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816
颗粒名称: 人物简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5
摘要: 人物简介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罗点
   罗点(1151—1195年),江西崇仁县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中进士,授定江节度推官。后入京为校书郎,编修国史。1186年,以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改兼皇孙平阳郡王府教授。1188年,以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又兼皇孙英国公教授。历任皇子、皇孙师,讲诲认真,孜孜不倦。罗点选择古人事迹之可吸取为经验教训者,编成《鉴古录》,每日讲解一事,教育受业的皇室子孙,以史事作为劝戒。罗点十分重视德性修养:论人“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果何取哉”。后为皇子嘉王翊善、端明殿学士、签书院枢密院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卒,终年45岁。
   傅梦泉
   傅梦泉,江西南城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从学陆象山,勤奋苦学,博学明辨,人称陆门高第。又游学朱熹、张南轩,才思愈进。后归里讲学于南城曾潭之浒,学者称“曾潭先生”,远道负笈从学者,不绝于途。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中进士,授衡阳教授,主讲于“石鼓书院”,阐扬陆九渊“心即理”之学,认为:“人生天地间,自有卓卓不可磨灭者在,果能于此涵养,于此扩充,良心善端,交易横发,塞乎宇宙,贯乎古今。”他讲学机敏明辩,旁征博引,颇有吸引力,能使“士人归”,被陆九渊誉为“擒龙打凤手也”。后历任宁都县宰、清江判官,治政则“俗大变”。后卒于任。著有《石鼓文》。
   危稹
   危稹(1158-1234年),字逢吉,号巽斋。江西临川人。学者称为“骊塘先生”。早年学于陆九渊、陆九龄门下。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取进士。任南康军教授,累迁诸王宫教授。疏请立宗子学,行课试法如太学、武学。后升著作郎,常向宁宗论及宋、金间和、战、守三者的利害关系,力主于守。不见重于执政,出知潮州、漳州。任内创办学校、大兴教化,还倡导移风易俗,筑义冢,改变漳地旧葬陋习。后居家治学。终年74岁。著作有《巽斋集》。
   刘埙
   刘埙(1240-1319年),字起潜,号水云村。江西南丰县人。精研理学,调合朱学和陆学之歧异,认为:“朱陆之学,本领实同,门户小异”。宋末元初,隐居不仕,设馆授徒,传以研究所得。晚年被荐为建昌路学正,启迪有方,学务振兴。年76岁时迁延平路学教授,但仍乐教不倦,为学生继续授业。他抨击“仅求章句,为文徒尚词采”的学风,主张踏实读书,达于世用。至于为学之方,既赞同陆学“先立其大”的观点,又推崇朱学“下学上达”之途径;要求不拘门户、熟读精思。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卒,终年80岁。著有《隐居通义》、《水云村稿》等。
   何中
   何中(1265-1332年),江西乐安县人。少聪颖好学,对古籍经典更多钻研,家藏书万卷,皆亲自校勘。何中仕途淡薄,居家设馆教授生徒,每日同学生讲论《易》、《诗》、《书》、《春秋》。其学弘深赅博,程巨夫、元明善、姚燧、王构、吴澄、揭奚斯等皆推服之。对《易》、《书》、《春秋》之学尤精,门人众多。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请他讲授于龙兴郡学及“东湖”、“宗濂”二书院。次年病卒,终年68岁。著有《知非堂稿》10卷、《通鉴纲目测海》3卷、《通书问》1卷、《易象类》2卷、《书传补遗》10卷、《叶补疑》1卷、《六书纲领》1卷、《补校六书故》32卷、《支颐集》2卷、《蓟邱述游录》1卷。
   聂大年
   聂大年(1402-1456年),江西临川人。其父聂同文,明太祖洪武中(1377-1387年),官翰林侍书、中书舍人。聂大年幼年失怙,由母亲抚养。及长,刻苦自励,博通经史,尤善诗文。宣宗宣德末年(1433-1435年),荐授仁和县学训导。执一方教化,训徒化民,有建树。后分教常州府学,复任仁和县学教谕。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荐入翰林修史。次年病逝,终年55岁。著有《乐轩集》。
   饶秉鉴
   饶秉鉴(1413-1486年),江西广昌县人,才气横溢,性刚而恕。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中举人。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被朝廷委以广西廉州太守。饶秉鉴在廉州任职五年,为官清廉,关心群众疾苦,政绩卓著。但因个性刚直,终受宦官诬陷而去职。
   饶秉鉴罢官回乡后,为实现自己“虽不仕官,以言济世而不朽”的抱负,他创设雯峰书院,从事教书育人,并延请当时著名教育家罗仑来院讲学。四方之士不远千里,慕名求学者不下百余人,成为明代中叶江西省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
   为了“以诗书安天下”,饶秉鉴于授业之余,进行学术研究,对《春秋》究本索源,研精探微,博采众家之长,直抒胸中己见,穷尽十载,写成《春秋提要》、《春秋会传》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伍余福
   伍余福,江西临川人,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取进士,授咸宁县学教谕,以经学课授诸生。后历官陕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大兴政教,广施教化,有声于时。善诗文,工书法。晚年笃信佛教。编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陕西志》30卷,著有《莽野纂闻》、《三吴水利论》,著作有《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等。
   陈九川
   陈九川(1494-1562年),字惟浚,号明水。江西临川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取进
  士,授太常博士。因谏武宗南巡,被革职。1521年,世宗即位,进礼部员外郎、郎中,又因事贬镇海卫。谢职回乡之后,周游名山,讲学于台岩、罗浮、九华、庐山等地,宣导王学。晚年失听,但仍以书札论学不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终年69岁。著作有《明水先生集》。
   徐良傅
   徐良傅(1505-1565年),字子弼,江西东乡县人。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启蒙老师。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授江苏省武进县令。不久,任吏部给事中,因官吏倾轧而下狱,后被贬为民。
