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粮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70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粮油
分类号:
TS2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解放前,湖南经营粮油贸易的多为私商。他们秋后压价购进,春荒抬价销售,大秤大斗购进,小秤小斗销售,晒干扇净购进,掺水掺杂销售,扰乱市场。解放后,国家加强了对粮油市场的管理。1953年11月对粮食、植物油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简称统购统销)。农户扣除口粮、种子、饲料后的余粮由国家收购90%,粮食保管开展无虫、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竞赛。
关键词:
粮油贸易
统购统销
内容
第一节 粮油收购 解放前,湖南经营粮油贸易的多为私商。他们秋后压价购进,春荒抬价销售,大秤大斗购进,小秤小斗销售,晒干扇净购进,掺水掺杂销售,扰乱市场。
解放后,国家加强了对粮油市场的管理。1953年11月对粮食、植物油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简称统购统销)。农户扣除口粮、种子、饲料后的余粮由国家收购90%,粮食保管开展无虫、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竞赛。
1955年核实田亩面积,本着“有灾减购,增产不增购,余粮不全购”的原则,分配定购任务。同年对油料实行派种派购,帮助农民推广优良品种(胜利油菜)以提高农民对油料生产的积极性。
1956年在巩固“四无”粮仓的基础上采用马拉硫粉,磷丹粉,氯化苦等药剂薰蒸杀虫。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实行全购全销。由于购了很多过头粮,不少村庄口粮供应紧张,不得不吃起了返销粮。
1965年实行超产超购,在完成征购任务后超购加奖,奖售化肥,布证和饲料。
1972年湖南粮油管理所成立。并于1975年总结出“三低”(低温、低拿、低药量)的保粮成功经验。
1978年集市粮油贸易恢复,湖南粮油管理所开办粮油议购议销业务。
1979年粮食统购价格每百斤由1952年5.21元提高到9.5元,每超购稻谷100斤,按统购价格加价50%。
1985年4月,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
1987年合同定购粮食实行“定金、化肥、柴油”三挂钩,每百斤稻谷调到12.66元。
1988年议价粮收支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管理,实行“统一收购,综合平衡,分级管理,切块经营”。
1989年湖南晚稻丰收,但早稻受灾,全乡农民仍然爱国家、爱集体,踊跃交售爱国粮。
第二节 粮油销售 粮食统购统销后,湖南乡机关单位居民,农村缺粮户补助粮等,都由湖南粮油管理所计划供应,各类人口中定量标准表如下(单位:市斤)
此外,对国家干部出差,下乡,每人每天补助1.2斤,参加大型会战的居民人口每月不足45斤的给予补足。对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如生猪、棉花、鲜蛋等)实行粮食奖售。对缺粮户实行定销粮,如耕牛饲料每头40斤,肥猪饲料每头150斤,公母猪饲料每头300斤,群鸭饲料每只8斤。
第三节 湖南粮油管理所 湖南粮食购销公司 即湖南粮油管理所,创建于1958年,六十年代开展粮油加工,属国家企业单位。现在办公楼兴建于1991年7月,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所址春光村316国道南,原址春光316国道北。
湖南粮油加工厂曾改为湖南精制米厂,主要加工居民供应口粮。1993年7月取消居民定量供应后,主要经营市场销粮及出口大米,因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2001年停止加工至今。原加工厂职工全部于2005年参与转制。
粮管所改为粮食收购公司以后,主要职能平衡市场粮价,调节市场。粮权归中央,主要是中央专项储备粮转换,少部分进入市场,调节粮源及粮价。公司现有库点三外,七里岗仓库6座,仓容300万公斤,杨家背点仓库,11座12厂,仓容700万公斤,湖南巷点仓库4座,仓容430万公斤,共计仓库22座,仓容1430万公斤,其中湖南1130万公斤。
现任所长(经理)是龚春光(本乡梅岗村人),历任所长,邓于发、徐全生、艾亮远,李怡寿、桂志锋、龚春光。现有在编干职工33人,2005年6月粮食企业转制,原有职工在编人员62人,退休人员10人全部参加转制,其分流人员已全部买断工龄,共计56人。退休人员全部转入社会劳动保险。
湖南粮管所开始为流坊方粮管所(首任所长黄金生)和嘉溪区粮管所(所长付正文),先后还有胡长生,邓谦喜、李泉生、艾亮远等人。
第四节 粮食加工 本乡粮食惯用木砻、石碾或水碓加工,生产工具落后,耗费大量人力、畜力。面坊中,流坊油面作坊所产油面,质佳味美与浒湾油面齐名。
食油加工业务绝大部分由私营榨坊经营。其中流坊有7家榨坊(1948年数字,当时全县仅有34家),这些榨坊一般都是接受农民来料加工,生产带有很强的季节性。饲料加工业没有,农民习惯用稻谷、大米、细糖饲养猪、鸡、鹅、鸭,不仅消耗了大量粮食,而且营养成份单一,牲畜生长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加工逐渐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1983年湖南储粮中心曾建立加工厂和饲料车间,将不同营养成份的粗糠、糠麦夫、饼粕、鱼骨粉、添加剂等原料科学配方,加工制成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成份的混合饲料,供应养殖专业户。1958年嘉溪粮管所建立了油料土榨加工车间,后在1960年将人土榨改为动力带榨,机器带碾,减轻了榨油强度。到1989年湖南乡拥有10台机榨。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龚春光
相关人物
邓于发
相关人物
徐全生
相关人物
艾亮远
相关人物
李怡寿
相关人物
桂志锋
相关人物
黄金生
相关人物
付正文
相关人物
胡长生
相关人物
李泉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湖南粮油加工厂
相关机构
湖南精制米厂
相关机构
嘉溪区粮管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