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茂七故事三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89
专题名称: 邓茂七故事三则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1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邓茂七放鸭母 邓茂七十五岁时在家乡杀死恶霸,逃到沙县,给一个地主放鸭母。这个地主很刻薄,佃户种他的田,不但田租定得很高,逢年过节还要送鸡鸭等礼品给他。邓茂七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表面上不动声色,每天早早地赶着鸭子下田,晚上很迟才收工。 那时,看鸭子的都带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竿赶鸭,叫鸭竿。邓茂七的鸭竿跟别人的不一样,顶端系着一块红布,好像一面旗子口他把鸭子放到大田里,自己站在田埂上,挥动鸭竿,只见鸭子进的进,退的退,规规矩矩,好像有灵性一样,可听话啦! 原来,邓茂七是借着放鸭母在学习操练兵法。他想:“只靠一个人的本事,是斗不过地主老财的。我在老家杀死一个恶霸,就被迫从江西逃到福建来,老家的乡亲们还是照样受地主的欺压。看来,穷人要不受气,就要抱成一团;穷人们造反了,就要有人带兵打仗。我如果连鸭子都指挥得去,带兵就不成问题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邓茂七的本事也学到手,别人放的鸭母,经常会被老鹰或狐狸叼走,邓茂七却从来没少过一只。 有一次,一只狐狸从山里钻出来叼鸭子,没想到狐狸还没走进鸭群,所有的鸭子一边扑打着翅膀,一边“嘎嘎嘎”地叫着冲了过来,反把狐狸吓跑了。 直到今天,还有人学邓茂七放鸭母,在鸭竿上系一块布。据说这么一来,鸭子特别听话。 锄头上天 邓茂七起义的前几天,和乡亲们一起下地。走近一处山坡时,只听得一个声音轻轻地叫:“邓茂七为王!邓茂七为王!” 大家四处查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正在疑惑,那声音又响起来:“邓茂七为王!邓茂七为王!” 顺着那声音的方向一找,只见山坡一棵树上,停着两只小鸟,小鸟朝着邓茂七点了三次头,又清清楚楚地叫:“邓茂七为王!邓茂七为王!” 乡亲们平时受尽了官府、地主的欺诈,巴不得有人领着他们起来造反,就齐声说:“邓大哥,今天小鸟口出此言,可见是天意。” 邓茂七说:“若是天意,我手中的锄头可挂在天上。”说完,顺手把锄头往天上一丢。说来也怪,邓茂七的锄头果然稳稳当当地悬挂在半空,好像天上钉了枚钉子似的。乡亲们看呆了,伏倒在地拜了几拜,那锄头才“扑通”一声掉下来。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不堪受官府、地主压迫的穷人都来投奔邓茂七。不久,邓茂七果真竖树起大旗,当了铲平王。 万人锅 有一次,邓茂七出兵打仗,中了官兵的诡计,被围困在一座高山上。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整座山围得水泄不通。三天过去,起义军的粮草吃完了;五天过去,起义军的战马也杀尽了;十天过去,山上能吃的野兽、野草、野菜都吃光了。 山下的官兵知道山上粮草断绝,也不去攻山,只驻扎在山脚,等待起义军饿得受不了,自动下山投降。 这是第十天,起义军在山顶找到一口锅,锅底下还摆着只块木柴。可是,光有锅,没有东西煮又有什么用呢?突然,天边飘来一朵祥云,云里飞出一头老鹰。这老鹰嘴上叼着一块豆腐,一个俯冲,把豆腐丢在锅里。 起义军烧起火,把豆腐煮熟了,舀起一块,锅里还有一块,又舀起一块,锅里还有一块……就这样,一块豆腐吃饱了几万人马。 