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30001016
人物姓名: 虞集
人物异名: 字:伯生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776.pdf
性别:
出生年: 1272
卒年: 1343
籍贯: 二都
亲属: 杨氏;虞汲

传略

虞集(1272—1343),字伯生,二都(今石庄乡)人。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阳。3岁开始读书。时值南宋季世,父汲携家流寓岭外(今广东境),兵荒马乱之中,书册散失,母杨氏乃口授伯生以《论语》、《孟子》、《左传》及欧、苏文,聆听之后,辄能成诵。后举家迁还长沙,求学于外塾,才得到刻本书册,时巳遍读儒家经籍,通晓其大旨。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后又从吴澄游,颇获教益。 元朝统一全国后,应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延请,于其家塾任教。大德初(约1298年前后),首次进京,经大臣推荐任大都(今北京)路儒学教授,继任国子助教,倍加勤奋,充实学识,诲人不倦,以师道自任,声誉卓著,登门求教者甚多。 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曾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泰定初(约1325年前后),任国子司业,调迁秘书少监,帝去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石别苏木),命伯生与集贤侍读学士执经书随从。自这年起,行“经筵”之制,伯生用蒙语、汉语讲解经书,后转任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曾利用讲经之余,奏议在京师以东沿海数千里滩涂,筑构堤防,围水为田,土地听民开垦。当时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万户之设,实际就是取法于他的建议。文宗即位(1328),任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后决定修《经世大典》,命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回籍,则独领其事,辛勤工作,历时两载,始编纂成书,共800帙。因劳累过度,致生眼疾,又为朝臣嫉忌,遂告病回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卒。享年77岁,赠江西行中书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谥文靖。 集早年与弟〓同辟书舍,构两室,左室书陶渊明诗,名“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名“邵庵”,人尊称为邵庵先生。他学问博洽,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能文工诗,素负盛名,号称大家,所作文章虽多,存稿仅十之二三,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传世。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专题

侍书学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