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99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2
摘要: 演武场演武场亦称大校场,位于城内东南隅(原九江市体育场,今和中广场一带)。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副使冯显建厅在此设演武场l座,建厅6间,为九江卫操练、校阅军士之所。嘉靖元年(1522),周围筑墙垣,列栅为门;次年,地面填高3尺;十一年(1532),在厅后建造敞亭3座;十三年(1534),在厅前百步之处竖立牌坊,厅、坊分置“翊文”、“经武”匾额。
关键词: 军事工程 军事设施

内容

演武场演武场亦称大校场,位于城内东南隅(原九江市体育场,今和中广场一带)。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副使冯显建厅在此设演武场l座,建厅6间,为九江卫操练、校阅军士之所。嘉靖元年(1522),周围筑墙垣,列栅为门;次年,地面填高3尺;十一年(1532),在厅后建造敞亭3座;十三年(1534),在厅前百步之处竖立牌坊,厅、坊分置“翊文”、“经武”匾额。德化县巡捕官经常“率民兵于此演习斗射,行台时校阅技勇优劣而赏罚之”。后毁于兵乱。清顺治七年(1650),总镇杨捷重建,并在大校场北面修建武庙(现九江学院医学院内)。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九江市体育场,2006年5月,改建和中广场。另,城区八角石附近亦有一演武场,人称小校场,其建沿革无考。
  训练基地区民兵训练基地位于市茅山垦殖场园艺分场境内,1985年3月始建,1986年4月竣工,占地面积14 450平方米。其东部与九江市毛纺厂相接,南、西面紧邻茅山垦殖场的果园地,北部为十里河滩涂。基地的射击、战术训练场占地面积3 300平方米,教学、生活区建有会议室、教室、宿舍、食堂、浴室、厕所以及文化娱乐场所,建筑面积4 145平方米;还设有副食品生产基地。另外,临近基地的八里湖,是民兵舟艇分队进行水上科目训练的主要场所。民兵训练基地建成后,全区民兵军事训练由过去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自行组织过渡到在基地集中进行。
  第二节工炮台清乾隆十七年(1752),九江城防规制逐渐完备,城墙高7米多(2丈2尺),上设炮楼4座。咸丰三年至八年(1853 - 1858).太平军扼守九江城,在城墙上布设炮台,抗击湘军的进攻;湘军攻陷城池后,九江府及所辖5县捐资修复,在城墙上设大、小炮台46座。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兼提督李兴锐在九江城东5千米处(今金鸡坡)东、西、南3处修筑炮台各1座,分置前、后膛炮12尊;在濒临长江的岳师门城墙上修筑炮台2座,分置前、后膛炮21尊;三十一年(1905),新军第53标驻防九江,在金鸡坡筑炮台2座,岳师门筑炮台2座,统归炮台总督徐世法指挥。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二日(公历10月23日)夜半,新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以金鸡坡炮台鸣炮为号,率部响应武昌起义。1913年7月,李烈钧率讨袁军周壁阶部发起攻占九江金鸡坡炮台的战斗。讨袁起义失败后,九江城区与金鸡坡的炮台均被北洋军队占据。后年久失修,逐渐废弃。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区境内遗存的太平军炮台等历代军事设施遗址遗迹遭损毁,荡然无存。
  碉堡1948年,国民政府军和江西保安司令部在九江沿江地带修筑江防工事,城区共有各类工事45个,其中新建的碉堡14座、日军遗留的据点工事6个,民众自卫队抢修的轻机枪掩体25个,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
  1949年5月,浔阳解放。随后,城区内的碉堡、掩体等,绝大部分相继被拆除,仅有极少数位于路口、桥头的碉堡还留给民兵进行布哨、护桥使用。随着浔阳城区建设的不断发展,留存的碉堡等均被拆毁。
  烟墩明正德年间( 1206 - 1521),九江兵备道仿效边陲之制,在沿长江地带每5千米设1座烟墩(亦称“烽火台”),遇警则燃薪举烟,四处可见;城区临江处设有烟墩数座。嘉靖年间(1522 -1566),鉴于江岸地形曲兀,林木密蔽,不便嘹望,况且“盗寇舟楫乘风方便,举火缓不济事”,烟墩尽废。清代汛房恢复此制,设施更加完备。同治年间(1862 -1874),每处旱、水塘汛设嘹楼1座、烟墩3座、牌坊栅栏1座,水汛并增配哨船1只。
  第三节仓库工厂军械库 1945年,国民党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228军械库,职员89人,库长刘仁甫。驻市区滨江路岳师门(今锁江楼附近)。1946年3月,国民党军第九战区总监部第一十三军械库,驻老飞机场(原国棉一厂宿舍区)。1947年,国民党军联合财务总司令部第九交通器材供应库,职员23人,驻市区滨江路;第三十三卫生器材库驻柴桑路,担负九江方面驻军的供应任务;陆军第四十六军械库,职员11人,驻市区一马路27号,担负四十六军的军械保障任务。
  弹药库1947年,国民党海军第一、二仓库,分别驻市区北径路和老火车站附近。1948年,空军第一十一油弹库,驻市区南门口(今市京剧团附近)。
  粮秣、被装库 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兵站总监和后勤总部等单位,纷纷移驻九江,设立机构,接收日军财产,加强九江防务,从而使九江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资集散地。下半年起,国民党军联勤总部九江供应站第二十粮库驻市交通路。联勤总部第四十四兵站支部第一粮秣库驻市区滨江路。联勤总部第四粮秣补给库驻市区大中路329号。1947年,国民党军总监部第5粮秣库驻袁家咀山岭;总监部第七、十一粮库驻市区大中路132号,庾亮南路天主教堂附近;兵站总监部第四粮秣补给库驻市区大中路惠中旅社(今交通旅社)附近;国民党军联勤总部第五十四被装库驻市区沙子墩附近。1945 - 1949年,国民党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7粮秣供应库驻市交通路春晖里弄;联勤总部第67粮库驻市区庾亮南路天主教堂附近。
  武器工厂分厂 1945年,国民党海军在湖口县上石钟山建立武器工厂,九江设分厂,驻南浔铁路边(今三角线一带),主要从事水中武器的制造维修;1949年年初撤离。
  船舶修造厂 1945年,国民党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船舶修造厂设分厂于九江,驻市区交通路,后于1949年撤离。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