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验证性实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25
颗粒名称:
验证性实验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1980年以来,全区中小学先后从外地引进了验证性教改实验项目25项,参与实验的学校200多所,班级796个(次)、教师699人次、学生26338人次,其中规模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广的实验有10项。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1980年以来,全区中小学先后从外地引进了验证性教改实验项目25项,参与实验的学校200多所,班级796个(次)、教师699人次、学生26338人次,其中规模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广的实验有10项。
6-3 抚州地区从外地引进的教学实验项目
(一)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实验(简称“集中识字”实验)
集中识字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识字教学法。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总结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法经验,借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成人速成
扫盲识字法,率先开始了新的集中识字法实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汉字结构规律的科学的识字途径。
抚州地区于1980年秋季引进集中识字教学实验。开始,只在各县(市)实验小学进行,1981年扩大到县城其他小 学,1982年部分农村小学也参与这一实验。1984年,首届毕业16个班,学生640多人。80年代是这项实验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实验品种逐渐增多,集中识字教学实验规模逐步缩小,参与实验的师生人数也随之减少,但一直延续至今。
集中识字教学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集中识字阶段,重点是识字,阅读和写作同时起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借助拼音,以“基本字带字”集中地成串地认字,结合汉字组字特点,激发识字兴趣,教给识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共识字2300个。第二阶段(三年级)为大量阅读阶段,主要任务是遵循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规律性强、训练重点明确的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三阶段(四、五年级)为分步习作阶段,重点是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说一句简单的话,到说几句连贯的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三年级,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书面作文过渡,开始让学生把口述过的一个完整内容写在作业本上,这是片断作文的雏形,逐渐直接让学生写片断作文,同时,要求学生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随时写在日记里,天长日久,培养写作习惯。四、五年级正式转入命题作文训练,以记叙为主,训练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简称“注·提”实验)
“注·提”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整体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能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为前提,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读写教学提前,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协调发展。
“注·提”教学法设阅读课、作文课、说话课和写字课。教学工作分低、高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着重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主要是学好汉语拼音,学会听、说普通话,学好一部分常用汉字,进行初步的读写训练;三、四、五年级为高段,在儿童语言和思维训练有了一定发展,具有初步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训练,突出书面语言的学习,促进读写水平继续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1985年秋,金溪县首先引进小语“注·提”教学实验,开始只有1个班,学生42人,至1997年,发展到19个班,学生1105人。1988年,南丰县引进这一实验,1997年,东乡县也引进这一实验,这项实验正在全区推广。
(三)北京景山学校小学数学教材实验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学校。在小学数学教改实验方面,该校60年代曾引进当时数学程度较高的法国、日本、民主德国的数学课本进行实验。1978年,该校与北京师大教育系合作,参考苏联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了小学数学实验课本,在此后12年的实验过程中,对这套教材进行过两次大的修改。这套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了一个以算术为主,代数初步、几何初步为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其程度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的要求完全一致。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按照“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程序编排,加强了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
1981年,抚州地区开始引进这项实验,主要在抚州市、临川、南城、乐安、崇仁、广昌、南丰、金溪等8个县(市)进行,目前,这项实验仍在继续进行。
(四)快乐教学法实验
“快乐教学法”又称“愉快教学法”,其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系列方法、技能或技艺,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于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快乐之中动脑、动口、动手,做到主动地学习,愉快地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
1990年以来,南丰县实验小学、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抚州市十小、乐安县二小等先后引进“快乐教学法”实验。快乐教学常用的方法是:①挖掘教材的快乐因素,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②根据教材特点,适时地制作直观教具,按实际需要把游戏引进课堂;③以“赛”激趣促学;④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快乐教学常用的媒体有:形象的图片、优美的歌曲、生动的故事、通俗的儿歌、幽默的谜语、活泼的课中操、轻松的音乐、有趣的实验等。这项实验仍在继续进行。
