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0
颗粒名称: 陆九渊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陆九渊(1139-1193年),字于静,号存斋。江西金溪县人。曾结茅舍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市西南),又称象山先生。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陆九渊(1139-1193年),字于静,号存斋。江西金溪县人。曾结茅舍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市西南),又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出生于儒学世家。父亲陆贺,喜欢研究儒学,曾赠授为宣教郎。陆九渊兄弟6人,有4人从事教育工作,且在当时均有一定影响。陆九渊5岁入学,8岁读《论语》,16岁读三国六朝史,24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36岁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41岁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44岁到首都临安任“国学”教师,主讲《春秋》,48岁被派任台州崇道观,49岁回临川,在象山书院讲学,53岁授知荆门军,54岁病逝于任上。陆九渊以毕生精力用在治学、讲学上,认为“学能变化气质”,“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有着巨大影响。
   陆九渊从事讲学可分四个时期:
   一、槐堂讲学。陆九渊乡试中举之后,即遇父丧,因而不能入京会试,便将其家东偏房——槐堂,辟为槐堂书屋,为治学讲学之所。后中进士,在家候职三年,亦在此从事研究和讲学。他在槐堂讲学先后三年,形成著名的“心学”理论基础。他提出“心即理”,认为“心,一心也,理,一
  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认为“心即理”是永久不变的。陆九渊在槐堂讲学,名声鹊起,“一时名流踵门问道,常不下千百辈”,其中比较著名的弟子65人。
   二、四方讲学。槐堂讲学之后,陆九渊开始出仕,任靖安主簿,并由此开始了四方讲学活动。期间,陆九渊参与了两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活动:一是淳熙元年(1174年),陆九渊应吕祖谦之请,与朱熹在铅山鹅湖寺聚会,就“太极”、“无极”和治学方法等问题展开辩论,首开不同学派公开自由论辩之风,发展成为书院讲学论辩的优良传统。二是淳熙五年(1179年),陆九渊调任崇安县主簿,并在崇安滋兰读书讲学。当时,朱熹知南康军,并修复白鹿书院,授徒讲学。淳熙七年(1181年),陆九渊率门徒数人赴南康拜访朱熹。朱熹率同僚及弟子热情迎接,并邀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的风气,对后世影响至深,一时传为佳话。
   三、象山讲学。淳熙十二年(1186年),陆九渊离开京师,返江西故里。次年,登贵溪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外形似象,陆九渊因改其名为象山。陆九渊在此率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建成书院,相与讲习。参加听讲者常达二、三百人,学生遍及全国。讲学内容依然是心学理论,但伴之以经训、楚词、古文、《春秋》,授课“雍容自适”,相当活跃。朱熹请陆九渊将其所讲书于简,并刻石为证,这就是有名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陆九渊在象山讲学共5年,这是他讲学最盛时期,也是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达到十分成熟的时期。
   四、荆门兴学。绍熙二年(1191年)九月,陆九渊赴荆门任知军,到任后,重教化,正人心,兴学校,授生徒,听讲者有吏卒、士民,常达五六百之多。荆门兴学虽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建树不少。由于他善于教化,使监狱里没有监禁一个犯罪的人。
   在教育理论方面,陆九渊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明德”,教育的职责主要是“教人做个人”。根据其心学理论,陆九渊把“明理”作为治学之方。他说:“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学须立志,“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他主张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强调读书要“熟读深思,优游涵泳”。
   陆九渊的哲学理论和教育学说,经其弟子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人的发挥,以及明代陈献章,特别是王阳明的提倡,形成陆王学派,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