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61
颗粒名称: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民国时期,抚州地区的电化教育处于萌芽阶段。1934年,江西省电化教育馆成立,要求“在各县政府、各学校、各民众教育馆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有声电影巡回放映团”。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民国时期,抚州地区的电化教育处于萌芽阶段。1934年,江西省电化教育馆成立,要求“在各县政府、各学校、各民众教育馆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有声电影巡回放映团”。抚州地区只有省立中等以上学校得到省教育厅拔款,购置了少量播音设备。1936年,江西省实施电影教育,第八区(南城、南丰、宜黄、乐安、崇仁、临川、东乡、金溪、资溪、光泽、黎川、广昌等县)设放映员1人(每月50元),助理放映员1人(每月30元),经费为5000元,电影放映单位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电影放映不收费,当时第八区有16mm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一台,幻灯机二台和运用软件一套,在全区中小学进行电影施教周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把电化教育作为改进教学的手段。1958年,江西省教学仪器供应站成立后,抚州地区的中小学逐步得到省拨电化教育仪器,电化教育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电化教育发展迅速。1980年,全区33所学校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电教器材。1988年6月,临川县投资1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年底,全区完成县级地面站建站任务,并在110个乡镇建立了放像网点。1989年初,黎川县投资1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县级教育电视收转台。
   1989年下半年,行署决定筹建赣东教育电视台,并于1990年3月开通。是年,全区共有教育电视台3个,接收台14个,收看网点121个,语言实验室12个,引进录像、录音等资料400小时,自制教学幻灯片150多框,摄制录像课18小时,自编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录像课16小时。此后,宜黄、金溪、资溪、南城、乐安等县教育电视收转台,黎川县湖坊乡教育电视差转站相继开通,以赣东教育电视台为中心的全区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初具规模。
   1991年12月,全省第一个乡级教育电视收转台一金溪县教育电视二台在陆坊乡正式开通。1992年底,全区兴建了10座教育电视台,11个教育电视差转台,213个教育教学放像点,全区电视教育的覆盖率接近70%。1996年,全区中小学电教设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电化教学网络基本形成。
   2000年,全区共有教育电视台10个,电视收转台4个,教育电视有线台9个,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37个,教学放映点268个,卫星电视教育网络覆盖率为85%,提前完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卫星电视教育覆盖率达到70%的任务,在电教建设上实现了四个全省第一(建成全省第一个地市级教育电视台—赣东教育电视台、第一个县级教育电视台—黎川教育电视台、第一个地面接收站—临川地面接收站、第一个乡级教育电视台—金溪陆坊乡教育电视台),形成了一个以教育电视台、收转台为主体,以接收站、差转站、放像网点为辅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系统。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