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城建 环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447
颗粒名称: 卷十二 城建 环保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4
摘要: 卷十二城建环保第一章城区建设第一节路桥房屋街道新中国建立前,仅有1条长不足千米、宽8米,条石路面的“一”字形合面街,即十里老街。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1959年,相继修筑北南走向的十里大道和东西走向的前进路,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区主干道网。1980年建区后,区治十里铺,先后改造汪家河路、九莲北路、九莲南路。1985年始建长虹大道。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内容

卷十二城建环保第一章城区建设第一节路桥房屋街道新中国建立前,仅有1条长不足千米、宽8米,条石路面的“一”字形合面街,即十里老街。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1959年,相继修筑北南走向的十里大道和东西走向的前进路,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区主干道网。1980年建区后,区治十里铺,先后改造汪家河路、九莲北路、九莲南路。1985年始建长虹大道。1988年始,拓(改)建十里大道、前进东路、前进西路、长虹大道及部分支干道。至2000年,城区有主干道4条,干道11条,干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7公里。街道总里程18.9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1.68公里,混凝土路面6.85公里,砂石路面0.4公里。道路按其结构等级、交通流量和所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主要干道和一般性道路两种。主要干道有: 十里大道为贯穿九江市区南北主轴线,1958年底始建,1959年8月竣工,路宽30米,境内长2819米。1988年路宽拓至50米,设双向4车道,机动车道20米,非机动车道各6.5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绿化隔离带,双向路灯,灯距50米,原两侧落叶法国梧桐被淘汰,改植常青雪松。1997年,人行道铺设彩色水泥砖。
  前进西路与前进东路构成贯穿十里城区的东西主轴线,是区内一条繁华的商业大道。1958年始建,1959年竣工,路长2300米,宽6.5米。2000年路面拓至30米,设双向4车道,机动车道20米,非机动车道各5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双向路灯,灯距50米。
  前进东路 1959年始建,1960年竣工,路长3960米,宽8米。1998年5月,十里百货大楼至九江国棉二厂2公里路宽拓至30米,设双向4车道,机动车道20米,非机动车道各5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双向路灯,灯距50米。1999年人行道铺设彩色水泥砖。
  长虹大道为九江市区主干道之一。1985年1月始建,1987年8月竣工,路长3540米,宽60米。1998年5月拓宽至80米,设双向6车道,增设双人行道,在双人行道间增12米宽绿化带,双向路灯,灯距50米。1999年人行道铺设彩色水泥砖。
  [=此处为表格(2000年城区主要街道概况)=] 桥梁跨河桥流经城区,注入运河、龙开河的河流有邹家河、肖家河。结合道路建设和城市拓建,新建、改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15座。其中,邹家河上8座,分布在动力机厂、江西轻机厂内、昌九公路口、柴油机厂、前进西路口、仪表厂内、花园畈路口、毛纺厂路等地段。肖家河上7座,分布在濂溪路口、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企业干部学校)、海后仓库路、区中学宿舍旁、九莲北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原九江船舶工业学校)内、十里大道等地段。桥宽与各路宽相同。区中学宿舍旁及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内为拱桥,仅供人行走,余均可通行汽车。
  立交桥京九铁路十里大道l号、2号立交桥,位于十里老转盘与九莲北路北端街口交汇处。1号桥,1988年6月建;2号桥,1993年8月建。
  昌九公路十里高架桥西起昌九公路邹家河出口处,跨十里大道、十里飞机场、前进东路。1994年12月建,长618米,宽25米,高8.5米,跨径30米。
