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村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62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村居民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10
摘要: 按纯收入来源分,从集体统一经营中的收入33.37元,从经济联合体中的收入2.79元,家庭经营收入624.97元,其他非生产性收入56.90元;按纯收入性质分,生产性纯收入647.44元,非生产性纯收入70.59元。纯收入水平均达1400元以上的有彭泽、德安、永修、庐山区;达1200元以上的有九江县、湖口县、瑞昌市。在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1199.08元,占全年纯收入94.3%。其中农业收入人均882.59元,非农业收入人均316.49元。人均达1700元以上的有彭泽县.1660元以上的有湖口县,1400元以上的有瑞昌市、武宁县。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2319.92元,增长15.2%,占全部纯收入52.53%,家庭经营性收入1829.64元,增长9.0%,占全部纯收入41.4%;财产性收入101.14元,转移性收入165.94元。增速为全省第一,比全省8.04%高1.07个百分点。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居民生活

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农民逐年增产增收;加上多种经营的开展,农民外出打工人数渐增,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多,故农民收入呈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据抽样调查.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8元,比1990年增长11.8%。按纯收入来源分,从集体统一经营中的收入33.37元,从经济联合体中的收入2.79元,家庭经营收入624.97元,其他非生产性收入56.90元;按纯收入性质分,生产性纯收入647.44元,非生产性纯收入70.59元。1994年,在对全市11个县(市、区)750户农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1271.42元.比1993年增加399.18元,增长45.8%,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3.23元。纯收入水平均达1400元以上的有彭泽、德安、永修、庐山区;达1200元以上的有九江县、湖口县、瑞昌市。在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1199.08元,占全年纯收入94.3%。其中农业收入人均882.59元,非农业收入人均316.49元。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93.33元,比1994年增长17.5%。人均达1700元以上的有彭泽县.1660元以上的有湖口县,1400元以上的有瑞昌市、武宁县。在纯收人中,生产性收入1413.81元,占全年纯收入94.7%。其中农业收入人均1006.56元,非农业收入人均407.25元。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48元,比1996年增长19.7%,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51元,比1999年增加31元,增长1.7%。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比2004年增加368元,增长1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继1998年洪水之后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 .4%的增幅。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61元,比2005年增加281.41元,增长8.6%。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1842.64元,增长8.20-/0,占全部纯收入5l.9%,家庭经营性收入1514.78元,增长6.1%,占全部纯收入42.7%,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223.62元。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3937.25元,比2006年增加386.64元,增长10.89%。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2014.12元,增长9.30-/0,占全部纯收入51.15%;家庭经营性收入1678.28元,增长10.8%,占全部纯收入42.6%,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344.45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416.64元,比2007年增加479.39元,增长12.18元。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2319.92元,增长15.2%,占全部纯收入52.53%,家庭经营性收入1829.64元,增长9.0%,占全部纯收入41.4%;财产性收入101.14元,转移性收入165.94元。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818.90元,比2008年增加402.25元,增长9.11%。增速为全省第一,比全省8.04%高1.07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588.48元,比2009年增加769.58元,增长15.97%。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2929.88元,增长16.54%,占纯收入比重52.43%;家庭经营性收入2252.78元,比2009年增加268.56元,增长13.53%;财产性纯收入166.24元,主要是利息收入、转包耕地得到收入:转移性收入239.58元,比2009年增加59.08元,增长31.34%。
  [=此处为表格(1991年各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9年、2010年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构成一览)=] [=此处为表格(2009年、2010年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 第二节消费水平一、食品消费 1991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特征是:主食和蔬菜来源一般为自产自用,且以原粗粮加工品为主,副食品多为购买,小部分自产自销。1994年,食品的消费人均588.31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39.4%。1995年,食品的消费人均712.61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37.8%。1996年,食品消费人均789.41元,占消费总支出比重39.0%。1997年,食品消费人均814.18元,占消费总比重37.1%。2003年,食品消费支出842元,比2002年增长3.2%。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1155元,比2004年增长21.1%。2006年,人均消费支出1238.14元,比2005年增长7.22%,其中用于粮食消费支出263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221.26元。2007年,在全年食品消费支出中,人均消费支出1373.70元,比2006年增长10.950-/0,其中用于粮食消费支出268.12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275.57元,其他食品及在外饮食267.51元。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1548.11元,比2007年增长12.8%,其中用于粮食消费支出286.44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322.82元,其他食品及在外饮食305.41元。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1633.26元,增长5.40-/0,其中用于粮食消费支出288.72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338.78元,其他饮食支出452.12元。2010年,人均消费支出1716.79元,比2009年增长5.11%,其中用于粮食消费支出为299.6元,肉、禽、蛋、奶制品支出337.8元,其他饮食支出291.9元。
