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晏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83
颗粒名称:
晏殊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晏殊(991-1055年),北宋文学家、教育家,字同叔,谥号元献。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晏殊(991-1055年),北宋文学家、教育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江西临川人。自幼聪颖,7岁能文,被称为“神童”。14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院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53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后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方官。调进京后升任兵部尚书。
晏殊一生笃学不倦,忧勤国家,大兴学校,务进贤材,对北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卓有建树,为时人称道。
晏殊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从刑部侍郎知宗州(今河南商丘),为办教育做了许多实事。首先,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商丘长城西北隅,更为睢阳戚同文讲学之所。晏殊到任后,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即奏上其事,帝诏赐院额曰“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府书院日益扩大,加上后起的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其次,尽力延聘得力人才主管学校。《宋史》本传载:晏殊“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范仲淹为母守丧住应天府,受聘后果然不负众望,常住书院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培养了大批人才。欧阳修曾高度评价晏殊大兴教育的功绩,说他“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拜相后,与任枢密副使的范仲淹一起,奏请宋仁宗,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备器之制”。他指出:“经者世之常典也,无常典则制不立;学者人之砥砺也,无砥砺则器不备。”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诏“令各州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于是,州郡奉诏兴办学校。到神宗时,“自京师至郡县,即皆有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运动。
荐贤举能,知人善任,是晏殊的突出政绩和最大贡献。《宋史·晏殊传》说:“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及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才以吏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晏殊引荐人才有
四个特点:一、重才不重身世。欧阳修当时是个出身寒微而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晏殊发现欧阳修的答卷寓意深邃,即选拔欧阳修为进士第一。二、重事实不计个人恩怨。范仲淹是由晏殊引荐而进入朝廷为官的,一次,晏、范之间因事发生尖锐冲突,但晏殊并不记恨在心,当范仲淹被人诬陷时,晏殊上书极力保护范仲淹,使之免罪。三、重本事不拘小节。王棋、张亢是被晏殊视为有司马相如和枚乘之才的座上宾,不但其貌不扬,还不顾场合,互相讥诮,出言不逊,甚至开晏殊的玩笑。但晏殊毫不介意,举王棋为应天府签判,并延张亢为幕僚。四、对同乡才子尤为看重,并寄以厚望。庆历三年(1043年),王安石和十多个同榜进士去拜见晏殊,待众人退后,晏殊独留王安石,相约饭会,破格款待,并为嘱其胸怀宽广而赠言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当时,王安石年轻气盛,对赠言的深意尚不理解。后来,王安石为相,进行熙宁变法,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终因政敌太多而失败。王安石罢相后,真正领会了晏殊赠言的真谛。“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廷臣”,王安石在晏殊挽词中给这位前贤以崇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