  房屋建筑新中国建立前,十里居民居住的平房,简陋陈1日,使用年限多在30年以上,均为土木结构,具有江南农村民居特点。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十里片区被辟为九江工业区.江西轻工业机械厂、九江仪表厂、九江动力机厂等大中型企业先后落户,相继建起一批砖混结构的厂房、仓库和工人宿舍。1959年,为改善十里片区生产、生活环境,兴建十里百货大楼、浔阳饭店、交通旅社等。1960年,兴建十里电影院。因毗邻十里飞机场,当时各类房屋建筑多为2层,仅十里百货大楼为3层。1980年设区后,区级机关用房需求突出。90年代,十里飞机场废弃后,机关及商业用房多为5层以上,砖混框架结构居多。2000年底,城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1.7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5.26万平方米,职工住宅10.9万平方米,商品房11万平方米,居民用房184.6万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区直机关办公楼建设情况)=] 注:区人大、政协办公楼原为区委、区政府综合办公楼,因靠近十里飞机场,始建时为2层,后机场废,整体增建1层,中间增2层 [=此处为表格(1980 - 2000年城区商业用房建设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0 - 2000年区直机关职工宿舍建设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公共建筑文化馆位于十里大道与昌九高速公路口交汇处,砖混结构4层楼房,1985年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内有图书阅览室、文艺室、舞厅等。
  电影院位于前进东路,建于60年代,市直属单位,时为十里唯一正规影院,600个座位。90年代,改为游乐场。
  儿童健身场位于前进东路赣北商城东侧街道草坪,占地100平方米,设置有供儿童健身的体育器械。
  长虹大道十里转盘位于长虹大道与十里大道交汇处,外园半径50米,内植青草苗木,中立100米高杆灯,上悬有三角形商业广告牌。
  公共厕所 1990年,在十里百货大楼南侧建一水冲式无公害公厕一座。1998年,在长虹小区建水冲式收费公厕一座。
  集贸市场 1981年,在f里建立全区首座露天集贸市场,面积2000平方米。至2000年,陆续建立5727厂、刘家塘、九纺厂、城南综合市场、人民路、九玻厂、长虹小区、前进西路等8个集贸市场。除城南综合市场为楼层室内结构,余为顶棚结构。总面积20013平方米。
  第三节市政设施客运交通区内客运交通有公共交通、专车交通。公共交通由九江市公共汽车公司、个体出租车、中巴客车、二(三)轮摩托车及人力车经营。营运线路:1路公共汽车1959年11月开辟,营运车初为4辆,终点卜里大楼;1978年起,逐步采用通道车取代单车,至1983年增至12辆,行车趟次间隔时间为8分钟,终点延至5727厂.2路车、7路车经十里分别至莲花洞、赛阳。中巴客车绕市区经由长虹立交桥、十里大道转盘至5727厂、循环营运,招手即停。“昌河”、“夏利”等微型出租车日夜营运。个体农用客车营运线路有十里分别至海会、化纤厂、赛阳、莲花洞、5727厂;九江县中巴客车经十里至沙河。小道小巷有人力脚踏车营运。驻区厂矿企事业单位接送上下班职_T则用单位专车。
  给水排水给水 1958年前,十里片区无系统供水设施,居民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或井水。1959年,生活用水由九江市自来水公司河西水厂提供,日供水4万吨,十里转盘东南隅500米处山坡上设有加压站。2000年,区内供水管道总长22842米,其中管径100 - 250毫米的8750米,管径300 - 400毫米的7542米,管径500 - 800毫米的6550米。有铸铁管5500米。自备水源的工矿企业有:江西塑料厂、江西轻机厂、九江动力机厂、几江国棉二厂、九江玻璃纤维厂、国营5727厂等,建水塔12座,日制水能力3.6万吨。少数居户为生活方便自建水井,配卜手压抽水机,井水多用于洗涤衣物。城区人均生活用水量1 10公升/日。供水普及率单位为100%,居民为98%以上。
  排水60年代前,城区道路无完整排水系统,靠明暗沟排水。70年代初开始建设排水设施。十里大道、前进东西路、长虹大道均铺设了下水管道。十里转盘至赣北木材厂、前进东路原排水暗道偏小,故常出现积水严重,污水倒流。1998年,结合道路改造,在该段机动车道两侧增铺下水管。
  道路照明旧时道路照明,仅有少数商铺出于生意需要,在一些弄巷口或拐角处点油灯。1958年,十里片区辟为九江工业区,九江供电所十里变电站始向十里大道附近供电,此时,部分路段安装了木杆子白炽路灯。1958年后,陆续在卜里老街、九莲北路、九莲南路等路段安装白炽路灯。70年代,在十里大道等主要道路开始安装第二代新型光源——高压钠灯,同时灯型、灯具也有新的变化。90年代,在长虹大道与十里大道、前进东西路与十里大道交叉口处安装高杆灯。据统计,至2000年,城区有多种光源和悬臂型的路灯300盏,线路总长11.8公里,容量10千瓦。
