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实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39
颗粒名称: 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实验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是由临川市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陈茀成带领一批小学语文教师,从1982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是由临川市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陈茀成带领一批小学语文教师,从1982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
   “五问自读法”既包括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整体教学的一整套教法,也蕴含学生探索学习规律,掌握识字、解词、析句、划段、理篇、成文的一整套学法。它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以学生自读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归宿,依据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深化——巩固——运用”的过程,在阅读中进行有序的“五步设问”,引导学生沿着“初知概意——明晰文路——领会主旨——评赏吸收——迁移应用”的思路,通过“粗读——细读——精读——研读——活读”,弄清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样”,进而思考“怎样学写”或“学到了什么”。在每一间的探索中,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这一核心,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金钥匙”交给学生,从而掌握“文章自读自写百法”。这样,以问引思,指明学路,以思导读,揭示规律,以读促写,掌握方法,以求在农村学校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针对过去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弊端,“五问自读法”突出教与学的“程序操作化”,强调优化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流程。从剖析文题一直到理篇成文,设计出可供操作的程序,无论是识字、解词、释句,还是划层分段、归纳中心、品评欣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怎么想出来的”,以显露思维的具体过程,明确读写思的路径。例如,每阅读一篇文章,以“五问”作为操作的指令系统,首先,整体粗读,初步感知,弄清文章“写了什么”;继而,分段细读,理清思路,明确文章“怎么样写”;接着,重点精读,抓住关键,理解文章“为什么而写”;然后,潜心研读,品评欣赏,剖析文章“写得怎样”;最后,灵活选读,把握规律,思考自己“怎样学写”或“学到了什么”。
   其次,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重讲轻练,教师主宰一切的弊端,“五问自读法”突出“自读为本”,强调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必须贯穿于读写思的整个过程之中。例如,为了弄清“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通过整体的精读,紧扣文题与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自己动脑筋思考,并且用自己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明确文章是“怎么样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懂”,在理解词、句、段的同时,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自己动脑筋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叙写的顺序,然后按照操作步骤,把握划分段落的依据,水到渠成地给文章分好段并归纳出段意。为了理解文章“为什么而写”,教师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深”,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并且深入地“自读”这些词句段,自己独立地思考它们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领悟写作意图,找出贯串全文的“红线”,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评析文章“写得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文章精妙处“读熟”,从整体着眼,抓住单元训练重点,看清文章围绕中心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进而找出好词、佳句、优美段,并且反复吟诵,细心品味它们为什么好,自己动脑筋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怎样学写”,教师指导学生把全篇文章“读活”,从整体出发,围绕训练重点,在复读课文中思考: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学到哪些读写方法?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其中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训练,自己从读学写,形成技能。
   再次,针对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记背轻方法的弊端,“五问自读法”突出在读写思中领悟规律,掌握学法。例如,为了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析题目,抓要素,找特点,知概意”;为了剖析文章“怎么样写”,教师指导学生“探思路,找线索,理顺序,划段落”;为了理解文章为什么而写,教师指导学生“定重点,抓关键,想意图,明中心”;为了品评文章写得怎样,教师指导学生“细对比,品词句,寻特色,探规律”;为明确“怎样学写”,教师指导学生“联实际,想收获,悟方法,勤仿习”。这些都是“反复出现、广泛适用”的“规律”性的“自读要点”,而每一个要点又归纳出了诸如“析题目六法”、“抓要素七法”、“探思路六法”、“找线索八法”、“定重点七法”、“抓关键七法”等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法,形成“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小语“五问自读法”经历了“现状调研——启迪动员——初步试行——归纳整理——重点实验——观摩研讨——逐步推广”的发展道路。从1982年起,“五问自读法”教改实验的设计者通过对农村小语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陆续写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研究》等论文,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江西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开始了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此同时,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总结临川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并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归纳出“读文自求百法”,在临川县21个乡镇举办辅导讲座,在广大农村教师中进行了初步的启迪动员。继而抓住课堂教学结构作为突破口,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使“启思、导读、授法”形成序列,迈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试验步子,逐步形成了“五问导思整体阅读”教学方法的刍形。1985年以后,首先在临川县小语教改实验班试行,初见端倪后,便组织全县教学骨干观摩、座谈,接着写成《农村小学语文(一般课文)五问自读法提要》打印下发,广泛开展讨论修订,收集意见,制订方案,在部分乡村小学施行。经过反复实践,确定在全县推广。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