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圩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圩集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5
页码: 80-84
摘要: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生产、交通等情况的变化,圩集屡有兴废。至民国后期,全县共有圩集20处,即:三山庙、左港、刘坊(即流坊)、航埠、凤岗、艾坊、郭墟(即郭圩)、许坊、白鹭渡、白陂、秋溪、刘家渡、太平市、孙坊、马头坪(即马鞍坪)、澧陂桥(礼陂)、山斜街、南岸圩、元家桥、榨背岭。
关键词: 崇仁县 圩集

内容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农村有圩集27处(表1—9)。
   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圩集一览表
   表1—9续表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生产、交通等情况的变化,圩集屡有兴废。至民国后期,全县共有圩集20处,即:三山庙、左港、刘坊(即流坊)、航埠、凤岗、艾坊、郭墟(即郭圩)、许坊、白鹭渡、白陂、秋溪、刘家渡、太平市、孙坊、马头坪(即马鞍坪)、澧陂桥(礼陂)、山斜街、南岸圩、元家桥、榨背岭。
  建国以来,除太平市、秋溪先后分别划归乐安、临川两县外,全县圩集,续有兴废,1984年,共有圩集16处,即:凤岗圩、礼陂桥、下邿坊(属礼陂乡)、许坊街、郭圩、刘家渡(属沙堤乡)、南岸圩(属六家桥乡)、航埠街、白鹭渡、孙坊街、东来、榨背岭、左港(两处均属河上乡)、三山庙、白陂街、马鞍坪,其中贸易较为繁盛,有一定代表性的圩集有7处:
  凤岗圩位于相山镇的西宁水及其支流老虎港交汇之三角洲上。既是崇凤公路的终点,又是通往山斜、港下两乡公路及乡内各村委会简易公路的起点,交通较为方便。
   凤岗约在南宋孝宗间(1163—1189)形成圩集。据载原有郑家、甘家、王家3个小村,后连成一片。传闻某日晨,1只凤凰立于王家村后高岗之上,郡守遂题匾曰:“凤鸣高岗”。后取其首末二字,名日凤岗。
  凤岗不仅是我县历史上一大圩镇,且处于县境南大门要冲,为军事要略之地,清代设有巡检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至二十四年间曾设特别区政治局。尔后,历为区、乡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圩内有南北向旧街1条,原铺设卵石,现改为水泥路面。两边商店林立,各业俱全,每逢“一、四、七”圩日,四乡山区农民云聚于圩,出售农副产品,购买生活日用品,县城商贩和手工业者亦竞相至此赶集,圩日营业额多时达18000余元。上市的土特产主要有木、竹和干、鲜笋等。
  航埠街位于航埠乡境内,东濒宜黄河,西界临宁公路。1960年以前,宜黄河是境内主要航道,临河设有码头,船筏上溯宜黄,下达临川、抚州,运输畅通。尔后,公路支线延伸至此,每日有班车往来县城,交通便利,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唐代,因宜黄河道经此,便于货物集散,即形成商埠,初名航溪,后更称航埠,商业、手工业颇称繁盛。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丰城人开设的纱栈两家,樟树人开设的药店8家,临川梅溪人开设的张记典当铺1家,以及当地豪绅、大贾经营的竹木行、粮食行、“三缸”(酱油、酿酒、染布)、“三坊”(榨油、熬糖、磨粉)等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商品批售额仅次于县城,是我县东北境内较大的圩镇。 旧有街道1条,渠道从街中平行穿过,分街市为东西两区,架桥3座以通往来。建国后,另辟水道将渠水引向田野,并拓宽街道,铺筑水泥路面,街容更显整洁。
  圩期为“二、五、八”,每逢圩日,附近农民及外来商贩熙攘云集。上市的土特产,昔日以土布、棉花、棉纱、蓝靛、仔猪为多,今有粮食、棉花、仔猪及外地流入的木、竹等。