起义军吃饱了肚子,养足了精神,半夜里出其不意地杀下山来,官兵毫无戒备,被杀得人仰马翻,落花流水。 原来,那口锅是神奇的万人锅,不管煮什么东西都舀不完;锅下的三块大柴也是神柴,永远烧不完。起义军有了这件宝贝,出兵打仗再也不用携带粮食柴草了。没多久,就打下了顺昌、邵武、光泽等十几个县城。 万年翠姑合造桥 很久以前,盱江边上有一位姓万的牧鸭少年,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恰巧是大年三十,所以取名叫万年。万年童年失去双亲,只靠替财主放鸭子糊口。 岁月流逝就象盱江的水一样迅速,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万年已是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这年正逢大旱,盱江干得只剩中间的一泓清水。一天,万年赶着鸭子来到这儿嬉戏,偏偏有一只鸭子不安分,钻进对岸的芦苇丛中间去了。 万年急忙到对岸寻找,他转过一丛芦苇,发现这也有一弯清水,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在洗衣服。 姑娘约摸十七、八岁,长得真美呀!那白净的脸庞象一盏明月,弯弯的柳条眉象是画过一般。当她看见这个惊吓得手足失措的楞小伙子,不禁“嗤嗤”一声地笑开了。万年腼腆地问道:“呃,大姐,您看见刚才过来的一只鸭子吗?白翅膀上有几根杂毛。”听了他的问话,姑娘随手拿起棒槌朝芦苇中一指:“瞧,那儿不是有只鸭子在下蛋?”小伙子没有立即去打扰那生蛋的鸭子,用感激的目光望着姑娘。姑娘问:“你叫啥子名?”“万年”。“你爷娘呢?”“早死了。”万年答道,由于他们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因此这一对邂逅的青年便自然地攀谈开了。 原来,这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翠姑,是对岸朱老财家的养女。她也是从小死了爷娘,因欠下姓朱的租谷,只有卖身还债。姓朱的原指望收容翠姑当下“望郎媳”,谁知自家老婆直到翠姑长到这么大也没有放个“庇”。翠姑于是以一种莫明其妙的身份在朱家生活着:说是女儿吧,本不是;说是媳妇吧,又没有男人;说是丫环吧,又没个小姐。她只是整天干着家务事劈柴,做饭,洗衣,打扫庭院等,累得不可开交。 共同身世和苦难的生活,把万年和翠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天,万年赤着脚趟水过河,帮着翠姑先把衣服洗了,铺在河滩上晒,然后两人就一边拾贝壳和云母片,一边交谈。有时翠姑还会带来针线帮万年缝补衣服。他们俩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 有一天,万年和翠姑多玩一会,又生怕走散鸭子,便把一大群鸭子也一道赶来了。谁知鸭子到了陌生的地方,港岔多,芦苇又多,竟四下里跑散了。两个年轻人慌作一团,拼命地来回赶着。万年焦急地打着唿哨,甩得竹鞭噼啪作响。突然,翠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随手拾起土块往四下抛散,先往远处散,再慢慢缩小圈子,不一会,鸭子全都赶到身边来了。万年又惊又喜,感激地握着翠姑的手说:“翠姑,你真聪明,真有办法!”翠姑白嫩的圆脸上早涨满了艳丽的红霞,周身的热血快要沸腾了,眼看夕阳渐渐西沉,一对身不由己的恋人又不得不分手了。临别,万年解下腰带给翠姑做礼物,翠姑也取来一个小铁铲安在竹竿上送给万年,从此,万年就用这小铁铲竹竿牧鸭。 万年和翠姑相好的事很快地传开了。早已对翠姑垂涎三尺的朱老财气得两眼直翻白,八字胡子一翘一翘,象是两条正在争斗的蜈蚣。起初他还半信半疑,暗地里干着跟踪盯梢的勾当。一天正窥见翠姑与万年在河滩上亲昵地娓娓长谈,恨得差点咬碎了两颗门牙。