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2
颗粒名称: 虞集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虞集(1272-1348年),元代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虞集(1272-1348年),元代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祖籍四川仁寿县,出生于湖南衡阳。时值元朝举兵南下清扫南宋,其父因避兵乱,举家迁居江西省崇仁县石庄乡。
   虞集天资聪敏,3岁即知读书,由父母讲授《论语》、《孟子》、《左传》等书以及欧(阳修)、苏(轼)名篇,聆听之后,辄能成诵。至10岁延师就教时,已遍读儒家经籍,并知其大义。及长,从吴澄大师游,切磋学问,学业益进,成为当世名儒,曾应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延请,于其家塾任教。
   元成宗大德初(约1298年前后),虞集首次进京,经大臣推荐被授为大都路(今北京)儒学教授兼国子助教(协助博士教授生徒),他以师道自任,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声誉卓著,登门求教者甚众。
   仁宗时(1312-1319年),任集贤院(主管提调学校,征求急逸之事)修撰。不久,适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起草诏令兼编撰国史),曾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泰定年间(1324-1327年),先后任国子司业(教授官)、秘书少监(掌管典籍,起草文书)、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博士中德高望重者),并侍经筵(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侍读学士轮流进讲),他以蒙语、汉语为帝讲解经书。
   文宗即位(1328年),授虞集为奎章阁(帝王藏书之所)侍读学士,帝命其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编修总裁。不久,赵回籍,虞集独领其事,辛勤工作,历时两载,始纂成书,共800帙。因劳累过度,致生眼疾,遂告病回归崇仁故里。
   虞集从事教学20余年,撰写了教育论述数十篇,充分阐明他的教育主张:
   一、提出为邑之道,教育为本。虞集认为:“贤守令若有意民事者,必先用力于庙学(即地方学校,古代办学,学宫与孔庙比邻,故称庙学),此谓之知本。”“君(指州县守令)之为邑,知重学校,于为学,知重讲席,岂非知本者乎!”又说:“世祖既定大统,人文聿兴,学校之设为先务。”“古之长史,治而教之,无他事也。”“帝王之治天下,治与教而已。”
   二、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员“明人伦”、“修诸己”、“崇理学”,成为德才双全的人。虞集在《舒城县学明伦堂记》一文中说:“夫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本诸天理之固然。人之为道者盖有出于此五者之外乎?然而明之则叙,不明之则斁,此教之所由兴也。”又说:“学也者,所以为己,非所以为人也,然而修诸己,则可以治乎人矣,此学之道也。”他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深求圣贤之意于遗书,以知夫乾坤父母畀付之重,扩充善端,攻去邪欲,日孜孜以勉其不及,又求正于有道,使不至于陷于差谬,必至于圣人而后止。”他还提出了考核、使用人才的办法:“自京师、州县学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召宪考核之。”“询孝悌于所居之乡,以观其行之力;考学问于所治之经,以见其道之正;求才华于适用之文;察举措于论事之要。能如是,则往往人才辈出焉。”
   三、主张办好教育,必须选择“经明行修成德”之师,才能培养出“成德达材”之生徒。虞集对当时有些学校师资落后的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于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为此,他提出择师的途径与标准:经明行修成德者,使守令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操履反正而不为诡异骇欲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延致之;乡贡(元朝以行省选贡生至京师,称乡贡)自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人者,取之。他在《治源策》中强调“学校,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故“师道立则善人多”。
   虞集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正月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朝廷封赠他为江西行中书参知正事、护军、仁寿郡公,谥文靖。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