   孙坊街 位于孙坊乡的崇仁河畔。昔时,崇仁河中往来的舟楫常停泊于此,临河建有码头,装卸货物。现通公路,每日有客车往来,交通方便,是全乡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嘉定十七年(1224),始有孙姓人建徐埠街,尔后,相继有罗、邹、程等姓人分别建罗家街、邹家街、程家街,渐次连成圩集。
  民国期间,孙坊街的商业颇为繁荣,有各类商店及织布、染布、榨油、金属加工、鞭爆等作坊,每逢“二、五、八”圩日,赶集者纷至沓来。上市的土特产以棉花、土布、棉纱、砂糖为大宗。
   建国后,对旧有4条街道改建为水泥路面,并兴建了新型商店,上市的土特产品有棉花、甘蔗、砂糖等。
   白鹭渡 位于县境东北边陲。据传唐末有宜黄颜家村人迁入定居,后集资建圩。因街道近崇仁河,常年有白鹭鸟群栖河畔,并设有渡船,故名白鹭渡。
  圩内有横街3条,直街2条,互相衔接,形似棋盘,为红条石路面。有商店200余爿,木竹行5家,粮食行6家,榨油、熬糖、面条、糕点、金银首饰加工等作坊6家。临河建有装卸货物的码头2处,当地收购的红糖、粮食、甘蔗、萝卜大宗运往南昌销售。此外,还有天主堂、万寿官、学校等建筑设施,是白鹭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时无定期圩日,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定每月的三、六、九日为圩期,逢圩日,崇、临两县商贩及附近农民云集进行贸易,摩肩接踵,生意兴隆。上市的主要土特产有粮食、木竹、蓝靛、甘蔗、红糖、棉花、棉纱、土布、仔猪、牛等,素为我县东北边陲的望圩。
   现设有供销合作社商店及其他集体商业,街道已改为水泥路面,面貌焕然一新。
   礼陂桥 位于礼陂乡崇宜、崇许两条公路衔接处,原名澧陂桥,后讹“澧”为“礼”,遂成今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礼陂桥,旧有南北向街道1条,铺设卵石。建国后崇宜公路穿街而过,现已改筑水泥路面,穿街公路绕至街后,街道风貌焕然一新。每月以“二、五、八”为圩期。过去,附近村庄有毛边纸厂和土纸作坊,礼陂桥成为毛边纸和土纸的集散地。建国后,邻近办起中华山煤矿和三线工厂,集市贸易日趋繁荣,县城商贩云集赶集,现在的商品交易以蔬菜、副食品为主,土产以土纸销售为大宗。
   三山庙 位于三山乡东南境。县城经元家桥、榨背岭至罗山的公路在此设站,日有班车来往,交通尚称便利。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山,指营盘山、芙蓉山和东冈岭三座山间夹着一所庙宇(乃清初所建的“五显庙”)
  遂名三山庙。清乾隆八年(1743),园里村李细保于庙右建屋1栋,尔后绕庙建房,渐成街道,虎石岗(今属熊家村委会)圩集即移至此处。圩内旧有长、短街道6条,纵横交错,全铺卵石,主街长达500米。1956年8月失火后,已进行改建,其他小街,仍为旧貌。
  三山庙为县西北的望圩,以“二、五、八”为圩期,逢圩日,不仅有附近四乡村民及县城商贩云集,且有来自丰城、临川、乐安的赶集者,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外来的生活日用品交易十分活跃,并有耕牛交易场,大量换售役牛和菜牛,这是此圩的特色。当地上市的土特产亦颇繁多,有茶油、鱼干、辣椒、生姜、牛肉、红薯、薯粉等。
  马鞍坪位于马鞍乡境内,濒临(川)八(都)公路西北侧,设有招呼站,向乐铁路吕坊站距此不到2公里,交通方便,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圩原在石岩头(即石头村,今属大同村委会),约在清咸、同间石岩头圩市渐衰,马鞍坪圩集代之兴起。
  圩内旧街1条,店房整齐,街道两边沿店房建有走廊,供商贩摆摊设点,中为卵石路面。民国时期,有商店30余家,现以供销社商业为主体,建有新型商店。逢“一、四、七”为圩期,赶集群众,除四乡农民外,并有来自县城、乐安、丰城的商贩。集市贸易有牛场、猪场和秋季的薯粉场、花生场等交易场所,颇为兴旺。上市土产以红薯、薯粉为大宗。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