  城区绿化城区绿化工作由市园林处统一规划和管理,十里大道、前进东西路、长虹大道两侧分植法桐、雪松、黄杨、樟树等。十里大道、长虹大道两侧置绿化隔离带,铺草栽花。区政府机关大院和区直各局机关以及学校、工厂等驻区单位,或建花园、假山,或种植水杉、扁柏、法桐、泡桐、桂花、广玉兰、女贞、石榴、丛竹等绿化园(院)区。城区绿化总面积40051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在30%以上。
  第四节市容管理街道清洁建区前乃至建区初期,街道清洁工作由浔阳区十里环卫队负责。1986年,成立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时有2个清洁队,4部板车,8名工人,负责十里大道转盘至九江动力机厂桥头、前进东西路(74室~一建公司子弟学校)的路面清扫。居民生活垃圾由清洁工沿街摇铃收运。随着城区拓展,2000年有环卫工人99人,板车30部、“东风牌”5吨密封垃圾车l辆、4吨自卸车3辆、“东风牌”5吨及10吨洒水车各1辆。清扫工作实行“五定一监督”(定路段、定人员、定要求、定质量、定奖惩和巡回监督检查),主干道路面由原日两清扫改为两清扫、三保洁,即清洁工每天早晨、中午先扫街,下午再抽人员轮流保洁。路面洒水上午、F午各一次,暑期增一次。日清扫面积42.4万平方米,清理垃圾50吨,路面洒水100吨。
  垃圾处理 1987年前,城区垃圾由清洁工人用板车直接运送至周边农村随意堆放。1987年初,在前进西路征荒地0.5亩作环卫垃圾场,露天堆放。1989年,迁至毛纺厂人口的左边河滩处,后因有碍市容停用。1994年,选定莲花镇东城周家村山背后洼地,为新垃圾堆埋场地,占地26亩,1995年下半年正式使用。新垃圾场实行专人看管,垃圾采取填埋式,用建筑垃圾覆盖生活垃圾,并喷洒药物,以减少污染。是年,在十‘里大道、长虹大道两侧安装不锈钢果壳箱150只。临街店面及生活区普遍推行垃圾袋装化。同时建立垃圾中转站3座,所有垃圾均经过中转站进行药物处理后再运往垃圾场。
  第二章村真建设第一节集镇清末,境内有石塘铺、新桥市、妙智铺、莲花洞、赛阳街、通远街、新港、峡石市、积余桥、姑塘市、青山市、海会镇、甘棠铺、牯岭等14个集镇。集镇有兴有衰,大部份仅为一条街、数卜米长,店铺除姑塘市、新港、石塘铺、莲花洞有数卜余家,其余多则10数家,少则2-3家。
  新中国建立后,尤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多数集镇以公路为依托重建新街市。至2000年,五里乡南湖村已与九江市区连成一片。十里铺(石塘铺)已成为庐山区中心城区,另13个集镇,除长岭口、庐山水泥厂、5727厂、九江化纤厂集镇外,海会、高垅、姑塘、牯岭、威家、虞家河、新港、莲花、赛阳集镇均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没有粮管所、邮电所、税务所、工商所、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医院、文化站、公安派出所、学校等,有各类商店、饮食、服务、建筑、运输、工厂等企业。集镇房屋原多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老式平房,后逐步拆迁改建。80年代中期后,多数乡镇机关建造了3-5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居民也陆续建造多层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砖混结构的庭院式住宅。街道多为沥青路面。饮水、照明、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较大的集镇有海会、牯岭、姑塘、新港等。
  海会集镇居九星公路与三叠泉公路交汇处。原名茶庵,民国22年(1933)易名海会,民国23年建九星公路,多数店铺移至现址,遂成集镇。新中国建立后,为星子县第五区区公所驻地,此后,一直是人民公社、乡(镇)政府驻地。1959年,街道长逾千米,店面百余家。1990年,海会镇依托三叠泉的自然风光优势,发展旅游经济,配套服务设施,集镇颇为繁荣。1997年,在三叠泉路口建一转盘,向北建一“农民街”,街道长900米,宽28米,水泥路面;居民沿街建起2-5层砖混结构的新住宅,贴各色墙砖、盖琉璃瓦。江西省爱国卫牛委员会投资100万元帮助安装自来水;至三叠泉公路铺上沥青,集镇沿街安装路灯20多盏,有新建酒楼、舞厅、办公楼、住宅楼、农贸市场。2000年,主要街道3条,总长6900米,其中水泥路面900米,沥青路面6000米。
