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栽培制度改革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1
页码: 88
摘要: 连城乡传统的稻田种植是以单一的油——稻——稻、肥——稻或棉油为主的耕作栽培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为了提高粮田的综合效益,瞄准市场,走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轮作之路,逐渐改革传统的耕作栽培制度。到2006年止,全乡曾主要出现了下列几种成功的轮作模式。
关键词: 地方经济 连城乡 水稻

内容

连城乡传统的稻田种植是以单一的油——稻——稻、肥——稻或棉油为主的耕作栽培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为了提高粮田的综合效益,瞄准市场,走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轮作之路,逐渐改革传统的耕作栽培制度。到2006年止,全乡曾主要出现了下列几种成功的轮作模式。
   早西瓜——晚杂交水稻模式。上半年种一季西瓜,亩产平均可达300公斤公斤左右,收了西瓜下半年种一季杂交晚稻,因瓜田土壤松疏,一般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
   烤烟——晚杂交稻模式。1993年曾推广,早季种烤烟,亩产烟叶100公斤,收了烤烟后栽一季晚杂交稻,用烟田栽禾可少施肥,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同比连作晚稻要亩增50至100公斤。
   早花生——般杂交稻模式。早季播早花生,亩产225左右,花生收后栽晚杂交稻,同时能减少投入,提高产量。
   粮菜轮作模式。这种模式有早蔬菜——晚杂交稻与早杂交稻——晚蔬菜两种搭配方式。早春栽培以辣椒为主,还有栽蕃茄、黄瓜、苦瓜、丝瓜、豆角、茄子等蔬菜的,早秋栽培的主要蔬菜有大白菜、包菜、菠菜、萝卜、秋蕃茄、秋茄子等,这种模式加上冬季种蔬菜一年可收五、六茬,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则效益最高的模式,比单种两季稻经济收入翻两翻。
   早稻——荸荠模式。栽季早杂交稻,一季晚荸荠,早稻亩产425公斤左右,荸荠一般亩产1500公斤。
   棉油套种。用稻田春秋种棉花,在棉花地中套种油菜,比菜双季稻亩增收200-300元。
   冬季农民一般习惯种植油菜或绿肥,油菜籽亩产75-100公斤,绿肥鲜草亩产2000公斤左右,效益都不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摸索提高效益的栽培制度,形成了冬季作物三种搭配模式:
  1、中迟熟晚稻田种植小麦,蚕豌豆、马铃薯,这种模式能提高效益,增加粮食总产;
  2、早熟晚稻田或再生稻田种植包菜、小白菜、菠菜、大蒜等耐寒蔬菜;
  3、秋玉米等秋旱粮作物,在收获前,套种冬季蔬菜或其它冬作物,充分利用十月份温光资源,提高产量,并提早上市卖得好价钱。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民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的光、热、水资源,用生长期与采收期不同和杆子高矮不同创立了各种粮田立体种植模式。如西瓜套种玉米,不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每亩多收一季玉米80-100公斤;红薯套种玉米,也不影响红薯产量,每亩多收100公斤玉米;玉米间作大豆、花生、比单种玉米要亩多收几十元;在粮食轮作中,安排不同蔬菜间作套种,如黄瓜、苦瓜、丝瓜或棚架下套种芹菜、大蒜等效益更高;棉花间作套种黄瓜、茄子、辣椒、软荚豌豆等蔬菜。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地名

连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