   徐良傅回到家乡后的二十多年中,一面博览群书,从事著述,一面在临川拟砚台收录生徒,讲学授业,弟子百余人。当时,13岁的汤显祖求教于徐良傅门下,学习古文诗词,成为徐的高徒。
   徐良傅以毕生研究《尚书》而出名。晚年,过着恬淡的读书生活,“常晨起自扫其阁中,讽诵不绝,无宴饮丝竹嬉游之好”。著有《爱吾庐集》8卷,存目于《四库全书》。徐良傅逝世后,汤显祖为悼念恩师,作有《徐子弼先生传》。
   李来泰
   李来泰(1624-1684年),江西临川人。从小聪明过人,3岁读书,6岁作对联,12岁考取秀才,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取进士,授工部主事。任内励精图治,清除积弊。1655年,提督江南上江学政,随即采取明职掌,端士习,抑奔竞,清仕途,正风俗,严考试,修社学等十二项措施,加强学校教育的管理,使江宁学风为之大变。李来泰认为,学臣的任务是上导乡会之源,下端校塾之习,兼有司徒敷教之意。主张教学要“内心正,外体直”。又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不避身份贵贱,致使士习大变。1660年,授江苏苏松粮储道,在任期间,废除耗费,申饬官兑之法,减轻百姓负担。不久以漕折被夺官。圣祖康熙五年(1666年),复授分守苏松常道,因缺裁减,归乡。1679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撰《明史》,迁侍读。1681年,又充湖广乡试正考官。善为文,亦工诗。1684年卒。著有《莲龛集》。
   罗棨
   罗棨(1628-1695年),江西广昌县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生性聪颖,才思敏捷。幼时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苦读家中藏书,日夜沉浸于浩瀚典籍之中。他既学古文辞,又攻读诗词歌赋,旁及书画、篆刻、医卜、军事、杂艺,尤以诗文造诣最深,因而蜚声文坛。然而在科举场中,却连连落第,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以拔贡中举,但未步入官宦生涯,而是“千里还家知有日,十年作赋竟无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罗棨应江西巡抚宋〓的聘请,出任庐山白鹿洞山长。他深感书院历史悠久,名震海内,而巡抚委以山长之职,责任异常重大,自应兢兢业业,不负朝廷之望。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自习为主,先博后精;在教学内容上,他突出《易》经,重视《春秋》,并提出学用必须结合,而重要的是在力行。为实现他的教育主张,他编著《鹿洞讲义》12卷,亲自进行讲授。在庐山掌教两载,为书院培育了一批英才。
   罗棨一生著述数十种,130余卷,统名《耐耕堂集》。
   李绂
   李绂(1673-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10岁能诗,12岁即与乡中众先生结诗社,被视为“神童”。家中无力购书,他便借阅抄摘,日久不辍,并负笈远游,步行千里,前往江苏苏州求学。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取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1715年,充武会试副考官。1717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后赴云南,任乡试正考官。次年,充武会试正考官。1719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旋升内阁学士、右副都御史兼学士。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任吏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迁兵部右侍郎。1724年,出任广西巡抚。高宗乾隆初年(1736年),任户部侍郎,充江南乡试正考官。1743年,因病卸职。1750年卒,终年68岁。著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等。
   王谟
   王谟(1731-1817年),江西金溪县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6年),取进士,授知县,自请改任教职,任建昌府学教授。任内以实学课士,教训诸生务求真才实学,前来求学者甚众。王谟才识雄伟,精力过人,好博览考证,一生致力于经学、史学、地理学的研究,将汉魏群儒著述之已经散佚者,分经、史、子、集四类,予以辑录,对诸经亦有诠释。为文重阐发己见,力避袭前人之说。卒年76岁。著有《汝麋玉屑》、《韩诗拾遗》、《逸诗诠》、《孟子古事案》、《补孟子释文》、《三易通占》、《尚书杂说》、《左传异辞》、《论语管窥》、《尔雅后释》、《江右考古录》、《问汉唐地理书》、《汝麋诗钞》等10余种。
   李联琇
   李联琇(1820-1878年),江西临川人。清宣宗道光年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江苏学政。学政任内,时值太平军占领江南,对毁于战火的书院和学校多有兴复。晚年辞官事教,先后主讲于南京钟山书院、惜阴书院,与胡培翚、俞正燮、任阶平、冯桂芬等共事,分别以经史、词章课士,重视实学,轻贱八股制义,求学者云集,名噪一时。李联焉善以诗记事言志,撰《试童子日即事戏吟》,对童试时的老少同考、搜身怀挟、枪替冒名、继烛续考、催卷撤帘、塞责阅卷等现象进行辛辣嘲讽,用形象活泼的形式严肃地揭露了科举制的弊端,隐约透露了变革科举的要求。光绪四年(1878年)病逝,终年59岁。著有《好云楼》、《师山诗存》、《采风札记》等。
   吴嘉善
   吴嘉善(1820-1885年),江西南丰县人,早通经史,兼治算学。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旋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结识徐有壬,切磋算学,心得颇多。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南游湖南长沙,结识著名数学家丁取忠。次年,南下广州,与邹伯奇、夏鸾翔共研算学,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时逢广州同文馆开办,
  被两广总督毛鸿宾疏荐为该校汉文总教习。是年7月,到馆任教,不仅文理优长、品行端洁,而且精通算学,且为中国近代新式学堂中唯一由翰林出身的教官。夏鸾翔病逝后,整理刊刻其遗稿,成《万象一原》、《致曲图解》、《少广缒凿》等数学专著,致力于数学研究及推广。光绪元年(1875年)底,随中国首任驻美国兼西班牙、秘鲁公使陈兰彬赴美。次年,受命继任“留美事务所”监督,与副监督容闳共同主管幼童留学美国的事务;后与容闳的指导思想不合,被容指责“纵容学生,任其放荡淫佚”,并向清廷报告说:“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建议清廷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全体留美学生。1881年3月,李鸿章决定遵议而行;是年底,随中国留美学生一同归国,致使中国近代首批官派留学教育半途而废。归国后,非议如潮,未被政府任用。1885年病逝,终年66岁。著有《算书》、《四元浅释》等书。
