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戏剧演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7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戏剧演出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明末清初,湖南乡境内流行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巧线戏),在乡间寿庆,婚嫁、迎神、庙会、修谱时流动演出,所唱曲调有宜黄戏的二黄、西皮,也有赣剧的南北调、高腔等。大型剧目有《龙 凤阁》、《乾坤带》、《全家福》、《百子图》等,小型剧目有《平贵回窑》、《洞宾戏牡》、《壮元游街》、《打金枝》等。
关键词:
戏剧演出
湖南乡
内容
明末清初,湖南乡境内流行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巧线戏),在乡间寿庆,婚嫁、迎神、庙会、修谱时流动演出,所唱曲调有宜黄戏的二黄、西皮,也有赣剧的南北调、高腔等。大型剧目有《龙 凤阁》、《乾坤带》、《全家福》、《百子图》等,小型剧目有《平贵回窑》、《洞宾戏牡》、《壮元游街》、《打金枝》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丑))的角色逐渐改为人演而取傀儡戏,并以锣鼓伴奏,称为“三角班”或“三脚班”、“半班”。“三角班”用的是当地土语土音,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浓郁,唱做优美朴实,载歌载舞,活泼风趣,引人入胜。开台戏总是唱“单台”,有一段“拜揖语言”,如“关关睢鸠妹来出台,小妹子初到贵府来。走上前来我深深拜,郎啊我情哥,四方君子站拢来。”“三角班”的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小戏,如《秧麦》、《盘广货》、《单劝夫》、《小和尚锄茶》、《辞店》等,这些剧目以短小见长,轻松活泼,散发着芬芳的泥土味。
民国时期,“三角班”多起来,往往还与傀儡戏同台演出,使三角班得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机会。剧目、角色,人员逐渐增多,并加入二胡、笛子、唢呐等伴奏乐器,朝着“半班”过渡。“半班”结合“丰城调”发展为“本调”,与“会母调”结合发展为“抚调”。多演大型剧目如《青龙山》、《毛洪记》、《桃妹逼嫁》,也演小型剧目如《打猪草》、《补碗》、《十月怀胎》、《金莲送茶》等。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