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膳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农家美食》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545
颗粒名称: 一、药膳沿革
分类号: TS972.161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抚州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
关键词: 养生药膳 药膳沿革

内容

抚州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因此,民间流行的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药膳选取入食的药材一般以植物性原料居多,经过前期加工,去除异味而后方可使用。在配料时一般因人而异,根据就餐者各人不同的生理状况配以不同的药材,以达到健身强体,治病疗伤的功用。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 又在享受中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抚州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是祖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若能用食平疴
  ,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此时还有名医咎殷编著的 《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变,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译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三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以供荒年救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至今仍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 《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作为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知识出处

抚州农家美食

《抚州农家美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抚州农家美食》对抚州悠久农业历史、丰富农业资源、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工技术、农业产业发展、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美食工艺、现代农业实践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理例相联、雅趣共辉的形式进行全景式展示,把抚州农业的辉煌历程、巨大成就和美好未来。抚州农家美食首推民间小吃,也叫农家小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凝聚着淳朴的草根原创。抚州民间小吃起源于农家,根植于乡野,是最原始、最地道,也是最具魅力的农家美食。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