   邓元
   邓元(1872—1951年),江西南城县人。清末,与南昌熊育锡创办心远学堂,开近代南方教育之先声。邓元为“心远”之元老,与心远学堂、心远中学、心远大学关系密切,数十年为“心远”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海内外校友,无不崇敬。
   邓元早年参加同盟会。1912年,被公选为众议院首届议员。1917年秋,追随孙中山至广州,参加护法政府。翌年仲夏,护法失败,邓元返抵南昌,回心远中学执教,直至解放初。1950年,邓元近80岁,面见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式平,请求退职,后由省政府批准发给退职金,返家乡养老。1951年病故。
   刘凤起
   刘凤起(1877-1933年),江西南城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首任南城县教育会长。自幼聪慧好学,7岁登矮几为人书春联,笔力遒劲;12岁赋《登镇海楼》诗,被誉为“神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入进士馆,后授翰林院编修,旋往日本考察法政。归国后,见朝廷腐败,政治黑暗,自请隐退。江西巡抚冯汝骙一再奏请,留其在省办学,充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当时校风甚坏,风起厉行整治,使学风为之一新。宣统三年(1911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南昌响应武昌革命,新组都督府,分置军政、民政两部。新任都督兼军政的吴介璋力推凤起出主民政。凤起就职后,大力整顿吏治,淘汰昏庸无能之辈,驱除贪污腐化之徒,不以资历为限,选拔老成练达者代之。1918年,风起回归故乡,与子侄友人憩游于泉林山水之间。1922年,携家赴沪,以卖书画自给,不涉足政界,后病逝于上海。
   吴宗慈
   吴宗慈(1879-1951年),江西南丰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习成绩优异,获特等生待遇。毕业后,执教于广东饶平师范学堂。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众议院议员。1919年,任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兼书记长,主持起草国会宪法。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
  后,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1年,受聘为江西通志馆馆长兼总纂,主编《江西通志》。1946年,受聘于牯岭讲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951年逝世,终年73年。著有《中华民国宪法史》等。
   欧阳祖经
   欧阳祖经(1882-1972年),祖籍江西南城县,世居南昌。1908年,东渡日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时,他返回江西,与内弟程柏如等相见于园觉寺,授以算术几何原理,与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并组织南昌《大声日报》馆宣传革命。随后,又东渡日本完成学业。回国后,历任江西省教育厅科长、秘书,北京师范大学教务主任等职。
   1927年,欧阳祖经受任江西省图书馆馆长,肆力搜集江西地方志及江西人物著作,使馆内藏书日丰。陈剑修任江西省教育厅长时,竟令图书馆缩小范围,欧阳祖经愤而辞职。1938年,欧阳祖经再任江西省图书馆馆长,一面致力于本馆的建设,一面从事著述。翌年,日军侵入江西,他携家人去桂林,将家中藏书数万册捐献给浙江大学。
   1940年8月,江西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欧阳祖经应校长胡先骕之聘任该校文法学院副教授,9月,文法院创立文史系,他专门讲授《东亚史》。1951年,调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1959年,退休迁居北京。1972年病逝于北京,终年91岁。著有《欧美女子教育史》、《省名考》等书。
   潘震亚
   潘震亚(1889-1978年),原复旦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家。江西南城县人。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革命。1916年,毕业于南昌法政学校,以后从事法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工作。曾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律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法学院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理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监察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
   曾仲鲁
   曾仲鲁(1891-1963年),江西金溪县人。1912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讲师、教授和系主任,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七七”事变后,坚拒日伪的威胁利诱,不顾经营多年的家产,毅然携眷属南归。初任金溪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但他不愿从政,而有志于金溪的教育事业。1938年6月,出任金溪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秋,金溪县立初级中学在黄通创办,他首任校长。1941年秋,他在金溪浒湾黄坊村创办私立应钦中学,自任董事长兼校长。1950年10月,应聘赴湖北省教育学院任教,后调武汉体育学院任教授。1963年病逝。
   汤茗孙
   汤茗孙(1892-1972年),江西临川人。1896年,开始接受传统启蒙教育。1906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09年,毕业返乡教乡塾。1911年,创办全省第一所私立平民小学——临川县李渡镇平民小学,初为1个班,学生20人。汤茗孙既是校长,又当教员。在教学中,他
  坚持师生教学民主,废除封建体罚制度,深受学生及家长爱戴。后因家资不厚,平民小学被迫停办。汤茗孙先后受聘在省立第一师范、南昌小学、临川县文港小学、桂桥小学、周坊小学任教。