  [=此处为表格( 2009年、2010年农村住户平均每人主要实物消费量一览)=] 二、衣着消费 1991年以来,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发生变化,“一衣多季”正向“一季多衣”转变,衣着消费由裁布自制向购买成衣转化,款式趋于多样化,西装、羊毛衫、羽绒服、山羊皮夹克等成为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时尚。1994年,衣着消费73.59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4.g%。1995年,衣着消费88.30元,占总支出4.7%。1996年,衣着消费104.62元,占总支出5.2%。1997年,衣着消费102.05元,占总支出4.6%。1998年,衣着消费78.19元,占消费比重4.0%。2003年,衣着消费支出101元,比2002年略有下降。2005年,衣着消费支出149元,比2004年增长38.5%。2006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65.95元,在衣着消费中,主要是用于成衣消费。2007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95.92元。2008年,消费支出200.35元,2010年,为363.05元。
  三、医疗保健支出 1991年以来,农村居民在吃好、用好的前提下,医疗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1996年,医疗保健消费为36.18元,占消费比重1.8%。1997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2.55元,占消费比重1.9%。1998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8.93元,占消费比重2.0%。2003年,医疗保健支出76元,比2002年增长11.4%。2005年,医疗保健支出130元,比2004年增长26.9%。2006年,人均医疗保健费用119.41元,比2005年减少8.2%。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83.08元,减少2.55%;医疗保健用品支出36.33元,减少18.98%。2007年,人均费用支出159.56元,比2006年增长32.62%。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103.81元,增长24.95%;医疗保健用品支出55.75元,增长53.45%。2008年,人均费用支出162.52元,比2007年增长1.9%。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108.89元,增长4.9%:医疗保健品支出53.64元。2009年,人均费用支出185.02元,比2008年增长13.8%,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116.81元,医疗保健用品支出68.21元。2010年,人均费用支出239.29元,比2009年增长29.33%。其中医疗保健服务费173.9元,医疗保健用品支出65.4元。
  四、交通通信消费 1991年以后,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公路等级全面提升,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通信工具移动通信从无到有,住宅电话多数家庭安装。1991年,农村居民每100户拥有自行车92辆,每1万人拥有电话79.8部。1997年,交通和通信消费为35.94元,占消费比重1.6%。1998年,消费支出为37.93元,占消费比重1.9%。2005年,消费支出252元,比2004年增长37.4%。2006年,支出为276.85元,比2005年增长9.90%。2007年,消费支出305.10元,比2006年增长10.11%。2008年为314.33元,比2007年增长3.1%。2009年为350.17元,比2008年增长11.4%。2010年为396.49元,比2009年增长13.14%。
  五、文教娱乐消费 1991年以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文化教育娱乐需求不断增加。1994年,平均每个农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75.60元,占消费比重5.1%,平均每100户农民家庭拥有收音机34.4台,收录机19.7台,黑白电视机78.1台,彩色电视机6台。1995年支出98.80元,比1994年增长30.7%,占消费比重5.2%。平均每100户有收音机28台,收录机22.8台,黑白电视机79.9台,彩色电视机9.3台。1996年支出128.71元,比1995年增长30.3%,占消费比重6.4%。平均每100户有收音机24.7台,收录机23.6台,黑白电视机81.7台,彩色电视机13.2台。1997年,支出163.22元,比1996年增长26.8%,占消费比重7.4%。平均每100户有收音机25.2台,收录机28.3台,黑白电视机75.6台,彩色电视机20.4台,录像机1.5台。1998年,支出173.41元,占消费比重8.9%。2003年,支出231元,比2002年增长4.1%。2005年,支出316元,比2004年增长18.5%。2006年,支出316.90元,比2005年减少0.28%。其中文教娱乐品支出23.93元:教育服务费支出261.51元,比2005年增长1.40%。其中学杂费支出236.72元,技术培训费4.58元。2007年,支出305.01元,比2006年减少3.75%。其中文教娱乐品支出42.38元。教育服务费支出246.63元,减少5.69%。其中学杂费支出223.06元,技术培训费2.01元。2008年,支出312.37元,比2007年增长2.4%。其中文教娱乐品支出42.73元;教育服务费支出247.57元,比2007年增长0.4%。其中学杂费支出220.31元,技术培训费2.48元。2009年,支出335.12元,比2008年增长7.3%.其中文教娱乐品支出52.92元。教育服务费支出243.65元,其中学杂费支出203.57元,技术培训费4.87元。2010年,支出329.98元,其中文教娱乐品支出59.7元;教育服务费支出246.8元,其中学杂费支出218.2元。
  第三节居住条件 1991年以后,住宅建设在农民生活消费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农民住房投资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农民砖木结构的住房建设明显减少,有的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方兴未艾,并进行室内装潢。199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末使用房屋面积23.3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2.91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20.40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14.1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3.20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价值5220.82元。1994年,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2.15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5.8%,其中砖木结构住房为14.38平方米,减少3.9%;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面积6.07平方米,增长29.7%。