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7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11.56
页数: 7
页码: 642—648
摘要: 科学技术中主要概述崇仁县科技队伍的兴起和发展,科普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各项科研成果 ,崇仁县的气象测报等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崇仁县

内容

第一节科技队伍 从宋代起,县内即有人从事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宋末的吴泳,明代吴与弼,清代王廷泰均谙天文、知易理,通晓地志、律历,长于历数;南宋吴曾、胡以逊,元代吴澄、杨用安、熊景先,明代吴与弼、吴日新,清代陈伯适、王廷泰、黄甲榜(擅针灸)、陈立、华廷杰均精通医术,以医学名世;清代陈凤翔,则是名噪一时的水利工程专家。 清末民初,县人陈世珍、肖金标、曾金华,武术精湛,尤善伤科医术,世有“剥皮”、“拆骨”、“抽筋”之誉;民国中期,随着西学的兴起,还出现了少数新型的科技人材,著名的有留美博士黄育贤,曾任水电部总工程师(现侨居美国),但他们学成后均在外地从事科研工作。 建国后,科技工作列入党和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县科技队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壮大。1956年9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6月,成立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各公社(场)建立科学研究委员会。尔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先后建立科研组,初步形成了科技队伍。1960年,建立了县农业科研所,“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机构瘫痪。
  1975年建立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5月,恢复了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10月又恢复了县科学技术协会,并先后建立了农学、林学、水电、农机、气象、电子、建筑、轻化建材、粮食、医药卫生、数理化等11个专业学会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普创作协会。
  1980年后,在全县干部、职工中进行技术职称考试和考核。1983年,全县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333人,其中农业37人,计农艺师6人,助理农艺师22人,技术员9人;畜牧业10人:计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8人,技术员1人;林业16人,计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5人;水电20人:计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术员5人;气象9人:计助理工程师3人,技师2人,技术员4人;工业88人:计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53人,技术员24人;卫生153人:计主治医师9人,医师40人,药剂师6人,医士98人。 此外,崇仁尚有一批在外地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他们中有高级工程师曹正光、邓鸣科、陈国栋、黄杰、黎玮、谭正兴,副教授冯郁、吴定璋、陈尧臣、何镇华、章阳明、吴其仁,研究员徐建军,主任医师徐日兴,副总编辑徐日新等。1981年,吴定璋在本省第一次研制完成了微型电脑控制线切割机床的控制系统,首次打入国际市场。
   第二节科普活动
  1953年,在郭圩乡的下屋村创办良种场,组织水稻良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1955年,在航埠乡成立了棉花病虫害测报站。
  1959年,县科委、科协抓农业耕作制度和工具的改革,组织试制和推广。
  1963年,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着重农作物防病灭虫,磷肥使用和选种留种,普及农业科学知识。
  1964年,重点传授农、林、牧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如红壤质低产田、冷浸田的改良;水稻、棉花新品种的培育;合理灌溉,植树造林,油茶垦复,猪牛壮膘和保健;新式农具及排灌设备的维修等。
  1965年,实行“干部、科技人员、群众”三结合,建设“样板田”,改良低产田,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全县建种子田12448亩,各类“样板田”109000亩,对比试验田4570亩,改良低产田12000亩,3500名农民得到了技术培训。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活动陷于停顿。
  1975年至1979年,县每年组织农技人员和农民赴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回县后,通过广播、培训和实地指导,组织普及和推广。
  1978年起,县粮食学会每年召开1—2次粮油科技、管理的学术研究会议。
  1979年,县科协举办短期训练班,组织技术表演、技术比赛和青少年数理化竞赛等活动,参加者500余人。县医学会编印了《医学基础知识习题解》—书,广泛发行。