   1939年,汤茗孙在家乡城前狮子庙内再创私立新民小学,初办五年制教育,学生来自附近四个县,200余人。因汤茗孙办学有功,县政府奖给新民小学学田66亩。1940年,因校窄人多,新民小学迁于戴家窑宗祠,同年秋,他腾出自家全部房屋作为校舍,恢复原校名“私立平民小学”,改为六年制教育。1942年,日军侵扰临川,平民小学被烧成一片废墟。汤茗孙再举全家之力,筹资3000余元,一边重建校舍,一边坚持上课。经过几年发展,教职工30余人,学生300余人,其中寄宿师生70多人。汤茗孙带领家人耕田种地,饲养家禽家畜,想方设法改善寄宿师生膳食。
   1945年抗战胜利,汤茗孙受到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公署嘉奖,被誉为“抗战教育家”,第七行政区公署督察专员张轮元亲至平民小学,为应届的170多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1946年,临川县参议会在各乡竞选第一届参议员,汤茗孙被焦石乡民一致选为县参议员。在任县参议员期间,他提了许多有益于平民教育的议案,为推动临川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0年,平民小学并入李渡小学。
   汤茗孙在学校主讲历史课,他知识渊博,讲课时声音洪亮,语言生动,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汤茗孙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对学生总是谆谆教诲,从无责怪之言,更不摆教师架子,尤其对农家子女关怀备至,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汤茗孙办平民教育30余年,所教学生数以千计。他除在学校任教外,还经常走村串户普及村民教育,并将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办识字班,当小先生,教村民识汉字,学计算。
   武惕予
   武惕予(1893—1989年),江西黎川县人。1913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商科预备班和本科学习,1920年毕业,获商科学士。回国后,受聘于北京豫章商业学校、江西省商业学校、江西省豫章政法专科学校任教。1931年至1945年,历任湖北省襄阳专署教育科长、襄阳中学校长、福建省龙岩专署教育科长、黎川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惕予出于爱国激情,曾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回到南昌。1948年,负责筹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西分会,被推为常委、武装部长。1949年3月,在中共南昌市委城工部协助下,武惕予在黎川、资溪、光泽等地组织“赣闽边区人民游击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赣闽边界部分地区,起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惕予历任江西省监察厅副厅长、交通厅副厅长、司法厅厅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江西省委主任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常务顾问等职。
   黄范孝
   黄范孝(1896-1969年),江西宜黄县人。少年时跟随当塾师的父亲读了几年私塾。后因家中贫寒辍学,到县城一杂货铺当学徒。不久,得到亲友资助,考入江西省农业专科学校预备班,入校后刻苦学习,成绩期期名列前茅,每期都获得免费生待遇。1921年,毕业于江西省农
  专林学系,并被学校选派公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中央林业试验场从事研究工作。四年后回国,按照规定,返回江西省立农专任教。工作三年,升任该校林学系主任。后出任江西庐山林业试验场场长、河南信阳林业试验场场长。未几,又回到江西任农专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林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黄范孝在江西农专和中山大学执教20余年,编写了大量教材,积累了不少林学资料,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林业人才。并多次资助进步学生,协助即将受到迫害的进步学生转移脱险。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范孝任台湾省林务局技术室主任。1948年上半年,全国大陆接近解放,他接到好友梁希(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林业部长)的信(要他火速回大陆),便立即收拾简单行装,借家父病危告假,匆促回到江西,出任江西农林试验总场场长。临解放时,黄范孝动员全场职工做好准备,造好清册,等待解放军接管。
   南昌解放后,他仍任场长。1949年9月,黄范孝调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任森林经理司司长(后改为森林调查设计局,黄任局长)。1960年,调贵州省林业厅任高级工程师。黄范孝负责全国森林经理近十年,为我国林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69年,因病逝于贵阳。
   鲁易
   鲁易(1897—1932年),江西黎川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9月,参加由李立三、蔡和森、陈毅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由于法国当局与北洋军阀政府相互勾结,这批学生被拘捕,鲁易与蔡和森、陈毅等104名学生被武装押送回国。
   鲁易回国后,赴海南岛琼山第六师范任教并兼任《琼崖旬报》编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地方组织,并以《琼崖旬报》为阵地积极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5年初,鲁易奉调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同年10月,升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少将副主任。
   1926年5月,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撤退出来的全体共产党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广州大佛寺举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周恩来兼高级政训班主任,鲁易任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政训班秘书。
