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校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06
颗粒名称:
校舍建设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6
摘要: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校舍建设情况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抚州地区的公私立学堂和私塾基本上建在绅民募捐集资修建的旧书院、旧祠堂、庙宇、会馆和民房之中,教室简陋、潮湿,面积小,光线不足。
民国时期 大多数学校设在原书院、乡社学和祠堂庙宇内,或借用民房作校舍,新建校舍甚少。以临川县为例,省立临川中学校舍是原抚州府考棚与知府衙门,省立临川师范学校校舍是原抚州府学宫(府学),省立女中校舍是抚州会馆,省立临川中心小学校舍是兴鲁书院旧址。其它的县立小学、保国民小学校舍,也大多建在寺庙、祠堂、民宅之中,破败不堪,学校能有维修经费已属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 50至60年代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过去的校舍或借用民房上课。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区采取地、县政府财政拨一点,乡镇集资一点,群众献工献料弥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校舍建设资金问题,但由于国家经济底子簿,办学条件改善不明显。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新建或改建了不少校舍,但设计、规划不尽合理,很多校舍是“干打垒”,质量较差。全区中小学校舍大多数仍是旧祠堂、古庙宇、老书院,有的利用仓库、牛棚改造而成,有的因陋就简建成土屋、茅屋。到70年代末,全区中小学4000多所,校舍不到180万平方米,其中80%的校舍需要进行改造与配套建设。大多数学校没有解决“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板凳)的问题。
1980年春季,全区12个县(市)遭受不同程度的大风、冰雹、雷电和洪水的侵袭,受灾学校500多所,受灾面积41万多平方米,计损失120多万元。1981年4月,全区又连续遭受几次风灾,倒塌校舍3100多平方米,损坏课桌椅700多套,打伤学生26人,重伤1人,死亡1人。
1982年,全区中小学校舍1876410平方米(中学603475平方米,小学1272935平方米),而危房就有215516平方米(中学64512平方米,小学15100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1.5%。12月,地区文教局、地区财政局下发《关于加快中小学校舍维修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县(市)结合实际,大张旗鼓进行校舍改造。翌年春,抚州遭受大风、暴雨、冰雹袭击,全区倒塌校舍23436平方米,倒塌围墙3163米,掀掉屋顶、破坏墙体739平方米,吹掉、打碎屋瓦830万块,损坏床铺、桌椅4023件,砸伤6人,死亡1人,计损失206万元。
1984年,全区掀起集资办学热潮。南城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297万元,对全县1.4万多平方米危房进行改造,新建和改建校舍4.38万平方米,基本上消灭了学校危房。省教育厅在
南城县召开全省第一次集资办学现场会,并奖给该县30万元人民币。地委、行署充分肯定并推广了“南城经验”,各地迅速新建了一大批校舍,不少学校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楼。
1986年6月,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抓紧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的通知》精神,地区和各县(市)都成立了解决中小学危房临时领导小组。地区制定了消灭危房的规划。全区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片抓,广大群众热心捐资助学的动人局面。不少乡村不建楼堂馆所建学堂,不少村委会卖掉村部建教室,有的村干部几年不拿工资,用这笔钱办教育、建校舍。广大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料的出料。1987年,全区又筹措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2094.08万元,新建校舍82216平方米,改建94177平方米,维修校舍153143平方米,解决学校危房174178平方米。
7—50 1984—1989全区中小学校舍修建情况
1988年,地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专款160万元,用于补助危房改造,安排平价钢材指标558吨,降低工程造价。当年,全区共筹集校建资金2583.83万元,新建、改建和维修校舍58.313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由1987年的6.87%下降至0.83%,解决中小学危房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在解决中小学危房,实现“一无两有”的同时,各地还着手抓好校园规划,逐步向“六配套”(教学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道路绿化、运动场地、围墙校门)方向发展。是年,省教委奖励抚州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45万元。
7—51 1984—1988年各县(市)集资建校情况
1989年,行署提出三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园“六配套”的奋斗目标,并决定以资溪县为试
点。资溪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给一点,部门挤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校园建设资金,他们规定:凡是送给学校的木料,一律不收砍伐费;学校建房用地,一律无偿划拨,计划、物资部门掌握的建筑材料,一律平价供应学校建设;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尽力支持校园建设。是年11月,资溪率先在全省宣布实现校园“六配套”。不久,抚州市也宣布实现校园“六配套”目标。
1984年至1990年,全区共筹措中小学校舍修建资金14084.21万元,修建中小学校舍193.3万平方米,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3.82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至0.12%。1990年,全区共有170个乡镇、1815所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基本实现校园“六配套”,其中,资溪、抚州、南丰、临川、南城、宜黄、黎川、东乡等8个县(市)的所有乡镇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园“六配套”,其他县40%以上的乡镇也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园“六配套”。