  1980年后,县科委、科协及其所属各学会,举办科技训练班,组织学术座谈会、报告会,选编和印发科技资料,进行技术考核,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县医药卫生学会从1980年起至1984年止,举行了2次大型的学术讲座,组织了2次全县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表演赛,15次疾病防治专题讲座,6次学术讨论,21次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听众达9500人次。1983年,全县各公社(镇)科普协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85期,培训4200余人;科普讲座82次,听众12300余人次;科普广播140个专题,广播280余次,编辑科普板报210期,科普广告技术要点40000余份。
  1982年,县科委、科协派员到外地学习或参加上级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至1984年止统计,全县派往县外学习的科技人员计256名;参加省、地专业学术讨论会的达12人次;被选入省专业论文集的论文有15篇;礼请专家、教授来县讲学10次,听众共达1023人;编印科技情报和科普资料463种(期),赠发资料198237份;建立科普资料阅览室33个,咨询服务站55个,还多次举办科普广播,放映科教影片。1983年,建成面积1100平方米的4层科技大楼,并设立了科技市场,配备和添置了必需的科技设备和科普器材,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全县13个自然科学学会、协会,完成科研项目14个,新产品试制项目11个,新成果、新技术推广项目12个,召开学术交流、讨论会29次,参加人数达2100余人;撰写学术论文、资料200篇,咨询建议90余条,已被采纳30余条。县农学会举办技术讲课78期,听众达93600人次,办《科技简报》7期,印行12000余份,建立农技询问处4个,接待群众2300余人,抓示范户103户,面积2100亩,亩产均比上年增长110公斤。当年组织推广氮、磷、钾混施面积32。9万亩,推广地膜育秧法面积11000亩,一般提早成熟3—5天,增产3—8%;推广对作物喷施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亚硫酸氢钠、硼砂和微量元素,面积达27万亩,一般增产4—8%;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其中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12万亩,取得显著效果。当年,县科委在白陂公社赵家大队坪头村抓科普文明村试点,虽然遭受了严重的风、雹自然灾害,全村水稻面积171亩,仍获平均亩产800多公斤。
  1984年,县科协举办科普讲座314次,听众达28451人次,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85期,培训6800人次,其中协同县科委、农牧渔业局举办了2期养鸡、养猪技术训练班,培训80人,受到了专业户的赞扬。当年,广播科普专题205个,编刊板报318期,出版各种科普资料240期,共计142147份。县科普创作协会,开展科普创作活动,1983年至1984年编撰了各种科普资料260余篇,并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在省、地有关的报刊上发表。1983年还编绘了1984年的《迎春图》,印发15000份;1984年编绘了1985年的《迎春图》,印发6000份。石庄乡科协评选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中国科协的奖励。县各自然科学学会开展学术交流30次,参加者1272人次,撰写学术论文27篇,发表22篇,编写科技资料58期,印发11600份;组织科技攻关22次,技术论证59次;举办科技讲座95次,听众达33079人次。县农学会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54项;县林学会从湖南引进葡萄油桐,在县林科所试种近百亩,成活率达90%以上;县水电学会推广应用了取表水灌溉的科研成果,先后在11座中小型水库建成了4种不同形式的取表水装置,受益面积达42000多亩;县医药卫生学会举办扫医盲、气功师资、蛇伤防治等培训班3期,培训120人次,撰写论文6篇,先后在《中华预防医学》、《浙江中医》、《抚河医学》、《崇仁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县机械、轻化建材学会协助江西第二变压器厂和互感器厂引进新技术,试制新产品14个;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青少年大力开展科技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省、地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崇仁一中学生万瑞华在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崇仁一中科技辅导员制作的教具获全省二等奖;是年6月,我县参加地区第二届小发明、小论文赛的9件作品,有5件获奖,其中崇仁一中学生展文忠制作的《方便墨水台》,万瑞华撰写的《数的整除》分别获二等奖,侯龙青制作的《蜡烛台》,吴立新制作的《定时自动开关》,巴山一小学生邓斌制作的“变画匣”分别获三等奖。“六·一”儿童节,县里举办了少年儿童科技电影周,放映65场,少年儿童观众达58000人次;同时,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微型计算机普及活动,购置微机4台,选送科技辅导员7人参加全区微机培训班学习,并选送2名少年参加了全国地学夏令营活动。