   1926年下半年,鲁易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鲁易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兼中国工 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即湘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鲁易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前委委员兼中央军事政治二分校政治部主任。
   1932年6月,在反第四次“围攻”的湖南监利新沟嘴战斗中,鲁易不幸被捕。同年10月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5岁。
   许调履
   许调履(1898-1978年),江西金溪县人。1915年至1918年,入南昌省立一中学习新学至毕业。1919年,在金溪浒湾区立小学教书。1920年8月,到日本东京补习学校学习日语。1922年5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1923年4月,分配在日本仙台市第二高等学校学习,至1926年4月毕业。同年5月,分配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农学科学习,至1930
  年4月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研究,至7月返祖国。
   归国后,许调履被聘为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1930年8月至1931年7月)。一年后,升任省立农专校长。1934年8月,他应邀出任江苏南通学院农学教授。1939年4月,他任江西农学院农技师。在日军入侵南昌时期,他随农学院辗转至吉安泰和,仍坚持科研工作。1942年11月至1944年7月,他应邀出任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在抗战最艰苦的年月,他回到家乡私立应饮中学任教。1944年11月至1946年1月,在江西省立南丰高级农业学校任教务主任。1946年2月,应邀任湖南省立农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同年9月,出任湖南省立农专校长。1947年2月,任湖南克强学院教授。1948年8月,任克强学院衡阳分院主任兼教授。
   1937年,许调履的农学专著《食用作物各论讲义》出版,近30万字,为当时农业院校一部优秀教材。
   由于许调履在农业教育及农业科技方面的突出成就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被江西农业科技教育界誉为“农业泰斗”。
   1950年9月,许调履出任江西省农科所作物生理研究室主任兼高级农技师。在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里,他为江西省农业科研事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级人材和青年接班人,在水稻良种培育和红壤开发改良方面有重大贡献。他经常与江西省农科界著名学者教授如杨惟义、谢治平、彭铎等交流学术研究成果。1961年,退休回到抚州,仍把他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抚州农技界青年,为抚州地区培养了优秀人才。
   余精一
   余精一(1898-1967年),江西宜黄县人。小时家贫,由兄资助上学,起先在本地读私塾,后入县立高等小学。民国初,一度任梅杏小学教员、校长。自修佛学、理学和德文。1919年,在亲友资助下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毕业于该校法律系,获学士学位。1928年,留学德国,获福朗克府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州中山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金陵大学、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余精一早年研究过马列主义的理论,追求进步,发表过《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论——列强在华投资之理论的探讨》等文章。任江西《民国日报》社长时,多次发表文章,呼吁抗日。
   余精一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教学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材一丝不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关心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好评,对教育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著有《经济学》等书,在全国发行。
   傅再希
   傅再希(1899-1984年),江西临川人,中医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抚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基础教研室主任。先后被选为江西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第一至第五届政协委员。
   傅再希精通医学。对医书,上自《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下至历代主要医学著述,皆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并精于中医内、妇、儿诸科的临床治疗,主张“方必切病、药必对症”。所著《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一书,对几千年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证、整理,澄清了名家学说中众说纷纭的观点。诸如《我对五运六气的看法》、《本草品汇精要的评价问题》、《祖国医学中“精”的初步探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作者问题》等,皆发前人之未发,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为表彰其对祖国医学所作的贡献,1959年,卫生部授予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1960年,傅再希出席了全国和省两级文教卫生群英大会。
   郭威白
   郭威白(1899-1968年),江西黎川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士和纽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民国时期,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文书科长、青年部秘书、美国三藩市《少年中国报》总编辑、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副局长、海外部秘书、侨务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等职。还担任国民大会江西省代表、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研究会委员。