1995年,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2.57平方米,比1994年增长1.9%,其中砖木结构住房15.25平方米,增长6.1%。1996年,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3.68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4.9%;其中砖木结构住房15.25平方米,下降14.0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楼房面积7.97平方米,增长32.8%。1997年,人均住房面积25.06平方米,比1996年增长5.8%,其中砖木结构住房由1996年14.09平方米下降为13.2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由1996年7.97平方米上升到10.29平方米,增长29.1%。1998年,人均住房面积25.71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2.6%,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由1997年人均10.29平方米上升为11.04平方米,增长7.3%。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38.24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5%,其中砖木结构用房比重为34.60-/0.钢筋混凝土结构比重为61.6%。年末人均住房价值11286.15元,比2007年增长17.20%。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39.36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2.9%:住房砖木结构比重为35.1%,钢筋混凝土结构比重为60.0%;人均住房价值13683.30元,比2008年增长21.2%。2010年,人均住房面积40.84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3.77%。
  [=此处为表格(2009年、2010年市农村居民住房情况一览)=] 第四节耐用消费品 1991年以后,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其品种逐步升级换代。家庭耐用消费品购买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称“老4件”)向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电风扇、影碟机(俗称“新6件”)转变,高档耐用品逐年增加,移动电话、摩托车、小轿车进入部分农民家庭。1994年,平均每100户农民家庭年末有自行车113.3辆、缝纫机56.7架、手表154只、电风扇105台、洗衣机1.5台、电冰箱1.7台,摩托车0.9辆、大型家具455.3件。1995年,每100户平均有自行车1 13辆、缝纫机56.7架、手表143只、电风扇109.6台、洗衣机1.5台、电冰箱1.7台、摩托车1.9辆、大型家具493.1件。1996年,每100户平均有自行车110.7辆、缝纫机59.5架、手表141只、电风扇120.4台、洗衣机4.9台、电冰箱4.1台、摩托车5.3辆、大型家具427.2件。1997年,平均每100户有自行车110.1辆、缝纫机61.9架、手表139.2只、电风扇128.3台、洗衣机3.5台、电冰箱8.4台、摩托车7.1辆、大型家具428.0件。1998年,平均每100户有自行车111.8辆、电风扇150台、洗衣机4台、电冰箱5.9台、摩托车9.7辆、大型家具468.5件。2006年,每100户有电冰箱24台、彩色电视机100台、移动电话87部,影碟机48台、组合音响13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41.2%、13.6%、27.9%、17.6%和8.3%。2007年,每100户耐用品拥有量中,电冰箱27台、彩色电视机102台、移动电话114部、空调机12台、家用计算机3台,分别比2006年增长12.5%、2.0%、31%、33.3%和50.0%。2008年,每100户有洗衣机23台、电冰箱32台、彩色电视机106台、移动电话124部、空调机13台、家用计算机4台、汽车6辆,分别比2007年增长l5%、18.5%、3.g%、8.8%、8.3%、33.3%和20%。2009年,每100户有电冰箱38台、彩色电视机111台、移动电话141部、空调机19台、家用计算机7台、汽车6辆,分别比2008年增长18.8%、4.7%、13.7%、46.2%、75.0%。2010年,每100户有洗衣机30台、移动电话150部、空调机20台、家用计算机10台、汽车6辆,分别比2009年增长11.1%、6.4%、5.3%和4.23%。
  [=此处为表格(1991-2010若干年份市农村住户平均每100户耐用物品拥有量一览)=] 第五节储蓄存款 1991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和个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不断增加,货币储蓄相应增多。1991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30343万元,比1990年22934万元增长32.3%,其中定期存款17206万元,活期存款10673万元,农户生产基金存款2464万元。1994年,储蓄存款8396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56306万元,活期存款27659万元。1997年,储蓄存款183227万元,其中定期存款145857万元,活期存款37370万元。1999年,储蓄存款172615万元,其中定期储蓄132454万元,活期存款40161万元。2002年储蓄存款259798万元,其中定期存款178629万元,活期存款81169万元。2004年,储蓄存款384367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50434万元,活期存款133933万元。2010年,储蓄存款1593123万元,其中定期存款827311万元,活期存款765812万元。
  [=此处为表格(1991年、1995年各县区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若干年份市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1年全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一览)=] [=此处为表格(1995-2010年若干年份全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三章老年人事业第一节老年人口 1991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317313人,占总人口7.8%,其中80岁以上老人19300人,100岁以上老人10人,人口平均寿命68.37岁。200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472116人,占总人口10.13%,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544031人,占总人口11.5%,其中80岁以上老人51226人,100岁以上老人64人,人口平均寿命73.51岁。
  第二节权益保障 1997年,市老龄委与市人大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活动。共印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小册子和宣传画2万份。
  2000年,市政府转发《市老龄委(关于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优待的办法)的通知》,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持敬老优待证可享受免费进入公园,免费进入收费公厕,免费参观市区烟水亭文化景点,免费乘坐市公交公司1路、5路、16路公交车,免费游览庐山风景名胜区等优待,还可享受优先挂号、就诊,优先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