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府儒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1020230000460
机构名称: 建昌府儒学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93.pdf
起始时间: 979年

机构描述

建昌府儒学建于宋朝。据《建昌府志》(清同治间纂修)《学宫》一节记载“建昌府儒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始辟亩地建学于军治之西,曰军学。府志序:“府学自宋始,盖有军治而后有军学也。” 初名建昌军学,明清称建昌府学。学址在府城之西。府学建筑规模宏大,历经兴废:宋朝靖康二年(1127年)府学毁,修复后于绍兴四年(1134年)又毁。绍兴十六年(1146年),知军蒋循祖重修,并恢复被占学田;元朝泰定年间(1324—1328年),郡守萨德弥扩大学址,并加修治。至正六年(1346年),同知刘榘重建大成殿;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谢士元修缮学宫,广购典籍,兴学教士,建昌府学一时成为江南著名学府。弘治五年(1492年),因学宫所在地并入益王宅第,知府孙伟将府学迁往郡治之北天宁寺。将寺内佛宫改成大成殿,梵堂改成馔堂,寺阁改成尊经阁。大成殿东西建有小屋——庑,庑前建有戟门、棂星门。另建有明伦堂、礼器库、器库、廪庾、廨舍、斋房、号房。弘治十年(1497年),知府熊宗德扩展校址,建神厨、宰牲房、库房,开挖涤牲池,并建学门。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府舒昆山、同知林廷利用涤牲池之北空地,兴建号房20楹,兴建讲堂于明伦堂后,并在戟门之左建名宦祠,戟门之右建乡贤祠,戟门外开辟大路,路南开挖泮池。池南修建桂香楼,池西建房屋20楹,为外号房。正德七年(1512年),知府安奎修建射圃,兴建观德堂于馔堂之左。正德九年(1514年)秋,雷霆震坏大成殿屋角。知府韩辙、同知何恩遂拆除旧殿,重新修建,学舍整治一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参政余霑、知府朱霑捐资修建尊经阁,太常卿左宗郢捐出所藏图书送入府学。崇祯九年(1636年),明伦堂遭火灾,知府李恢先、通判牟暹、推官荆本澈予以重建。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春,大成殿又遭雷火,二十年(1681年)重建。二十一年(1682年),遭风灾。县城绅士王师夔等人于是请求恢复前益王府所占学基,知府魏勷祥照准。五十三年(1714年),知府陈世俊重修府学。同治年间,仍有修葺,至清末废。清代学额,每年通过考试招收文生20名,武生15名。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