   1949年8月,为维护祖国的和平和统一,郭威白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绍雄先生等73人在香港发表声明,并在同年回归大陆。先后担任过广州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兼亚洲史资料室主任。195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选为民革中山大学支部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候补委员。郭威白长期从事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了《东南亚各国中国史籍介绍》等大量资料,对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史的教学和科研作出了贡献。
   戴亮侪
   戴亮侪(1899-1967年),江西金溪县人,全国著名的陶瓷专家。12岁进私塾,15岁考入临川中学。18岁中学毕业时,因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来源无着落,遂回乡谋职,当了小学教员。29岁时,东渡日本求学,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鉴于江西工业以陶瓷名世,他便选窑业系,作为自己毕生奋斗之事业。
   1935年大学毕业时,受聘到省立九江高级陶瓷职业学校任实习主任。1937年,日本侵华,省立九江陶校被迫内迁靖安、萍乡上埠镇,物价飞涨,物资困乏,薪金日减,不少教员离职他就。戴亮侪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他兼任教务主任,除教授陶瓷专业课外,还代授英语、史地等课程。不仅每周授课18小时以上,还自编教材,油印讲义,先后编著了《初级陶瓷学》、《高级陶瓷学》、《燃料学》、《矿地学》等约60余万字,其中《高等物理实验法及实验仪器》一书,经当时教育部审定为大专教学参考书,由国立编译馆出版。1944年,学校迁到景德镇;194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戴亮侪任教授兼教务主任。为了教学需要,他又编著了《陶瓷原料》、《陶瓷实验及陶瓷制造法》、《筑窑学》、《电子论》等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戴亮侪历任景德镇市陶业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1950年兼任工程系主任,编著了《特种窑业制品》一书,由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发行。后来,戴先后担任景德镇和萍乡瓷厂总工程师,还兼任学校教授。1959年,成立陶瓷学院后亦如此,每周到校授特约课一二次。
   戴亮侪埋头苦干,为人正直。解放前在陶校任教时,每每熬夜编写讲义,深夜时饥肠辘辘,只有烤一个红薯消夜。他常以自己微薄的薪金救助贫困学生,但对唾手可得的不义之财却不
  屑一顾。新中国成立后,戴亮侪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敬重,从1949年5月起,被选为景德镇市历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景德镇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196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王仲宣
   王仲宣(1900-1983年),原华东纺织学院教授。江西东乡县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3年,获美国罗威尔大学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工学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棉上海第十二厂厂长、总工程师,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棉纺研究室主任,《国外纺织技术》主编。专长纺织生产技术,主编《棉纺学》、《棉纺织工程》、《棉纺织厂设计》等教材,还参加《英汉纺织词典》编写工作。
   吴自强
   吴自强(1901-1996),江西临川县人。1922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1926年,东渡日本;翌年,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后改名东京大学)教育系。1932年回国后,任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编译部主任。同年10月起,任南昌一中代理校长、校长,任期达18年之久。1950年9月,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教务主任、编译主任、教育实验室主任等职。1964年,调华侨大学外语系讲授日语。1979年,回福建师范大学教科所任教授,并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曾担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老年教育学会理事,还被聘为抚州王安石研究会顾问,《临川县志》、《崇仁县志》(新编)顾问。
   吴自强从事教育60余年,学生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他的著述颇丰,见诸报刊的300多篇。专著主要有《青年与教育》;译著有《满蒙经济大观》、《苏俄印象》;编著有《日本现代教育概论》、《比较教育》;合著有《教学与课程》、《世界幼儿教育史》等。
   许调泰
   许调泰(1901-1980年),江西金溪县人。9岁时,其父病逝,家境渐贫,寡母无力供其上学,主要靠自学修毕小学课程。20岁时,考进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考取官费留日。1926年春,就读于日本东京第二工业大学化学应用部(即化工系),至1930年冬毕业。
   1931年秋,许调泰应省立南昌师范之聘,任化学教员。1932年秋,应聘任南昌一中理化教员,后任化学科主任。这样,他以任教南昌一中为主,奔波于相距约五华里的两校兼课。
   1937年夏,日军进逼南昌,许调泰随南昌一中迁校奉新、崇仁、广昌驿前、白水等地。辗转跋涉,校具、仪器严重损缺,连教科书都买不到。为上好化学课,他自编教材,自刻蜡纸并油印好发给学生,千方百计找化学药品,自制教具仪器,开出一个个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1943年夏,许调泰应聘任省立南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主任。1944年夏,应振德中学和应钦中学之聘,兼教两校化学。
