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895
颗粒名称: 六、法币
分类号: F822.9
页数: 2
页码: 64—65
摘要: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即法币政策。主要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一先令二点五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关键词: 金融史 货币史 法币

内容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即法币政策。主要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一先令二点五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实行法币政策的目的是利用法币收兑银元和民间藏银,其实在法币政策实行以前,抚州商办银行的钞票已由各发行银行逐步收回,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中央、中国、交通、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直至1942年6月21日后为伪中储券所代替。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抚州又恢复流通法币,并以一比二百的兑换比例收兑伪中储券,广大人民又遭受一次经济灾难。随着法币发行额的剧增,大额钞票越发越多。1947年时,五千元、一万元面额的大钞不断出笼。通货的急剧膨胀,造成币值惨跌,物价飞涨。1948年8月19日,法币停止使用时全国的法币发行量为6045340亿元,是1937年6月底发行额的43万倍,因而当时物价的上涨程度还是远远的超过法币增长的速度。
   据广昌金融志资料记载(民国时期):
  一张百元券购买力惊人变迁,十年前可买二只牛,而今只值得四分之一根油条……
   廿六年(公元1937年)两只大牛
   廿七年(公元1938年)一只大牛零一只小牛
   廿八年(公元1939年)一只大牛
   廿九年(公元1940年)一只小牛三十年(公元1941年)一只猪
   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一只火腿
   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一只鸡
   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一斗米
   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一条鱼
   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一只蛋
   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小半根油条
  由于,人们对法币已完全失去信任,都争先恐后地抛出法币,争购物资或黄金、白银。1948年7月19日,抚州的黄金市价每两(合31.25克)就高达法币4.2亿,为1937年7月份价格的368万倍。银元价格每枚也达法币350万元左右。当时,法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货币职能已基本丧失。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废除法币,而代之以金元券。

知识出处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反映全区金融业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本志根据综合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把记述重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书直叙,寓褒贬于记述之中。采用记、志、述、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图表随文。文体采用语体文、记叙体,力求文风严谨朴实,文字简明通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