   第三节科研成果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科技工作蓬勃发展,不少科研项目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人工孵化家鱼1962年,县农业局水产技术员郭胜田,偕同县鱼种场职工汪水珍、张跃阳等人在虎毛山水库人工孵化家鱼试验成功,填补了抚州专区这一科研项目的空白,受到地区领导的表彰。在1965年召开的全省农业科学实验会议上,我县代表介绍了人工孵化家鱼的经验。 “崇抗1号”优良稻种又名“蝠B5号”,系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何斌等科技人员,利用产自斯里兰卡的秈稻品种“Ba90—2”,经辐射处理后选育、在子代稳定成型的。1978年实验,1981年8月完成。“崇抗1名”,保持了亲本的丰产性能,又能抗御稻飞虱、浮尘子和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全生育期为125—130天,亩产达400—500公斤,是较理想的早稻品种。 利用地热孵化家禽马鞍乡汤溪温泉,水流量日约200吨,常年水温恒定于38℃~41℃。县农牧渔业局科技人员傅宏昌、黄文清等利用此地热孵化家禽。1979年8月开始实验,1980年12月获得成功。其技术要点是:依据家禽胚胎生长发育各阶段对温度、湿度的不同要求,随泉水流向设置孵化室3个、育雏室1个,采用升降水位和增减保温设备的方法调节温度,孵化期间按不同阶段,以前高、中平、后低为原则灵活掌握。入孵的禽蛋进入第1孵化室1—9天,水温控制在40—40。5℃;第10天开始进入第2孵化室,在此阶段禽胚开始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生理热,温度可控制在38—39℃;第17天开始至出壳,禽蛋进入第3孵化室,此时禽胚已初步具备调节体温的能力,复由于脂肪代谢的加强而产生了大量生理热,故温度只需控制在35—36℃,湿度则按不同孵化阶段,照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采取控制水池蒸发和通风的方法实行调节。孵化床置于水池上,用金属薄板制成,单层摆放种蛋,覆盖保温设备。育雏室内置育雏箱,箱内温度保持30—32℃。 利用地热孵化家禽的技术,不仅不消耗能源,而且达到了孵化率91.35%、健雏率98.8%的良好效果。设备简易,操作简便,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也较高(每羽禽苗只需孵化费0.01元)。这一科研成果经过鉴定、评选,获得江西省1980年度科技成果四等奖,并荣获国务院农业部的奖励。
   高密度流水养鱼系由县水产站和县国营鱼种场合作进行实验的(课题负责人廖信汤)。1975年,利用县鱼种场的两个鱼卵孵化环道进行小型实验,当年获得成效。1976年,县鱼种场设计建成了我省第一个高密度流水养鱼生产基地。1977年流水密养草、鲤鱼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1978年又获较好的经济效益,草、鲤鱼每增重0。5公斤,平均仅耗成本费0.243元,达到国内同类实验的先进水平。 崇仁麻鸡选育崇仁麻鸡是江西省著名的蛋用良种鸡之一,它具有产量高、觅食力强、耐粗饲料、适应性强等特点。1960年,江西省畜牧调查队崇仁组对崇仁麻鸡的分布、生育特性等诸因素进行详细调查,编写了《崇仁麻、白鸡分一书。1981年抚州地区家禽调查组再次对崇仁麻鸡进行了考察,撰写了《崇仁麻鸡品种调查报告》,为崇仁麻鸡的提纯复壮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县科委对麻鸡的选育和研究,先后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1963年开展了“家禽、家畜良种繁育饲养和主要疾病的研究”,初步取得成效。1965年,县科委和县畜牧场共同承担了崇仁麻鸡良种繁殖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列入抚州地区科委的重点科研计划。1981年“崇仁麻鸡提纯”这一课题列入江西省农牧渔业厅科研计划和抚州地区重点科研计划,由科委主管,县兽医站进行具体研究。1983年省科委将“崇仁麻鸡选育”课题列入一级攻关项目,并成立了“崇仁麻鸡选育组”,参加研究的单位有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崇仁县科委、县农业局和县畜牧场等单位。至1984年6月止,我县麻鸡的纯度已达94%,成为全省四大名鸡之一。 玻璃钢浮筒平板闸门取表水装置东来公社大同源水库玻璃钢浮筒平板闸门取表水装置的研究,于1977年开始,至1981年1月完成。参加研究的单位有江西省水利科研所、崇仁县水电局、东来公社大同源水库管委会。主要研究人员有江西省水利科研所工程师黄永坚、县水电局阮道华等。“蓄水工程新型灌溉取表水型式”鉴定会于1982年12月20日在南昌召开,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农艺师、工程师等代表37人参加,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一项目构思合理,造型新颖,运行良好,适宜推广,属全国首创。 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系由崇仁县变压器厂设制,1977年完成了分接开关的试制、型式试验和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的设计、试制、试验工作,并投入批量生产。 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的试制成功,为我省电器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县变压器厂曾荣获华东地区六省一市18家主要变压器厂产品质量第二名,产品被选送到北京工艺品展览馆展出。