   1945年夏,抗日胜利,许调泰离别故里前往省城,同时兼任省立工专(江西工学院前身)化工系主任、副教授和省立医专(江西医学院前身)医用化学副教授。
   1947年夏,教育厅委派许调泰到南康县唐江镇创办江西省立制糖职业学校,担任校长。
  该校是江西省最早的培养现代化制糖技术人才的学府,为江西省现代制糖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新中国成立后,糖职与其它职业学校合并,成立赣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许调泰任制糖学和制皂学教师。
   1951年秋,许调泰调往宜春地区,任新办的高安高级职业学校化工科主任。1953年秋,调回南昌市,担任江西油脂化工厂工程师。1956年夏,省工业厅派许调泰重返南康县唐江镇,主持创办江西第一制糖厂,担任总工程师。1958年秋,试车试产一举成功,全省第一座日产200吨白砂糖的现代化大型糖厂,屹立于章水之滨,开创了江西省现代化制糖工业的新纪元,他的业绩载入《江西省制糖工业史》。
   陈文松
   陈文松(1901-1976年),江西南城县人。幼年熟读《四书》、《五经》,8岁能诗,9岁通文。12岁考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电机工程,后转学铁路管理专业。1925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
   陈文松虽学经济专业,但他对文史更为喜爱,且颇精通。1934年,在武昌华中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1939年,任江西省《民国日报》社总编辑。不久,因受嫉妒排挤,愤而离开报社,返回家乡,担任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42年,在福建协和大学任副教授。1947年,至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福建省建阳师范学校校长、建阳县政协副主席,并当选为福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福建省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文松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于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论商初之乱——古史待问之一》,《惠铭楼诗钞》、《经学通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商周史稿》。主要论文有:《郭沫若谥法之起源驳议》、《山海经时地考》等。
   杨京
   杨京(1908-1977年),江西临川人。1932年至1936年,在南京、北京陆军兽医学校第十五期学习。1939年至1944年,在泰和江西农业院任技术员、讲师、主任。1945年至1946年,在泰和、永修高级农校任教员。1946年至1949年,任南昌兽医专科学校、中正大学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副教授、教授。著作有《山羊柳枝接骨的研究及其各种赫尾亚手治疗总结》、《介绍一种简易速成的家畜气管切开器械》等;译有《牛隔疝的手术治疗》。
   蔡文显
   蔡文显(1911-1984年),江西金溪县人。193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旋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部深造。1937年,在清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时,蔡文显曾一度南归,先在省立第八中学高中部教书,后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介绍,到厦门大学外语系任讲师。1941年,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任副教授。1944年,应江西中正大学之聘任外语系教授。1950年,任南昌大学外语系主任。1953年,调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授。1969年,又调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授兼英美文学
  研究室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蔡文显还任过广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委员等职。
   蔡文显长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治学严谨,对英国文学史、小说和戏剧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其主要译作和论著有:《关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特莱〉的阐释》、《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论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编写〈英国文学史〉的一些问题和意见》、《试论悲剧〈奥瑟罗〉的主题思想》。编译校定有:《英国文学史纲》(与人合译)、《英国文学概要》(上、下册)、《狄更斯评传》(与人合译)、《英国文学史》(上、下册)、《英国文学简史》等。
   蔡文显生活朴素,作风正派,对子女要求严格,言传身教。他常对其子女说:“我一生不喜欢华而不实,不希望你们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只希望你们刻苦踏实,正派做人,努力成材,报效国家”。
   鲁之翰
   鲁之翰(1911-1941年),江西黎川县人。幼年时,随父鲁培元在外地旅居,于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毕业后,因酷爱音乐,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读,为世界著名提琴大师、意大利提琴家法利国先生的入选弟子。由于其勤奋与天赋出众,受到师友器重。音专四年半肄业后,即从事音乐创作和提琴演奏、教学活动,曾任上海管弦大乐团第一提琴师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鲁之翰随双亲离沪返家乡暂住,趁此机会在农村进行农民音乐活动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久,只身离乡前往重庆,以期实现利用音乐鼓舞人民抗日情绪的愿望。1938年,他与在重庆的音乐界同仁刘雪厂、唐学咏、贺绿汀等发起筹备组织“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他亲手起草了协会成立宣言,报告了协会成立的经过,并被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及编辑负责人。