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吴与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3
颗粒名称:
吴与弼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吴与弼(1391-1469年),明代前期教育家,程朱理学——崇仁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县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吴与弼(1391-1469年),明代前期教育家,程朱理学——崇仁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县人。自幼天资聪敏,八、九岁在乡学读书,即崭露头角,才华出众。19岁奉父命到北京,拜杨溥为师,杨授以《伊洛渊源录》,从此,他对程、朱理学非常向往,决心舍弃功名,谢绝交住,闭门潜心研读《四书》、《五经》、《周易》及二程、朱熹的语录。
吴与弼家境贫寒,婚后在家一边躬耕田地,维持生计,一边设馆授徒,常与学生同居住,同饮食,同劳动。他亲自披蓑戴笠,胼手胝足,扶犁操耙,与学生一起耕作,在劳动中讲解《四书》、《易经》和程、朱理学。他以渊深的学识,精辟的见解,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他治学严谨,不允许学生怠惰,故而出其门下的弟子,多有成就。
吴与弼一生锐意讲学,拒绝为官,虽屡被推荐、征召皆不就。如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山西佥事何自学、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等俱推荐他做主学高官,概辞不受。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御史陈述奏请朝廷用厚礼聘请他入太学任教授,教育贵胄子弟,亦未到职。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经大臣石亨上疏荐举,英宗聘请他作太子师傅,封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仅在京住了两个月,即上书请辞,未被允准。于是上《封事·十策》,其要点是:一、崇圣志;二、广圣学;三、隆圣德;四、子庶民;五、谨命令;六、敦教化;七、清百僚;八、齐庶政;九、广言路;十、君相一德同心。英宗阅《封事》后,知其去意已决,遂召入文华殿,温言抚慰,并派人护送回乡。吴与弼归里后,英宗仍赐诏嘉许,命地方官一年四季看望,每月供应俸米,以示关怀。居乡期间,远方上层人士纷纷请他去讲学,均欣然赴就。明宪宗成化五年(1470年)十月十七日,在家病逝,享年79岁。
吴与弼在乡间从事教育50年,以讲授理学为任,竭力传播程、朱的哲学思想,从学者甚众,
形成崇仁学派,在《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1985年版本)中列为第一学案。其门下弟子最著名的有余干胡居仁(学者称敬斋先生)、新会陈献章(白沙学派创始人,同为明初三大学派之一)、上饶娄谅(别号一斋)。次为金溪胡九韶、祁门谢复(别号西门)、常州郑伉及车泰、饶烈等。稍后的哲学家王阳明(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中期主要学派)、湛若水以及昆山魏校(别号庄渠)、波阳余佑(别号认斋)、永丰夏尚朴(别号东岩)、广丰潘润(号玉斋)等,均是其再传弟子。
吴与弼所创崇仁学派的哲学观点,主要是:一、“天人一理”。“理”是北宋以来理学家所阐明的哲学思想核心。吴与弼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的哲学思想,认为“万变之纷纭,而应之各有定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穷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其何以哉。”其所指的“天理”即是自然法则。二、笃行教化。他觉得“人欲有善恶、好坏之分”、“而气质之可化也”,通过“使教莹净”,使之“心地纯然”,能够“明德”、“新民”,除去“心垢”,以达到“性善”的境界。三,躬行实践。主张以“理”作为衡量、分析、判断处理一切和分清是与非、正与反、善与恶、得与失、忧与乐、生与死的标准,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兢兢于日用常行之间”,在“静时涵养”,以“居敬”和“圣贤之言”修养自己的身心,在“动时省察”,以“圣贤之行”规范自己的行动。四、安贫乐道。主张“物我两忘,惟知有理”;“力除闲气,固守清贫”;“素位而行,不心计较”。认为“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然此心极难,不敢不勉,贫贱能乐,则富贵不淫矣。贫贱富贵,乐与不淫,宜常加警束,”以“富贵不淫,贫贱而乐”作为鉴别“豪雄”的准则。
吴与弼所创崇仁学派,在传播和发展程、朱理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繁荣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