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890
颗粒名称: 一、制钱
分类号: F822.9
页数: 1
页码: 61
摘要: 我国远在原始公社末期,已有货币出现。大约在殷商到西周期间长期流通的货币为贝币,周朝初期,开始出现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金属铸币开始广泛通用。有铲形的布币,刀形的刀币,环形的圆钱和方形的爱金等。当时楚国一带曾行用爱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币制。当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自秦以后,直至明、清,都沿用着这种圆形方孔的铸钱,仅重量和大小有差别而已。由于明清两代的铜钱按其本朝定制由官炉所铸,故又称制钱。
关键词: 金融史 货币史 制钱

内容

我国远在原始公社末期,已有货币出现。大约在殷商到西周期间长期流通的货币为贝币,周朝初期,开始出现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金属铸币开始广泛通用。有铲形的布币,刀形的刀币,环形的圆钱和方形的爱金等。当时楚国一带曾行用爱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币制。当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自秦以后,直至明、清,都沿用着这种圆形方孔的铸钱,仅重量和大小有差别而已。由于明清两代的铜钱按其本朝定制由官炉所铸,故又称制钱。
  清代制钱,开始由京“宝泉”、“宝源”二局鼓铸。所铸制钱,均以历代皇帝朝代冠名。清代前后经历十代皇帝,就铸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和宣统通宝。其中除康熙、乾隆时代的制钱内廓完好,重量准足外,嘉庆道光以后就小钱杂出,重复多铸造大钱,钱法逐渐遭到破坏,而且制钱除官铸外,私铸亦很多。同治年间,制钱大小不一的情况更为严重。光绪十三年时,制钱已濒临崩溃。
  抚州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地位,铜钱早已流通。解放后,在抚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出土文物和人民群众的收藏中,经常发现一定数量的古钱币。其中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已有不少。抚州流通的铜钱种类以清为最多,宋朝次之,明朝又次之,唐朝也有一定的数量,其它的就比较少了。如1989年6月27日,乐安县博物馆在县公安局的协助下,于万崇乡抓获一起文物走私犯,缴获汉代古钱691枚,就有西汉、东汉、五株、半两、贷泉、大泉等制钱。
  宣统元年,抚州有少量制钱流通,以后即逐渐消失,至民国时,制钱完全退出流通领域,即使偶有少数出现,也已作为群众的收藏品了。

知识出处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反映全区金融业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本志根据综合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把记述重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书直叙,寓褒贬于记述之中。采用记、志、述、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图表随文。文体采用语体文、记叙体,力求文风严谨朴实,文字简明通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