当时,他本打算应邀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但因患心脏病不便远行。为了利用音乐进行抗日宣传,他应聘担任了迁来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首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经常组织抗敌音乐演奏会、歌咏会,并创作了许多歌词、歌曲和音乐理论文章,为推动抗战音乐、民众歌咏活动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阶层人士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当时生活贫困,工作繁重,以致积劳成疾,经朋友再三劝催,才先后赴成都、遵义等地休养,但仍然坚持带病进行各种音乐活动,并打算留在遵义,以应杭州艺专之聘教授音乐,因心脏病发,不幸于1941年2月在遵义逝世,时年仅30岁。逝世后,遵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专门印发了他的遗作《反攻胜利进行曲》等歌曲;重庆《国民公报》特辟了“悼念鲁之翰先生”专栏,并刊登了他的专著《论改编提琴曲》,以示纪念。
   郭骥
   郭骥(1912-1987年),江西乐安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6年,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攻读硕士。1939年返国后,历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秘书兼人事组组长、社会部人事室主任、湖北省政府人事处处长、重庆大学及中央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主任秘书等。1966年12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曾获南朝鲜庆熙大学法学名誉博士。1987年底在台湾省台北市病逝。
   黄强
   黄强(1913-1975),原同济大学教授,现代土木建筑学家。江西南城县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土木建筑工程,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1-1942年,在燕京大学任教授。1943-1950年,在上海信和纱厂任总工程师、厂长。1950年起,先后任交通部建筑公司设计部主任、设计院勘察室主任兼总工程师、建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等职。晚年,他还多次出国进行援外工作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著作甚多,主要有《膨胀土地勘察设计方法》、《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与处理技术》、《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与施工处理技术》等。
   江殿荣
   江殿荣(1917-1997年),江西金溪县人。1937年秋,毕业于江西省立贵溪师范学校初中部。1940年秋,入江西省立临川中学高中。1943年秋,升入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深造。1947年秋大学毕业后,执教于省立宁都师范学校。1948年秋,任省立兴国师范教务主任。1949年随军去台湾后,由军职转为文职,初入高雄中学任教,由于他刻苦努力,成为高雄数学教师四大台柱之一。其后创办立志补习班,经由立志初中,逐渐扩展为私立立志工商职业学校。该校分日夜两制,设立各科专业10余种,附设普通班和进修班,并有校办工厂、商场,专为实习之用,有教职工500余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夜班制在外),新建综合大楼,内有教室100余间。培养的技术人员,遍布高雄及南部各地,并为高等科研单位输送了大批人才。他办校30余年,坚持“惟勤惟谨,求实求精,是师是友,宜爱宜亲”之校训和“处处为教育设计,事事为学生着想”、“教育学生视同教育自己子女”的办学原则。
   1991年以后,江殿荣多次回大陆,探亲访友,关心故乡教育事业,先后向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赠送电脑设备,向抚州市一中、金溪县一中和仰山书院捐资建设,并为金溪县一中、金溪县何源初中和孔坊小学设立“云华奖学基金”,每年以利息奖励优秀师生,共计人民币70余万元。1997年病逝。
   詹国福
   詹国福(1923-1952年),江西乐安县人。小学毕业后,进入南城乡村师范师资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任乐安县桥背小学及增田、芜头、鹏洲、戴坊等小学教员。1952年6月20日,暴雨倾泻,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他护送学生安全返家后,积极发动群众投入防洪抢险战斗,在完成防洪任务返回村时,因洪水淹没道路,詹国福不幸牺牲,年仅30岁。江西省文教厅、抚州专署及乐安县教育部门,纷纷发来唁电和慰问信,并对其家属给予烈属待遇。
   陈炳辉
   陈炳辉(1935-1988年),江西临川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江西水利电力学校、江西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江西大学数学系几何代数教研室主
  任、系副主任。在赋值论、有序代数及环论、群论等方面颇有研究,在全国性数学刊物上发表了19篇有价值的论文。
   李兴华
   李兴华(1962-1998年),江西黎川县人,原黎川县洵口镇渠源小学校长。1962年5月,李兴华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李兴华,先后就读于渠源小学、皮边小学、石连初级中学。1977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洵口中学高中部。1979年7月高中毕业后,被聘为村小代课教师。1991年9月,被推荐到南城师范学习,毕业后继续来到条件艰苦的渠源小学工作。
   1998年6月22日,黎川县发生特大洪灾。李兴华冒着危险巡视学校,当时,因山洪暴发,山体大面积滑坡,他为抢救被泥石掩埋的乡亲,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同年9月,江西省政府追授李兴华为革命烈士。
   汤晓玲
   汤晓玲(1976-1991年),女,江西南丰县人,原南丰县琴城中学初二(1)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一位深受师生称赞的品学兼优的学生。1991年4月1日,为抢救一位落水的同学,英勇献身,时年15岁。1992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汤晓玲为革命烈士。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