、名宦、乡贤),并修饬殿宇。三十年,知府朱俨捐修。雍正八年(1730),副使刘均、知府蔡学灏着于修建,次年竣工。嘉庆八年(1803),由贡生、绅士捐资分修;二十三年,对正殿、月台进行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科举,兴学堂,府学被废。
  府学学额无固定常额。如清顺治四年(1647)定府学廪生、增生各40名;康熙九年(1670)则更定府学20名。另若各地捐助军需费用达到一定数额,学额则可增加。同治六年(1867)扩大到文、武生各30名。
  府学学官,历代皆称“教授”。明清又增设“训导”,协助教授教育学生。九江府学义田设置,始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在此任教授的史智,以学子交缴的学费购置义田31亩,用田租添补府学公费。
  此举深得时人赞赏,余世义专撰《义田记》以纪念。 县学县学始于唐天宝年间。北宋仁宗、明洪武时,曾诏令兴办府学、县学,故县学在宋明较兴盛。境内儒学学宫,原建于县治(实为九江府署)南,北宋庆历年间( 1042 - 1048)迁至县治东南,即后来的岳飞池右侧。崇宁年间( 1102 -1106),知县杨春迁建。
  元至正年间( 1341 - 1368),江州路总管献鼎又迁至司马温公祠。至正十二年毁于兵火。
  明洪武七年(1374),知县陶遂于原址重建。十二年,知县杨玑增修。景泰二年(1451),户部主事李藩扩大学基并复移学门于东。次年至天顺年间(1452 - 1464),户部主事马训和知县陈敏相继修理。成化年间(1465 -1487),知府谢峻与户部主事李雄合力重建,使学宫“益加壮丽”,提学副使夏寅撰记颂谢公“崇学校,明理义”。此后,又进行几次修葺。弘治八年(1495),户部主事白金“大新宫墙”。正德八年(1513),提学副使李梦阳命知县王翼、姚永“增修”,还商议向前移几百步。由于宸濠兵变所阻,此议未能实现。嘉靖元年(1522),提学副使邵锐根据教谕杨乔关于变卖学校后的基地款以迁校的请求,命知府王念主持迁建。同时,换取民宅,掘凿外泮池。接着提学副使周广、知府方仕、知县周世雍等6人又提出“完美学宫”规划。六年(1527),新任知府冯曾发现县学“颓敝若此”,次年便拨出公款,鸠工集材,并命蔡训导根据“颓者葺之”“朽者易之”“缺者完之…‘湿者筑之…‘淤者溶之”原则,对圣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进行“羡新”。后又在棂星门右侧建大魁楼。二十八年(1549),知县廖士衡重修。四十一年(1562),知县陆以卿重修明伦堂、殿庑、廨舍、棂星门、泮池,又交换民址,辟贤路,竖牌坊。崇祯九年(1636),石文炯等请于知县李正春重修。崇祯末年毁于兵燹。
  清顺治十六年(1659),推官胡崇虞、知县徐宏美重修学宫。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张近光捐修。雍正九年(1731),知府蔡学灏重修正殿、东西庑,新辟泮池,修葺棂星门、石牌坊。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与绅士合修。二十七年,知县周千里、教谕周宏基向绅士劝捐,大修正殿并升高3尺,重砌墙垣与东西围墙,重修东西庑与戟门,补修泮池、屏墙,开凿莲池,还购学宅基地建造租房2幢,收租生息用于县学修缮。四十八年,由绅士再修。嘉庆八年(1803),巡道阿克当阿、知府田文龙与绅士等6人捐资重修东西庑、祭皿库、乐器库、戟门、棂星门等。咸丰年间(1851 - 1861)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邑候任嘉培首先作出创修学宫决定,张光裕落实此项工程,由教谕吴君彬与绅士具体负责。次年动工,历时三载,于同治六年秋竣工。规制如旧,只是建筑安排上稍作变更。
  学官,通常设教谕1人,掌文庙祭祀和教育所属生员;训导1-2人(明嘉靖时2人,清同治时1人),掌助教谕教育所属生员。
  学额,历代有变,清顺治四年(1647)定县学20名,增广生20名。康熙九年9】670),根据县学大、中、小之别定学额,大学每试额取文生15名,武生15名。属地德化县学属大学,学额为文生15名,武生l2名。若为朝廷捐赠军需,又可经奏增加学额。同治六年(1867),属县为军需报销大量经费,获得加文、武生“永远学额”各10名。
  学租,曾在乾隆年间出现的2幢出租房屋,租息用作对学宫修缮。未曾发现有学田。通常维修是靠官府拨款或绅士捐资进行。
  第三节书院景星书院唐李渤建,为境内有文献记录之首所书院。贞元中,渤曾隐读庐山白鹿洞,后移少室山。元和二年( 807),召为右拾遗不就,韩愈写信劝说:“朝廷士类,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长庆一至二年( 821 - 822)间,渤任江州刺史时建书院于郡治东景星湖畔,人故以“景星”名书院。南唐末年,宋兵屠城时毁,后重修。元大德间,名儒黄泽曾任书院山长。元末又曹兵燹,时代于其故址建东岳庙。后庙亦无存。
