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95
颗粒名称: 捐资助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从古至今,抚州地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一直热心于捐资助学。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从古至今,抚州地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一直热心于捐资助学。
   清末,不少民间富户捐资办学,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全区女子学堂大多为民间所办,为女子争得受教育的权利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工献料,新建和维修农村中小学校舍,添置教学设备。
   1980年后,各地广泛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干部、群众捐资助学热情高涨,把兴教、支教作为热爱家乡、培养人才的应尽义务。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抚州籍人士、下放知青和当地干部群众纷纷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1980年至2000年,全区单位、干部和群众累计投工投劳、捐资助学10多亿元,仅1999年,全区单位、个人集资办学经费就达5910.85万元。2000年,社会捐赠、集资办学经费为821.5万元。
   1998年,由于抚州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南昌科瑞集团、解放军及武警部队、江苏省教委、省新闻出版局、中央及各部委先后给抚州地区捐款1800多万元,全部用于各县(市)中小学救灾复校建设。
   1994年至2000年,港、澳、台胞为抚州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沈炳麟先生为抚州捐资600多万元兴建教学楼(逸夫楼、恩美楼);临川籍台胎王兹华、廖光华、杨明斋等心系桑梓,为家乡兴学捐资100多万元。其他港、台胞先后捐款达400多万元,为抚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是清末部分人士捐资助学情况:
   7—39 清末部分人士捐资助学情况
   下面是民国时期部分人士捐资助学情况:
   7—40 民国时期部分人士捐资助学情况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