等翠姑回来,便皮笑肉不笑的装着关心的样子对她说:“翠姑,你到咱家来,我也没亏待你,是吧?你也长这么大了,以后给你找个好婆家,享一辈子清福好了。”翠姑听了不理会,没好气地回答道:“老爷,我可没那个好运气!”正反转身子要走开,不料老蠢驴朱老财又死皮赖脸地纠缠着:“嗳,不管怎么样,我总是你的养父吧?不是我供养你,你长得大?不是我给你做这么好看的衣服,你怎么能打扮这样漂亮?”说着,顺手在翠姑胳膊上捏了一把,随即便哈哈地干笑几声。眼睛眯成一道缝。翠姑气愤地挣脱身走了,把房门紧闭着,象吃下一只苍蝇,不停地恶心,胳膊上那被魔爪接触过的地方,象有无数条山毛虫在爬。 朱老财的这幕丑剧被他的老婆冷冷地看在眼里。不过这婆娘一向看丈夫眼色行事,也奈何朱老财不得,便干脆顺水推舟,献出一条毒计。她悄悄地对朱老财说:“老色鬼,你要真想她,何不将那贱丫头用绳子绑在床上,扒光了衣服,不怕她不依?要是生个男儿,也不会绝了朱家的后……”恼怒的朱老财顿时眉开眼笑,喜不自禁;翠姑却听得真切,惊呼起来,眼前一黑,昏迷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晨,翠姑才醒过来,她头脑中闪过逃跑的念头,于是慌忙藏了万年给她的彩带,打开房门,从后院翻墙走了。她要和万年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的生活。她象鸟儿飞出了牢笼,径直朝盱江岸边奔去。可是,来到河边,她呆了。原来,就在她昏迷的时候,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昔日干涸的河床浊浪排空,正象有无数的怪兽追逐着,咆哮着。翠姑站在盱江岸边伤心地哭泣着。 嗓子哭哑了,眼泪哭干了,也无济于事。突然远处飘过来一叶扁舟,待船靠近,翠姑对艄公说明原委,深得艄公同情,就在她准备上船的时候,岸上来了一伙打手,不由分说,把翠姑抓走了…… 自此以后,万年就没有见着可怜的翠姑了。有人说,几天后在盱江边的一颗松树上用腰带吊着一个年轻的姑娘;也有人说,翠姑根本就没有死,一个樵夫亲眼看见一个女子在盱江上游的一个高入云霄的山洞里栖身;还有人说,有个少女用腰带缠在头上,竦身一变,变做一只鸟,整天在野外喊:“呀哥哥……呀哥哥……”。 艄公自然把一切告诉了万年。万年思念翠姑,神志恍惚,终于大病了一场,病愈之后,万年变得一言不发,人们都说他病成了哑巴。而他也只把一腔苦水强往肚里咽,真的象哑巴一样地打发光阴。他不声不响地赶着鸭群,手里拿着翠姑给他的牧鸭竹竿,经常目不转睛地望着彼岸,有时眼里蕴含着脉脉深情,有时又喷射着熊熊烈火…… 不久,朱老财的房屋突然起火了,朱老财被活活烧死在烟棍上。他的臭婆娘刚从屋里逃出,又被人按捺在粪坑中淹死了。对于这件事,善良的人们都暗中拍手称快,只有万年总是傻笑着,使劲地摇摇头,表示他什么也不知道。 有一天,万年又来到盱江边牧鸭。他坐在岸边,对着一江大水出神,也许是太困倦了,他抱着竹竿悠悠地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的鸭群凌空飞起,横江搭起一座鸭桥,那只白翅膀上有几根杂毛的鸭子领着他踏着鸭桥走着走着……。河对岸也走过来一个美丽的少女,他一眼看出正是翠姑。万年正要上前扶持,不料自己脚下一滑,竟咕噜一声掉进河里。他挣扎着……醒来之后,发现刚才是做梦,他怪脚下泥土搅乱了他的甜梦,恼怒地用小铲使劲地掘土。掘着,掘着,忽然,土里露出了一小木盆,样子并不难看,盆上的红油漆也已经败落了不少,盆上的边沿还缺了一个口子。万年心想,这个木盆虽然破旧,装点鸭食倒也无妨。于是便把它洗干净带回去了。 这真是个神奇的木盆!万年头天用它装了点鸭食喂了鸭,不料第二天就无缘无故地出现了一大盆鸭食。接连几天都是这样。万年心想:“它莫非就是‘聚宝盆’吧?”于是,他试着将一枚铜币放进盆里,过了一个晚上,满满一盆尽是铜币,他喜出望外,向财主辞去放鸭的差事,带着那根翠姑送的牧鸭竹竿和捡来的破旧木盆,抱走了那只白翅膀上有几根杂毛的鸭子走了。 