  牯岭集镇清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从…南攀藤登庐,见牯岭浓荫如盖,山泉萦绕,风景秀美,气候宜人,遂以租赁之名,强占牯岭东谷长冲地段,辟为避暑之地。清末至民国初年,英、法、美、俄、荷兰、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贾权贵蜂涌而至,瓜分牯岭西谷筑路修桥,营造别墅,建街兴市。至民国20年,牯岭东谷、西谷,已建有千余幢欧式别墅,合面街道亦已东、西合壁。正街、新街、西街、洋街、下街、后街,街街相通,商店、饭馆鳞次栉比,极盛时大小店铺多达数百,以正街最为繁华。民国36年4月16日,下街45号失火,延烧正街,焚毁店屋262栋。后国民政府虽有重建规划,但由于策划内战,财力不及,除正街少数店铺恢复重建,牯岭街市已面目疮痍。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注重集镇建设。1952年,修筑山北公路。1954年,开凿日照峰隧道,建36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同时依山就势,重建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市。1970年,山南公路修竣,牯岭成为通连庐山南北交通中枢。1987年,街心公园重修,园中央安放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高2米,长4米,基座上镌有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二字。1994年,建旋转观景台,台高415米,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1996年,在街心公园内置立一座“世界文化景观”石刻牌楼。1999年,对长751米的正街再度进行改造,路面全用花岗岩块石铺就。2000年,在街心公园西侧的商贸大厦顶层,建一3800平方米的屋顶公园。是年底,全镇有宾馆、旅社、商场、书店、旅游产品商店、土特产品商店等大小店铺360家;建有游乐场、游泳池、灯光球场、舞厅、影院、休闲公园等娱乐、休闲设施。848幢欧式别墅保存完好,星散在秀谷密林之中,更显云中山城的古朴、典雅。
  姑塘集镇原名姑山,居长江与鄱阳湖合流处西岸,西北隅有蛤蟆石。20年代初,曾名姑塘市,设海关,海关楼为西式洋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镇上有南北杂货、作坊、米店等店铺90余家,居住人口7000余人,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之说,繁荣与影响超过当时的古城浔阳。民国27年7月,集镇被日军波田支队炮火化为废墟。新中国建立后,1985年,镇上仅有72户316人。1998年洪灾后,国家作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决策,按照“三区规划”(工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商业贸易区)要求,由赣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设计,在原址扩建,移民396户1556人,建房700栋面积7万平方米,姑塘镇(原周岭乡)政府于2000年3月29日由蔡岭村迁建至此。新集镇主要道路成形,水、电、下水道设施完备。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示范集镇。
  新港集镇旧称“陶埠汊”,居九湖公路中段,与九江县江洲、新洲隔江相望。清同治六年(1867),修益公堤,有务农者迁至附近开荒定居,加之过往船只在此避风停泊渐多,江岸边便有经营茶水、豆腐坊、染坊、面坊等,始称新港。至新中国建立初,增加中西药店、纸扎店、皮匠店、贸易货栈、旅馆饭店及屠宰、轧花、榨油、驾船等手艺人居住,集镇初见繁荣,1954年,长江泛洪,水淹老街,靠长江一段废弃,街市迁至东南高地夏家山。店铺沿九湖公路两侧兴建,现街市呈“T”字形,朝湖口方向长500米,往九江方向长400米,抵长江方向1700米,街道总长2600米,均为沥青路面。镇北有至江洲轮渡码头。镇中心有1992年撤乡建镇纪念碑,上方有一奔腾向上的石牛,两侧置石狮一对。
  第二节村庄境内居民以平原丘陵地区定居者多,平原地区村庄大而稠密,多则几十户至上百户;山区村庄多则几十户,个别独户。多数村庄同姓聚居,或以姓氏或以地貌或以传说名之。 新中国建立前,新港、虞家河、姑塘、高垅、海会等沿长江、鄱阳湖地区村庄常遭水患,经济落后,农民居住房屋多为木架、芦壁或士砖壁、草顶;环庐山山脚村庄,房屋多依山就势而建,墙壁有用片石或土砖砌成,也有泥糊篱壁作内隔墙,顶盖青瓦或芭茅或稻(麦)草。砖瓦结构房屋为殷实人家所建,甚少、农村居民住房,窗户小,通风、采光条件均差。布局为一进一重,中间为厅堂,两旁各为二间相同的套房,结构多为l层,少为2层。2层者楼层较低,多为堆放杂物之用。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居得到改造或更新,多数茅屋变瓦屋;但村庄建设无整体规划,布局零乱。70年代后期,农村经济发展加之人口逐年增加,建房相对增多,且住宅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80年代,多数村庄有照明和动力电源。近城近厂的村舍装上自来水,房屋结构变革也较大,多为2-4层砖混结构,楼顶为水泥平台。一些家庭室内装饰精致,水磨石或大理石或瓷砖地面。有的为单户独院外置围墙。
