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66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123-129
摘要:
湖南乡养的家畜禽种类主要有猪、牛(包括水牛、黄牛)、羊(主要是山羊、绵羊极少)兔、狗、鸡、鸭、鹅、蜂等十余种,并以猪、牛和鸡鸭养殖数量最多,后又先后引进鸽、山鸡、鹌鹑等飞禽饲养。
关键词:
畜牧业
湖南乡
内容
第一节 畜禽种类及品种 湖南乡养的家畜禽种类主要有猪、牛(包括水牛、黄牛)、羊(主要是山羊、绵羊极少)兔、狗、鸡、鸭、鹅、蜂等十余种,并以猪、牛和鸡鸭养殖数量最多,后又先后引进鸽、山鸡、鹌鹑等飞禽饲养。
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湖南乡以饲养赣东花猪品种之一的南门花猪为多数,因其体色为黑白相同的花色,又出产于抚州南门,所以有南门花猪之称,其中型外貌是头大小适中,额较宽,皱纹较多,面微凹,耳大下垂,繁殖性能较强,由于逐渐与外来良种猪杂交,现在南门花猪纯种已找不到了。目前,饲养的多为赣东黑猪与外来良种猪的混杂种。赣东黑猪被毛黑色,体型中等,头颈较短,额宽稍凹,耳向上伸展,背腰平直,腹大而不施地,臀尖而稍长,成年公猪体重120-140公斤,母猪110-120公斤,与外来多种良种猪杂交都有明显的杂种优势。1987年引进美国的良种公猪约克夏与本地母猪杂交,杂交一代具有生长快、身长,体大脚高,皮毛白色等特征,一般能长到300公斤以上,后又引进瘦肉型良种公猪长白、杜洛克等猪种与本地母猪杂交,逐年提高了境内生猪瘦肉率。
牛:黄牛以本地临川黄牛为主,广昌黄牛也有少量分布,水牛以江西湖滨水牛为最多,有少量的黎川水牛。临川黄牛体型中等,毛色多为黄色和褐色,黑色和红色较少,肩峰发达高耸,鼻镜、蹄后角多呈黑色。湖滨水牛体型适中,耐粗饲料,温和,抗病力强,体质健壮,骨骼粗壮,毛色为深灰或淡灰色。从1978年开始,先后引进肉用体形大的海福特、夏洛来、西门塔耳,和产奶性能好的辛地红、黑白花、幺拉等国外优良的肉用、乳用及肉奶役兼用品种,用这些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淮与本地母牛进行人工授精配种杂交改良,生产出的杂交牛体型增大,役力增强,产肉、奶量增多。
鸡:本乡饲养的多为本地麻鸡,少数罗斯鸡。本地麻鸡外貌有粟色和花色两种,蛋壳黄色、壳厚,蛋质鲜美。罗斯鸡具有体型大、产蛋大而多等特点,这些地方鸡种都未进行选育,仍处于自然繁衍状态。随着养禽业的兴起,特别是全价配合饲料的应用,各地先后引进了罗斯蛋鸡、依沙褐鸡、AA肉鸡、泰和丝毛乌骨鸡和崇仁麻鸡等卵肉专用品种,以崇仁麻鸡饲养量最大。
鸭:多为本地麻鸭,又称水鸭和泥鸭。还有番鸭,又称胡鸭、红面鸭,是肉蛋兼用型品种,用公番鸭和本地母麻鸭交配,生长快,但无繁殖能力,专供肉用的骡鸭。农户私养的鸭多为肉用鸭,专业户群养的鸭多为蛋用鸭。从外地引地的优良鸭品种有福建龙岩麻鸭、浦田黑鸭、浙江绍兴麻鸭、江西农科院培育的TR蛋鸭和北京鸭、法国玉鸭、广西双魅头鸭等品种,但因受综合性能或本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影响,几乎都未能形成繁育群体。
鹅:本以前以饲养本地鹅为主,成年鹅体重只有4-6公斤,后引进兴国灰鹅,丰城灰鹅、莲花白鹅等大体型鹅种饲养、但只是引进,也未形成繁殖群体。
第二节 家畜饲养 湖南农民过去养猪是为积肥,同时解决自食肉的问题。农民养猪曾流传一句俗话:“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意思是养猪积造肥料肥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农民口粮标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所以生猪生产发展较快。六十年代初,因为连续受了灾害,吃食堂和极左思想的影响,生猪数量平均只以3.5的比例递增。除了1970年大抓了一下集体养猪,号召“四级办场、五级养猪”形式上出现了一次高峰外,实际上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把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来批,限制家畜家禽的发展。1980年以后,随着党对农村实行经济放宽政策和推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又大大调动起来了,尔后又取消了派养派购,农民的猪可自宰自售,肉价随行就市,生猪的发展更快。
