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章 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683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水利工程
分类号:
TV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湖南乡地处中亚热带气候,雨量流沛,年平均降雨量1681毫米左右,流经境内的抚河承受上中游大面积洪水,每届汛期,沿河圩堤外受洪水威胁,内受积水危害,加之抗旱能力较差,自古以来,旱涝交替,十年九灾。历代统治阶级虽搞过一些水利建设,但工程小,效益低,广大农民为了生存,也自发地修了一些小型水渠陂坝以及作堰,挖井等,因小农经济,人心不齐,力量单薄,终难摆脱水旱灾害的苦难。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电力事业
内容
湖南乡地处中亚热带气候,雨量流沛,年平均降雨量1681毫米左右,流经境内的抚河承受上中游大面积洪水,每届汛期,沿河圩堤外受洪水威胁,内受积水危害,加之抗旱能力较差,自古以来,旱涝交替,十年九灾。历代统治阶级虽搞过一些水利建设,但工程小,效益低,广大农民为了生存,也自发地修了一些小型水渠陂坝以及作堰,挖井等,因小农经济,人心不齐,力量单薄,终难摆脱水旱灾害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以“小型为主,民办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采取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并进和加高加固圩堤等办法。1957年7月6日始建金临渠,1958年先后修建了卫星水库(现归属七里岗乡)和三八水库,1959年又修建了五四小库。目前全乡有大小库53座,其中小1型水库2座,小Ⅱ型2座,排灌站1座,目前全乡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大部分农田早涝保收由一季变为二季。
电力事业在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国家发展电力事业,各村均有高压电线路。
第一节 引水工程 陂、堰、圳为本乡1日时主要引水工程,其中水陂是主体设施。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年),在抚河建华陂(即千金陂前身,因此处水流湍急需用每块一千斤石做陂,称千斤坡,后人改称千金陂)。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刺史颜真卿修筑土塍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刺史戴淑伦筑冷泉陂。(陂在灵谷峰下,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将此湖命名为戴湖)。唐懿宗咸道九年(868年),刺史渤海李公凿冷泉陂故基,自文昌桥直抵南洲铺上口,长970丈,又于其上横截汝水筑起千金陂,长125丈,费时二年完工,灌田百余顷。宋朝千金坡增多次溃决,经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殿中丞谢卿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07年)知县谢洞、宋理宗淳佑十年(125年)郡守秘书叶梦得等人的多次维修,但都未能修好。元至清朝,千金陂又进行过多次维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长宁乡境内共有水陂11座 水陂工程一般修筑粗糙,根基不牢,遇洪水即易毁坏,在平原地区适应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兴建了金临渠成为灌溉农田的主要引水工程。
金临渠1957年7月6日动工兴建,次年3月11日竣工。水渠南起金溪县疏山千斤岭,北至罗针镇城前村,途经湖南乡全境,无坝引24—32立方米/秒的抚河水刀渠。整个工程有较大建筑物236座,疏山进水闸单孔宽3.3米,共3孔。渠道总长328.91公里,其中主干渠1条,长35公里,从渠首到罗湖镇铁保闸止。干渠4条,共长45.2公里。支渠9条共长67.8公里,斗渠132条,共长190.8公里,境内还有下马山节制闸、临川渡槽(春光村)、瑶溪洲水闸,千金坡倒洪管等。有效灌溉面积达17.14万亩(其中临川区近14万亩)。1956年实地勘测,1957年设计并破土动工。参加建设人员3.2万人,共完成土方304万立米,石方6.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4873立方米,国家投资234.8万元。开工始建时取各临川渠。因渠水流经金(溪)临(川)二县,峻工放水时改名为金临渠。
