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李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84
颗粒名称:
李觏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李觏(1009-1059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江西南城县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李觏(1009-1059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江西南城县人。他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庆历三年(1043年),创办旴江书院,讲学其中,桃李满园。皇祐二年(1050年),由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皇祐中,为国子监奏,后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
李觏从他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主张。首先,他提出“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即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品”,把人分为圣人、贤人、迷惑、固陋、下愚“五等”。他认为,圣人“不学而自能”,“会而成礼”,即生而具有“仁、义、礼、智、信之性”;贤人“学而得其本”,即“知乎仁、义、智、信之美而学礼以求之者”;迷惑“学而失其本”,很难具有纯粹的仁、义、智、信之性;固陋“兀然而不学”,自然不具有仁、义、智、信之性;下愚“虽学而不能”,完全没有仁、义、智、信之性。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分等”施教。
其次,他提出“性生于内而学成于外”,即就性的来源说,它受命于天;就性的形成说,它又受命于人。他认为,上智之人天生为善,不必教,不必习;下愚之人天生为恶,虽教无益,虽学无功;中人天生为善恶混,由于教和习收效不同,有的可为善,成贤人,入上智,有的可为恶,成“固陋”,入下愚,有的则不上不下,仍为中人。
李觏把教育分为“耳目之感”与“心之思”两个认识阶段,并论述了两者的关系:“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他非常重视见和思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思想和品德,都是广泛学习的结果:“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习之是,见之广,君子所以有成也。”即人的思想来自感觉,而感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感官有所得,才能有所感,有所思。人的思想、品德、知识等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实践的结果。这就否定了“自贤”、“自知”的唯心主义的先验的教育思想,坚持了“习贤”、“学知”的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念。
李觏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民成性”,并强调成性必须通过智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不仅“正其谊”,而且“谋其利”,不仅“明其道”,而且“计其功”,并强调要“导民以学”,以利其“为饮食”、“为宫室”、“为衣服”、“为器皿”等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李觏主张按先后秩序传授给学生“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李觏认为,育才首先必须培养思想
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授予具体的技能,即“六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