目前,养猪业逐渐成为湖南乡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1990年临川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湖南乡实施《大面积推广养猪生产综合配套实用技术》,全面推行“四化”、“四改”、“二防”、“一旱”饲养技术,即母猪良种化、公猪瘦肉型化、肉猪杂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四改”即改单一饮料为配混合饲料,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熟喂为生喂,改放养为圈养;“二防”即预防传染病,预防寄生虫;“一早”即仔猪提早补料,同时推广应用深缩料“宝丰牌871”和预混饲料饲养,生猪饲养周期缩短,养猪效益不断增加,因而农民养猪积极性高,涌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和养猪场,加上广东、福建销售市场看好,增长步伐加快。1995年以后,饮料价格不断上涨,生猪价格下跌,养猪日趋亏本,农户养猪积极性受到挫伤,加上湖南、广西等省生猪大量涌入广东、福建等市场,境内生猪外销市场不断萎缩,致使境内生猪饲养量逐渐减少。
牛是农家宝。从耕牛的发展情况来看,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均每年递增1.9%,从1960年以后,由于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管理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饲养工作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措施,加上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粮油加工机械的逐渐普及,以往用以车水、碾米、榨油等方面的牛力,逐渐地被机械动力所替代,所以在六十年代的耕牛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第三年递减8.4%,七十年代虽然有所好转,但每年还是递减2%。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耕牛分到户上饲养,加之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牛肉的价格大幅度的提高,改变了历史上牛肉价低于猪肉价的旧状,一跃而为牛肉价大大高于猪肉价,养牛不仅可以耕田,而且可以育成肉用牛上市卖牛肉,经济价格提高了,从而耕牛数量又开始回升。但目前又已下跌,多数农户已不再养牛了。
第三节 家禽饲养 本乡家禽饲养主要有鸡、鸭、鹅三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为了加大对家禽生产领导力度,提出“小家禽,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着手建设崇仁麻鸡和水禽养殖两大生产基地,因而带动了家禽发展的步伐。1993-1994年实施产业部下达的“稻谷型优化配合饲料及蛋鸭饲养应用技术”丰收计项目,为大面积推广优良蛋鸭,改良抚州麻鸭品种起到示范作用。1993年后,又先后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改良品种、地方麻鸡大棚散养和全价饲料喂养等实用技术,促使全乡家禽发展加快。1997年以后饲料价格上涨,喂养投入增大,不少养禽专来户出现亏本,因而养殖专业户逐渐减少,家禽生产出现滑坡,到2000年饲养量基本稳定。竹溪村等养鸭专业户比较多。
第四节 珍禽饲养 湖南乡珍禽养殖很少,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主要有鸽、鹌、鹧鸪鸟、山鸡等。
湖南乡民间饲养的鸽,常称菜鸽、肉鸽,多作肉食用,有少数养信鸽。肉鸽主要品种有美国玉鸽、美国大白玉、中国的石歧鸽、上海李种、云南高源两点,其中以美国玉鸽体型最大,个体重可达0.8-1公斤。九十年代中后期,湖南乡又引进美国玉鸽数十对,1997年繁殖了五、六百对,已形成较大的种鸽基地,湖南乡春光村养鸽大户熊义堂常年饲养量达4000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饲养过程中注意预防鸽瘟、鸽霍乱、鸽泫感、鸽子立克氏等病,以确保提高经济效益。
养鹌鹑主要是产蛋,它体形小,每只100-200克重,纺锤体多,羽毛呈粟褐色,年产蛋250个以上,饲养品种主要有日本鹌鹑、朝鲜鹌鹑、中国白羽鹌鹑等,以日本蛋用型鹌鹑为普通,鹌鹑耗料少,一只一天约需1两饮料,孵出后40-50天母鹌鹑开始产蛋,5周龄鹌鹑体重110克即可食有,有“动物人参”之称。九十年代初,开始引进试养,最初几年饲养量极少,后来逐渐增加。
