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9
颗粒名称: 欧阳渐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欧阳渐(1871-1943年),近代佛学教育家。字竞无,江西宜黄县人。自幼聪颖,刻苦攻读。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欧阳渐(1871-1943年),近代佛学教育家。字竞无,江西宜黄县人。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县学,后求学于南昌府经训书院。专攻汉学,兼工天文与算学,品学皆优,得高材生之誉。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优贡赴廷试,未举,回到家乡,创办诚志学堂,探索革新,斟酌科目,体用兼备,自编教材,执教年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就任江西广昌县学教谕。第二年,赴南京从杨仁山习学佛经。随后,受师遣东渡日本,访求典籍,数月而归。为谋文学之资,执教两广优级师范讲席。清宣统二年(1910年),再度赴南京,从杨仁山学唯识宗。杨仁山病故后,欧阳渐即遵师命尽心经营金陵刻经处,并在刻经处后双塘巷赁屋开设佛学研究部。研究部虽然规模不大,但欧阳渐却是精心组织,认真教学,注意培养学人弟子的学习自觉性与恒心。
   与此同时,欧阳渐每日“秉烛治经,常以戊夜”,致力于《瑜珈》的研读。到1918年,主持完成了《瑜珈师地论》后50卷的编校刻印之举,并撰写了《瑜珈师地论序》。此文虽名为序,实为
  一鸿篇。此序面世,震惊佛坛,时人评之为“慈宗正义,日丽中天,自奖师以来所未有也”。
   1918年,欧阳渐秉承杨仁山主办“祗洹精舍”之遗风,创建支那内学院,明确宣告该院“以育通才宏至教”,弘扬佛法,培养人才为目的,力求实现“拔一切苦,得究竟乐”之宏愿。对内学院的机构组建,主张根据学院的办学宗旨,体现“译书阐述是其正宗,传教普宏亦为愿望”之弘佛原则。内学院各部各科的设置,也应服务于这一宗旨,既要注意抓基础教育方面的培养,又不可忽视对宏才至教人才的造就。
   1923年9月,支那内学院开设研究部正班。第二年,又增设研究部试学班。教学实行导师制,欧阳渐亲自任教,讲授法相、唯识要典。起初,内学院采用讲演、讨论及指导研究的学习方式,后改为指导自习。除讲学听课之外,学生平日独自阅读与思考,间月组织一次研究会,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疑难问题。同年年底,欧阳渐主持创办《内学》杂志(即支那内学院院刊),汇辑院内师生研究成果。
   “九一八”事变后,欧阳渐忠义奋发,数为文章,呼号救亡。欧阳渐还注意对内学院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张抗战时期的佛学教育,要以激发人的悲心,以佛教大悲的精神来救亡图存为原则。“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他认为应当教育学生树立“为人”之心,即应以民族危亡与他人的利益为重。
   欧阳渐苦心经营支那内学院20余年。先后到内学院就学者200余人,其中在佛学研究上有相当造诣,成为近代佛学研究的栋梁者有梁启超、汤用彤、熊十力、梁漱溟、陈铭枢等数十人。支那内学院的创办与教学活动,还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1924年,印度著名学者泰戈尔访华时,慕名专程与欧阳渐面晤,对内学院的成就敬佩不已,认为“印度丧失二千年之国宝,不意竟于中国觅得”。其所刻印的《藏要》,以其选本精粹,校订准确,在国内外获得好评,日本各佛教大学曾选作教材,印度国际大学则列为研究资料。正因为这样,欧阳渐被誉为近代佛教发展史上“一位有贡献的人物”。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