  濂溪书院境内有2所。一在丰储坊都察院左,明嘉靖间兵备道陈洪濛建。院内有头门、二门、无极堂、像堂、上祀濂溪先生,侧配程颢、程颐。左为书室5幢,右旁4幢,有学舍24间,供诸生肄业其中。后空地袤长10丈,凿池,池1亩;巷口立坊牌,题日“濂溪书院”。天启(1621 -1627)末年,因东林党禁毁天下书院,改称周子祠。还有1所在世德坊之南,世称新濂溪书院。初于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初之朴买地创署,建奎阁,以祀濂溪先生神位;追缉莲花洞旧业取租息,以备膏火。嘉庆五年(1800),巡道阿克当阿复加修葺,捐俸延师。十年,巡道广惠相继增建。十三年,知府方体与诸绅捐款买地,改大门以正午位,并建监院厅于左,增学舍于右,陆续置产以裕膏火,立法规经理书院。二十二年,知府朱綮又重修奎阁。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巡道蔡锦青筹款重建,前构奎星阁、大中堂、内讲堂,右启学舍40间,筑短垣以清院基;并置店房取租资以充膏火,捐廉延山长、给奖赏、增课期,于士林有裨益。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九江知府罗纲乾与地方绅士张益葆等商议,利用书院房产改办“九江中学堂”。
  靖忠书院在崇儒坊莲花池南。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苏致中建,初为奉祀陶渊明、狄仁杰之所。弘治间,户部主事郑汝美重建厅堂、廊舍,塑2公像于中。嘉靖元年(1522),户部主事邹鞔又于堂东空基构号舍,以便生徒肄业。六年,知府冯曾以堂廊岁久多圯,撤旧建新,规制焕然。十三年,知府马纪改为名宦、乡贤2祠,移书院于丰储坊。
  肄武书院在府治东,九江卫门内东南隅。明嘉靖六年(1527),兵备道何棐以武臣子弟无教,乃创正厅,旁翼两廊。前为大门,计楹30余,中甃甬路,围以石垣;并延聘有文学修养者任山长,领其教习武经、六艺,是一所独树一帜的文武兼习书院。明末毁于兵乱,后不复建。
  阳明书院在城南3里许。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兵备道葛寅亮建。中为奉祀明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像堂,左为讲堂,右为习堂、学屋、左右凡20重;设司香典器2所,仪门、大门2幢。先后置有学田247亩,以资诸生膏火。明末兵毁,清顺治十六年(1659),推官胡崇虞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知府方体对书院租课又作清理与增益。后因管理不善,房廊大多倾圮,遂改为阳明祠。后祠亦废。
  文成书院在郡治南,原安节公书舍。明万历年间兵备道葛寅亮建。废时不详。
  嘤鸣会馆在郡治南,明邑人文士宏建,废时不详。
  同文书院在南f]湖畔。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教士赫尔、陶理等人,在府城外租界地土桥口(今湓浦路一带)买瓦房数间,在传经布道的同时,试办初等教育,初名“埠阆小学”,生员多为府城及郊区信教者子弟。初创时学生仅10余人,课程设置有圣经、外语、天文、地理、算术等,随着影响扩大,鄂、皖等地教徒子弟就学日多,原房舍不敷开拓。于是十一年(1872)凭借教会财力,强行购下南门湖畔萧家街一带民间土地140亩作为新校址。光绪七年(1881),在充实设备、延聘师资后,正式兴办中、小学两级体现的学校,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而名“九江同文书院”。书院力图以质量巩固地位,扩展影响,对入学者考核极严,且有一套整肃学风、培植人才的严格制度。光绪三十一年,更名“南伟烈大学”(又称南伟烈书院)。1917年改名“同文中学”。
  桑林书院在城东南桑林,故名,清光绪三年(1877)建。初期小学,学制为7年旧制,即初小4年,高小3年。所授课目,如国文,则以《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论语》等为主;余则为算术、地理、圣经,间或少量天文学。在教法上,除采用西学讲授法外,还参用私塾教法,圈点字句,背诵讲解。光绪三十一年(1905),筹建中学,三十三年,改名“儒励女子学校”。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