第五节 蜜蜂 本乡土地面积大,稻田有种植红花草的习惯,春季蜜源丰富,分布全乡各村的蜜源植物,除红花草外还有油茶、西瓜、柑桔、棉花、芝麻及各种花卉100多种,故历史上农民就有养蜂的产业。饲养方法,主要是转地饲养,即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季节蜜源植物变化进行转地饲料。在饲养技术上推广人工分蜂,培养强蜂,防治盗蜂,搞好越冬等技术,并改生蜜为熟蜜,提高蜂蜜质量,严格控制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大小蜂螨、白垩病等疫病,确保蜂群强壮,提高蜂蜜产量。
第六节 兽医防疫 一、疫病流行情况 湖南乡牛的传染病有炭疽、气肿疽、牛瘟等;猪的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肺疫等,家禽的传染病有:鸡瘟、鸭瘟、鸡痘、禽出败等。疫病每年均有发生,流行面广,死亡亦很严重。疫病流行季节大都在春夏之交,农村有句谚语叫:“葫了上了棚,瘟猪肉吃不赢”。也有在秋冻时流行的,如耕牛流行性感冒,一般在每隔三、五年成周期性的流行,耕牛炭疽病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发生,耕牛气肿疽其流行区域大多在沿河一带,家禽的疫病多发生在春未夏初或秋未冬初,特别是鸡瘟流行时,有的乡村的鸡群甚至瘟光。
畜禽的寄生虫方面,猪有蛔虫、结节虫、鞭虫、鄂口线虫、肺丝虫、姜片虫、辣头虫、胃虫、毛园线虫、双管饱氏线虫等。牛有蛔虫、结节虫、捻转胃虫,古拍线虫、仰口线虫、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莫尼茨条虫、球虫、胰阔盘吸虫、锥虫等。鸡有蛔虫、毛细线虫、艾美球虫、棘结线虫、扭头线虫,有轮条虫、前殖吸虫等。
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的方针,连年组织大面积的预防注射,大打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1964年湖南乡就基本上消灭了猪瘟。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炭疽病、牛瘟等,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得到控制,连续二十多年未再发生。牲畜“五号病”(即口蹄疫)到1985年已达到消灭县标准。其他如猪丹毒、猪副伤寒、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病,以及禽出败、鸭瘟等尚在零星发生。鸡瘟自1978的以来,开展大面积防治后,已控制在较低限度。此外寄生虫病经1981年以来的的全面驱虫后,也有所减少。
湖南乡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境内家畜家禽发生各种疫病有39种,其中:牛有牛口蹄即五号病、牛流行性感冒、牛猝死病、牛伊氏雏虫病、丝虫病5种;猪有猪瘟、猪口蹄疫即五号病、猪流行性腹泻、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水肿病,猪弓形体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猝死病11种。犬有犬瘟热病、狂犬、病肠炎感犬病、犬细小病毒病4种;鸡有鸡新城疫病、山鸡新城疫病、鸡传染性法氏襄病、鸡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马立克氏病、鸡减蛋综合症、鸡新城综合症,鸡白痢、鸡伤寒病、鸡大肠杆菌、鸡球虫病12种;鸭有鸭瘟、雏鸭病毒性肝炎、蛋鸭减蛋综合症、禽霍乱病4种;鹅有小鹅瘟、鹅细小病毒2种,鸽有鸽新城疫病等。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内畜禽的传染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的传染发生,其疫病流行也更为复杂,特别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牛口蹄疫、牛雏虫病、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疫病在境内流行历史较长,是危害畜牧业的最主要传染病。
(1)猪瘟:俗称“烂肠瘟”,曾是危害本乡养猪业最主要的传染病。历史上发生较严重,随着猪瘟免化苗的应用,至1989年达到控制猪瘟标准,近年来,每年仍有少数非典型猪瘟零星散发。
(2)猪丹毒:俗称“鬼打印”,是境内主要传染病之一,上世纪70年代前,该病在本乡境内流行猖獗,随着预防注射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及抗菌素的应用,该病已被有效控制,现每年仍有零星散发。
(3)猪肺疫:又名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疯”,本病呈地方流行,1983年该病在本乡基本得到控制,未见发病。
