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经费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00
颗粒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费支出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主要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项。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主要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项。人员经费包括教职工工资、福利费、公费生膳费、人民助学金、差额补助费、补助工资、副食品补贴等。1995年以后,取消了一些项目,一些费用纳入活动工资部分。公用经费主要有公务费、基建和修缮费、教学设备购置费、业务费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上级历年核定下达的教育经费,根据有关政策、事业发展、招生计划、人员编制等情况,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和勤工俭学的原则计划开支。财政部对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的使用范围,历来有明确规定。教育事业费共列有14项:高等学校经费、科学研究经费、留学生经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职业教育经费、中学教育经费、小学教育经费、幼儿教育经费、高等业余教育经费、普通业余教育经费、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民办教师补助经费、特殊教育经费、广播电视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事业经费。从1987年起,增列了成人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占用土地的征购费,校舍、校园的新建、扩建、大型维修费和数额两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等。教育事业费落实到学校又分为两部分:(1)用于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各种津贴的开支,俗称“人头费”;(2)用于学校及教育事业单位的正常办公、校舍修缮、教学设备添置、招生考试、人民助学金、文体活动等项目的开支,统称为公用经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职工队伍扩大,“人头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公用经费比重明显减少,到80年代中期,中小学和各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办公经费,财政拨款停止,改由自己解决。1984年后,公办学校实行财政包干,定额基数,节约归校。
   1987年,全区教育事业费比86年减少6.75%,只有宜黄、南丰、广昌、崇仁和东乡县略有增长。全区民办教师转编的1103人和大专毕业分配的1300人的个人经费难以落实,不少地方个人部分正常开支和奖金无法保证。教育经费渐趋紧张。
   1988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计划指标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6.21%,比例有所下降。
   1989年至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的加大,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日趋增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普通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教育总支的60—80%以上。
   7—44 1980—1989年抚州地区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7—45 1980—1989年抚州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7—46 1980—1989年抚州地区社会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7—47 1985—1990年全区教职工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
   1996年,全区教育部门总支出29325.4万元,其中:普通教育事业18224.01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4963.47万元),教育基建3324.4万元,其他教育事业费15380.46万元。普通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62.14%,其中:人员经费占普通教育事业费支出的82.11%,预算内财政拨入的非教育事业费只能保证个人部分的人员经费,公用部分的经费开支则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等收入解决。
   2000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支出为53707.4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3216万元(含预算内教育经费29148.2万元,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1836.7万元,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税费126.8万元),社会捐赠、集资办学经费为818.7万元,学杂费支出为9432.2万元,其它支出为10240.5万元。随着人头经费的不断增加和乡镇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为此,地委、行署下决心,将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市)集中统一管理。
   7—48 1949—1985年各县(市)文教卫生事业经费总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注:1949年—1985年为文教卫生事业经费,其中文化、教育、卫生各支出多少无法分项统计。
   7—49 1986—2000年各县(市)教育经费总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注:1995年,临川县与抚州市合并为临川市,以上数据由各县(市)教委提供。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