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1
颗粒名称: 吴澄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吴澄(1249-1333年),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字幼清,晚年改号伯清,江西崇仁县凤岗咸口村(今属乐安县)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吴澄(1249-1333年),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字幼清,晚年改号伯清,江西崇仁县凤岗咸口村(今属乐安县)人。自幼聪敏好学,3岁受家教,读诗辄能成诵。5岁入私塾读书,每日能记诵千字左右的文章,常读书到很晚,甚至通宵达旦。其母恐他过分勤奋,熬坏身体,便限制读书用的灯油,而他总是待母入睡后,又悄然点灯,继续读书。7岁,就熟读了《孟子》、《论语》和五经,并能作文赋诗。9岁时,参加乡学考试,名列前茅。16岁,拜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学生程若庸为师,后又师事程绍开,研读朱熹理学。22岁,应乡贡试,考中第28名举人。但在日后多次进士考试中都落第,于是无心功名,回归故里,隐居布水谷,屏绝交游,潜心研究学问,致力于著述和校书工作,在教育界及学术界颇有影响。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若庸的族子、吴澄的同学、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到江南求贤,于抚州会晤吴澄,劝他出仕,他以母亲年老而婉辞。程钜夫又邀其进京游览名胜,私上奏章,欲强其出仕,他察觉后,仍以要侍奉老母为由,坚辞回里。程钜夫只得请求他将著述展国子
  监,以助益于学者,吴澄应允。元世祖忽必烈乃诏令江西行省派人至其家,抄录所著各书献上,并命郡县官员,按时以优礼相待。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吴澄至豫章(今南昌)西山游览,按察司郝文迎至郡学讲学,并记录他每日讲授的语言达数千字。行省佐吏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及与吴澄研讨《易》、《书》、《春秋》后,深为其博大渊深的学识所折服:“与吴先生讨论学问,如探渊海”。遂拜吴澄为师,终身执弟子礼。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诏授吴澄从仕郎、国子监丞,吴澄未应诏赴任。次年,郡县奉都堂移江西行省文,促其进京,并派官员礼请,备妥驿船,吴澄才于三月起程,五月至京。此前,国子监在教学内容上仅以朱熹的《小学》、《四书集注》等教授学生。吴澄上任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拟定了新的教学方法,参考宋儒胡瑗的《六学教法》、程颐的《学校奏疏》和朱熹的《学校贡举私议》,将国子监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门类,一为“经学”,研读《易》、《诗》、《书》、《仪礼》、《周礼》、《札记》、《春秋》等书;二为“实行”,即学习孝、悌、睦、渊、任、恤等伦理;三为“文艺”,学习古文、诗词;四为“治事”,学习选举、食货、水利、数学、礼仪、乐律、通典、刑法等典籍,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吴澄强调对诸生依次授业,因材施教,反复启迪,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业大有长进。由于他学问渊博,授课尽心,一时南北之士慕名来求学者甚众。尔后,吴澄因改革受到同僚的非议而愤然辞职,虽学监派属吏再三挽留,仍不听,于皇庆元年(1312年)二月回归故里。
   英宗即位(1321年),破格升迁吴澄为翰林学士,晋大中大夫。泰定元年(1324年),初开经筵,吴澄被任为讲官之一,他的讲课,受到泰定帝的赞赏。适逢修《英宗实录》,吴澄受命总其事,数月后,实录修成,即称病辞官南归。
   吴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从25岁起至临终止凡60年间,除四次进京为官三余载外,一直从事讲学,教育弟子。据《元史·吴澄传》记载,吴澄“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千里侨籍来山中学习者,常不下数百人”。
   吴澄在教育思想上,对人性论、教学论、知识论、修养论诸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关于人性论。他说:“人得天地之气而有形,有此气即有此理,所有之理谓之性。此理在天地则元亨利贞是也。其在人而为性,则仁义理智是也。”他认为,人性即为天理的体现。吴澄还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况、扬雄的性恶论进行了批评:“孟子道性善,是就气质中挑出其本然之理而言,然不曾分别性之所以有不善者,因气质之有浊恶而污坏其性也。……孟子但论得理之不同,不曾论到气之有不同处,是其言之不备也。不备者,谓但说得一边,不完备也。”“至于荀、扬以性为恶,以性为善恶混,与夫世俗言人性宽、性缓、性急,皆是指气质之不同为性,而不知气质中之理谓之性,此其见之不明也。不明者,为其不晓得性字。”他高度赞扬了程颐“性即理”的观点,称之为“正是针砭世俗错认性字之非,所以为大有功”。
   关于教学论。在教的方面,吴澄强调“气质不清不美者,其本性不免有所污坏,教学者当用反之之功。……反之,谓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浑然全备,具在于气质之中。故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学的方面,他认为“尊德性”是学问的根本,强调“身上实学”。提出读书方法贵在“实悟”和“实践”。所谓“实悟”,就是“必究竟其理”;所谓“实践”,就是“必敦谨其行”。
   关于知识论。他认为“知者心之灵而智之用也,未有出于德性之外者”。并阐明:“曰德性之知,曰闻见虽得于外,然则,知有二乎哉?夫闻见者,所以致其知也。盖闻见,虽得于外,而所闻所见之理,则具于心。故外之格物,则内之致知,此儒者内外合一之学,……”故“知愈博而心
  愈明”。
   关于修养论。吴澄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第一,主敬主静。他说:“欲下功夫,惟敬一字为要法。”“主于敬则心常虚,虚则物不入也(意思是外物不干扰自己);主于敬则心常实,实则我不出也(意思是“不放心”、“存其心”)。”“能静者,虽应接万物而此心常如止水”。保持“心不妄动”,使“万物无足以挠心”,是养性的可靠方法,故“存心”、“养性”是理学教育的头等重要功夫。第二,约情归性。他说“约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恐、欲十者之情,而归之于礼、义、仁、智四者之性,所以性其情而不使情其性也”。第三,研精慎独。他认为学道必须经过两个关口,即格物关、诚意关。“格物者梦觉之关,诚意者人兽之关。实悟为格,实践为诚。物既格者梦醒而为觉,否则虽当觉时犹梦也。意即诚者转兽而为人,否则,虽列人群亦兽也。……物之格在精研,意之诚在慎独。苟能是始可为真儒,可以范俗,可以垂世,百代之师也。”第四,日省日新。他说:“如欲自新乎?每日省之。事可以告天,可以语人者为是,其不可告天,不可语人者为非,非者速改,昨天之非今日不复为也。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日新又日新。”吴澄的这些教育见解和主张,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吴澄在家病故,享寿85岁。朝廷赠他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君,追封为临川郡公,谥文正。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