(4)牛猪口蹄疫,俗称“口疮”、“烂爪病”又叫五号病,是人畜共患的国际上重点检疫对象,一旦发生,常被引起大规模流行,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1985年被扑灭,保持清静8年之久,后又时有起伏。
(5)猪喘气病、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喘气病又名猪枝原体肺炎或地方流行性肺炎,随着养猪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条件的改善,喘气病逐渐得到控制,目前只是零星发生。链球菌病在1987年7-9月暴发流行,以后由于预防密度的提高,目前只是零星散发。病例多的架子猪猪弓形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每年也呈零星散发。
(6)猪水肿病:又称浮肿病、以前发生较少,后因普遍使用配合饲料喂猪后,在断奶和散窝后10天左右的仔猪,因突然转料引起消化紊乱、发病较多,但无明显季节性,常局限某些猪场或某窝仔猪,一般不会引起广泛传播,常见于猪群中生长快、营养好的仔猪。
(7)仔猪副伤寒:该病多发于2-4月龄的仔猪,多因饲养不善引起。上世纪70年代前本病呈地方性流行,现以散发为主。
(8)牛、猪猝死病:本病发生大部分均为人为或无意间施放农、鼠药所致。自1991年发现后,每年均有发生, (9)牛伊氏锥虫病和丝虫病:锥虫病俗称“断尾病”“肿脚病”,“焦耳病”,主要是耕牛发病,水牛更易感病,牛丝虫病,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血清检查发现泰勒氏丝虫,自1997年以来未见这两种寄生虫的发病耕牛。
(10)牛流行性感冒和猪流行性腹泻:这两种病因气候环境影响,每年可见到一过性发病,其发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发病后只要及时治疗护理妥当,一般均能全愈。
(11)鸡新城疫:俗称鸡瘟。由于狠抓鸡的预防接种,新城疫接种率均在80%以上,使鸡的死亡率逐年降至1.5%左右,目前该病基本得到控制,只是偶而有零星散发。
(12)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在1987年畜禽病疫普查中,通过临床、剖检和琼扩试验,证实本病在湖南存在死亡率达20—30%,现由于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只是散发,未见大暴发。
(13)鸭瘟俗称“大头瘟”软脚瘟“、是鸭的重要传染病,本乡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本乡最早于1962年发现该病,大面积注射鸭瘟苗后,本病基本得到控制。
(14)禽霍乱:亦称“禽出败”,是鸡鸭主要疫病之一,发病急,死亡率高随着疫苗和药物使用,该病在境内呈零星散发,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3%和1%以内。
(15)鸡球虫病:该病主要侵害15—20日龄的幼鸡,死亡率高,成年鸡多为带虫,以前散养,该病不突出,随着养鸡业的发展,量多种广,交易频繁,该病成了本级常发的主要疫病。此外家禽的疫病在专业户饲养的鸡、鸭、鹅中均有发生和流行,只要注意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二、兽医医疗技术的提高 解放前,湖南乡的兽医技术人员都是亦农亦医的兼业者,也有的是做牛商牛贩的兼搞兽医工作,阉割人员亦如此。他们都以医牛病为主,其它猪、禽疾病无人医疗,任其死亡。以前这些兼业兽医人员,他们的技术水平很低,诊疗手段也非常原始。解放后,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精神,贯彻“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的方针,开始把他们组织起来。首先组建集体析草药店,利用草药出售以及技术收入的经费解决部分生活开支。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湖南公社县畜牧兽医协会,把凡是兽医、阉割员、配种员一律吸收人会,以不脱产的形式统一领导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阶段公社级的兽医站和公社级的畜牧兽医协会合并,产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进一步这实行全面脱产,成为兽医防疫专业队伍,性质是乡办集体,自负盈亏。经过历年来不断的培训,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能利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提高其高医牛技术,改变过去单纯的“一根针、一根草(药)”原始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南乡兽医站的工作人员现在不仅能用中西药治疗猪、牛各种一般疾病,采用体温表、听诊器、扣诊、化验等新式方法诊断疾病,而且还能采用开刀、切除等较先进方法,处理一些外科上的辣手病例。如割猪的“小肠疝气”,母猪难产中的剖腹产等,耕牛第三胃严重闭结时,能避开肋骨,移位开刀,即开第四胃,通过第四胃,用手术疏通第三胃,达到治疗目的。