2006年筹集资金对全乡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五四”水库溢洪道改造3万元,宜垄港堵口2万元,抚河堤面通车及防汛物资10万元,新建了洪塘、瑶湖、店下、竹溪五处抽水机站共20万元还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干一支总口护坡工程130万,南干护坡工程100万元。
干港 南起千金陂(瑶湖),北经庙东至罗湖饶家嘴入抚河。系季节河。全长17公里,宽200-750米。丰水期可通木帆船。[清同治版临川县志]唐初,抚河千金陂处决口,正道淤塞,支港横溢,后筑千金陂,抚河始入正道。此港自此成季节性河流,旱季河床袒底,故名干港。
湖南港 系临川区境内五条大港之一(其余四条为崇岗高桥港,桐源港、青泥港、金店港),发源于杨高山,在白水陈家人抚河,全长22.5公里,集流面积25.6平方公里。
金临渠嘉溪水电站 在湖南乡嘉溪村委会境内。1979年11月建筑,1981年5月投产,房屋占地148平方米,装机3台,100千丽,单机流量4立方米/秒。水头3米,年发电量150万度,管理人员10名。
廖家湾水文站 在店下高堑村旁的抚河东圩提边。1951年建成,有干部职工20余人,固定资产10万元,主要是进行抚河水文测量。
第二节 提水工程 过去本乡农民提水工具使用最广泛的是水车。手搅水车每天可提水灌田5亩以上,脚踏水车每天可提水灌田8亩以上。牛拉水车较大,每天可提水灌田15—20亩。水车在本乡田野几乎处处可见,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谷,车上哭,足见其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水车,又称龙骨车,长3—4米,由一个木制渡水槽,两个木转轴轮,99节龙骨和99块刮水板联接而成。
金临渠建成后,水车逐渐淘汰。
本乡提水工程还有老虎岗排灌站,1979年7月建站,装机2台,86千瓦,扬程15.7米,实际灌田0.13亩。
第三节 蓄水工程 本乡蓄水工程主要是水塘、水井、低洼的沟渠及中、小型水库。解放前的一些水塘质量都很差,没有溢洪道,多是属于临时性的蓄水池坝。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农民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山塘水库,挖沟筑渠,改善灌溉条件。解放初以防洪工程建为主,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以兴建水库为重点,水库建设从小型到中型,从低坝到高坝。
1953年冬,在黄邓村兴修黄远山水库,为全县兴修水库之始。
1958年冬,兴修“三八”水库。
1959年冬,兴修“五四”水库。
三八水库 在湖南乡梅岗村姜坑垅,集雨面积2.3平方公里,总库容11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达到81.3万立方米,正常水位水面0.1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高15.68米,顶长75米,顶宽4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500亩。建于1958年,由女副县长车桂英带领湖南公社妇女完成此库各项工程,故名三八水库。
五四水库 在湖南乡坪山村境内。集雨面积2.4平方公里,总库容15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达到128万立方米,正常水位水面0.24平方公里。均质土坝,高8.3米,顶长345米,顶宽3.5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50亩,建于1959年。此库工程由青年完成,故名五四水库。
第四节 防洪工程 抚河贯流本乡境内,防洪为本乡历届政府之要务。
唐贞观元年间(785—805)。抚州刺史戴淑贞制“均水法”在本乡境内修筑河堤数十条,以均水利,这是本乡有史记载堤防工程之始。
民国24年(1935年)12月27日根据第七行政局“全面整治沿河堤圩,重点兴建抗旱工程”的命令,从民国25年开始培修抚河堤和宜群港新堤。当时流坊乡曾坊段圩长0.19万米,保护农田1万亩;流坊乡廖家段圩长0.7万米,保护农田2万亩。但这些圩堤多数为砂基,堤身高度与断面比不够,隐患险情多。汛期渗漏泡泉严重,外坡堤岸迎流顶冲,河岸陡峭,抗洪能力差。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兴建维修防洪工程列入水利建设的重要项目。1958年在重点新建蓄水工程的同时,将原有圩堤培修加固,联圩建闸,缩短堤线。境内曾坊堤,廖家堤与东洲坊、宜群港东、宜群港西、白水东,白水西,唱凯、长湖、葫芦等14条圩堤经圩成唱凯(为临川区最大圩堤),主要防患抚河中游和东乡河下游的洪水。从下马山沿河而下至千金坡入杨泗河到尧家咀与抚河汇合处这一段为本乡管辖。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