1991年12月,行署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通知》。这一年,全区共筹措校舍建设资金3302.87万元,修建校舍26.6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242.13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4.12平方米。至此,全区12个县(市)205个乡镇的2077所村完小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校园“六配套”目标,昔日“祠堂庙宇当教室,石板土台当桌凳”的办学状况成为历史。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7—52 1992年全区集资建校情况
7—53 1992年全区农业人口集资情况
7—54 1992年全区中小学校园建设情况
1993年,全区多渠道筹措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达3656.56万元,首次突破人均集资10元的目标,全区共修建校舍19.34万平方米,其中扩建初中校舍6.79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14%。1994年4月至6月,全区普降暴雨,中小学校舍受灾面积54615平方米,其中倒塌校舍105间共6300平方米,新增中小学危房44000平方米,危房比例上升了2.8个百分点;倒塌围墙13200米,损坏仪器设备10091件、课桌凳5321套;损坏勤工俭学项目160个,其他财产也遭受了严重损失,全区中小学受灾损失累计10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地区迅速开展救灾和校建工作。据统计,全区多渠道筹措资金4256.84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70%。
1995年9月12日,临川市崇岗乡邵坊村完小围墙倒塌,当场砸死学生1名、砸伤2名。为此,行署下发了《关于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做好校舍及附属设施安全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对每一所中小学校舍和校园内所有的附属物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积极筹措资金,对检查中发现的中小学危房和危险设施立即进行全面的改造。建立校园、校舍安全定期检查、报告制度。全区共筹措校舍建设资金6890万元,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捐资150万元,邵逸夫捐资56万元,世行贷款126万美元。新建中小学校舍23.65万平方米,其中扩建初中校舍7.67万平方米,新建城镇教职工住房281套。
1997年6月至7月,地区教育局对全区中小学校舍进行了一次检查,发现许多校舍因受风灾和水灾的严重侵袭,不同程度地存在墙体开裂,桁条腐烂,天沟漏雨,钢筋裸露等不安全隐患。为此,地区要求各级学校迅速维修或新建校舍。全区共筹措校建资金7693.26万元,修建中小学校舍28.31万平方米。
1998年6月17日至26日,全区连降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受灾学校1080所,受灾中小学生21.9万人,教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计5991.29万元。洪灾发生后,地、县(市)采取紧急措施,帮助修复水毁校舍;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中小学校开展生产自救。9月1日,全区中小学校按时开学,其中有41402名学生在租借的公房、民房中上课,有4167名学生在临时搭建的木(竹)棚内上课。全区维修校舍165228平方米,新建校舍68000平方米,修复倒塌的学校围墙8600米;修整被冲坏的校内人行道、体育场跑道72000余米;修理毁坏的课桌凳5100余套;抢救损坏的图书资料50.65万册;抢救损坏的教学仪器37235件;拆除墙体开裂、屋面倾斜的一类危房15000平方米。年底,全区共筹集校建资金9037.08万元,到1999年1月,全区201个工程项目中,有192个工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或正在施工,出现了临川市湖南乡、大岗镇,金溪县枫山乡等一批校建典型。
1999年4月1日,东乡县王桥乡中学厕所倒塌,造成8名学生死亡,5名学生受伤。行署迅速下发了《关于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防止学校事故发生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从王桥中学事故中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地区教委派出了11个督查小组,分赴各县(市)督查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各县(市)城建、土管、设计、公安等部门也积极参与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查,确认全区校舍危房达43万平方米,比例为14.03%,其中一类危房近17万平方米。产生危房的主要原因:(1)旧房年久失修。大量的破旧校舍是60至70年代砖木结构的简易平房,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蚀,各方面都已损坏、老化。(2)新房质量不高。近几年兴建的教学用房,由于经费来源不一,县(市)教委、乡镇教办和学校无法对其有效监督,“三无工程”、“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较多,工程质量差,新楼变危房。(3)校舍管理不当。许多学校只重视教学管理,忽视校舍管理,平时对学校出现的危房听之任之,不舍得花钱及时维修更新;不少村校无人住宿,校舍无人保护,被人为破坏也不去追究;有一些村小校舍被村委会占用,致使村小师生在危房中学习。(4)思想麻痹松懈。因近几年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园“六配套”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不少人放松警觉,不少人忽视了新危房的产生和师生的安全问题。针对以上情况,行署下发了《关于加速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通知》,规定新建校舍,地区补助30元砰方米,同时,动员全区力量狠抓中小学危房修建工作。是年,全区累计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16527.68万元,修建中小学校舍66.12万平方米。
2000年,全区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5187.74亩,校舍建筑面积328.13万平方米(中学142.93万平方米,小学185.2万平方米),教工宿舍面积79.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86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36平方米(其中中学生人均7.19平方米),村完小以上中小学校2027所,已实现校园“六配套”的学校2023所。
7—55 2000年抚州地区中小学校舍修建及危房改造情况
单位:万元·万平方米
7—56 2000年全区中小学校舍基本情况
单位:平方米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