(五)江西省小学语文教材实验
经省教委批准,1990年省教研室组织编写了《江西省小学语文实验课本》,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全省部分地、市进行试用。这套教材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对小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听、说、读、写教学任务,进行了目标分类处理,通过单元教学形式,将其安排在各册的“读写训练”之中。
南城县从1991年秋起试用省编小语实验教材,至1996年结束。开始,县城各小学和万坊、上唐、徐家、天井源、株良五个乡(镇)的所有小学,参与这项实验。1992年秋,县城各小学停止实验,五个乡镇则继续进行实验。五年间,全县累计参加这项实验的学校80所,班级82个,教师127人,学生2129人。
(六)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实验
1979年至1980年间,湖北大学教授黎世法对武汉地区36所中学的200名优秀学生、1979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的40名少年大学生、1980年考入武汉大学的60名高分大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调查研究之后,总结出“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将现行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按照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等六种前后紧密联系的课型进行教学。
1984年秋,南城县首先引进这一教学法,在南城县一中、二中,南城县实验小学和盱江小学等学校开展实验;以后,临川、南丰等县的一些中小学,也引进这项实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和教学方法:(1)自学课,即布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指导谈话,组织现场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按提纲自学、作笔记、参考练习等;(2)启发课,即突出重点,扼要讲述课本单元教材知识体系,做笔记,围绕重点难点,鼓励学生提问、发表不同见解;(3)复习课,即布置复习提纲,进行指导谈话,反复思考、解决疑难,因材施教,请1至3位学生宣读复习笔记,评论,指出其优缺点;(4)作业课,即布置作业,指导谈话,独立作业,巡回了解学情,注意技能综合化;(5)改错课,即根据问题指导谈话,互改作业,请学生登台演示,对照检查,评论改正;(6)小结课,即拟提纲,学生小结,教师小结,学生提问,教师再解答。
(七)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简称“自学辅导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主持的一项以教材教法为主要因子的教学实验。
1985年9月,南城县一中、二中和广昌县一中首先引进这一实验;以后,临川市二中等学校相继引进这项实验,至今这些学校仍在实验之中。这种教学法以初中学生为对象,从初一开
始,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保证学生有连续30至35分钟的自学和思考时间。所用的教材有三个本子,即“课本”,供学生阅读;“练习册”,印有习题,并留有学生做题的空白;“答案本”,供学生核对答案。学生利用这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
(八)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材教法实验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唐力等从1983年开始,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程序和学生学习心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统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改为“程序启发”教材,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读、做、练、议、讲、知相结合的程序启发教学法。
1985年9月,广昌县一中首先引进这项实验。1987年9月,南丰县一中从高一年级开始引进这项实验,1990年,初中和高中同时进行实验。同年,东乡县一中、宜黄县一中、二中、南城县二中、黎川县职业技术学校等相继引进这一实验。
(九)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目标教学”实验
80年代末,省教研室借鉴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各科教学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分学年、学期逐册编辑出版了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实施手册》,将各单元、章(篇)、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目标层次,在全省中学开展“目标教学”实验。
1988年,抚州地区引进这一实验项目,先后参与实验的学校180多所、班级300多个、学生18000余人、教师200多人。地区教研室重点抓完中的实验,县(市)教研室重点抓农村初中的实验,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对教学效果实施全面客观的考评,“教”与“学”的活动配合默契,各科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全省中学数学、语文“目标教学”研讨会,于1989年9月、1992年4月先后在抚州举行,地区教研室和部分实验学校教师在会上汇报了情况,介绍了经验。
(十)中学数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实验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是上海市青浦县教研室主任顾冷源主持的一项中学数学教改实验,其教学结构包括具有层次性的四个环节:(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不以感知、直观为出发点,更不以灌输现成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启发,让学生在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催使中学习。(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探索、发现、模仿、应用等活动。(3)组织变式训练,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4)制定分类细目,及时回授调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订出具体的标准,便于检测;随时搜集与评定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质疑与讲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第二次学习机会,帮助他们过关。
1990年9月,金溪、乐安、南丰三县首先引进了这项实验。接着,广昌、抚州、临川等县(市)相继引进这一实验。1996年3月,省教研室在抚州召开全省学习推广青浦数学教改经验会议,金溪县教研室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