  90年代,政府注重村庄建设规划。1992年始,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对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市三水厂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户和自筹资金建房户,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整体规划。至2000年,全区先后建新村9个,其中五里乡5个(南湖、荷叶塘、铁路、杨家湾、沙子滩新村),海会镇3个(阳家湾、干中湾、干前湾新村),虞家河乡1个(大桥新村),居户998户,居民3903人。
  第三节移民建镇 1998年,长江超历史大汛,区内沿江沿湖有24座圩堤漫顶溃决,倒塌房屋2480栋计9600间,受灾人口 10.1万人。是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决定,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全区实施三期(即一、三、四期)移民工程,涉及5个乡(镇),新(扩)建集镇4个,中心村5个,基层村12个,高靠点81个,移民2944户,受益人口11732人,第一期移民为三期移民的重心,占三期移民总数的76.46%,共2251户,其中集中迁建户占62%,高靠户占38%;国家下拨移民建镇补助资金3354.1万元,其中建房资金2640.8万元,公共建筑部分资金713.3万元。移民点选址多为荒山荒坡处。
  第一期移民建镇涉及4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即姑塘镇的谷山、姑塘、邓桥、广桥、蔡岭、沿湖、沙湖、周岭、香积村;新港镇的竹林、芳兰、高山、乌石山、官洲、江矶村;虞家河乡的开天、民生、东光、小湖、山湖、郭桥、鲁板村;高垅乡的五星、青山、谷山、乡水产场、谷山水产场。总规划新建集镇1个,中心村2个,基层村12个。
  姑塘集镇的规划设计由赣州市规划设计院协助完成,经省专家审定;姑塘镇蔡岭中心村和新港镇官洲中心村的规划设计由省规划设计院完成;虞家河乡鲁板等12个基层村的规划由九江市规划设计院协助区设计室完成。全部规划设计经区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政府备案。
  至2000年底,落实宅基地2251户,竣工2181户,占移民总户数96%。拆除1日房1886栋,收回旧宅基面积24.31万平方米。总投资8624.8万元,其中建房资金7489.6万元,基地设施资金1135.2万元。集镇、中心村三通率(水、电、路)分别为89%、82%和100%。基础设施配套率65%以上。
  第三章建筑第一节建筑队伍施工队伍新中国建立前,城乡建筑全赖自由组合的季节性班子施工。一个建筑班子以成行师傅(亦称掌墨师)和徒弟为骨干,临时邀约其他同行组成。成行师傅既是班主(领队)设计者,也是建筑者,不脱离劳动。从事建筑业的工人称为砌匠,其他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的工匠有木匠、石匠、漆匠等,一般由业主另请或由业主委托成行师傅延请。新中国建立后,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组建以泥木工为主体的建筑合作社,后发展为建筑队,设备较合作社齐全,技术力量加强。1964年,十里公社工农兵建筑队,承建公社医院的二层r J诊、住院综合楼。70年代末,周岭、大桥、莲花、海会、高垅、赛阳、五里等公社相继成立建筑工程队,期间相应增加了钢筋工、混凝工、预制工。80年代初,各工程队陆续升格为建筑工程公司,均可以承建5层以下的各种楼房和其他建筑,期间相应增加机械工、电工、电焊工、水电安装工、装潢工。80年代中期,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公司、区建筑公司以及威家、江城、城建、长虹、星庐、区一建、区二建和九州锅炉压力容器安装公司等先后成立。2000年,全区建筑资质企业19家,其中为二级l家、三级6家、四级1 l家、五级l家,另有个体建筑队646个。企业职工总数5462人,工程技术员694人,其中高、中级工程技术员111人。
  设计队伍 1983年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由市规划部门负责,区内无规划权,建筑设计工作受到制约。1984年,成立区建筑设计室。至2000年,有设计员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4人。1984 - 2000年,累计完成各类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设计600项,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第二节施工设备 60年代,泥、木工在建筑作业时多用斧、刨、凿、锯、泥刀、墨斗等传统工具。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业施工设备的全面更新。锯板用圆盘锯、带锯或锯刨机;测量用水准仪、经纬仪;运料用汽车;施工使用打桩机、龙门吊、搅拌机、升降机、手推翻斗车、洗灰机、砂浆搅拌机、插入式振动器、平板振动器,有的还有磨光机、砂轮机、拉丝机、潜水电泵等。2000年,全区建筑业有卷扬机310台、升降机420台、龙门吊360台、搅拌机500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5台、推土机10台等大型施工设备。