1978年荣获江西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并在全国性期刊《变压期》(1981年第3期)上由主要设计人撰文作了技术专题介绍。 T716立式金刚石镗床最大镗孑孔直径为165毫米。主要用于镗制汽车缸孑孔,在装置夹具附件后,可以镗制拖拉机的汽缸套缸。由崇仁县农机厂试制成功,1977年12月中旬经江西省机械工业局T716立式金刚石镗床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镗床机械性能良好,操纵机构灵活、可靠,运转、切削平稳,震动及噪音小,镗孔精度符合要求,为我省机床制造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受到了江西省科技会议的表彰。
   JLSWH—10型高压电力计量器由崇仁县变压器厂研制(课题负责人魏胜璋),于1982年列入江西省科委新产品试制计划。1983年6月通过技术鉴定,获得沈阳变压器研究所认可,在全国性期刊《变压器》(1983年第12期)上发表了专题介绍文章。1983年8月7日《江西日报》曾对此作了报道,认为这一产品填补了本省电力装置上的一项空白。
   第四节其他科技
   气象测报
  1959年1月,成立崇仁气候站,址于沙堤乡,有干部职工3人。1960年改称崇仁气象站,迁至县城桥北斧头脑。1962年6月,改为江西省抚州地区水文气象总站崇仁县气象服务站,1964年7月复改为崇仁气象服务站,1966年10月迁至黄泥岭至今。1973年9月复称崇仁县气象站。1978年,在马鞍、白鹭两乡建立气象哨,1979年成立崇仁县气象局。1980年马鞍、白鹭2个气象哨撤销,1981年建立凤岗气象哨,翌年撤销。1983年,气象局复改为气象站,1984年有干部职工10人。
  地面测报1959年进行2、8、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1969年后改为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编发基本定时绘图天气双测报告,尔后,编发预约航空天气报告和危险天气通报。
  观测的项目有:云,能见度的观测,天气观象记载: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地温以及曲管地温表(包括5、10、15、20厘米的四种不同深度地温)观测,对水汽压、露点温度进行查算。
  天气预报1959年进行天气预报,分短期、中长期预报、汛期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干旱少雨、寒潮等专题天气预报。尔后,对短期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增加12小时、6小时的补充预报。1978年3月后,着重于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1981年添置了气象传真机,收北京、日本东京、武汉各台发播的850m6、700m6、500m6的36小时、48小时、24小时的高空天气形势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高空云图,为推行m03预报作准备,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农业气象1978年后,始进行物候观测,编发农业气象情报、旬报,雨、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情报,气象月报,并对全县农业气象资源进行了普查。1981年至1982年完成了全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编撰了《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并绘制了农业气候区划气温、降水量分布等图表。水文测报
  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西省气象研究所于崇仁县城建立雨量站。民国二十七年改由江西省水利局领导管理,同年四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停测。次年由崇仁县政府恢复观测,12月又停测。
  1951年12月,于县城黄洲桥北定设立崇仁水位站。1953年开始向南昌、抚州等地报汛,是抚河的重要报汛站。同年,停止水位观测,政为雨量站。1957年4月又恢复水位观测,由崇仁县气象站管理。
  1955年,在崇仁农场设立代办雨量站,1959年撤销。
  1958年5月,曾在西宁水下游25公里处设立了官山水文站,观测水位、流量、降水量。同年,增设罗山代办雨量站,翌年撤销。
  1963年,设立风岗、白陂两个代办雨量站,分别于1967年和1969年撤销。
  1964年,设立陈坊、东来、礼陂等3个代办雨量站,1969年,东来、礼陂两站撤销。
  1966年6月,于桃源公社马口人队下源口村西宁水南岸设立江西省崇仁马口水文站,有专业人员4人。其下属配套站有崇仁水位站和1967年以来设于县内山斜乡的陈坊、浯漳、秧坪,港下乡的港下村等4个代办雨量站,全面开展水位、流量、降水量和水质污染监测工作。
  1983年4月,马口水文站被水利电力部命名为全国水文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奖状。
  1984年,马口水文站专业人员发展至7人,共积累了水位50站年、流量19站年、降水量183站年、水质污染监测3站年等较为完整的长系列的水文资料。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崇仁气候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