湖南乡畜禽的疫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后,狠抓了预防注射,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1)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由于传染病发生传播迅速,一旦暴发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全面采用疫苗种已成为防止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本乡从建国初期到目前止,用于预防注射的疫苗种类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口蹄疫、猪链球菌、猪细小病毒、牛口蹄疫、牛炭疽、牛出败、牛气肿疽、鸡新城疫、禽出败、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减蛋综合症、鸭瘟、20多种,由于长期坚持大面积,高密注射这些疫苗进行防疫,使本乡已基本控制了牛、猪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链疫、牛炭疽、牛气肿疽、牛出败等传染病。消灭了创仔猪付伤寒,猪炭疽等传染病;针对本乡农家传统养猪方式为放养,而放养是致使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从1984年开始,所有生猪全实行圈养至今,为预防疫病流行的扑灭生猪五号病起了积极作用。
(2)加强检疫,严格检疫是预防畜禽疫病,防止疫病传染的主要措施,湖南境内从1952年开始就逐步实行屠宰检疫,1964年实行了市场交易活畜禽检疫,以后实行了产地检疫,检疫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一旦发现疫情,即可将疫病控制在一家一户。近年来又实行了交通运输检疫,从而完善了检疫体系,促进畜禽的防疫工作。使产地检疫、市场检疫、白肉检疫、运输检疫贯穿整个畜禽生产及其产品流通全过程中,有力的保障了畜禽防疫工作的效能。
(3)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本乡乡村两级兽医站建立了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畜牧兽医站每月将疫情按疫情报表规定项目向区畜牧兽医站填报一次,由区站再向上级报告,若遇重大疫情,随时上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疫情报告网,确保疫情信息畅通。
(4)推行畜禽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畜禽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是乡畜牧兽医站做好防疫灭病的技术管理措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推行生猪注射两包(包医、包赔)、两保证(保证每头都注射、保证付给手续费)、以后逐步发展到二包(包医包防)、三包(包医、包防、包阉割)、四包(包医、防割还包药)和四包一扶助(除原四包外死亡补助)。90年代后期,全乡畜牧站技术承包责任制多以“三包”为主,不断提高了注射密度,增为控制疫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湖南畜牧兽医站为全民事业单位,隶属临川区农业局。现任站长毛荣珍,历任站长孙仁发、周发财、周金泉、陈水平、张金龙、毛荣珍。现有在编人员16人,其中聘干7人,退休人员4人。在编在职人员中,有七挡技师毛荣珍,九挡技师姜玉兰,儿挡技师肖润荣、周新平;七挡技师周和平、艾连平;六挡技师肖文华、杨小辉;五挡技师胡海荣,四挡技师高斌。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机构
江西农科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