  第三节质量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建房质量多由承建人与房主口头协议,自行验收。新中国建立后至80年代初,单位与私人建房一般由建没业主和承建单位签订合同,其中包括质量条款,互派代表监督实施。传统的评定方法,一般对砖砌体要求平正光直,粉刷光滑整洁,楼面平整,并缝紧密。1984年11月,成立区建筑管理质量监督站,依照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对全区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实行统一管理。骨干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普遍成立以公司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设置质量管理科(室),开展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分项工程完工后,进行班、组自检、互检,公司(队)统检,1987年10月,成立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对全区建筑市场、施工企业、构件牛产企业、设计、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竣工验收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测。各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查机构建设和管理。1999年,区城建局设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至2000年,全区建筑企业均依据国家标准和其自身条件、能力,评定_『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市场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第四章房地产第一节房产管理产权产籍建区前,由所属县、市(局)房产部门管理。建区后至1987年,由市房产部门管理。1987年,成立区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办公室,负责城镇公、私房所有权证的审查发放和新建房屋竣工验收工作。至1996年底,清理原发放房产证4939本,其中区直单位203本,驻区单位625本,十里村988本,黄土岭村1045本,官牌夹水产场280本,商品房409本。1997 - 1998年9月,发证5753本。1999年,经与市房产局协议,确定区、市发证办为二级发证、一级审批。运用微机办证,统一颁发flf国家建设部制作的房屋权属证书。1999 - 2000年10月,发证1263本。
  评估交易 1999年8月,成立房地产价格评估所,有评估帅3人,评估员2人。2000年止,完成100套公房评估,面积4967.8平方米,价值258.12万元。私房交易评估72家,抵押评估73家,单位评估6家,公房交易5家,总价值4000万元。同时办理交易抵押1530件,建筑面积27 .61万平方米,成交金额9310万元。
  租赁管理及契税代征 1995年以前,境内无市房产公司所属公房。各单位所建职工宿舍由本单位收取少量房租;私人租赁房屋未纳入管理。1995年,区房产管理所开始实施租赁管理工作,初期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实施较难。1997年后,加大宣传力度,使房屋出租方及承租方均懂得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房屋租赁契约。至2000年,累计办理租赁证347本,征收租赁管理费26.38万元,上缴契税268.2万元,其中1999年办证279本,征收租赁管理费22.9万元,上缴契税126.2万元。
  第二节房地产开发建区初期,区内房地产市场由市房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1988年6月,成立区房产管理所。此时房地产相关业务仍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办理,1990年才逐步移交于区。1996年8月,成立区房产管理局,始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对违反国家房地产法规以及无资金、尢技术力量、无开发业绩、无后期发展项目的开发企业,予以降级或注销资质。至2000年,具备房地产资质,准予注册登记的有: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股份企业)、天宏房地产开发公司(全民所有制)、柴桑房地产开发公司(集体)、五里房地产开发公司(集体)等开发企业累计开发项目15个,面积39.63万平方米。其中,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开发南湖小区、市政府办公大楼、市五桂场商住大楼、市滨江花园、区政府招待所等项目,面积34.63万平方米。天宏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开发向阳闸综合楼、状元楼等项目,面积2.5万平方米。