万年虽然有了钱,可从不奢侈挥霍,一颗善良的心总是向着穷人。在他流浪过的地方,穷困潦倒的人常常会在路上拾到金银财宝。 大约是万年流浪的第十个年头,万年故乡有人们计议造一座横跨盱江东西两岸的石桥,于是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几年的功夫,眼看大桥快要建成,却遇到了意外的困难,桥的第二十一孔最难建成。这不但因为地处武功潭,深达千尺,基底尽是浮动的泥沙,而且这桥孔下还蛰伏着一头神牛,桥墩务须落到这畜牲的身上方能成功。而这头牛很不听话,每晚要爬到盱江岸上吃草,吃饱了方伏在原地不动弹。但是第二天晚上,这头“牛”仍然又感觉肚饿,又要起身上岸吃草,因而使砌好的桥墩又掀翻了,这样反复折腾了许多天,大桥迟迟不能竣工。 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说,必须用大量的金银财宝投到河床的最底层才可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可以治理流沙,二可以制服神牛。但哪儿来的这许多金银财宝呢,那些豪门巨富,纵然能拿出相当的金银财宝,又怎么舍得往水里丢呢?人们焦急万分,无计可施。 有一天,从盱江上游来了位仙姑,如花似玉般的美丽。她乘坐一条小船悠悠忽忽地来到二十一孔桥墩上,告示大家说,谁可以在岸上用金银投中她,她便可以做他的妻子。顿时,盱江两岸人如潮涌,往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许多王孙公子,纨绔少年都想娶这位仙姑做妻子,于是拼命地向她投掷金银。奇怪的是,不管谁,也不管投去多少金银,都不能打中这位仙姑,那些金条银绽都只纷纷落在她身旁的深水中,溅起一串串水花,这样,东南五省的阔少都到这儿来碰过运气,也都一一扫兴而归。 由于投下大量的金银,流沙可以治理了,但神牛并没有被制服,那个桥墩仍然建不起来,因为那条神牛每晚仍然饿得发慌,常常要吃草,它力大无比,金银财宝也镇它不住啊! 这时,远离故乡的万年听说故乡在造桥,喜出望外,闻讯而来。他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他一手拿着一根牧鸭竹竿,一手抱着一个木盆,他的肩膀上还站着一只鸭,那只白翅膀上有几根杂毛的鸭。 他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他阔别十余载的故乡,他的出现,使许多人大吃一惊,人们万万没想到他还能活着。于是,人们亲切地叫着他的名字,簇拥着他走到盱江岸边。万年一眼看见那位仙姑,仙姑腰间正缠着当年万年送给翠姑的那条腰带,他看得真切,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多年的哑巴竟开口说话了。他高声地对着仙姑叫喊:“翠姑——,我万年回来了——!”的确,那位仙姑就是他日夜思念的翠姑,翠姑悲喜交集,顿时伤心地哭成个泪人儿,岸上的父老乡亲都感动得声泪俱下,憾声雷动。 事不迟延,只见万年用力地把那聚宝盆朝翠姑抛去,聚宝盆在空中旋转着,放射出万道金光,准确地飞向翠姑,翠姑用双手接住了,随即从头发上取下一条金发簪变成一束金稻草,盆子里很快便出现了一大盆金稻草。她将聚宝盆迅速地沉入水中,便乘着那条小船向万年急驶而来,万年登上了小船,随同翠姑悠悠忽忽地朝盱江上游飘然远去了…… 聚宝盆沉到水底,那条神牛嚼食着金稻草,吃完一盆又一盆,金稻草永远也吃不完,它自然不会肚饿,也自然日夜蛰伏着不用动弹,大桥于是大功告成。为了永远铭记万年和翠姑在建桥中的功迹,人们把这座横贯盱江的大石桥命名为“万年桥”。从此,万年桥和早年落成的聚星塔相映成趣,使得建昌古郡另添风彩。 时至今日,每当夏夜纳凉,民间常有一些艺人们走村串户,手持着竹制小长鼓,一边唱一边讲,传扬万年桥的优美故事。 (游本遥)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