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毓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804
颗粒名称: 饶毓泰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饶毓泰(1891-1968年),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西临川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饶毓泰(1891-1968年),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西临川人。从小酷爱读书,善于思考,故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1911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后应聘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任教。1913年,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美国,攻读物理学。191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开大学参与物理系的创建工作,任该系教授、系主任。1933年起,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理学院院长,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他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中国物理学会,并曾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饶毓泰曾于1929年至1932年,1944年至1946先后到德国、美国做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饶毓泰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早年从事原子、分子光谱的研究工作,是世界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他曾撰写过多篇有关这方面的科学论文,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学杂志》和美国的《物理评论》上。1922年,饶毓泰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合作发表了《电子的初射速度对气体中最小跳火电压的影响》、《关于汞气中低电压弧及其与荧光关系的研究》、《对称型多原子的线性斯塔克效应初探》、《丁二烯光谱带吸收带》等论文,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内,他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等著名科学家齐名,并称为近代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
   饶毓泰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为培养物理学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物理学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如吴大猷、吴大任、江泽涵、申又振、郑华滋等,都是饶毓泰的学生。
   饶毓泰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
   1933年,饶毓泰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自制仪器设备,创建了光谱学实验室,从事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光谱研究,这是我国从事光谱学研究最早的实验室。同时,他还提倡演示教学,建立演示实验室,一边教学,一边演示,把理性知识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端困难,饶毓泰依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鼓励青年教师自力更生,把棱镜装置在木架上拼凑成一台光谱仪,建立了实验室,进行喇曼效应的研究。
   饶毓泰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他经常以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事例教育学生和青年教师重视科学实验。他说,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等,并不是这些科学家想出来的,而是在他们之前的实验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数据,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就是要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并亲身投入科学实验中去,从大量实验现象中观察、分析、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饶毓泰也非常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他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基础打得不好,“掌握不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就失去了将来在本专业研究上长足发展的可能”。因此,他强调指出,学生要扎实地学好基础课,先生要认真地教好基础课。在南开大学时,他每学期总要担任一、两门一般力学、热学或光学的教学。在西南联大时,教师奇缺,他竟一学期担任了三门基础课的教学,从未缺过一堂课。在讲课方法上,他善用启发式,对基本要领反复阐述,对本质问题讲得深透,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易于接受。他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阅读文献,组织学生在班上作科学报告,并从中挑选有见解的文章在学报上刊登,以鼓励学生不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饶毓泰虽然年高多病,说话都很吃力,但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担任研究生的导师,开设《原子光谱学》、《光的电磁理论》、《光体导电基本过程》等课程。为了指导青年教师进修,饶毓泰专门为他们讲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论》、《光磁双共振》和《激光在光谱学上的运用》等反映物理学发展的新课程,使他们得益匪浅。
   饶毓泰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科研工作中,他强调并坚持做到:绝对唯物,不可有丝毫唯心;亲自动手,不要别人代劳;反复实验,绝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观察记录要准确,不能有半点疏忽;判断要慎重,不轻易下结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