  第三节白蚁防治庐山区濒江、傍湖、倚山,气候温暖湿润,白蚁易繁殖,危害重。新中国建立初,靠少数民间匠人土法防治,收效甚微。60年代后,曾对民间房屋、山林、堤坝等处实地调查,进行综合防治。1996年,区白蚁防治所成立,由生物、药物、检测和建筑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防治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普及白蚁防治知识,深入住户,现场示范,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得到社会支持,寻求上门指导预防、灭治白蚁的住户和单位逐年增多。同时,防治所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数年摸索,针对白蚁分布种类及分布情况,确定“水库堤坝灌浆”、“毒土处理”、“诱杀箱”、“诱杀坑”、“诱杀条”等有效的灭蚁方法。至2000年,白蚁预防处理面积30余万平方米,灭蚁面积4万平方米,白蚁预防覆盖率达80%,白蚁危害率下降20%。
  ‘五章环境保护第一节环保机制 70年代,境内工农业生产仍欠发达,自然资源利用有限,偶有牛活污染,亦能依赖环境自净。80年代后,随着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的激增,各种有机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向自然界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等各类污染物逐年超越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三废”渐成公害,环境保护始提上政府工作日程。1984年4月,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环保工作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同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环保工作逐步纳入“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化轨道。此后,各部门、各行业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在工业布局上尽可能做到合理配置;在基本建设中把环保设施列入项目,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积极治理老污染源,搞好“三废”综合利用;加强环境监测,组成环境监测网。进入90年代,每年围绕“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活动,采取环城自行车游、登庐山好汉坡、百米画卷现场表演、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区民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节污染状况废水境内主要水系除长江外,均发源于庐山,水资源总量约4.43亿立方米,较大水系有20条,总长182公里,多成为企业排污水系。主要污染源是九江化纤厂、九江炼油厂、九江二电厂、九江化工厂等。据1984年测查:境内大中型企、业全年排放废水总量达1479万吨。废水所含主要有害物质有COD200吨、石油类100公斤、氰化纳10公斤、砷2公斤、汞2公斤,铅5公斤,镉2公斤、六价铬15公斤。1998年九江炼油厂生产性污水渗漏,造成五里乡前进村精养鱼池100亩被污染,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
  废气境内废气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车辆排放出的烟尘和各种有害气体。排放废气量大的企业有九江发电厂、九江炼油厂、九江化纤厂等。据1984年测查,年排放废气量4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有害物质为烟尘1400吨,工业粉尘100吨,二氧化硫1500吨。大气环境质量年月平均值:TSP(降尘)0.23毫克/立方米,SO-,(二氧化硫)0.068毫克/立方米,NOX(氮氧化物)0.032毫克/立方米。
  固体废弃物 80年代以前多称废渣。80年代后,据调查测算境内工业废弃物年生成量约1500吨,生活垃圾约15000吨。固体废弃物中含有镉、汞、砷、六价铬等重金属以及氰化物、氯化物等多种有害物质。
  农药污染农药的使用是农村土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60年代初,水稻虫害多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粉或有机磷农药“滴滴梯”杀灭,60年代末开始使用剧毒农药“1605”、“1059”;至90年代杀虫脒、除虫菊脂等低毒高效杀虫剂问世后,有机磷、有机氯等高毒低效的各类农药才渐被淘汰。据统计,1984 - 2000年,累计施用农药1166吨,造成土壤中铅、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磷、有机氯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且有害物质多数较稳定,不易分解,为牛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留下隐患。
  噪声污染主要有建筑工地搅拌机、震动器产生的轰鸣声而形成的建筑噪声;工厂鼓风机、电动机、电气锤、风钻等形成的工厂噪声;机动车行进发出的轰鸣声和喇叭声形成的交通噪声,多超过71分贝(国家标准65分贝)。3种噪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声级差异较大,污染程度不一。
  第三节污染治理企业排污治理 1989年以前,境内环境保护监督、监测和“三废”治理工作由市环保局司职。是年12月,区环境保护办公室依据《环境保护法》及国务院《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境内环境状况开始行使监督、监测和管理职能。1995年,在市环保局和市工商局的支持下,关停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华美炼油厂、新桥电镀厂、庐山区电镀厂、南湖电镀厂等4家企业。1996年,配合全国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对99家同行业生产企业的污染源及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依据《环境保护法》征收排污费,并协助排污单位进行综合治理。2000年,江西塑料厂、九江橡胶厂、九电铸造厂、庐山饮料厂、庐山标准件厂、庐山罐头厂、庐山印刷包装厂、267制线厂、永诚染织厂、华能器材厂、共茂轧钢厂、鸿雁水泥制杆厂、民牌动物药品厂等13家企业排污综合治理措施不力,治污工程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开工,责令其停产治理。对长江玻璃公司、庐…鲜奶厂、恒牛屠宰场3家企业责令限期完成排污治理。
  环境绿化 1981 - 2000年,区内完成义务植树1000万株,建立种苗基地550亩,育苗面积400亩,年产苗70万株。区、乡(镇)领导干部创办绿化点15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0个。共青团员、妇女营造“青年林”、“三八林”,在马祖山绿化点营林l万亩。境内25个采石塘口先后停止开山采石。
  农药污染治理 80年代开始禁用“六六六”粉、“滴滴梯”、“1065”、“1059”等剧毒农药,始用“敌敌畏”、“敌百虫”、“杀虫双”和菊脂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化肥,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病”的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1983年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等试验,迄今,全区商品菜地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并得到推广。
  新能源利用 1981 - 2000年,全区建沼气池4043个,占农户总数的13.5%,年产沼气116万立方米。推广“庐山Ⅰ、Ⅱ、Ⅲ、Ⅳ”型省柴、节煤灶54000台,年节约薪柴3.42万吨。水、电、风以及太阳能的能源利用得到重视,全区已开发7320千瓦水能、风能,部分家庭已使用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
  生活污染源控制莲花镇、五里乡、十里街道设立环卫站,负责乡(镇)小街小巷及村(居)民居住区环境卫生。农户普遍达到“五有”(厕所、牛栏、猪圈、鸡窝、垃圾坑)。城乡居民开始使用无磷洗涤剂、无氟电冰箱等绿色环保用品。城区街道在晴天增加路面洒水次数,减少机动车辆造成的二次扬尘污染。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